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572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届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朝阳区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2014.11

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园林集中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甲(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在造园时,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乙(因地制宜/师法自然)”。

园林以山水为主体,水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

园林四周有墙垣(yuán),景物藏之于内。

大园中往往还包有小园,如颐和园的谐(xié)趣园、北海的静心斋等。

这些小园是园中精华所在,宜静观盘桓(hénɡ)。

园林多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使景物曲折多变。

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丙(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参差散植,疏密有致,布置得妥贴宜人,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掩映成趣,苍翠虬(qiú)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

北宋画家郭熙说:

“春山①,夏山②,秋山③,冬山④。

”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

很多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

《老残游记》中写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的对联后,暗暗称道:

“真个不错!

”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1.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别出心裁因地制宜相辅相成

B.独树一帜因地制宜相得益彰

C.独树一帜师法自然相辅相成

D.别出心裁师法自然相得益彰

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平冈峻岭墙垣(yuán)

B.疏密有致谐(xié)趣园

C.妥贴宜人盘桓(hénɡ)

D.掩映成趣虬(qiú)枝

3.在文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苍翠而如滴②明净而如妆③淡冶而如笑④惨淡而如睡

B.①明净而如妆②苍翠而如滴③惨淡而如睡④淡冶而如笑

C.①淡冶而如笑②苍翠而如滴③明净而如妆④惨淡而如睡

D.①惨淡而如睡②明净而如妆③苍翠而如滴④淡冶而如笑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寺古僧闲云作伴,山深世远月为朋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D.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B.直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C.身为领导干部,要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真正为人民鞠躬尽瘁,才对得起头上的乌纱帽。

D.多年后,当闰土恭敬地叫我“老爷”时,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个性鲜明的经典人物形象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性语言。

下列文学人物与人物语言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

B.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C.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7.根据语言表达“得体”的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位同学写给爷爷的生日贺词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甲)光阴似箭,岁月不饶人,您的生日到了,又老了一岁。

(乙)您半生辛劳,为子孙积累的最大财富是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

(丙)在您寿诞之际,送上我最真诚、最温馨的祝福。

(丁)祝爷爷身体健康,顺心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A.(甲)B.(乙)C.(丙)D.(丁)

②李雷原本与同学约好一起去看球赛,却因感冒发烧无法前往,于是他给同学发了条短信。

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

A.我今天不去看球赛了,你自己去吧!

B.我偶染贵恙,无法观赛,深表歉意!

C.我生病不能去看球赛了,实在抱歉!

D.我感冒了,现在还在发烧,真糟糕!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一)

司徒北平王家,猫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母死焉。

有二子饮于死母,其鸣甚哀。

其一方乳其子,若闻之,起而听之,走而救之。

衔其一置于其栖,又往如之,反而乳之,若其子然。

噫,亦异之大者也。

夫猫,人畜也,非性于仁义者也,其感于所畜者乎哉!

北平王牧人以康,罚罪以平。

国事即毕,家道乃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融融如也,视外犹视中,一家犹一人。

夫如是,其所感应召致,其亦可知矣。

愈时获幸于北平王,客有问王之德者,愈以是对。

客曰:

“夫禄位贵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得之于功或失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今夫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

”既已,因叙之为《猫相乳说》云。

(取材于韩愈《猫相乳说》)

(二)

仁义,天德也。

天不独施之于人,凡物之有性识者咸有之,顾所赋有厚薄也。

余家有猫曰虪(读shū),每与众猫食,常退处于后,俟众猫饱,尽去,然后进食之。

有复还者,又退避之。

他猫生子多者,虪乃分置其栖,与己子并乳之。

有顽猫不知其德于己,乃食虪之子,虪亦不与较。

家人见虪在旁,以为共食之,以畜自食其子不祥而痛笞之,弃于僧舍。

僧饲之,不食。

匿笼中,近旬日,饿且死。

家人怜且返之,至家然后食。

家人每得幼猫,辄令虪母之。

尝为他猫子搏犬,犬噬之几死,人救获免。

及死,余命贮篦中,葬于西园。

昔韩文公作《猫相乳说》,以为北平王之德感应召致,及余家有虪,乃知物性各于其类,自有善恶。

韩子之说,几于谄耳。

嗟乎!

人有不知仁义,贪冒争夺,病人以利己者,闻虪所为,得无愧哉!

