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12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docx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理答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数学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递活动,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渗透时代特征。

 

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问题反思 

目前,忽视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数学教师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错误的观念。

 1.数学无德育。

这类教师从心底里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德育任务,因而教学中只讲“数学味”而抛弃“思想味”,品味单一。

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明确的德育任务要求:

如辨证唯物主义观的启蒙、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科学价值观的建立、数学素养的提升等等。

如果教师认为这些不是德育的内涵,不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与要求,那么就很可能会回到“课本代表一切”“知识代表一切”的老路上,必将无助于学生的成长。

例如:

“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就是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演算、检验、估算等态度与习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应该说,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缺德育内容,也不是没有德育任务和要求,缺少的只是发现、挖掘、利用及实现要求的行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2.数学缺德育 。

这类教师从客观上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德育素材,因而教学中只有“数学味”错失了“思想味”,调味不当。

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丰富的德育素材资源:

如“近似值”的学习,就有助于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

但有些教师总认为数学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本身就不具备德育的功能,内容上也缺乏德育素材,因此教学中不讲德育只讲数学,结果白白丢失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也丧失了数学科学观建立的源泉。

比如“统计(一格表示2)”的教学,我就曾在一次大型的观摩活动中听到过一位教师是这样来处理教学过程的:

课一开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用筷子夹弹子的游戏,由于弹子很难夹,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夹出的弹子都可以在规定的统计图中用一格来表示1个,这时只见教师灵机一动:

“刚才同学们都夹的很认真,老师每个小组奖励4个弹子。

”小孩子十分高兴,可台下听课的老师一片哗然。

尽管这位教师在课的设计安排上非常精致,可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应变”,成了上千教师议论的焦点。

为什么?

就是因为,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事实、强调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性,而教师对数据的随意更改,虽然获得了数学教学的素材,达到了数学知识教学的目标,但却失去了统计的科学价值,失去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强调科学的统计观的良机,这无疑是非常失败的。

 3.数学德育化。

这类教师从主观上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强调德育,因而教学中“思想味”冲淡了“数学味”,本末倒置。

其实,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清晰的德育目标定位:

那就是德育是数学教学的“副目标、”“辅目标”,它的定位是渗透。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培养人,数学课一定要渗透德育,不然总会显得美中不足。

熟不知这种愿望太强烈之后,有时就难免会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弄巧成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使数学失去原有的“数学味”。

比如“时分秒”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飞天的情境导出新课,本无可厚非,也能无形中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的上进心,但如果一定要强调飞天的意义,要学生向杨利伟学习,长大成为科学家,那么就会冲淡“时分秒”学习的数学味,使教学的目标发生偏移,不但思想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知识教学的目标也无法达成。

再如,教学中采用“植树图”,就一定要学生说出爱生活、积极参加绿化的豪言壮语,也将会是教学的失败、德育的失败。

一、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视角分析 数学是真的、善的、美的,数学中丰富的历史故事、众多的数学人物、辉煌的数学成就以及深刻的数学思想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数学教学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挖掘数学的德育因素。

 

数学不仅是工具性的,也是人文性的,只要学习者善于去挖掘,勇于去发现。

 

(1)数学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让学生计算"在某小学新校区的规划图上,操场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比例尺是,这个操场实际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

"

  生1:

实际长为20÷=8000厘米=80米,宽为15÷=6000厘米=60米,面积为80×60=4800平方米。

  同学们都认同这种算法,我正想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生2迫不及待地说:

"我有更简单的算法:

20×15÷。

"

  师:

你是怎么想的?

  生2:

我用"图上面积÷比例尺"算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

  生3:

不对,得数都变了。

  生4:

对的,求实际距离就用除法计算。

  生5:

不对,距离指的是长度,面积指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而不是图上面积:

实际面积。

  这时,生2有些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师:

你们分析得很透彻!

生2虽然做错了,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在我的"点拨"下,生2马上恍然大悟。

  生2:

我明白了,正确答案是"实际面积=图上面积÷比例尺的平方",因为(20÷)×(15÷)=(20×15)÷(×)=4800平方米

  师:

你真了不起!

想出了一种这么简便的好方法。

  听了我的夸奖,生2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创造,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教师若能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每个学生一定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深层引领,挖掘思维的深度

  当面对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片面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纵向的深层次的引领,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笔者认为改为容积更好)11.76立方分米。

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

  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如下:

  长宽高容积

  包装盒28厘米20厘米11.76立方分米

  玻璃器皿25厘米16厘米18厘米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生1:

我先算器皿的体积:

25×16×18=7200立方厘米=7.2立方分米,说明包装盒的容积大于器皿的体积,所以装得下。

  师:

是这样吗?

