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879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

成都市金牛区初三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黝黑(yǒu)瞰望(kàn)筵席(yán)残屑(xiè)

B踉跄(liàng)脊梁(jǐ)漩涡(xuán)告禀(bǐng)

C赧然(nǎn)越俎代庖(zǔ)蓦然(mò)沏茶(qì)

D罪行累累(lěi)岑寂(cén)轻篙(gāo)抽咽(yè)

【答案】C

C项“qì”应改为“qī”

2、下列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三圣乡各种各样的花到处都是,看得我眼花瞭乱。

B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堕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

C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抗日战士大义凛然的就义了,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答案】D

A.“眼花瞭乱”应为“眼花缭乱”

B.“呱呱堕地”应为“呱呱坠地”

C.“关关睢鸠”应为“关关雎鸠”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B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C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有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D听说这次要全校进行体能检查,平时那些偷懒不上体育课的同学着急得不得了,只听说要跑1000米,他们就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

【答案】C“休戚有关”指彼此祸福互相关联,多用于人与人之间。

A项“耿耿于怀”是指某事物萦绕在心,难以忘却。

B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D项“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成都的仲夏时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B.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成绩能否提高。

C.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互相合作。

D.发展并构想好特色产业,让高新西区以最快速度融入天府之国。

【答案】C(A:

主宾搭配不当;B:

前后不一致(一面和两面不能同时呼应)D:

语序不当)

二、文言文阅读。

(每题3分,共9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富贵,无相忘。

苟:

如果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

编次

C.卒买鱼烹食。

卒:

士兵

D.楚人怜之:

怜:

可怜

【答案】D(怜:

爱戴)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屠乃奔倚其下

B.祭以尉首

悉以咨之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齐国之美丽者也

D.为坛而盟。

全石以为底

【答案】C(均译为“的”。

A项前“乃”译为动词“是”;后“乃”译为连词,“于是,就”;B项前“以”译为“用”,后“以”译为“把、拿”;D项第一个“为”译为“筑成”;后“为”译为“做”。

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陈涉有燕雀安知鸿鹄的大志。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答案】C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82分)

三、翻译、默写(共10分)

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等死,死国可乎?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答案】

(1)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评分标准:

落实“等”0.5分“死国”0.5分,大意1分。

(2)(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评分标准:

落实“间令”0.5分“之”0.5分,大意1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孤帆天际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请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朱熹的《观书有感》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4分)

【答案】

(1)乡泪客中尽

(2)以中有足乐者

(3)断肠人在天涯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话说唐装

①上海APEC峰会上,到会的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这种韵味十足的唐装,使穿惯了现代时装的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

②“唐装”的称谓,其实源于海外。

盛世唐朝,声誉远播海外,影响深远,因此,以后海外各国就称中国人为“唐人”。

《明史·外国真腊传》云:

“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

凡海外诸国尽然。

”美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华人居住区被称为“唐人街”,唐人街华人穿的中国传统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装”。

③传统的唐装并非唐代的服装,它基本上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

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

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

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

④现在唐装的款式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在面料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今天的唐装在款式上既保留了传统唐装的特点,又吸收了西式服装剪裁的优势,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

例如,现在的唐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会使服装没有肩部,那样不够美观;传统中式服装是不收腰的,那样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唐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传统唐装中的旗袍开襟特别高,现代人尽管比过去开放得多,但穿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开襟就低多了。

如今,唐装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有很多面料也可以用来做唐装,像用牛仔布、棉麻布做出的唐装,效果也不错。

⑤一个民族的衣饰特色,渗透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唐装使中国人展现了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男人身着唐装,神采飘逸,一派儒雅;女士旗袍加身,雍容华贵,端庄典雅,更显现了温婉含蓄的东方神韵!

唐装,正在成为“中国名片”,它用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

“我是中国人!

9、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唐装的,请分别作答。

(3分)

10、文章第四段最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1、文章中说“现在的唐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会使服装没有肩部,那样不够美观”,句中的“很少”能够去掉吗?

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9、(3分)从三个方面介绍唐装:

唐装的得名;唐装的款式和面料;唐装在款式上的改进和在面料上的突破。

评分标准:

三个方面分别对应文章2、3、4段,一方面1分。

10、(3分)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作比较(1分)。

将过去服装和现在唐装在款式设计和面料使用上作比较(1分),突出强调了现代唐装在款式设上有了很多改良,在布料上也有了新的突破(1分)。

评分标准:

此题只能答成作比较,如答成举例子或其它则该题不得分。

11、(3分)不能去掉。

“很少”是从数量上限制(1分),在句中是说现在唐装大部分不用连袖,但不是所有的都不用,如果去掉说法太绝对(1分),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

五、作文(60分)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王勃一生短暂,留下《滕王阁序》,范仲淹心系天下,留下《岳阳楼记》……青春年少的你,此时或许行囊满满,踌躇满志,有许多东西留下;或许两手空空,惆怅无限,什么也没有留下。

无论怎样,它们一定会引起你深深的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请以“留下”为题目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中心明确;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④文中不得涉及任何个人信息(如个人姓名、所在学校、带有暗示性的地域特点等);⑤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40-36)

二等(35-30)

三等(29-20)

四等(19-0)

4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具体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整洁清楚

符合文体要求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具体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较通畅

字迹清楚

较符合文体要求

标点符号使用较为规范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不够具体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不够整洁、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标点符号使用不够规范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单薄

感情虚假

条理不够清楚

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能在下列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即可评分

等级20分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较能透过现象深入

本质

较能揭示问题产生

的原因

观点具有一定的启

发作用

材料较丰富

形象较丰满

词语较生动,句式较灵

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见解较新颖,材料有一定新意,构思有一定独特之

处;

联想和想象合理表达有

一定个性色彩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符合文体,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评分点,不要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内容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④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扣1-2分(最高扣2分)。

⑤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偏后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B卷(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2.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2分)

【答案】

1.答案:

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评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

评分:

答对拟人手法得1分,分析正确得1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

阖闾曰:

“士之甚,勇之甚。

”将为之报仇。

子胥曰:

“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

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

”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

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

昭公去至河,用事,曰:

“天下谁能伐楚乎?