(取材于司马光《猫虪传》)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方乳其子乳:

哺乳

B.北平王牧人以康牧:

治理

C.顾所赋有厚薄也顾:

回想

D.有顽猫不知其德于己德:

有恩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亦异之大者也

这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了

B.其感于所畜者乎哉

这难道不能感动饲养他的人吗

C.尝为他猫子搏犬,犬噬之几死

虪曾经为其他猫的幼仔与狗搏斗,狗差点将他咬死

D.乃知物性各于其类,自有善恶

才了解物类天性各有不同,本自有善有恶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看到北平王家的猫替其他猫喂养幼仔,但认为这一举动并不是出于猫的天性。

B.虪不仅很懂得谦让,每次吃饭时都等其他猫吃饱后才吃,还帮助其他猫喂养幼仔。

C.司马光家人认为畜类吃掉自己的幼仔是不祥的,将虪丢弃到僧舍,虪却并不记恨。

D.司马光写《猫虪传》意在批评韩愈写《猫相乳说》来阿谀北平王,是个不仁义的人。

12.韩愈的《猫相乳说》和司马光的《猫虪传》对“仁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12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1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①~③题。

(11分)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

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

更戏马台【1】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

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

【1】戏马台:

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禾黍”词出《诗经》:

“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

(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

(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

(明·吴兆《喜雨》)

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

(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

(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③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4分)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8分)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出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

②王勃《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描写景物色彩明丽,意境深远,堪称千古绝唱。

③“,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他蔑视权贵、不屈于世俗的叛逆精神的名句。

④杜甫《登高》诗中,“,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⑤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为“怀古”,实则喻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辛弃疾对国事的忧虑。

⑦《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用“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三个短句扼要地表现了入洞以后的所经所见所感。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音乐圈曾经有个说法,叫作“音乐无国界”,现在看来,这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事实上,音乐不但有国界,而且还是极端个人化的。

同样一支乐队,有人狂热地喜欢,有人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呢?

神经生物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

加拿大研究者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19名受试者进行了音乐口味测试实验。

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分别聆听以前从未听过的60段音乐,然后为每段音乐出价并实际购买。

实验程序和在音乐网店里买唱片的过程非常像。

唯一不同的是,受试者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接受fMRI扫描。

这种技术可以让科学家实时地知道受试者哪部分大脑最活跃,活跃的程度也可以被精确地定量。

于是科学家们就可以知道当受试者聆听并最终选购某段音乐时,他们的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大脑中伏隔核的活动与受试者对一段音乐的喜爱程度直接相关,大脑中只有这一部位的活跃程度和受试者为每段音乐的出价成正比。

伏隔核是大脑“奖赏回路”的核心。

大部分对于生存有关键作用的行为,比如进食,可以直接刺激哺乳动物脑中的一个神经网络,使之产生满足感,进而重复这一行为。

这个神经网络就是“奖赏回路”。

实验结果说明,音乐和食物一样,可以直接刺激人类大脑中最基本的“奖赏回路”。

听音乐和进食一样,属于人类的本能行为。

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的原因。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到底愿意为某段陌生音乐出多少钱,和听觉皮层本身的活跃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相关度极高。

受试者出价越高,两者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就越高,研究人员甚至可以从后者推测前者,猜中的概率非常高。

听觉皮层储存着一个人听到过的所有声音信息。

研究显示,如果某段音乐曾经让受试者产生过愉悦感,那么当他再次听到这段音乐时,听觉皮层就会向伏隔核发出信号,再次让受试者产生满足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老歌。

本次研究虽然用的都是陌生的音乐,但其基本声音元素都是受试者所熟悉的。

也就是说,如果新音乐唤醒了受试者记忆深处的某种愉悦感觉,就会刺激伏隔核,让受试者再次产生满足感。

总之,这个实验说明,虽然音乐本身千变万化,但每位受试者在决定购买某段音乐时,其大脑的兴奋点都是一样的。

一段音乐之所以会让受试者感到愉悦,是因为它激发了听觉皮层向伏隔核发出信号,从而激活了受试者大脑中的“奖赏回路”。

换句话说,只有和受试者过去的聆听经验相吻合的音乐才有可能作为“奖品”,刺激受试者的神经中枢,让他产生愉快的感觉。

,所以每个人喜欢的音乐都是不同的。

(取材于2014年《三联生活周刊》袁越的文章)

链接材料:

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又名阿肯伯氏核)是一组神经元,被认为是大脑的快乐中枢,在大脑的奖赏、快乐、笑、成瘾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对食物、毒品等刺激有反应,可卡因能够改变伏隔核活性。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让受试者模拟在音乐网店里买唱片的过程,研究人员用fMRI对受试者进行扫描,监测他们的大脑活动。

B.很多对生存有关键作用的行为,能使哺乳动物从中感到满足,是由于这些行为刺激了其大脑中的“奖赏回路”。

C.受试者愿意为某段陌生音乐出的价钱,与听觉皮层无关,和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成正比。

