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78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docx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doc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

描写春天的散文对名篇您欣赏了吗?

没有的话,和我一起来欣赏吧!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

北平的春天

北平的春天似乎已经开始了,虽然我还不大觉得。

立春已过了十天,现在是六九六十三的起头了,布袖摊在两肩,穷人该有欣欣向荣之意。

光绪甲辰即一九0四年小除那时我在江南水师学堂曾作一诗云:

“一年倏就除,风物何凄紧。

百岁良悠悠,向日催人尽。

既不为大椿,便应如朝菌。

一死息群生,何处问灵蠢。

”但是第二天除夕我又做了这样一首云:

“东风三月烟花好,凉意千山云树幽,冬最无情今归去,明朝又得及春游,”这诗是一样的不成东西,不过可以表示我总是很爱春天的。

春天有什么好呢,要讲他的力量及其道德的意义,最好去查盲诗人爱罗先河的抒情诗的演说,那篇世界语原稿是由我笔录,译本也是我写的,所以约略都还记得,但是这里誊录自然也更可不必了。

春天的是官能的美,是要去直接领略的,关门歌颂一无是处,所以这里抽象的话暂且割爱。

且说我自己的关于春的经验,都是与游有相关的。

古人虽说以鸟鸣春,但我觉得还是在别方面更感到春的印象,即是水与花木。

迂阔的说一句,或者这正是活物的根本的缘故罢。

小时候,在春天总有些出游的机会,扫墓与香市是主要的两件事,而通行只有水路,所在又多是山上野外,那么这水与花木自然就不会缺少的。

香市是公众的行事,禹庙南镇香炉峰为其代表。

扫墓是私家的,会稽的乌石头调马场等地方至今在我的记忆中还是一种代表的春景。

庚子年三月十六日的日记云:

“晨坐船出东郭门,挽纤行十里,至绕门山,今称东湖,为陶心云先生所创修,堤计长二百丈,皆植千叶桃垂柳及女贞子各树,游人颇多。

又三十里至富盛埠,乘兜桥过市行三里许,越岭,约千余级。

山中映山红牛郎花甚多,又有蕉藤数株,着花蔚蓝色,状如豆花,结实即刀豆也,可入药。

路皆竹林,竹吻之出土者粗于碗口而长仅二三寸,颇为可观。

忽闻有声如鸡鸣,阁阁然,山谷皆响,问之轿夫,云系雉鸡叫也。

又二里许过一溪,阔数丈,水没及肝,界者乱流而渡,水中圆石颗颗,大如鹅卵,整洁可喜。

行一二里至墓所,松柏夹道,颇称闳壮。

方祭时,小雨籁籁落衣袂间,幸即晴雾。

下山午餐,下午开船。

将进城门,忽天色如墨,雷电并作,大雨倾注,至家不息。

旧事重提,本来没有多大意思,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我春游的观念而已。

我们本是水乡的居民,平常对于水不觉得怎么新奇,要去临流赏玩一番,可是生平与水太相习了,自有一种情分,仿佛觉得生活的美与悦乐之背景里都有水在,由水而生的草木次之,禽虫又次之。

我非不喜禽虫,但它总离不了草木,不但是吃食,也实是必要的寄托,盖即使以鸟鸣春,这鸣也得在枝头或草原上才好,若是雕笼金锁,无论怎样的鸣得起劲,总使人听了索然兴尽也。

话休烦絮。

到底北京的春天怎么样了呢,老实说,我住在北京和北平已将二十年,不可谓不久矣,对于春游却并无什么经验。

妙峰山虽热闹,尚无暇瞻仰,清明郊游只有野哭可听耳。

北平缺少水气,使春光减了成色,而气候变化稍剧,春天似不曾独立存在,如不算他是夏的头,亦不妨称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抬可以随意倘佯的时候是极少,刚觉得不冷就要热了起来了。

不过这春的季候自然还是有的

第一,冬之后明明是春,且不说节气上的立春也已过了。

第二,生物的发生当然是春的证据,牛山和尚诗云,春叫猫儿猫叫春,是也。

人在春天却只是懒散,雅人称曰春困,这似乎是别一种表示。

所以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反正这两者在表面上虽差得远,实际上对于不大承认他是春天原是一样的。

我倒还是爱北平的冬天。

春天总是故乡的有意思,虽然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

至于冬天,就是三四十年前的故乡的冬天我也不喜欢:

那些手脚生冻瘃,半夜里醒过来像是悬空挂着似的上下四旁都是冷气的感觉,很不好受,在北平的纸糊过的屋子里就不会有的。

在屋里不苦寒,冬天便有一种好处,可以让人家作事:

手不僵冻,不必炙砚呵笔,于我们写文章的人大有利益。

北平虽几乎没有春天,我并无什么不满意,盖吾以冬读代春游之乐久矣。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

雷峰塔下

涵!

