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890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哈师大附中分校高二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10月份考试

高二学年语文试题2018年10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声音不殊文体何立

——关于当下的小说语言

翟业军

  不管把小说的起源追溯得多么辽远,我们都无法否认小说最主要的根系牢牢地扎在说书人的书台。

就算小说生产与消费的现场早已从书台移至书斋,写小说和读小说的人都应该仔细聆听小说文体根基处隐隐传来的书场中那个“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的顿挫之声。

理解了小说的写与读原来脱胎自勾栏瓦舍的说和听,懂得了小说穷世界之广大、极人心之精微的雄心、野心,说到底却可能只是一片不得不悦普罗大众观听之耳目的苦心,就能领悟作家王安忆一个近乎武断的判断:

“我将‘诗’划为文学的精神世界,而‘小说’则是物质世界。

  小说既是建基于现世的淤泥,小说家的前身既是书台上纵横捭阖的说书人,这些先天印记就一定会给小说语言带来如下特征。

首先,小说语言来路庞杂、真真假假、荤腥不忌。

其次,叙述语言绝对地优位于人物语言,所谓的“小说风格”很多时候就是叙述语言的风格,这是因为小说的推进无非就是叙述人之叙述的铺陈,而人物的说也是被叙述人的叙述所叙述出来的。

正是由于认识到叙述语言的优位性,苏童的大多数小说索性去掉人物语言的双引号,让它们成为间接引语,一种被叙述语言改造和统摄的人物语言。

  从以上体悟出发,我认为当下小说的语言相应地存在两点问题。

  第一,小说语言强作典雅,好像用典雅的语言写出来的小说就一定是高级的小说似的,殊不知雅也许只是孱弱、干枯和隔靴搔痒,俗有时候反而是泼辣的,一鞭子就是一道血痕。

可以举一组经典作家的比喻略作对比:

同样是形容一张抹过官粉的丑脸、黑脸或是老脸,老舍说虎妞的脸仿佛“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赵树理说三仙姑的脸就像是“驴粪蛋上下了霜”。

可惜的是,驴粪蛋一类的词汇入不了很多小说家的法眼,他们恨不得找出所有带“玉”字偏旁或是其他其来有自、一打眼就极高贵、雅训的词汇来砌成自己的小说。

比如,葛亮的《北鸢》说姐姐昭德虽是病容,仍是“刚毅朗净”的样子。

“刚毅朗净”一词美则美矣,跟样子却不太搭。

第二,小说家们只是一味诚恳、卖力地叙述,就像不太高明的歌者只会用自己的真嗓子嘶吼,他们还不懂得运用“假声”“花腔”,不明白在自己和演唱之间应该隔着一个由自己发出却又不是他自己的腔调——这里的腔调,对于小说写作而言,就是一种绝不能等同于小说家自身原本的叙述声音的合适的叙述声音。

忽视对叙述声音的寻找和淬炼,起码给当下小说写作带来如下后果。

首先,当下某些小说家都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意识去“吊”出属于自己的嗓子,他们的写作当然就是面目雷同的,哪有辨识度可言,他们要想出彩的话,就只能乞灵于说的内容,说直白一些,就是借题材的光——底层写作、民族秘史,不一而足。

其次,真嗓子的音域是狭窄的,只能在有限的音区内徘徊,同理,不为每一篇小说打造一个合适的叙述声音,而是统统由小说家本人赤膊上阵,他就只能在一个固定的音域内发声,他所有的创作好像是孪生的,写一篇与写一百篇没有本质的区别,哪像一看“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就知道是《狂人日记》,再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就知道是《故乡》——我想,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文体家”,大概就是因为他有能力为每一篇小说确立一个独特的叙述声音。

声音既殊,文体必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基础是现实平常生活,小说家的前身是说书人,小说的根本目的只是取悦大众,这是小说的先天印记。

B.小说语言有两大特征,一是来路庞杂、真真假假、荤腥不忌,二是叙述语言绝对地优位于人物语言。

C.当下小说的语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强作典雅,二是只一味诚恳、卖力地叙述,忽视去寻找、淬炼合适的叙述声音。

D.当下某些小说家的写作面目雷同,缺乏辨识度,只能靠题材出彩,而且同一作家的篇与篇之间也缺乏本质区别。

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童的大多数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没有加上双引号,这样的人物语言是被叙述语言改造和统摄的,显示了叙述语言的优位性。

B.“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驴粪蛋上下了霜”“刚毅朗净”都是形容人的脸的,但前两者通俗,后者典雅。

