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59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5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docx

江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

江西省2014-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

 

Xxxxxxxxxxxxxxxxxxx

二〇一五年三月

责任表

江西省2014-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效益监测实施方案

编写

校核

审查

核定

批准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

2015年3月

 

1前言

近年来,我省每年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面积都在2000km2以上,但对于各项工程的效益,没有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

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定量测定和分析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变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江西省实施规划(2014—2019年)》(以下简称《规划》)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水保[2012]358号)(以下简称《细则》)的要求,编写此方案。

1.1项目基本情况

《规划》中规划的范围包括了九江市的瑞昌市、武宁县、修水县、星子县、永修县、德安县,上饶市的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抚州市的金溪县、临川区、南城县,宜春市的袁州区、上高县,吉安市的万安县、泰和县,鹰潭市的贵溪市,南昌市的进贤县、安义县,新余市的分宜县等7个设区市的20个县。

其中:

南城县、德安县为2014-2016年项目备选县;安义县为2017-2019年项目备选县。

17个项目区共涉及62个乡(镇)、336个行政村,包括62条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550.75km2,总人口76.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71万人,农村各业生产总值310504.81万元。

项目区基本情况见表1-1。

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度,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39357.38万元,其中:

完成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6367.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814.6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5175.77万元。

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33.55km2,其中:

坡改梯1109.94hm2,水保林27096.60hm2,经果林19014.18hm2,种草1734.42hm2,封禁治理95351.23hm2。

至规划水平年(2019年),规划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55.00km2。

前三年(2014-2016年)完成治理面积555.00km2,其中:

营造水保林12488.50hm2,开发经果林4443.60hm2,封禁治理38567.80hm2;修筑谷坊502座、蓄水池368座、沉沙池1530个,开挖沟渠420.04km,修建生产道路234.26km,标(牌)472处;实施治理的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以上,林草覆盖率提高到59%以上,农村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后三年完成治理面积900.00km2。

 

表1-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续表1-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续表1-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1.2监测目的

水土保持监测既是项目实施管理的需要,也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项目管理部门了解项目实施情况、研究对策、进行宏观指导的依据。

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有效地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动态变化、投资与效益等方面进行监测,收集整理项目实施的有关信息,从技术、经济等方面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较好地服务于后续治理工作。

按照有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规及技术规范,在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间,需对建设项目防治责任区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

其目的是:

(1)可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评价项目建设对水土流失和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的的实际影响;

(2)了解工程项目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状况、评价水土流失的防治实施效果及合理性;

(3)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为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和科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1.3监测原则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和农业开发水土保持的特点,本次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应根据实际,科学布设监测站点;选择的监测指标和方法能够客观反映监测范围内水土流失本质特征和生态环境变化。

(2)连续性与周期性相结合原则。

水土流失监测时间的安排应既能全面掌握和了解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情况,又经济可行、减少非必要性成本。

因此,不同指标的监测需采用不同的监测频次。

(3)准确性原则。

只有准确、可靠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才能充分反映水土流失现状和动态变化规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指导有关决策的形成。

因此,监测指标必须科学,方能得出正确的监测结论。

(4)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观测方法、观测时段、观测周期、观测频次、观测设施等应根据项目可能导致和产生的水土流失情况确定。

(5)水土保持监测应有相对固定的观测设施,并做到地面观测与调查监测相结合;

(6)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必须考虑实际情况,要体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1.4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87);

(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2008);

(8)《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1999年2月);

(9)《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江西省实施规划(2014-2019年)》(2013年11月);

(10)《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监测成果整编工作大纲(征求意见稿)》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14年11月)。

2监测技术路线

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2006~2015年)》要求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等规定,根据以往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经验,选取重点监测的小流域共2条,分别为玉山县沙溪岭项目区叶桥小流域和星子县长港垅项目区长岭小流域。

2.1重点监测小流域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

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背景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订监测计划。

(2)中期。

实施全面监测,设置坡面径流小区和卡口站,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

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监测报告。

2.2一般监测小流域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

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背景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制订监测计划。

(2)中期。

实施全面监测,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坡面径流小区和卡口站,开展监测,无条件的可通过开展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

(3)后期。

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

3监测内容

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工程,选择星子县长港垅项目区长岭小流域、玉山县沙溪岭项目区叶桥小流域为典型小流域,项目其他小流域为一般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监测主要内容包括:

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在工程建设前,主要是对项目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结合工程实施情况和动态,掌握项目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并开展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数量、危害及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和数量等方面的动态监测。

同时,选定典型区域,测定项目实施过程中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项目区典型区域水土流失基底数据和动态数据库,为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本项目中,长岭小流域、叶桥小流域为重点监测小流域,由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站负责组织协调,项目所在县(区)水利局负责项目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的实施。

