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能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01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十章 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能力.docx

《第十章 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能力.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章 能力.docx

第十章能力

第十章能力

心理学对人与人的差异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能力和人格这两大个性心理特征。

前者反映的主要是认知方面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人与人在活动效率方面的差异;后者反映的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人与人在活动风格方面的差异。

本章着重介绍心理学有关能力的结构理论和能力的测量,还要就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作一番讨论。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一个学生在彩色鉴别、空间比例关系的估计等方面都很强,画得特别逼真,于是,我们说他具有绘画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一个学生的曲调感、节奏感和听觉表象等都很强,歌声优雅动听,于是,我们说他具有音乐能力。

能力影响活动的效果。

能力的大小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比较。

在其他条件(知识、技能、花费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数学运算时,甲生比乙生更快地了解题意、采用简捷的方法、准确地进行计算,于是,我们说甲生的数学能力强于乙生。

倘若一个人不参加某种活动,就难以确定他具有什么能力。

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井不都是能力。

例如,在音乐或绘画活动中人们可能表现出脾气急躁、性格开朗,也可能表现出情绪稳定、内向沉默。

这些心理特征也可能会影响人顺利地完成音乐或绘画活动,但一般地说对于音乐或绘画活动却不是最必需的。

而曲调感、节奏感、听觉表象对于顺利地进行音乐活动;彩色鉴别、空间比例关系的估计、形象记忆对于顺利地进行绘画活动,却是最必需的心理待征。

没有这些心理特征,有关的活动便不能顺利地完成。

因此,我们把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最必需的那些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有时,人们也把像彩色鉴别能力,注意分配能力等某一种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其实,任何单独的一种心理特征都不可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

要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几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

例如,画家的工作,需要有彩色鉴别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视觉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优秀教师的工作,需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注意分配能力、观察力等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

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也称为才能。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还与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健康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但是,在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更容易取得成功.

在西方心理学中,能力一词有两种含义;既可解释为实际能力(actualability)也可解释为潜在能力(potentialability)。

实际能力是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做的。

例如说,某人能说俄语,能骑自行车等,就是指他现在实际具备的能力。

这种能力以知识技能来表现,而知识技能主要是学习的成就或训练的结果。

所以实际能力也称为成就(achievement),潜在能力不是指个人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如果通过训练可能达到的水平,在英语中常用capacity(能量)、potentiality(潜力)或aptitude(倾向,才能)等词来表示。

实际能力通过成就测验来了解;潜在能力通过倾向测验来了解。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首先,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

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

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

例如证明一道几何题,人在推证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公理、定理、定义、公式等属于知识;而在推证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则属于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仅在证明这道几何题时思维分析是严密的、简练的、迅速的,而且这种简捷的思维操作还能经常迁移到不同的运算场合,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具有数学运算思维敏捷的能力。

又如,在学骑自行车时,操作自行车的一套动作方式是技能,而支配此动作方式的心理过程的稳定特点则属于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仅在学自行车时表现出动作敏捷。

而且在掌握其他技能时也经常表现出这一特点,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具有动作敏捷的能力。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例如。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思维操作,从而发展了智力;学生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绘画能力。

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或新能力的发生。

虽然,能力离不开知识、技能,但能力和知识、技能毕竟不是一回事。

一个学生靠死记硬背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能力可能是差的。

另一个学生尽管考试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他能灵活地思考,甚至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说明他的能力比较强。

因此,能力不表现为知识、技能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动态上,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掌握知识技能时所出现的快慢、深浅、难易以及巩固的程度。

正因为能力和知识、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教师单凭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能力的大小是不妥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去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进行创造,成为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能力的种类

人的能力很多,可以从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巨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属于一般能力。

学习、工作、创造发明、任何活动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这些能力。

一般能力的综合也称为智力。

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完成相应的活动是必需具备的。

每一种特殊能力都是由该活动性质所制约的几种基本的心理品质构成。

例如,构成音乐能力的基本组成成分有:

(1)曲调感,即区分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

(2)听觉表象,即能随意地使用反映音高关系的听觉能力;(3)音乐的节奏感,即感受音乐的节奏并能准确地再现它的能力。

人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一般能力和该种活动的持殊能力。

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一般能力在某种活动中的特别发展,就可能成为特殊能力。

例如,观察力是一般能力,但在农业技术工作中,除了需要一般的观察力外,还需要区别各种作物的形态、结构的细节,察看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类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观察能力。