D.实验用的都是受试者不曾听过的音乐,但其中某些音乐元素如果是受试者听过的,就可能会让其产生愉悦感。

16.下列是为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B.每个人对愉快的理解是不同的

C.每个人的神经中枢结构是不同的D.每个人希望听到的音乐是不同的

17.下列根据文章内容(含链接材料)做出的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部分非洲人对欧洲古典音乐可能不太欣赏;同样,部分亚洲人会觉得以打击乐为主的非洲音乐太单调了,不好听。

B.因为音乐和食物、毒品一样,都能刺激人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使人产生满足感,所以音乐也能改变伏隔核活性。

C.在测试中,当受试者听觉皮层与伏隔核之间的神经连接强度达到最高时,他将会乐于以最高的价格来购买那段音乐。

D.某当红歌星打算推出与过去演唱风格截然不同的新专辑,就会冒失去一些老歌迷的风险,但也会拥有一批新歌迷。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田野里的火焰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回到乡下。

偶然间,我发现了田野里的火焰。

火光熊熊烈烈,蓬蓬勃勃,像一束红绸,被人使劲舞动,或一条巨蟒吐出的信子,疯狂地舔食着乡村傍晚的灰暗。

在农村长大,谙熟这乡下的二十四节气,就像熟悉乡亲们那一张张慈祥的脸。

明明知道,田野里刚刚完成一场盛大的春收,这火焰是农人在焚烧麦秸,我却不愿往那方面想。

我更相信,在这春收与春播的生命更新中,这熊熊燃烧的田野之火,一定隐匿着某种宿命。

儿时的乡村景象,就这样再次浮现。

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工业文明还孕育在农人依稀可见的梦幻里,化肥农药还是少见的奢侈品。

为了培育地力,让哺育了一季庄稼的土地不至于板结衰退,农人便以燃烧的古老方式,让秸秆还田。

于是,每当春秋两季,银镰挥舞过后,堆堆燃烧的火焰,像欢乐的篝火,把乡村的静寂寒苦照得通明。

我弄不清楚这火燃烧的目的,是在为一个逝去的季节送行,还是在迎接另一茬生命的诞生。

总之,我相信,这火的燃烧,是一种庄重的生命仪式,它从人类钻木取火时就已开始。

只是到后来,不仅日子越来越艰辛,柴草都变得金贵,收割时节,田野里的燃烧便成了一种浪费;如果临近都市,那还是一种空气污染,早就被禁止。

神奇的还是那火焰下的土地。

这土地我太熟悉了,从记事起,我就在它的温床上摸爬滚打。

今年春节回家,我还走进田野,亲近这生命中不可遗忘的土地。

田土是黑褐色的,疏松而柔软,如母亲的胸膛。

正是一元复始的季节,田里长满了庄稼,绿油油的娇嫩而鲜美,在春风里疯长,像母鸡暖翼下的一群鸡雏。

一些蟋蟀,在田土间跳来跳去。

当时,我就对这土地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敬意。

我不明白,刚刚跨过一个季节,这土地怎么就变得如此沧桑满面,僵硬,板结,困乏,淹没了当初的万般风情。

这使我想到了年迈的父亲母亲,耗尽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养育大了儿女,自己却变得憔悴衰竭,老态龙钟,形容枯槁。

我甚至有些担心,这土地能否承担得了下一个季节的使命。

然而,堆堆燃烧的火焰,像夏夜吹过田野的风,带走了我心中的疑虑。

记得有一次,我随父亲来给田里放水,为插秧作准备。

从河里抽上来的水,汩汩流进田里,那火燃过的田土,便滋滋地冒着气泡,一个季节积攒下来的坚硬顽冥,顷刻土崩瓦解,烂漫成泥,胜过春天的一田沃土。

到了第二年,当你再次来到田野,会发现庄稼还是庄稼,似乎那场熊熊大火压根儿就与它们无关。

或者,对它们来说,大火并不是一种毁灭,而是一种成全。

其实,不仅仅是田野和庄稼,一切生命体的代谢,都与火焰有关。

眼前有两幅画。

一幅是摄影家斯坦芬的照片。

作品定格了1987年发生在美国的大火。

那场大火烧毁了相当于加利福尼亚面积五分之一的热带雨林。

当初曾有许多人扼腕叹息,可是,很快人们就发现,大火烧毁了某些植物,却给另一些植物提供了生长机会。

不久,土壤里长出了过去很少见的厚皮植物,那野火燃烧过的土地重又生机勃勃。

另一幅是米雷斯的油画《奥菲利亚》。

画面由玫瑰、罂粟、河水、水草、杂树和一具漂浮的美丽女尸组成,构成了一幅迷幻斑斓的爱情与死亡之景。

玫瑰代表炽烈燃烧的爱情,罂粟象征死亡,而河水、水草与杂树,则表示爱情与生命的坎坷与变幻无常。

它似乎暗示,爱情与生命最炽烈的燃烧,总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世间最美丽的爱情与生命,常常是用燃烧的死亡来表达的。

田野里,火焰渐渐变小,直至萎缩成一个小小的星点,淹没于黑夜的深邃里。

田野恢复了往常的宁静。

我想,乡亲们明天该给田里放水了吧,毕竟,节令不饶人呀!