记得吧!

我们徘徊在雷峰塔下,地上芋芋碧草,间杂着几朵黄花,我们并肩坐在那软绵的草上,那时正是四月间的天气,我穿了一件浅紫麻纱的夹衣,你采了一朵黄花插在我的衣襟上,你仿佛怕我拒绝,你羞涩而微怯的望着我,那时我真不敢对你逼视,也许我的脸色变了,我只觉心脏急速的跳动,额际仿佛有些汗湿。

黄昏的落照,正射在塔尖,红霞漾射于湖心,轻舟兰桨,又是一双双情侣,在我们面前泛过,涵!

你放大胆子,悄悄的握住我的手,--这是我们头一次的接触,可是我心里仿佛被利剑所穿,不知不觉落下泪来,你也似乎有些抖颤,涵!

那时节我似乎已料到我们命运的多磨多难!

山脚上忽涌起一朵黑云,远远的送过雷声,--湖上的天气,晴雨最是无凭,但我们凄恋着,忘记风雨无情的吹淋,顷刻间豆子般大的雨点,淋到我们的头上身上,我们来时原带着伞,但是后来看见天色晴朗,就放在船上了。

雨点夹着风沙,一直吹淋,我们拚命的跑到船上,彼此的衣裳都湿透了,我顿感到冷意,伏作一堆,还不禁抖颤。

你将那垫的毯子,替我盖上,又紧紧的靠着我,涵!

那时你还不敢对我表示什么;

晚上依然是好天气,我们在湖边的椅子上坐着,看月。

你悄悄对我说。

雷峰塔下,是我们生命史.上一个大痕迹!

我低头不能说什么,涵!

真的!

我永远觉得我们没有幸福的可能!

唉!

涵!

就在那夜,你对我表明白你的心曲,我本是怯弱的人,我虽然恐惧着可怕的命运,但我无力拒绝你的爱意!

从雷峰塔下归来,一直四年间,我们是度着悲惨的恋念的生活。

四年后,我们胜利了!

一切的障碍,都在我们手里粉碎了.我们又在四月间来到这里,而且我们还是住在那所旅馆,还是在黄昏的时候,到雷峰塔下,涵!

我们那时是毫无所拘束了,我们任情的拥抱,任意的握手,我们多么骄傲!

……

但是涵!

又过了一年,雷峰塔倒了,我们不是很凄然的惋惜吗?

不过我绝不曾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里你抛下一切走了,永远的走了!

再不想回来了!

呵!

涵!

我从前惋惜雷峰塔的倒塌,现在,呵!

现在,我感谢雷峰塔的倒塌,因为它的倒塌,可以扑灭我们的残痕!

涵!

今年十月就到了,你离开人间已经三年了!

人间渐渐使你淡忘了吗?

哎!

父亲年纪老了!

每次来信都提起你,你们到底是什么因果?

而我和你确是前生的冤孽呢!

涵!

去年你的二周年纪念时,我本想为你设祭,但是我住在学校里,什么都不完全,我记得我只作了一篇祭文,向空焚化了,你到底有灵感没有?

我总痴望你,给我托一个清清楚楚的梦,但是哪有?

!

只有一次,我是梦见你来了,但是你为什么那么冷淡?

果然是缘尽了吗,涵!

你抛得下走了,大约也再不恋着什么;不过你总忘不了雷峰塔下的痕迹吧!

涵!

人间是更悲惨了!

你走后一切都变更了。

家里呢;也是树倒猢狲散,父亲的生意失败了;两个兄弟都在外洋飘荡,家里只剩母亲和小弟弟,也都搬到乡下去住。

父亲忍着伤悲,仍在洋口奔忙,筹还拖欠的债。

涵!

