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20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docx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个案

  课

  件www.5yk

  

  活动目的:

  1、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分小组:

学生自愿组合,推选小组长。

  2、定主题:

以课文提供的“中秋节”“三峡”“电脑”三个专题为内容,由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设计提纲。

  3、提要求:

各小组长分配任务,学生根据主题需要,准备工具。

  活动步骤:

  (搜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只有学会查阅资料才能走进科学研究的大门,否则只能是门外汉。

下面我们以“中秋节”“三峡”“电脑”为专题来展示你们的搜集成果吧。

  一、走进中秋——遥望明月共此时

  1、中秋传说——欢度佳节同相知

  学生1: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学生2:

中秋传说之一——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学生3: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2、中秋起源——今夜月明人尽望

  学生4:

说法一——中秋源于帝王祭拜活动。

中秋的由来,据说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礼记》中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朝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

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渐传到民间。

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学生5:

说法二——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

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这举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节佳节。

牛渚,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

《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

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

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

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尊重,他们这间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

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

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

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曰:

“昔闻牛渚泳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

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

“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

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

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

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学生6:

说法三——中秋与时令有关。

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

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

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恰如古诗所云:

“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

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学生7:

说法四——“中秋”的得名。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

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

“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据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记载: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

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园。

”这就是说,旧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故谓之中秋。

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初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

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

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

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未衰。

  学生8:

说法五——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说法不一。

普遍的说法是:

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

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

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

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

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

“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

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一说始于宋朝。

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

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3、中秋习俗——月中霜里斗婵娟

  学生9:

日本的中秋节。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也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

现代日本人,已经不过中秋节了。

那天人们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着喝啤酒,不看月亮,看电视节目。

由于传统文化的衰退,年轻人都不知道节日的和意义,听到什么节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学生10:

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

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

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

今年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

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

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

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嬉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学生11:

新加坡的中秋节。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

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

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

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

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XX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

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

  学生12:

马来西亚、菲律宾:

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

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

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

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近日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活动,欢度中秋节。

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

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学生13:

韩国的中秋节。

韩国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Day,因为秋夕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三天假。

过去交通未发达之时,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

时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个月,韩国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

  4、中秋对联——堂前月色愈清好

  学生14:

清朝有个才子施伯雨,自幼聪颖敏捷。

有一年中秋节,其父携其出游,夜宿临江一楼。

翌晨黎明入山,宿雾未霁,适有其父一文友同游,遂出上句: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让小施续对。

小施当即对出: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用水来比喻月光皎洁明亮之色,真是联功不凡!

相传粤东才子宋湘约几个秀才中秋赏月,即景吟上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几个秀才对不出与之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宋湘想明天是新年,触景生联: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此联结构严谨,叠词天然,妙不可言。

据说,有一年中秋夜,苏小妹随兄东坡及佛印和尚泛舟赏月。

小妹出上联: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佛印和尚望望圆月后对道: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最妙的是把苏小妹倒映在水中的窈窕身影描写出来了。

  学生15:

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有一次游览扬州桃花庵,好客的方丈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

两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

方丈道: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李渔对:

“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方丈又出上联:

“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对:

“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

”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格外优美。

清代,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于中秋登楼赏月。

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上联巧妙嵌入“北水”之名。

张南月忽见楼顶孤雁飞过,对出下联:

“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下联嵌入“南月”之名,异曲同工,回味无穷。

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在童年时就很有才气,但是他很调皮,曾与同伴去偷摘桃子吃。

有一年中秋节他与小伙伴在一起赏月时,童友吟一上联戏笑他: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文思敏捷的郭沫若看看中秋圆月当即回敬:

“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

”一来一往针锋相对,对仗工稳自然,真是“天生的一对”!

  学生16:

海峡彼岸著名景区阿里山有个古月亭,亭联写道: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

“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这副长联典雅明丽,富于想像力。

  学生17:

每逢中秋月圆之夜,海峡两岸不知有多少离散的亲人仰望明月,勾起盼统一、思团聚的切切之情。

有一去台人员中秋撰联思亲: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联语中的“地月缺”隐指人不团圆。

中秋节乃除夕、元宵之后的中国人的又一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谁不盼望天上月圆,家人团圆呢?

  学生18:

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

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

“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

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

“中秋八月中。

”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学生19: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让大家对下联。

结果无人对上。

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二、走进三峡

  1、我眼中的三峡——我的眼里只要您

  学生1:

三峡,是长江三峡的简称,是长江自重庆奉节至湖北省宜昌市长约208公里的江段上所穿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大峡谷的总称。

她是万里长江的黄金河段,是世界著名的峡谷和观光旅游胜地。

三峡因长江而存在;长江以三峡而骄傲。

长江,中华之魂魄;三峡,长江之精灵。

  学生2:

神州大地,三峡几何?