(取材于周闻道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傍晚偶然发现田野里的火焰,唤醒了作者的童年记忆,进而引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B.春收后,农人在田野里燃起熊熊火焰,举行庄重的生命仪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

C.文章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都市扩张使得传统的农耕方式走向没落的猛烈抨击。

D.经历过大火的考验,第二年庄稼会更旺盛,表现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

E.作者善于捕捉农村生活场景中富有诗意的画面,以色彩鲜明、饱含激情的语言进行描摹。

19.联系上下文,解说“这熊熊燃烧的田野之火,一定隐匿着某种宿命”的含义。

(3分)

20.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年迈的父亲母亲,其用意是什么?

(5分)

21.作者认为“一切生命体的代谢,都与火焰有关”,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分别概括。

(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并努力回馈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知恩图报的传统,感恩文化源远流长。

最近,众多学者倡议设立“中华感恩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①你建议将“中华感恩节”设立在哪一天?

请简述理由。

要求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②请为推广“中华感恩节”写一段宣传语。

要求感染力强,易于传诵。

③给你想感恩的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表达你的感恩之情。

要求表达得体,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3.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最近,一篇题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文中列出了许多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名言的完整句,还原了这些名言原本的意思,颠覆了很多网友以前的认识。

比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其实后面还有半句:

“当然,没有那1%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

又如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其实后面还有半句: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又如《论语》中的名言“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孔子认为做事不能过于谨慎多思,考虑两次就可以行动了。

……

这些曾被断章取义和被还原了本来面目的名言,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少于700字。

朝阳区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4.1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8分)

1.(2分)B(“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因地制宜”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师法自然”指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法。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2.(2分)C(“贴”应为“帖”,“桓”读“huán”)

3.(2分)C

4.(2分)D(A描写的不是湖景,B、C不是对联)

5.(3分)C(C不是比喻,其它三项是比喻)

6.(3分)A(“诸葛亮”应为“周瑜”)

7.①(2分)A②(2分)C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8.(5分)

夫禄位贵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得之于功/或失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今夫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

【评分参考】

答对两处得1分。

答错两处扣1分。

9.(3分)C(顾:

只不过)

10.(3分)B(应为“这难道不是被蓄养的人感召的结果吗”)

11.(3分)D(“意在批评”不完全符合文意,“是个不仁义的人”于文无据)

12.(12分)

【评分参考】

①观点及结合原文:

3分。

②联系实际谈领悟:

5分。

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得满分。

③语言表达:

4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13.①(3分)D(“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不符合文意)

②(4分)B、D

③(4分)

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

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评分参考】

解说诗句1分,点明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1分,分析情感1分,解说表达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

14.(8分)

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

⑥赢得仓皇北顾

⑦而其见愈奇

【评分参考】

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15.(3分)C(“与听觉皮层无关”与原文“和听觉皮层本身的活跃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符)

16.(3分)A

17.(3分)B(“音乐也能改变伏隔核活性”与文意不符,因果关系有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8.(4分)

A、E(B“举行庄重的生命仪式”与原文不符,C于文无据,D于文无据)

【评分参考】

答对一项得2分。

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9.(3分)

田野中燃烧的火焰,象征着新旧生命更替的自然法则。

【评分参考】

答出“象征”(或“暗示”“隐含”“标志”等)得1分,答出“新旧生命更替”得1分,答出“自然法则”(或“自然规律”)得1分。

意思对即可。

20.(5分)

一方面形象地写出田野孕育庄稼就像父母养育儿女一样无私奉献,表达了对田野的热爱和崇敬,增加了文采;另一方面从田野的季节轮回联想到父母养育儿女的生命传递,进一步表达了对新旧生命更替的自然法则的认识,深化了主题。

【评分参考】

答出第一点得2分,答出第二点得3分。

意思对即可。

21.(6分)

①收割之后,经过火焰焚烧,板结衰退的田野重又恢复松软肥沃,生长出新的庄稼。

②热带雨林被大火烧毁了某些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