这都是你临死而不放心的事情,但是现在我都告诉了你.你也有点眷恋吗?

我--大约你是放心的,一直挣扎着呢。

涵!

雷峰塔已经倒塌了,我们的离合也都应验了--今年是你死后的三周年一-我就把这断藕的残丝,敬献你在天之灵吧!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

高原名城--大理

大理,美丽、神奇的地方。

三月,暮春的风光确实迷人:

翠绿斑斓的田野,萦云载雪的苍山,碧蓝澄澈的洱海;香风满道,芳气袭人,是何等令人心驰神往啊!

四月,蝴蝶泉边“真蝶千万,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泉边的蝴蝶树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俯身梳洗,婀娜多姿的身影倒映在泉水里,使人仿佛看到影片《五朵金花》中的主人公金花就在眼前。

七月,鸟吊山上“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呼啁晰”。

从前,猎人堆薪燃火,群鸟破雾冲向火光,几无生还。

现在,人们把过去的举火捕鸟一变而为燃火观鸟的娱乐活动。

每当仲秋时节,青年结伴来到鸟吊山上,聚会对歌,观赏“百鸟朝凤”的自然奇观。

大理,确像一幅妖烧千态的画面,连空气也是甜丝丝的。

它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方向,横断山脉的云岭、怒山纵贯其间,金沙江逶迤西北,澜沧江、怒江奔腾南泻,真是群峰竞秀,江河流芳。

大理这一派艳丽的高原景色,使它成为遐迩闻名的风光游览区。

大理的历史是古老的。

洱海区域遍布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八至十三世纪,在中原王朝的扶植下,这里曾有过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地方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南诏古国和大理国。

“南诏”、“大理”的出现,结束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分散状态,为努力推广汉文化和中原等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边疆,统一祖国以及加强民族团结建立了历史功勋。

从这个时代起,白族人民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努力创造了本民族的璀璨的历史文化。

那屹立千年的大理三塔,造型优美的剑川石窟,誉称为佛教圣地的鸡足山建筑群,两千多年前建造的博南古道上的霁虹桥,无一不显示了大理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人民的惊人创造力。

大理的古城离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下关市约十三公里,城楼至今嵌着“大理”两个赭色大字。

唐朝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在这里建都。

南诏最早建都的地方,叫太和城,即今太和村,位于下关和大理城的中途。

古道旁一所房子内矗立的德化碑,刻有南诏的群臣歌颂南诏王的功绩。

大理的物产十分丰富,珍禽异兽,名贵树木,花草虫鱼自不用说。

单说有千年以上开采历史的大理石吧:

它以天然花纹美丽,色彩斑斓,而中外闻名。

走进点苍山下的大理石厂成品展览室,真是目迷五色。

各种款式的大理石屏和装饰品,画面有的像长河落日,有的若江上烟雾,有的似云中仙女,有的如崖上松鹰,有的俨然是奔驰的骏马,有的宛若溪边小饮的稚鹿,全是天然生成,一点也无须画师点染。

大理的茶誉传欧亚两洲。

有一种“雷响茶”,每盅只需斟浓茶二三滴,茶水就呈琥珀色,晶莹透亮,浓香扑鼻,令人垂涎不止。

沦茶,不但在大理享有盛名,而且早已名扬海外。

法国《快报》刊登文章评论说:

“沦茶的清香气使人想起农村院落的芬芳。

大理有奇花。

明代文人杨慎(升庵)对大理茶花曾经吟唱道: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王台。

”的确,大理茶花美就美在她盛开于黄蜂粉蝶不曾来的冬末和早春,她如同梅花一样具有抗严寒斗霜雪的气质,但比之梅花的傲千奇枝,却别具“绿叶红英”的气派。

在春寒料峭、白雪耀眼的时节,干树万树火焰般的茶花逆风起舞,这是何等令人精神奋发的景象啊!