C.作者以“假声”“花腔”为喻,指出在小说写作中,要寻找和淬炼出一种绝不能等同于小说家自身原本的叙述声音的合适的叙述声音。

D.《狂人日记》和《故乡》的开头叙述声音各异,语言风格不同,让人很容易区分,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文体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生产与消费的现场已从书台移至书斋,但并不能改变小说“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的特征。

B.小说的风格即小说叙述语言的风格,小说以叙述语言推进,人物语言是被叙述语言叙述出来的,处于次要地位。

C.小说水平的高低与语言的雅俗无关,典雅的语言有时候孱弱、干枯和隔靴搔痒,通俗的语言有时候反而泼辣有力。

D.每一篇小说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叙述声音,该叙述声音不能等同于小说家自身原本的叙述声音,这样每一篇小说才有独特的个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线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移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

“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

”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袋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好办法!

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

“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了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

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了。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这些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已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天空,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附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

“干掉它!

干掉它!

”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

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

干掉它!

”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

杀啊!

”。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

”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

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

”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

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

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

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而且突出了“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5.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

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6.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

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

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

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选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有删改)

附图:

近五年我国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及销售收入情况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

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

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中药出口额的33%。

(选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

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

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

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选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

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选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表明,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成药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B.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中医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C.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D.材料一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的角度报道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行本,沛人也。

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

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

及践祚,征拜谏议大夫。

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

行本进曰:

“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

”上不顾。

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

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

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臣所言非私。

”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

“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

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

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

”行本驳之曰:

“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与民约束。

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

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

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

“殿下宽容,赐汝颜色。

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

”因付执法者治之。

数日,太子为福致请,乃释之。

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

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

“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太子惭而止。

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

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

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

及太子废,上曰:

“嗟乎!

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于此。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B.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C.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D.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理上/嘉之赐绢百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后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辞。

B.不肖,可以指不才,不贤;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后来常用此词来表示自谦。

C.下车,古代可以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来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弄臣,中国古代称“优”,是指古代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国君消烦解闷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行本性情刚烈,心中永记正道。

夏侯福与太子在阁内嬉戏,被刘行本听到,刘行本将他交付执法者处置,因太子求情才释放。

B.刘行本正直敢言,遇事坚持正见。

在处理一个犯错的郎中时,与国君发生龃龉,他劝之以理,谏之以行,终使皇帝改变主意。

C.刘行本读书刻苦,治学十分勤奋。

背诵读书,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即使穿衣吃饭都缺乏的时候,也能像以往一样宴请宾朋。

D.刘行本深得器重,皇帝感怀不忘。

后来当太子杨勇被废弃时,高祖认为如果刘行本还在人世的话,太子就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

(5分)

(2)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澈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本诗情感丰富,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

“,

”。

(3)《岳阳楼记》中有“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在文中指的是“”,“退亦忧”在文中指的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中国汉代,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以至于绘画、雕刻也无一表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的组成部分常常由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刺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这种飞动之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很多文章描写当时的宫殿建筑,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村料,看到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古代文献中的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现实并不是那么遥远。

东汉王延寿有一篇《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殿内部的装饰,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

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免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猴,还有一个黑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蹬在那里,吐着看头……各种动物造型活,。

()。

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屋顶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机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本来建筑物是以静态而存在的,而这种反宇飞檐的,化静态为动态,翩翩欲飞,显得轻盈俏丽,可谓。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汉代,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以至于绘画、雕刻也无一不表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的组成部分常常由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B.中国汉代,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以至于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的组成部分常常由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C.中国汉代,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以至于绘画、雕刻也无一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由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D.中国汉代,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以至于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由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美轮美奂惟妙惟肖独树一帜巧夺天工B.雍容华费栩栩如生独树一帜鬼斧神工

C.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匠心独运鬼斧神工D.雍容华贵惟妙惟肖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但是整个建筑形象,就是建筑内部的装饰,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

B.不但是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

C.着重表现一种动态的不但是整个建筑形象,就是建筑内部的装饰

D.着重表现一种动态的不但是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

20.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5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付老师做寿。

付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

付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⑴            ⑵            ⑶            ⑷              ⑸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分)

示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平地起,道出了打好基础的真谛。

材料:

心境      复习      谦逊

不管风吹浪打  温故可以知新  虚心使人进步

虚怀若谷  心如止水  查缺补漏   不耻下问 充耳不闻 亡羊补牢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10月份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