同时对纳入项目的其他一般小流域项目区开展一般性监测,具体由项目区所在市县组织实施。

3.1小流域基底值监测

小流域基底值是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是反映治理效益的基准。

3.1.1监测内容

(1)小流域特征值:

小流域名称,流域长度、宽度与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组成(见附表1)。

(2)水文气象:

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平均气温、积温和无霜期等(见附表2)。

(3)社会经济情况:

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见附表4)。

(4)水土流失状况:

包括面积、强度,分布情况(见附表5)。

(5)项目治理初步设计情况:

包括项目设计单位、规划治理面积、治理年限、投资来源与数额、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目标、有关设计变更。

(6)植被状况:

包括植物组成、盖度(郁闭度)、覆盖率。

3.1.2监测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基底值情况通过参考项目文件资料,加以核实并进一步调查监测补充。

监测频次:

在开始实施监测时,开展调查监测一次。

3.2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监测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区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的监测与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密不可分。

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包括降雨量、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坡度等。

3.2.1降雨量

(1)观测内容:

降雨时间、历时、降雨强度(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降雨总量。

降雨量表见表3-1。

表3-1降水(雨)量统计表

全年降水量

mm

汛期降雨量(6-9月)

mm

产流降雨起止时间

 

产流降雨量

mm

降雨历时

min

平均雨强

mm/h

最大10分钟降雨量

mm

最大30分钟降雨量

mm

(2)方法:

设置雨量站(自计式雨量计)观测或使用项目区气象、水文部门的观测资料。

(3)频次:

每年年底收集、整理项目区有关降雨资料。

3.2.2植被

植被因子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植被盖度和植被覆盖率是水土保持治理最常用到的指标。

(1)植被盖度常指林草地(包括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和作物)上林草植株冠层或叶面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林草标准地面积的比例。

植被盖度是植被因子的一个综合度量指标。

植被覆盖率是指林草灌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比率。

植被覆盖率是水土保持治理统计中的重要指标,覆盖率愈大,表示治理度愈高,水土流失减少;反之,治理程度低,水土流失控制还较弱。

当统计区全为林草覆盖时,则等同于植被盖度。

(2)监测方法:

测定植被盖度多用测针法,或目估法。

测针法,首先选择出一块正方形样地,将样地边长10等份或更多,这样得到100块(或更多)更小的样方,将测针插入每个小样方中,若有覆盖为1,无覆盖为0,累计这些书出一总样方数,得出该样地盖度,再求平均盖度。

较简易的目估法原理是目测林草地中无覆盖部分的面积,然后反求林草植被盖度。

在林草植被覆盖率计算中,常把覆盖度大于0.60的林草地面积占统计治理区总面积的比率,作为植被覆盖率(不计作物)。

在较详细的统计中,幼林和疏林(覆盖度小于0.60)地,常加以说明或按理论方法折算得出面积;对成片、带状的林木(孤立木不计),若难以量算面积,可用3750-4500株折算1hm2林地面积的方法算出林地总面积,再求植被覆盖率。

(3)监测频次:

每年7-9月份调查监测一次项目区植被情况。

3.2.3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水土流失侵蚀强度分级确定和侵蚀量计算中,地面坡度的测量较为重要。

地面坡度按照5-8°、8-15°、15-25°、25-35°、>35°进行分级。

(1)测量方法:

一种是利用1:

10000地形图上的坡度尺直接量测;另一种方法是用地质罗盘实地量测。

(2)工程区内地面坡度的变化也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结果,除基底值调查监测阶段外,每年度量测一次,测定范围是实施治理的小班。

3.2.4水土流失监测

(1)监测内容:

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流失量等。

(2)监测方法:

以治理小班为基本单位,结合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监测结果确定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分级标准见表3-2;汇总各侵蚀强度小班面积,得出水土流失总面积和强度分级面积。

汇总各侵蚀强度小班面积,得出水土流失总面积和强度分级面积。

水土流失量计算方法:

一是按照简易径流小区观测的水土流失量值乘以所代表小班的面积得出总的水土流失量。

二是没有简易径流小区观测值的,可参考其它地区的观测情况进行估测。

(3)监测频次:

每年统计计算一次水土流失强度和流失量。

表3-2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

地面坡度

地类

5-8°

8-15°

15-25°

25-35°

>35°

非耕地的林草覆盖度(%)

60-70

45-60

强度

30-45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30

强度

极强度

剧烈

坡耕地

轻度

中度

3.2.5水土流失灾害监测

水土流失灾害包括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1)监测内容:

灾害的类别、次数、规模;损坏的土地面积和灾害损失等。

(2)监测方法:

采取调查监测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和实地勘查。

(3)监测频次:

根据灾害的发生而确定。

3.3水土流失防治效益监测

水土保持效益是在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能够取得的利益或收益,包括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些效益是通过前面的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得出的,有些效益,如经济效益还需要进行实测和调查监测。

3.3.1调水保土效益

(1)监测内容:

降雨量、径流量、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抗蚀性。

通过监测各因子计算监测范围增加土壤入渗、拦蓄地表径流、坡面排水、调节小流域径流、减轻土壤侵蚀(面蚀、沟蚀)和拦蓄坡沟泥沙的调水保土效益。

(2)分析方法:

利用简易径流观测小区和标桩设施观测的地表产流产沙数据,通过对比分析采取治理措施相对未采取措施的蓄水保土量。

计算方法如下:

Iw=w2-w1

Is=s2-s1

式中:

Iw——实施某治理措施后的蓄水量;

w2、w1——实施治理措施后、前的产流平均数量。

Is——实施某治理措施后的保土量;

s2、s1——实施治理措施后、前的保土平均数量。

如果没有地面观测设施可利用,采取实地调查,经合理分析估测出项目区的蓄水保土基础效益。

(3)监测频次:

每年分析计算一次。

3.3.2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一般只计算直接经济效益。

(1)监测内容;包括治理后粮食、林果、禽畜饲养、木材等产品增产量;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和总收入增加值。

(2)监测方法:

每年年底或次年的年初,实施经济效益调查。

经济效益数据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典型调查,在项目区内选择4-6农户,调查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调查表见附表8;二是收集县乡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掌握项目区总体的经济效益,见附表7。

3.3.3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涵盖面广、指标多样,包括减轻自然灾害,促进社会进步等。

(1)监测内容:

调查分析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基本农田、护村护地坝、作业路、水源工程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类别、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力等情况。

(2)监测方法与频次:

在项目治理期间和竣工后实施典型调查(每年一次),选择2-3个村,每个村选择4-6农户,跟踪监测项目区社会效益发挥情况。

调查表见附表8。

3.3.4生态效益

主要包括水圈、气圈、土圈和生物圈等生态效益。

(1)监测内容:

调查分析项目区抵抗洪水等各类灾害能力提高情况;林草植被覆盖提高程度、促进野生动物繁殖,地下水出露等、小气候调节变化情况、土壤改良情况等。

(2)监测方法与频次:

主要采取调查监测方法,通过询问调查加以核实。

监测期内每年汛期后和年底实施调查1-2次。

以上各类水土保持效益可参考表3-3。

 

表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类及计算内容

续表3-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类及计算内容

4效益监测测定方法

4.1调水保土效益的测定

4.1.1梯田(梯地)、造林、种草、保土耕作法等措施效益的测定

(1)在坡面上设置径流试验小区,进行较长期的定位观测。

采取有措施坡面与无措施坡面对比(梯田、保土耕作法与一般坡耕地对比,造林、种草与荒坡或退耕地对比),每次暴雨后,分别观测记载各个对照小区的径流量与泥沙量,用无措施坡面的观测数值减去有措施坡面的观测数值,算得各项治理措施的保水土保持土效益,其保土量即为减蚀量。

(2)进行对比观测的每个小区,除需对比的内容不同外(有梯田与无梯田、有林草与无林草),其余各项基本条件(坡度、坡长、坡向、土壤、降雨等)都应相同。

(3)径流小区对比观测的结果,与自然坡面和大田相比,存在偏大和偏小的因素,应采取辅助性观测,给予必要的改正。

 a)偏大的因素是:

小区上的治理措施经营管理较好,保水保土作用可能高于大田。

 b)偏小的因素是:

小区的坡长一般是20m(或其他长度),而自然坡长大部在100~200m或更多,同时还有坡面浅沟汇流,其水土流失量高于20m长的规整坡面若干倍。

 c)辅助性观测,应选一处或几处有代表性的全坡长自然坡面,观测其水土流失量,与20m坡长观测的数值对比,求得改正值的比例关系。

(4)配合小区观测,进行梯田、林、草等保水、保土效益的调查研究。

调查中同样应采取有措施坡面与无措施坡面进行对比,测定方法主要应采取暴雨后现场观察,用钢卷尺量算坡面冲刷细沟断面,借助水文站、径流站的观测资料,分析坝库泥沙淤积量等。

4.1.2谷坊、小水库、拦沙坝工程等措施保水、保土、减蚀效益测定

(1)对数量较多,而每座保土量较小的谷坊的保土效益,应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工程,分别测定其淤积平均深度、淤泥面的平均宽度与长度,计算其拦泥量,然后推算全部坊、坝的保土量。