这也就养成了白族人民爱养花、尊崇花的习惯。

“家家流水,户户茶花”,早已成了人们形容大理古城的佳话。

大理的风景名胜更是比比皆是。

巍峨粗犷的苍山与绮丽、妩媚的洱海互相依衬,构成和谐的高原景色。

苍山,又名点苍山。

在白族人民心中,它是神圣的山峦。

有一首白族民歌:

“金鸡爱栖三塔顶,老虎不离点苍山。

”虎和鸡曾经是白族先民顶礼膜拜的图腾。

苍山共有十九座山峰。

峰与峰之间夹着十八条清澈的溪水,东注洱海。

从北面的云弄峰到南面的斜阳峰,峰峰溪溪都有个象征美好吉祥的名字,无不令人神往。

洱海是个明媚的高原湖泊。

在无风的日子里泛舟洱海,仿佛在干净透明的蓝天上航行,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觉。

身旁闪过的岛屿、岩穴、沙洲、林木、村舍,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在25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拥有三岛、四洲、五湖和九曲之胜景。

四洲中的大鹤洲上,一到暮春三月,成百上千的白鹭飞来这儿产卵。

九十天后,小白鹭跟随大白鹭远走高飞,到天南海北去旅行。

洱海,变幻离奇,气象万千。

朝北望,浩荡汪洋,烟波无际。

向西看,纤细秀美,形如新月,真是“万貌不可为喻”!

已逝去的时光所折射成的美好传说,也极其丰富。

“望夫云”,说的是南诏王的公主与樵夫相爱的悲剧;蝴蝶泉的传说,更是中外闻名:

每年农历四月甘五日,为蝴蝶盛会之日,游人云集。

双双彩蝶,绕清泉飞来飞去,忽儿依附树枝连须钩足倒悬水面,清泉蝶影,实乃绝景;忽儿惊飞乱散,泉水斑斑驳驳,五颜六色,不可捉摸,足以迷人。

相传这些美丽的蝴蝶是三个殉情的男女所变的。

大理,高傲与柔美相生,巍峨与秀丽共存,幻想与神奇并发,风情独具,景物宜人。

难怪外国人称它为“东方的瑞士”。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它定会以更为明洁的风采迎接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

游南三联岛

不久以前,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我们游历了南三联岛。

岛在湛江东面的近海,上午九时,从广州湾的旧码头搭上登陆艇,我们坐在甲板。

海里有风,略带凉意。

一望深蓝的水面,有几只木船,扬起黄褐色风篷,悠然地无声地移动。

对面靠左,在目力能及的地方,依稀显露的黑沉沉的一线,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启碇以后,小艇渐渐发挥积极性,越走越快了。

机舱里,马达发出跟普通轮船一样的热闹的声响。

波浪不大,船身一点也不颠簸。

约莫一个钟头的光景,我们就看见了岛上的碧绿的林带和雪白的沙滩。

水手们一边用绳尺测量海水的深浅,一边把船慢慢地驶近沙岸,随即放下船头的搭板。

大家跳到岸上,横过沙滩;公路上有一辆卡车在等待着。

人们纷纷上了车。

我正患伤风,李立同志要我坐在司机座舱里,另外有位同志跟我坐在一起。

车子前进时,承他一路介绍岛上的情况。

他说,先前的南三是一个贫瘠的荒岛,树木稀零,淡水奇缺,粮食产量低,居民吃不饱。

民间有句话,“有女不嫁南三仔”;只隔一条狭窄的海峡,陆上的姑娘昌不肯到这里来的。

现在,这十一个互不相联的小岛,除特呈岛外,都联成了一片。

气魄宏伟的勤劳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之下,发挥了移山倒海的威力。

他们筑起了十四条长长的海堤,把九个小海从大洋截开,使它们变成几万亩良田,平整地种水稻,插红薯;低洼处蓄积雨水,来灌溉田土,供人饮用。

现在,南三岛已经是个富庶、美丽的地方。

车子驰过一段略低的大路,两旁是平阔的水田。

同座说:

“这里从前就是海。

车子“飘”过了“海峡”,在铺满黄沙和衰草的路上继续往前跑。

沿途惊走了好多鸡鸭。

一群毛羽灰黑的阳江鹅看见车来了,边躲边叫,其中有只大公鹅威武地把颈子伸起,嘎嘎地大嚷,声音压倒了它的同伴的合唱。

一群雪白的鸭子在池沼里结成整齐的一片,从容地游走,讲解的同志说,这是北京鸭;它们从冰天雪吃青草,忽然听见背后发出一种稀有的,越来越近的音响,它回赛一赛脚劲,但由于肚子太大,脂肪也过于丰富,才跑一小段,只得认输,拐弯闪到水田里去了。

