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19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武邑中学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

刘勰云:

“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

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

”又云: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

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

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

“‘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

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

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

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

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因意象密集而见胜少,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篇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就是主观的“义”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史学巨擘朱希祖

刘宜庆

史学巨擘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史学家是其根本,其史学研究范围很广,成果也非常丰富,在许多领域有开创之功。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

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

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主任。

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开创人。

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朱希祖是历史学科的开创者,他率先引进了西方治史的方法,以科学的考证,呈现历史。

他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

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材料。

1920年1月20日,朱希祖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后以《史学绪论》发表在《晨报》上,这次谈话的要点有三:

学历史要持主动的态度,拿科学方法研究,而加以精密的考据,为吾国史学界开一新纪元。

其次、编国史没什么价值,有价值者为编民史。

盖以民史没有什么忌讳,直辞去说,于社会情状、民生苦乐,无不可以极力描写。

希望大家将来编纂一部有价值的民史。

第三、研究史学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将来。

将来社会的善恶,全源于现在;现在的善恶,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源于历史的。

故现在是过去同将来之枢纽,是占一极重要之位置。

朱希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也是大藏书家。

“不与人物接,不与山海游。

终身伏几案,天地一书囚。

”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奔走一生的写照。

朱希祖藏书,大约开始于留学日本时期。

当时朱希祖的恩师章太炎鼓吹革命,倡导反清,热衷于收集并翻印明末抗清志士的文集。

朱希祖受其影响,“始留意于晚明史籍”,并以南明史为研究方向。

朱希祖在这时开始购书,几十年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聚成书的海洋。

至1937年,朱希祖的个人藏书已达到惊人的二十五万余册,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而其中抄、稿本和古本方志、笔记、杂著等珍本善本多达七百余种。

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宋版《周礼》,明抄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

他素有“读书藏书家”之称。

在朱希祖的藏书中,南明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别,这是朱希祖治史的研究方向。

1934年2月,朱希祖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他的七百六十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

抗战爆发后,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厄运而多方奔走。

朱希祖的奔波和操劳,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欲吞并中国。

在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开始了对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

朱希祖在其日后完成的《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是“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

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北至长江。

举凡史乘记载,野老传闻,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

他用现代考古方法对南京地区文物进行考古,发现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十三处六朝古墓。

其《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为后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坚实基础,大多数观点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认为“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

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

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享年六十有六。

一代史学家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

国民政府在中央图书馆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各届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谢国桢说:

“朱氏一生搜集明季稗乘,用力甚勤,多所创获,给后人以启迪之功。

”朱希祖致力于南明史料收集达三十多年,收藏的抄本秘籍无人能比,发表了南明史籍题跋七十多篇,1961年中华书局以此整理出版为《明季史料题跋》。

(丹枫《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

②从现代史学观念出发,朱希祖研习南明史,十分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的结合,其所作《明季史料题跋》便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朱希祖一生有诸多身份,他在史学研究方面成绩卓然,他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无所不通。

B.朱希祖大约于日本留学期间开始藏书,并且把南明史作为主要的藏书类别,是恩师章太炎为他确立的研究方向。

C.朱希祖对六朝陵墓进行按图索骥的实地调查,实践了他北大时期形成的重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史学观。

D.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5.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史学巨擘”朱希祖的开创之功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6.1920年,朱希祖在对北大历史学的学生讲话时认为编国史没有什么价值,而在1940年又提议国民政府筹办国史馆,这样的转变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毛猴的大树

徐国平

出事那天上午,全村的人正兴高采烈地挤在村委大院,个个蘸着唾沫,起劲地点着分到手的钞票。

谁也没注意到毛猴。

其实,毛猴一早就从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开发商要发放树木补偿款。

他却没有一丝兴奋,也没像老婆那样急三火四地撅着屁股朝村委跑。

毛猴慢吞吞地扒拉了几口早饭,就耷拉着脑袋出了家门。

村外已变得十分旷阔,没有了在晨风中梳理绿云的的大树,没有了鸟儿的啼鸣,整个村野像是被掏空了心脏,干瘦苍凉。

毒辣辣的日头,一时晃得毛猴有些头晕眼花,双腿发软。

最近这些日子,他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毛猴的这种心态,是从村外那些大树被伐倒后出现的。