这就是对农作物的特殊观察力。

另一方面,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

因为农技师在培育过程中的精细观察能力,有可能迁移到其他活动领域,表现出他的一般观察能力的发展。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就是仿效、模仿能力就是仿照他人的言行举止去做,以便使自已的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的能力.模仿中主要包括两种成份:

观察和仿效。

个人“看到”或“听到”别人怎样行动,自己也跟着怎样做。

模仿实际上就是一种较复杂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

模仿能力的大小,表现为个人的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的行为方式的相似性上;两者愈相似,表明模仿能力愈强。

创造总是与创造产物相联系的。

创造产物通常是指“首创”加“适宜”的产物。

如艺术作品和科学理论以及有创见性的谈话和奇特的建筑等。

创造力是指产生既是首创又是适宜的产物的能力。

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通常是先模仿,然后进入创造;在创造中也是有借鉴的。

人们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有个别差异。

(三)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简单地说,认知能力就是个人获取和保存知识的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

很明显,一个人头脑里储存着某种知识是一回事,但当这些知识为他在需要的时候能否加以利用却是另一回事;具有技能和应用该技能是两回事;改进某种作业和对作业改进的了解也是两回事。

对于这些差异,心理学家用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veability)这一术语来加以说明。

所谓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

人们的元认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

专家和新手的明显区别不仅在于前者对本行知识知道得较多,而且还在于善于应用和组织所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元认知能力上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元认知活动是很复杂的。

弗拉维尔(Flavell,1979)认为,元认知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目标(或任务)和行动(或策略)这四类现象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元认知知识即有关认知和见识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人的思维过程的能量和限度的知识,即关于人(特别是自己)作为认识着的主体特征的知识。

元认知体验是那种与认知活动相伴随的感情体验。

目的(或任务)指认知活动的目标。

行动(或策略)指用来达到这些目标的认知或其他行为。

元认知能力的差异就表现在上述四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不同方式上。

据林传鼎(1985)的分析,元认知能力包括个人怎样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各种已知的可能性中选择出解决问题的确切方法(策略),怎样集中注意待解决的问题,怎样决定何时对一种难以对付的问题停止工作,怎样判断到底一个人是否理解他所听到或看到的事,怎样从一种情境中所学到的原则或方法转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怎样判断目标是否和自己的能力相一致等。

(四)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一个人往往有多种能力,形成一个能力系统。

通常有一种能力占优势,其他的能力从属于它。

例如,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具有卓越的数学才能,同时他又具有物理学和史学方面的才能。

赵丹具有卓越的戏剧和演电影的表演才能,同时他又具有绘画和作诗的才能。

优势能力在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占主导地位,其他能力起增强优势能力的作用。

不少人都能顺利地完成同样的活动,但是完成这种活动的能力组成因素所处的地位也可能不同,有的因素在一些人身上是优势能力,但在另一些人身上是非优势能力。

例如,音乐能力的基本成分是曲调感、听觉表象和音乐节奏感。

但是对于每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来说,这三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音乐成绩良好的学前儿童中,一些儿童具有强烈的曲调感和听觉表象能力,但节奏感不足;另一些儿童具有很好的听觉表象和节奏感,但曲调感较弱;还有一种儿童有强烈的曲调感和节奏感,但听觉表象能力较弱。

又如,数学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占优势,而逻辑推理能力可能差一些;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逻辑推理能力占优势,而空间想象能力稍差一些,但他们都能达到正确、迅速地运算。

再如,在运动竞技中,两个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一个主要依靠动作的稳健和准确,另一个主要依靠动作的强度和灵活,他们同样可以表现出乒乓球运动的卓越才干。

在这种情况下,优势能力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可以补偿非优势能力的不足。

区分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发挥优势能力的作用,对于因材施教、加速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水平、能力表现的早晚和能力结构类型等方面。

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人的能力有大小:

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而大多数人属于中常。

能力表现早晚上的差异:

有些人在少年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优异的能力、聪慧超群,这叫“人才早熟”;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晚,甚至到了晚年,能力才充分发挥出来,这叫“大器晚成”。

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是指能力中的各种成分的构成方式上的不同。

例如,在智力中,有的人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强,而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弱;有的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强,而观察能力和记忆力较差。

