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105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docx

《医学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docx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

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2、医学模式:

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3、心理现象:

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4、个案法:

是对某现象的个例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1、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心、身统一的观点

②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

③认知评价的观点

④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⑤情绪因素作用过的观点

⑥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2、心理的实质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五、论述题

西方近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构造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

其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是1913年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学派,创始人华生提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人的意识,而应是人和动物的行为或对现实的顺应。

他把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否认遗传和本能,导致了他的环境决定论。

精神分析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他主张把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并提出人格结构的理论、人的性欲理论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创本质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他们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他们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只研究行为,也反对精神分析并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3、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4、知觉:

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5、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6、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四、简答题

1、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①感觉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

明适应、暗适应

②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③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

④联觉。

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心理活动的发生。

⑤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2、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章记忆、思维与想象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保持和再现。

2、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3、定势: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无论情境中所显示的客观条件如何,个人总是先以其主观的经验与习惯方式去处理问题,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定势。

4、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5、表象:

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6、想象:

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四、简答题

1、以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过程,从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间隔不同,编码方式不同,以及生理机制的联系与差异,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记忆的程序是信息作用于感官,进行感觉登记,如果加以注意可进入短时记忆,再经过复述和编码转入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五、论述题

1、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

(一)了解潜力,增强自信。

有报道表明,人脑能够存储的各种知识,可以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

而普通人一生中所使用的脑力仅占全部脑力的几百分之一。

记忆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只要确立自信,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就能够提高记忆力。

(二)培养兴趣,明确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什么人都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非凡的记忆力。

因此,培养兴趣,明确记忆意图,给自己一定的目标和相应的压力是十分有效地。

(三)提高注意,集中精力。

记忆不牢、记忆错误或很难记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

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把材料信息完整的输入到大脑中,即使偶尔全部输入,也无法自动进行深度的分析编码并存储,所以,往往造成记忆模糊或回忆错误的情况。

(四)发挥联想,讲究方法。

2、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①知觉特点的影响一个人的知觉特点和观察特点影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②定势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无论情境中所显示的客观条件如何,个人总是先以其主观的经验与习惯方式去处理问题,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定势。

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解决。

③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的固有用途,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的解决问题。

④迁移指已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产生积极地有利的作用,叫正迁移,比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不利的作用,叫负迁移。

⑤动机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干扰,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人们的思维活动才会有较大的灵活性,才能较好的解决问题。

第四章情绪与感情

一、名词解释

1、情绪: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2、心境:

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激情:

是强烈的、时间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四、简答题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情绪是由自然需要是否满足所引起的较低级的简单体验;情感是由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所引起的高级且复杂的体验。

2情绪是动物与人所共有的;情感是人所独有的。

3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与短暂性的特点;情感深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4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一般较微弱,较少有冲动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

联系:

1情绪的各种变化一般都受到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2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

五、论述题

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从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来看,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消极的情绪、情感能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体力和活力。

情绪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1适度的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

2情绪比较稳定、不容易过分焦虑的人比容易激动和焦虑的人有较好的学习成绩。

3从学习情境压力和人焦虑程度的个体差异的关系来看,一般来说,低焦虑者在情绪压力下可提高学习效率。

4简单的工作常因情绪压力而提高学习效率。

工作性质越难、越复杂、工作效率越容易受高度紧张情绪的干扰,这是叶克斯-杜德生法则。

第五章人格

一、名词解释

1、人格:

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需要:

是个体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

3、需要的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动机:

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5、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6、智力:

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7、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8、性格:

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四、简答题

1、人格:

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和倾向性。

2、动机冲突:

当多个动机同时存在,有时可表现为相互矛盾状态。

此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陷入了一种动机冲突状态,也称心理冲突。

基本类型:

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后有追兵,前遇大河)趋避冲突(想吃鱼又怕腥)

五、论述题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他在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等级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饥、渴、性和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在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需要才会相继产生。

2.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

个人寻求生命、财产等个人生活方面免于威胁、孤独、侵犯并得到保障的心理就是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伙伴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并希望为团体与社会所接纳,成为其中的一员,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

前者是希求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的需要,即获得精神层面的臻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韵需要。

马斯洛认为:

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丽异的。

有人希望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人可以表现在体育上,还有人表现在绘画或发明创造上……简而言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层次,马斯洛是按照三条原则加以安排的。