  生2:

不一定。

你看,我的铅笔盒的容积也大于墨水盒的体积,但因为墨水盒比铅笔盒高,怎么也放不进去。

  师:

看来光比较它们的容积或体积还不行,还要比较什么?

  生:

长、宽、高。

  生3:

题目中已知包装盒的长和宽大于器皿的长和宽,所以只要算包装盒的高:

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11760÷28÷20=21厘米,显然包装盒比器皿高,所以装得下。

  师:

你们分析得很正确。

那上题中如果包装盒的高是17厘米小于器皿的高,就一定装不下吗?

  生4:

不一定,只要改变器皿的摆放位置把它的宽和高转换一下,就能装下了。

请看数据:

  长宽高

  包装盒282017

  玻璃器皿251618(装不下)

  改变位置后

  包装盒282017

  玻璃器皿251816(装得下)

  师:

好主意!

  生5:

哦!

我明白了:

把包装盒与被装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比较,只要前者的长、宽、高比后者的长、宽、高大,就一定能装下,否则就装不下。

  师:

恭喜你!

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

  案例中老师不受文本的限制,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现状,通过深入的追问和巧妙的反问,不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4)指点迷津,突破思维的瓶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能够在学生的思维"卡壳"时,运用智慧的语言巧妙地帮他们指点迷津,使他们突破思维的瓶颈,茅塞顿开。

  在执教"圆的认识"时,当有学生认为"球是圆的"时,教师因势利导,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没想到又有学生冷不丁地提出"球是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学立体几何的知识,很难解释清楚,可是教师并没有用"你们以后会学的"来敷衍学生,而是急中生智娓娓道来:

"真会动脑筋。

球是什么东西呢?

球是一个体,球体。

它是怎么得到的呢?

假如有一个半圆,以半圆的直径为轴,整个半圆的面绕着轴旋转一周,就得到空间图形'球'。

从这个'球'中也可以找到'圆'。

怎么找呢?

比方说,有个西瓜,长得像足球那样饱满,一刀切下去可以得到什么面?

(圆面)对,圆面,圆面边上的那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

"教师的巧妙点拨不仅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还让他们初步感知了"球"与"圆"的区别和联系。

  (5)转换角度,拓展思维的广度

  教育就是"点燃",如果课堂上老师能够智慧地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一定能够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执教《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时的教学片段:

  师:

刚才我们研究了平均数问题,下面看一道习题:

(1)班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生1:

(140+142)÷2=141厘米。

  生2:

我不同意,求平均数应该用总数÷总份数,这道题中没有男女生的具体人数,所以没法做。

  师;谁还有补充?

  生3:

这道题虽然不好做,但我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在140-142厘米之间,因为"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

你真爱动脑筋!

"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是平均数的重要特征。

以后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判断相关的解答是否正确。

我们知道刚才的列式(140+142)÷2是错的,如果要让列式正确,你们有什

么办法?

  生4:

可以增加一个条件:

男女生人数一样多。

  师:

这主意不错!

为什么呢?

  生4:

我把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看成一组,这两个人的平均身高就是(140+142)÷2=141厘米,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都是141厘米,那么全班的平均身高也是141厘米。

  师:

你想得真深刻!

现在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假如男女生都是30人,全班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5:

(140×30+142×30)÷(30+30)=141厘米

  师:

好,请注意,我现在把男生30人改成20人,女生不变,不用计算,你能知道全班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吗?

范围越小越好。

  生6:

当男女生都是30人时,全班平均身高是141厘米。

现在身材高的女生占了全班的大多数,所以全班的平均身高在141-142厘米之间。

  师:

你说的真好!

那如果男生30人,女生20人呢?

  生7:

这时身材矮的男生占了全班的大多数,全班的平均身高就应在140-141厘米之间。

  一道简单的习题被陈老师演绎得如此富有张力,他的智慧引领使学生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真正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此外,教师除了运用言语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理答外,还可以使用非言语理答。

包括动作理答,神情理答等,如摸摸学生的头,一个微笑,竖一下大拇指……"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招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管用。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课堂理答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沉淀,才能让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理答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祁县实验小学

2014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