有的人模仿能力强,但却缺乏创造能力;而有的人既富于模仿能力又富于创造能力。

有的人智力发展水平高,但元认知能力弱;有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中常,但元认知能力强。

甚至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有结构上的差异。

例如在观察力方面,有些人长于分析,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较弱;另一些人富于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较弱;还有一些人既善于分析又善于综合。

在记忆力方面,一些人善于形象记忆,另一些人善于语词、符号记忆,还有一些人则既善于形象记忆也善于语词记忆;等等。

第二节能力结构的理论

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

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

(一)二因素说

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

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

“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G和S两种因素决定的。

例如,一个人完成算术推理测验作业是由G+Sa来实现的,完成言语测验作业是G+Sb来实现的。

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

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具有完成某种活动的特殊因素,不一定具备完成他种活动的特殊因素。

换言之,各人的S因素既有大小的区别,也有有无的区别。

不论个人有几种S因素,这些S因素之间,可能彼此互相独立,也可能彼此有些重叠,但是它们必定都含有一部分的G因素。

图12-1(原图16-1)是二因素说的图示。

斯皮尔曼还认为G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它代表一般的心理能量,相当于生理能量,各种智力测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广泛的取样来求得G因素。

斯皮尔曼的理论简单明确,为智力测验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很多智力测验的理论都是以这个理论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局限性。

因为斯皮尔曼早期是否定群因素存在的;同时他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并将它们对立起来。

其实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也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多因素说和群因素说

桑戴克(Thorndike,1926)提倡多因素说。

他认为智力是许多小的能力的总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

他把智力区分为三种成分:

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对机械问题或选择问题的适应能力。

3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在智力测验中都应用因素分析法。

塞斯顿(Thurstone,1938)用由56个测验组成的一组测验对218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然后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被称为群因素论。

他把这七种因素称之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

(1)词的理解力:

了解词的意义的能力;

(2)语词运用能力:

讲字正确迅速和同义联想敏捷的能力;(3)计算能力:

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4)空间知觉能力:

运用感知经验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各种关系的能力;(5)记忆能力:

对事物强记的能力;(6)知觉速度:

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的能力;(7)推理能力:

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断的能力。

1941年塞斯顿根据这七种基本能力编制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rimaryMentalAbilitiesTest,PMAT)。

塞斯顿曾认为他的七个因素结果是与斯皮尔曼的G因素假设相矛盾的。

但是,后来人们认为,如果能够在塞斯顿的七个因素中进行第二因素分析并且能够找出一个一般因素,那么斯皮尔曼的G因素将得到支持。

也就是说,如果塞斯顿的七个因素中都有第二因素的话,这个因素就可以被认为是一般智力。

(三)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说

霍恩和卡特尔(Horn&Cattell,1966)对塞斯顿的七个因素进行了第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不是有一个而是有二个主要因素。

他将其称之为液态智力(fluidintelligence,gf)和晶态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gc)。

卡特尔认为,液态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秉赋;而晶态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晶态智力依赖于液态智力。

如果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经历,其中一个有较强的液态智力,那么他将发展出具有较强的晶态智力。

然而,一个有较高液态智力的人如果生活在贫乏的智力环境中,那么他的晶态智力的发展将是低下的或平平的。

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的区别可以从表12—1(原表16—1)中看出。

在表16—1中有3个测验的液态智力因素负荷量高。

虽然这些测验运用语言也能解决,但它们的解决完全是非语言的,与文化经验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总之,在能力构成的因素方面,学者们的看法还不一致。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能力中的一般因素大致相当于智力,而完成各种特殊活动又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说

把能力看成具有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称为能力的结构说。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弗农(Vernon,P.E.)的层次结构理论和吉尔福特(Guilford,J.P.)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一)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1961年英国心理学家弗农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他以一般因素为基础,设想出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图12-2)(原图16-2)。

他认为,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因素群;第三层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弗农的能力层次结构理论像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系统那样来设想能力的结构。

(二)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开初,吉尔福特(1959)曾把智力分析为如图12-3(原图16-3)那样的结构,认为智力包含记忆能力因素和思维能力因素两大类。

思维能力因素又包含认知能力因素、生产能力因素、评价能力因素,以及生产能力因素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新的信息在寻求正确答案中的聚合式思维能力和发散式思维能力。

1977年他根据智力测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如图12-4(原图16-4)那样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他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产物。