首先,人类基本的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伪满足。

其次,人类需要与个体生长发展密切相关。

人出生时,最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然后逐渐考虑到安全、归属、自尊的需要,最后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个人的需要结构之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演进,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

第三,人类需要的高低与个体生存有关。

马斯洛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

我们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有永不衰竭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

2人格形成的关键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

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①遗传潜能②共同经验③独特的经验

第六章心理卫生一、名词解释

第七章1、心理卫生:

也称心理健康,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活动、平稳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环境,以及对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第八章2、胎教:

指在胎儿期的教育,是孕期心理卫生的重要问题。

3、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是指儿童期表现出来的注意不集中、学习效果差、躁动不安、胆小、害羞、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反应迟钝或过于敏感等一系列症状。

四、简答题

1、心理卫生的意义:

①、有助于心理疾患的防治②、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③、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2、马斯洛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

③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⑥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⑨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求能恰当满足。

3、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社会适应、人格完整。

4、常见问题:

学习问题、情绪情感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

保健要点:

①青少年自身不断学习②父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③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中年人心身特点:

①生理上从成熟走向衰退。

②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③个性成熟稳定

心理保健要点:

①建立可行的保健制度和检测体系②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中年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要在工作上量力而行,停止超负荷运转;淡泊名利、陶冶性情;掌握自我放松技巧,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广交朋友,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必要时应求助于心理医生。

6、老年期心理卫生常见问题:

①不适应离退休生活②主观健康评价差③老年人的性生活不和谐④对死亡的恐惧

第七章心理应激与调节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应激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造成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2、防御机制:

是指个体在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景时通过潜意识活动所产生的一种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心理反应。

四、简答题

心理应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输入、中介、反应和结果。

环境与心理应激源通过觉察与认知评价产生心理性社会性生理性反应,最终结果可能是适应也可能是适应不良。

五、论述题

心理应激同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之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

2、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

3、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第八章心身疾病

一、名词解释

1、心身疾病:

是一组在发病原因、机制、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2、A型行为类型:

这种人格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患模式”。

3、B型行为类型:

心境平静,随遇而安,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不经常看手表这属于B型.

4、C型行为模式:

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不拒绝,缺乏主见,负性情绪控制力强,过于和谐,息事宁人。

四、简答题

1、心身疾病的诊断依据:

①患者具有环境刺激导致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在时间上与其躯体疾病的发生或加剧有联系。

②患者躯体上可以检查出器质性病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疾病的开始不是由躯体的病变引起的,但是,其症状往往以某种躯体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

五、论述题

1、心身疾病主要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眼科、口腔、耳鼻喉科、皮肤科等

内科心身疾病主要有:

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十二指肠溃疡

外科心身疾病主要有:

类风湿性关节炎、书写痉挛、全身性肌肉痛

妇科心身疾病主要有:

痛经、月经不调、心因性闭经

小儿科心身疾病主要有:

心因性发烧、异食癖、继发性脐绞痛

眼科心身疾病主要有:

原发性青光眼、眼肌疲劳、眼肌痉挛

口腔科心身疾病主要有:

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口臭、唾液分泌异常

耳鼻喉心身疾病主要有:

耳鸣、口吃、晕车

皮肤科心身疾病主要有:

牛皮癣、白癜风、湿疹

2、人体的生理生化改变可以作用于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也会作用于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人们只要有情绪上的变化必然会伴随发生躯体上的变化.比如,紧张恐惧的时候,就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冷汗,脸色苍白等等,这种现象称之为心理生理反应,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过长,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造成躯体上的损害,以致脏器的病理变化.这种在起病原因上心理因素明显的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从一定角度上,冠心病正是这样一种心身性疾病.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持久的心理紧张状态是引起血脂增高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且生活紧张程度越高者,冠心病发病率也越高.研究表明,紧张情绪能使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胰岛素的分泌明显增高,从而使血管收缩,血脂增高,血小板增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情绪紧张和过度焦虑时,心电图可呈现心脏缺血型改变,一旦情绪松弛下来,这种改变马上就会消失,如果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就可以发展为缺血性心脏病.调查发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都具备情绪急躁,工作紧张的特点.、

第九章心理评估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评估:

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其水平作出的鉴定。

2、信度:

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估计

3、效度:

是测验可以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

反映的是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4、常模:

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是解释测验分数的基础。

5、标准化:

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和测验分数解释具有一致性

四、简答题

1、信度是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估计。

信度主要考虑随机的偶然的误差的影响。

若测验的信度不够理想,测验所测量的结果就不能认为代表被试的一致和稳定的行为表现。

因此,信度是标准化测验的基本要求之一。

2、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

3、常用的客观性测验:

1、艾森克人格问卷2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3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问卷常用的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4、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五、论述题

他的做法不正确。

任何测验都不可能准确无误的测量出个体的真实面貌,测量结果和真实情况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心理测验结果反映的是被试在测验的特定环境下,此次操作的情况,并不一定是。

被试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行为。

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可能与测验中不完全相同。

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被试对测验的反应,因此,对测验的结果的解释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

尽管测验结果有一定的预测性,然而不能依据一次测验结果来下定论,还需要收集被试的一般背景资料、既往史和目前的症状与表现,参考被试的生活经历、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借助于开放的访谈技术对被试的心理特征进行评估,与测验结果相互印证,以作出准确的全面的判断。

除客观性原则外,还应遵循标准化原则和保密性原则

第十章心理治疗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治疗:

也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2、潜意识:

又名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

3、系统脱敏法:

是指将致病因素逐渐、缓慢、反复地暴露给病人,使病人对其敏感性降低,逐渐适应,最后达到治愈的目的。

4、心理咨询:

是给来询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工作对象可称为病人,主要为精神病、神经可称为来访者,在适应和发展方面发生

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等患者困难的正常人

工作者精神病医生、医学心理学家临床咨询心理学家

工作任务人格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人际关系、学习、升学、家庭婚姻

性变态

工作方式强调人格的改造和行为的矫正,费强调教育及教育与发展,费时较少,

时较长,数周至数年一次至数次

五、论述题

1、心理治疗的原信任原则保密原则计划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原则灵活原则“中立”原则回避原则

2、二者的理论与方法是相同的,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也不能完全分开,即使有差异,也是非本质的。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区别主要有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工作对象可称为病人,主要为精神病、神经可称为来访者,在适应和发展方面发生

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等患者困难的正常人

工作者精神病医生、医学心理学家临床咨询心理学家

工作任务人格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人际关系、学习、升学、家庭婚姻

性变态

工作方式强调人格的改造和行为的矫正,费强调教育及教育与发展,费时较少,

时较长,数周至数年一次至数次

3、行为治疗又称为行为矫正或学习疗法。

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常用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满贯疗法、厌恶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标记奖励法。

4、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治疗的基本过程和技术:

①建立治疗关系

②确定治疗目标

③确定问题

④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⑤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⑥认知的进一步改变

⑦新观念的巩固。

第十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医患关系:

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具体化形式,以医护人员为一方,以患者为另一方,其中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是核心。

2、非言语沟通:

主要是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

3、遵医行为:

又称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

四、简答题

1、医患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

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2、医患交往障碍的原因:

①医患交往时的心理状态

②医患双方的期望不能得到满足。

③医患双方的异常心理

④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

五、论述题

1、医患沟通的技巧主要有两方面:

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其中,言语沟通技巧有:

①有效倾听②善于引导患者谈话③多采用开放式谈话④避免使用专业术语⑤重视反馈信息⑥处理好沉默⑦善用积极的语言。

非言语沟通技巧有:

①有效利用副语言②保持目光接触③利用面部表情④运用身段表情⑤注意人际距离⑥适当身体接触。

第十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护理:

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

2、角色行为缺如:

即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

四、简答题

1、病人常见的角色变化有:

①角色行为缺如②角色行为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

⑤角色行为异常

2、1焦虑2恐惧3悲哀4孤独5绝望6否认7自尊紊乱

五、论述题

1、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

原则:

服务性原则、交往性原则、启迪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自我护理的原则

2、

目标①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②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③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④提高患者适应能力

3、

程序:

评估、判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对护理措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及时评估

第一章

心理学医学心理现象1879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心身疾病精神疾病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实验法感觉情感罗杰斯马斯洛思维萌芽

DBACBABABC

第二章

适宜成反比反比降低增高联觉整体属性歪曲

DBBDDCDBBBBCC

第三章

感觉记忆无意识记有意识记再认回忆不均匀的先快后慢间接性

概括性判断推理抽象思维知觉特点

ACACADBD

第四章

需要而产生增力作用减力作用道德感理智感身段表情言语表情适度

BBDBBABD

第五章

个性稳定的心理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