毛猴很小就离不开大树。

他生就一副瘦小骨肉,伙伴们小瞧他,就连村里的小猫小狗都欺负他。

有一回放学,一条恶狗死劲地撵他,他吓得哭爹喊娘,没命地逃,伙伴们一旁看笑话。

最后,他见路边一棵大树,被逼无奈,使出吃奶的力气,手脚并用噌噌爬上了树梢。

恶狗徒劳地围着大树汪汪叫了几声离去。

眼瞧着树下一个个扯着鸭脖目瞪口呆的伙伴,毛猴突然产生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兴奋。

还有一次,毛猴骑在树头上,咔嚓一下把树梢压折了,整个人从十几米高的大树摔下。

伙伴吓个半死,毛猴却从土窝窝里爬起,竟然筋骨无伤。

那时,村外四周大树极多。

当地有个风俗,伐树前要在最高的的树梢上挂一块红布,然后用锯斧解下树头。

毛猴便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四季总有人请,好吃好喝,另有赚头。

没想到会爬树也是挣饭吃的一行。

邻村一老木匠还托媒上门,把小闺女嫁给了毛猴。

毛猴整天乐呵呵的。

毛猴爬树最喜上面有鸟窝的树。

每到树顶,他就先把手伸到鸟窝里,摸摸是不是有鸟蛋,若有,就把那蛋在门牙上一碰,仰脖子喝干。

他说鸟采五粮之精杂草之华,饮天之露,喝了它们的蛋长寿呢。

他更喜欢登高后的眺远,白云在上,鸟雀比肩,纵横的河流在下,连土地上高大的房子都显得矮小了,自己就有了冲天豪情。

后来,大树越来越少。

一年当中很少再有人请他爬树了。

一想到站在树梢上的快意,他就激动得心颤,他想就是没有人请,自己也得找棵大树爬上去,掏几个鸟蛋,亮亮腔,活动活动身子骨。

只是,出了门,一连走了几十里地,都看不到一颗直刺云天的大树。

他沮丧极了。

打那以后,毛猴就疯了似的买树苗,然后,没日没黑地在自家地里挖坑栽树。

恨不得一夜间,那些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

正当树苗碗口粗,村里所有的地,却被乡政府卖给了开发商。

自然,那片树苗要补偿大笔钱。

毛猴老婆的嘴都笑裂了,拿毛猴当财神一样供着。

村人自然眼馋,纷纷也在各家地里,杂七乱八插了一地树苗。

毛猴却很气恼,连着骂了几天几夜开发商的娘。

毛猴想着想着,就一跺脚搭上了一辆进城送民工的三轮车。

劳务市场上,来招人的包工头问毛猴,有啥特长,毛猴说,会爬树。

一阵哄笑后,包工头便带着毛猴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安排他干架子工。

这活儿跟爬树一样,毛猴毫不怯生,一攀上架子,浑身顿时就来了精神。

半晌,天空有些灰蒙蒙的。

毛猴感到有些压抑,便摘下安全帽。

可偏在这时,发生点意外,随着吧嗒一声,安全帽上遍是蛋汁和碎壳,竟是个鸟蛋,蛋汁也迸溅了他一脸。

毛猴一惊,忙仰脸往天上看,只见一群鸟儿在他头上飞过。

他纳闷不解,这鸟怎么飞着飞着就下起蛋来。

随后,他环视了一下脚下的城市,光秃秃的竟然没有一颗大树,更没见到一个鸟窝。

毛猴不由得为这群无处栖身的鸟儿,仰天长叹。

猝然,一只鸟儿盘旋着又朝他头顶飞来,一声凄厉的啼鸣过后,就见一枚鸟蛋,清楚无比地坠下。

毛猴惊喜万分,慌忙侧身举起安全帽。

就在他全神贯注接住那个鸟蛋时,熟料,自己的整个身子却离开了脚手架。

一瞬间,他感到自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大鸟,急速地向下坠落着。

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就像先前自己从一棵大树上落下来一样。

只是,当他轰然落地,骨碎筋断,才感到再也没有先前那么幸运了。

透过模糊的视觉,他最后望了一眼身边的安全帽,那枚鸟蛋在里面竟然安然无恙。

毛猴微笑了一下,闭上了眼。

  (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主人公以毛猴命名,生动贴切,很形象地体现了他古灵精怪、攀爬技艺高超的特征,表现出他强烈的环保意识。

B.毛猴爬上大树之后的所见所闻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反衬出他内心深处无法回避的自卑。

C.因妻子的贪婪和不理解与村民们的短视,毛猴一怒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无尽伤痛的村子,头也不回地搭上了进城务工的三轮车。

D.小说以插叙的手法,介绍了毛猴与大树的渊源,补充了相关的具体内容,既使得文章结构富于变化,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E.结尾处鸟儿凄厉的啼鸣和毛猴的死去,给小说所笼罩的沉痛气氛,即便那最后的一下微笑也难以化开。

8.请简要概括毛猴的形象。

(4分)

9.小说两次写到毛猴从高处坠落,有何区别?

请从这个角度探究小说的内涵。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刘子玄,名知己,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

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

“书如是,儿何怠!

”父奇其意,许授《左氏》。

逾年,遂通览群史。

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

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

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又言:

“君不虚授,臣不虚受。

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

”又谓:

“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

”后嘉其直,不能用也。

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

“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

介直自守,累岁不迁。

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

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

迁秘书少监。

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

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

徐坚读之,叹曰: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

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

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

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

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