寡人愿为前列!

”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

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

子胥于是报阖闾曰:

“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

蔡公至河,曰:

‘天下谁能伐楚者乎?

寡人愿为前列。

’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

蔡非有罪,楚为无道。

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

”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

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

曰:

“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

楚之相也。

郢者何?

楚王治处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

①蔡公南朝南:

②被羔裘被:

③昭公不与与:

④亏君之行亏:

【参考答案】

①蔡公南朝南:

向南②被羔裘被:

通“披”

③昭公不与与:

给④亏君之行亏:

损耗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昭公去至河,用事,曰:

“天下谁能伐楚乎?

寡人愿为前列!

”。

(3分)

【参考答案】

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

“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

我一定参与!

⑵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

(3分)

【参考答案】

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现在正是时候。

5.结合本文,谈谈伍子胥的人物形象(2分)

【参考答案】

“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是一位冷静、理性之人;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有些草率与莽撞。

【附文言文翻译】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便挟着弓,亲自冒犯吴王阖闾。

阖闾说:

“你非常够义气,也非常勇敢。

”就准备将替伍子胥报仇。

伍子胥说:

“不能,诸侯不替一个人报仇。

我听说侍奉君主犹如侍奉父亲一样,损耗君主的德行,报杀父之仇,不可以。

”这样攻打出国的计划就暂且搁置。

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

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

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

“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

我一定参与!

”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

蔡昭公听说伍子胥在吴国,便请求伍子胥解救蔡国。

伍子胥这时才向吴王阖闾禀报:

“蔡昭公向南拜见楚平王,穿着羔裘皮衣,囊瓦就向蔡昭公索求羔裘皮衣,蔡昭公不给。

于是蔡昭公就被囚禁在南郢,三年以后才被放回去。

蔡昭公离开楚国来到黄河边,就举兵,说:

‘天下谁能够攻打楚国呢?

我一定参与!

’楚国听说这件事,便派囊瓦兴师讨伐蔡国。

蔡国并没有罪过,是楚国无道。

君王如果有忧虑中国之事意的心思,现在正是时候。

”吴王阖闾于是派伍子胥率领部队,解救蔡国并讨伐楚国。

这时,楚平王已死了,伍子胥率领六千士卒,握住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

说:

“从前我父亲没有罪过,你杀了他,如今我要用这种方法还报你!

囊瓦是什么人?

他是楚国的丞相。

郢又是什么地方?

就是楚王的治所。

三、名著与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游历了“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国家。

(2分)(任意写两个国家)

A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戮,正中那母大虫粪门。

A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

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

A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

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下去了。

A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

自古道:

“云生从龙,风生从虎。

”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

那大虫望A猛一扑,那A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

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

那大虫退不够五七,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A一时间杀了母子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2、选文中的“A”是指(人名),选文的作者是。

(2分)

【答案】

1、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马国(慧骃国)

2、李逵施耐庵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乡村的瓦

冯杰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2)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

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3)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

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

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4)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

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

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5)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

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

有一片瓦迷路了。

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

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6)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

这称呼多气派啊!

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

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

乡村药谱如是说:

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

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7)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

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

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8)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

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

像谁夜半耳语:

(9)“睡吧,孩子。

这叫归乡。

1、文中说: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分)

答: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分)

答:

__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答出任意两点既可以得满分)

3、文中第六段写到:

“有一片瓦迷路了。

”为什么“瓦”会“迷路”?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分)

答:

“迷路”的原因:

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意义:

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原因2分,意义2分)

4、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4分)

答:

___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

原因:

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5、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4、语言运用(12分)

1、2013年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

宣传读书活动

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4分)

活动二:

调查读书现状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 

(一)

读书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有计划

lO.1%

每读必做

O%

有时有计划

31.3%

凭兴趣做

24.6%

没有计划

58.6%

从不做

75.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

(2分)

二是:

(2分)

活动三:

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

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

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

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4分)

①向校长提建议:

(2分)

②向同学提建议:

(2分)

【答案】

活动一:

(紧扣主题2分,语言精练2分)

活动二:

绝大多数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整体的计划,随意性比较强;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做读书笔记,缺少阅读积累和思考的习惯。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活动三:

答案示例:

A.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以便我们有更多的阅读时间。

B.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老师少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便我们有更多的阅读时间。

C.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学校给我们开出“推荐书单”,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言之成理便可,但应注意学生向校长建言的口语交际基本要求。

若建言正确,但措辞不当,扣1分)

②(2分)答案示例:

A.同学们,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有选择。

经典名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筛选,我们应从阅读经典名著开始。

B.同学们,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挤时间读好书。

C.同学们,我们要注意读书方法,学会作读书笔记、摘抄等,将阅读与积累结合起来,印象会更深刻。

(言之成理便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