淤泥面的深度和宽度,在坝前、末端和中部各取一断面测定,取其平均值。

在每一处断面在中部和距两端各五分之一处,分别测定三个深度,取其平均值。

(2)对数量较少,而每座保水、保土量较大的小水库与治沟骨干工程,应逐座分别测定其效益。

 此类坝库在规划设计时,一般都通过测量绘制水位-库容曲线。

测定其保水、保土效益时,应分别测定其水面高程和淤泥面高程,从水位-库容曲线上,用淤泥面高程查得其拦泥(保土)量,用水面高程查得蓄水拦泥总量,减去其中的拦泥量,即为蓄水量。

(3)沟底各类工程减轻沟蚀(保土)的作用,应在侵蚀活跃的支毛沟上、中游沟段进行测定。

测定的方法,一般需选两条自然条件相近的支毛沟设置对比沟观测,或在一条支毛沟内进行治理前、后对比观测。

 a)在无措施的支毛沟内,进行全面系统的沟蚀情况调查和少量定位观测。

测定未治理以前某些沟段的沟底下切长度、深度、宽度和某些沟段沟岸扩张的长度、高度、厚度,分别记载其损失土量。

b)在有措施的支毛沟内(其治理措施主要是谷坊),进行同样全面系统的沟蚀情况调查和少量的定位观测,测定治理以后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的具体情况和相应数值。

 c)将两种测定的数值对比,由此可算得谷坊减轻沟蚀的保土量。

(4)梯田、林、草等措施减少地表径流下沟后减轻沟蚀保土量的测定

 a)选地貌相似且都有代表性的两条小毛沟,一条坡面径流自然下沟,一条坡面有梯田、林草,径流不下沟或少下沟,对比观测其沟蚀量。

 b)算出二者沟蚀量之差,以求得因减少坡面径流而减轻沟蚀的保土量。

 c)在进行对比观测之前,需先进行空白观测,测定两条小毛沟都在坡面径流自然下沟情况下的沟蚀量(应基本相近)。

4.1.3坡面小型蓄排工程保水、保土效益的测定

(1)坡面截水沟、蓄水池、沉沙池以及水窖等,通过暴雨后观测其容积内拦蓄的水量和泥量,测定其直接的保水、保土效益。

(2)坡面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等,保护其下部农田和林草地而减少的侵蚀量,作为其间接的保土量,应通过有蓄排工程和无蓄排工程的两个坡面(或两条小毛沟的坡面)的对比观测进行测定。

4.2经济效益的测定

4.2.1梯田、保土耕作等增加粮食产量的测定

(1)在大田中根据GB/T1577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附录D中规定的抽样比例,对有措施和无措施地块,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的纵横9个交会点上分别各选9个2m×2m样方,测定其粮食产量,再分别推算整个大田产量。

(2)用有措施大田的产量减去无措施大田的产量,算得各项治理措施的增产量。

4.2.2种草与封坡育草增产牧草数量的测定

(1)根据GB/T1577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附录D中规定的抽样比例,对种草、育草荒坡与无措施荒坡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9个5m×5m样方,测定其产草量,再分别推算规定范围内的总产草量。

(2)用种草、育草地的产草量,分别减去无措施荒坡的产草量,算得种草、育草增加的产草量。

4.2.3造林与封山育林增产枝条数量的测定

(1)根据GB/T15773─2008附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D中规定的抽样比例,对造林、育林的荒坡与无措施的荒坡残林地在规定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9个10m×10m样方,测定其枝条产量,再分别推算其规定范围内的枝条总产量。

(2)用造林、育林地的枝条产量,分别减去无措施地的枝条产量,算得造林、育林增加的枝条产量。

4.2.4经济林与果园增加果品产量的测定

(1)根据GB/T15773─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附录D中规定的抽样比例,对经济林和果园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田”字形分别各选9个30m×30m样方,在样方内再按“田”字形选9株果树,测定每株果品产量;进而推算每公顷的果品产量。

(2)取观测所得各公顷产量平均值,推算规定范围内的果品总产量。

4.3社会效益的测定

4.3.1减轻自然灾害

其效益有的在当地,有的在治理区下游。

包括:

 

(1)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沟蚀割切并吞蚀土地,面蚀使土地“石化”、“沙化”);

 

(2)减轻沟道、河流的洪水、泥沙危害;

 (3)减轻风蚀与风沙危害;

 (4)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5)减轻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4.3.2促进社会进步

其效益主要在治理区当地。

包括:

 

(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农业奠定基础;

 

(2)使农村剩余劳力有用武之地,得到高效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4)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5)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人地矛盾;

 (6)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社会风尚,提高劳动者素质。

上述两方面效益,有条件的都应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