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诏可。

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

卒,年六十一。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

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

“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

”对曰:

“史有三长:

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

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时以为笃论。

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

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读之称善。

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B.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C.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己敢于直言。

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

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

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

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

①隐沦:

泛指神仙。

②如今不是秦:

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

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

“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

“朝市”泛指尘世。

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

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中“,”两句,既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又借助日光显示了守军的威武雄壮。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两句含蓄地表达了苏轼渴望被重新任用的心情。

(3)陆游《游山西村》中表达诗人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徒步三千,流亡万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硕果仅存的一次悲壮的师生长征,堪称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

②要形成良好风气,赢得群众信赖,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认识,率先垂范,这样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能从根本上好转。

③从南极洲的血色瀑布到毛里求斯近海的“水下旋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④当年他对我的帮助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三十年前,在我身无分文准备外出闯荡的时候,他资助了我5元钱,而这改变了我的人生。

⑤杜甫写景的作品不多,而全诗都写景的更是鹤立鸡群,在他西行途中,却被太白山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

⑥前三季度五500余只可比债基净值平均增长1.68%,这一成绩与前两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在“资产荒”背景下,整体表现仍然可圈可点。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空军首位歼10女飞行员余旭烈士“回家”的日子,全国各地32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余旭的家乡四川省崇州市,来送别这位女飞行员最后一程。

B.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反映自己身边存在“咆哮妈妈”,妈妈们歇斯底里的批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

C.随着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电子信息快速提升,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市场潜力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

D.由于秦岭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昨日位于秦岭山麓的陕西省六个县市政府的领导被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集中约谈。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①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②《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③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④清人编《四库全书》,⑤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⑥大致解开。

①②③④⑤⑥

A.因为如果那么/则就

B.连虽然但所以/才

C.连因为所以/则才

D.因为虽然但所以/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禁烟花爆竹”的争论年年岁岁来一次。

总的来说,对烟花爆竹的显性危害①。

一般来说,燃放烟花爆竹有两点危害:

②,每年春节期间各大城市都有不少人因此意外受伤;二是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弥漫的烟雾,震耳的声响,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肤之痛。

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