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的、视觉的(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符号的(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的(语词的意义和观念)、行为的(本人和他人的行为)。

它们是测验时给与的信息,是智力活动的对象和材料。

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动,它根据测验时所给与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工。

智力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智力加工所产生的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单元),可以分类处理(类别),也可以表现为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

由于三个维度中含有多个因素,因而人的智力可以区分为5×5×6=150种。

吉尔福特认为,这些不同的智力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

例如,给被试一系列四个字母的组合,如PIAS、FHKY、DSEL,要求其将它们重新组合成熟悉的单词,如FISH、PLAY、DESK等。

在这一测验中,智力活动的内容为符号,操作为认知(即理解和再认),产物为单元,即按重新组合的字词数来计算成绩。

根据产物的数量即可测度出一个人的符号认知能力。

如果给被试呈现10种语音,然后要求他们立即(或延迟一些时间)重学出来。

在这一测验中,智力活动的内容为听觉的,操作为记忆,产物为单元。

这一测验的成绩即可度量一个人的听觉记忆能力。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智力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不仅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有助于发现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对因材施教也是有助益的。

三、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70年代以来心理学中出现了许多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智力的结构。

这里仅介绍斯登伯格(Sternberg,1985)的智力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作为例子。

这三部分智力是成分智力(componentialIntelligence)、经验智力(experientialintelligence)和背景智力(contextualintelligence)。

它们在智力活动的信息加工中起着不同作用。

所谓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

它包含有三种机能的成分。

一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s),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

例如,一个好的阅读者在阅读时分配在每一段落上的时间是与他要从该段落中准备吸收的知识相一致的。

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

二是执行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

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

三是知识习得成分(knowledge-acquistioncomponents),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关于经验智力,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

一个有能力的人比无能力的人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环境;他(或她)能较好地分析情况,用脑筋去解决问题,即使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经过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有能力的人就能不加思索、自动地启动程序来解决该问题,从而把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用在别的工作上。

有些人能很快做到,有些人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这种能力就称为经验智力。

所谓背景智力大概涉及主体在我们的进化史中选择压力的行为。

它有三种形式。

一是适应,指人们通过发展有用的技能和行为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

区分有毒和无毒植物是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人们的重要技能,而就业面试技能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技能,他们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

二是选择,指人们在环境中找到自己适当位置的能力。

例如,同样是很聪明的人,有的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在事业上有建树;有的则不会选择,毫无建树。

三是塑造。

如果个人不能或不能很好地适应他的环境或不能选择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可能对环境本身进行塑造。

斯登伯格的理论,得到了对脑前叶受损病人的研究结果的支持。

例如,有一位以前很成功的物理学家,在偶然的事故脑前叶受损,痊愈后他虽然仍有很高的智商分数;但却不能继续他的工作。

他能按指示程序进行工作(如开车)但却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

很清楚,这种人的行为缺少了智力中的一些重要成分,而这些成分却没有被大多数智力测验测量出来。

第三节能力的测量

一、心理测量的必备条件

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前289年)说: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认为用数量来权衡心理特征是理所当然的。

人的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确实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是可以测量的。

然而,测量人的心理特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不能直接观察,而且经常变化不定。

为了测量心理特征,心理学家作了许多努力。

从比纳(Binet,1905)设计的第一个智力量表起,已设计出上千种测验工具,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气质测验、性格测验、态度测验等等。

当我们选用某种测量工具来测定心理特征时,一定会想到:

我们所测得的结果是否稳定可靠(信度)?

它是否能有效地测出我们想要测的特征(效度)?

其他人在同样测验上的得分(常模)又是如何?

信度、效度和常模是任何一种心理测量必备的条件,在选用和编制心理测验时都必须要考虑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被试的心理特征作客观的测量,并对结果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力测量属于心理测验,在讨论能力测量之前有必要先讨论心理测量的必备条件。

(一)信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一个测验测量某种东西,其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测量是可靠的。

我们之所以相信尺子,是因为它能给出同样的测量,无论是今天用或是明天用,无论是木匠用或是裁缝用。

同尺子一样,心理测量技术只有当它反复测量并能给出相同的结果时才是可靠的。

当一个测验具有信度时,用它去测量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所测得的分数几乎是相同的。

不同的测验要求不同的测量信度。

经常用来估计测验信度的有三种:

第一种叫折半信度。

如果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