岷江三峡:

在四川省眉山县以南至乐山市之间的岷江上,是平羌峡、背峨峡和犁头峡三个峡谷的总称。

是由岷江水切割龙泉山南端而成。

巴之三峡:

又叫巴郡三峡。

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东突峡(今铜锣峡)、明月峡(今明月峡)、广德峡(今黄草峡)称为巴之三峡。

见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和庾仲雍《荆州记》等的记载。

长江小三峡:

今人把位于长江重庆市辖区内的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称为长江小三峡。

长江小三峡有两峡与古代巴之三峡的两峡相同。

嘉陵江三峡:

是沥鼻峡、温塘峡与观音峡三个峡谷的总称,在重庆市西北部嘉陵江上。

是嘉陵江下游切穿华蓥山南段所成的峡谷。

鸭江三峡:

在今重庆市涪陵武隆县乌江的支流鸭江上,是犁辕峡、花园峡、谷雨峡三个峡谷的总称。

长江三峡:

今天人们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长江三峡,简称三峡。

这是中国最大的三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谓为巴东三峡,唯瞿塘峡称作广溪峡,后来也把这一三峡称作瞿塘三峡。

川东三峡:

徐吉羽《三峡考》把瞿塘峡、归峡和巫峡称为川东三峡。

大宁河小三峡:

大宁河是长江三峡段的最大支流,在巫峡北面,有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三个峡谷。

马渡河小小三峡:

大宁河东岸有支流马渡河汇入,马渡河里面也有三个峡谷,即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称为小小三峡。

楚西三峡:

徐吉羽《三峡考》把西陵峡、明月峡、黄牛峡称为楚西三峡。

因这三个峡都在西陵峡内,故又称为西陵三峡。

又因西陵三峡在夷陵州(今宜昌市)境内,又可名为夷陵三峡。

见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大三峡:

指的是长江西起四川宜宾,东至湖北宜昌共1044公里的江段。

即广义的三峡。

中三峡:

指的是西起重庆市,东至湖北宜昌共659公里的江段。

目前,不少人把这一江段视为通常所说的三峡。

小三峡:

特指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的192公里江段里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3个特大峡谷。

即狭义的三峡。

清江三峡:

清江古称夷水,是长江进入中游的一大支流。

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清江上的平洛峡、巴山峡和半峡,称为清江三峡,此三峡风光秀丽雄奇,集清江山川风光之大观。

  学生3:

今年初夏的一天,我登上了开往三峡的游轮,真实地感受了一回三峡。

伫立船头,凭栏远眺,仿佛赏读一幅七百里的锦绣画卷。

瞿塘的雄奇,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依次排开,重峦叠嶂,波澜起伏,而其中最为注目的是巫峡十二峰中的神女峰了。

古人云: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

十二峰屹立在长江两岸,南北各六峰。

它们有的巍然挺立,苍翠横空;有的数峰叠起,犹如长龙上九天;有的怪石嵯崖,植被繁茂,百鸟嬉戏,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神女峰,每天清晨第一个迎来朝霞,傍晚最后一个送走晚霞,又叫“望霞峰”。

随团的导游给我们介绍,在无数神话传说中,巫山神女是一声梦,一声美丽而又奇幻的梦。

有人说她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曾帮助过大禹治理三峡洪患,于是勇敢的神女成了后来世人供奉的神,又有人说她是楚襄王梦中的情人,于是多情的神女又成了浪漫文人笔下的女主角。

然而许多人更愿意想念,她是峡江里那位船工的妻子,一名普普通通,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凡间女子。

当丈夫在恶浪险滩中遇难之后,她一步步攀上悬崖绝壁,在风雨中等待亲人的归来,这一等便是千百年。

千百年过去了,江水依旧东流,群峰依旧秀美,神女依然守候。

有人说,游三峡不读懂两岸,不能称是真正到了三峡。

的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三峡两岸雕刻出的那幅奇异的艺术长廊,正是三峡这道优美风景的靓丽所在。

  学生4: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

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学生5: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坝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左岸12台,共装机26台,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及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2、名人眼中的三峡——揭开您的盖头来

  学生6:

江三峡,它那神奇的自然风光、悠久的文化,以及雄伟的现代工程,融合成一幅人间奇绝的山水画,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吟诗作赋。

在众多吟咏三峡的诗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地理学术书籍《水经注》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遮天蔽日”的那几句,也因此对三峡美景多了几分向往。

  学生7:

余秋雨的《三峡》,知道在他眼中三峡是最美的。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

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

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

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

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从这篇里可见余秋雨对三峡的喜爱,尤其是他说三峡是去中国的首选。

  3、诗人眼中的三峡——酸酸甜甜就是您

  学生8: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山呼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唐代诗人张建树的《竞渡歌》,便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峡江竞渡图。

三点鼓声拉开了竞渡序幕,红旗开处,两只龙舟悄然跃出,龙舟上划手飞棹,似万防齐发,鼓声降酵,震撼峡江;龙舟劈波斩浪,岸上人头攒动;呐喊欢呼,似山呼海......在这急促的鼓点和飞动的棹影里,叫人感觉出一种豪放而率真的峡江韵味,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气息,一种深厚而奋斗的力量。

  学生9:

“鬼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

竹枝惨戚云不动,剑器联翩日将夕。

”陆游的这首《踏碛》,写了三峡地区又一民俗----夔州人日踏碛。

正月初七日(人日),鬼门关(石门关)外的夔州,千家万户倾巢而出,登上八阵图的碛坝,女人家唱着古巴渝的歌谣,男人们和着这古老的旋律应节弄剑,歌舞联翩,一直到傍晚……这风俗虽然湮没于岁月的尘沙,但这生动的诗句,却把行千百年前的古风展示在我们面前。

  学生10:

“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

”“三尺自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扒沙。

一步一滴辛酸泪,恨得要把天地砸。

”这是流传在三峡地区的歌谣,是峡江纤夫自己的呐喊。

不仅如此,富有同情心的诗人们也把怜悯和悲愤之情倾注在对拉纤的描述中。

“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