广东三鸟多,在这条路上也看得出来。

广东的牛大都壮实,可见饲料是足的。

一畦畦红薯的翡青的叶子,有的封了垅,开着蓝色的喇叭花;有的才插下。

在这岛上,跟广东其他的地方一样,一年到头都是无霜期,都宜于栽种,只要有水、有肥、有足够的劳力。

红薯土和蔬菜园的四围土埂上,蓄着仙人掌,据说是当作篱笆,防止猪牛践踏作物的。

到达一段低洼的湿地,这里从前也是海,人们正在用木头垫高路面,车子只好停下来等待。

李立同志说,“我们走路吧。

”大家就弃车步行。

穿过一片木麻黄丛林,我们到了灯塔公社的办公楼。

这楼有两层,是用木麻黄造的。

走上不陡的木梯,来到二层一间长长的大房里,我们分散坐在木椅子和木凳子上面,一痊赤脚姑娘一连端出三大盆花生。

我们这起人,无论男和女,因为走了一段路,对待花生都表现了异常的热情。

随后,赤脚姑娘又端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来。

吃玩饭,大家就座。

区委有位同志挂起一幅画在白布上面的地图。

手指挂图,他殷勤地运用好多数字来介绍岛上过去和现在的景况。

岛上的党的区委会领导着三个公社。

原先,这里怕旱怕风也怕沙。

四周被水包围的一片片土地,却缺乏淡水。

挖井很困难,掘浅了,没有水,打深了,沙壁会塌。

现在,人们堵起九个海把它们变成了九片小平野;在低洼地方,社员们筑堤蓄水,造成水库,灌田饮用和养鱼。

岛上风多。

1954年秋天那次十二级台风,给人们留下可怖的印象。

台风一起,飞沙走石;吹断的树木到处乱撞;房屋的顶盖飘上了天空;人畜也死去不少。

而海滩的流沙,凭着风浪和潮汐的推力,成年累月往里边移动,淹没近海的村庄和田亩。

三种灾难,多少年来,岛上的人们都无法抵御,只好把它们归于天意。

解放后,党和政府发现了木麻黄这一种宝树。

木麻黄、相思树和大叶桉,同是炎州速长的坚木,防风的能手。

木麻黄尤为珍贵,这种树木容易种,把它随手插在沙地里。

十株准有九株活,而且长得快,三五年可以成林。

它有一个怪脾气,喜欢海边贫瘠的含碱的沙地;如果把它插在不长庄稼的荒滩,它会一股劲地往上长。

要是优待它,邀请它到好的土壤去安家,它倒懒洋洋地不肯长,几年都保持萎靡不振的原来的样子。

几年以来,南三联岛的人们在环绕全岛的荒沙地里,种了四千三百万棵木麻黄。

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一条宽阔的、稠密的林带。

它不但能够防风,沙灾也给消灭了。

潮水推搡着海沙往岸上奔带。

它不但能够防风,沙灾也给消灭了。

潮水推搡着海沙往岸上奔袭,碰到新来的木麻黄硬汉,只好站住脚;风浪卷起的第二批沙子,又被第一批同尖所阻挡,只得也往海里撤,把海水挤开,占住它让出的地盘。

三年前,挨近海水栽了木麻黄的地方,到如今,沙滩加宽了一百米左右,又能栽种木麻黄。

从前是沙淹回航;黄昏时节到达了湛江。

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欣赏:

南京印象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

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

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

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象大涤子的画。

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

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

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象平台一样。

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

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象一根粗的圆柱子。

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

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

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到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

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

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

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

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

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

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

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

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通,却值得走走。

湖上的樱桃最出名。

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

扫叶楼的安排与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

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

若许我再用画来比,这怕象王石谷的手笔了。

在豁蒙楼上不容易坐得久,你至少要上台城去看看。

在扫叶楼上却不想走;窗外的光景好象满为这座楼而设,一上楼便什么都有了。

夏天去确有一股“清凉”味。

这里与豁蒙楼全有素面吃,又可口,又不贵。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

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

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

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罢;但脸子画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的写上“仙乎仙乎”四字。

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

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

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

“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

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

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

秦淮河我已另有记。

但那文里所说的情形,现在已大变了。

从前读《桃花扇》、《板桥杂记》一类书,颇有沧桑之感;现在想到自己十多年前身历的情形,怕也会有沧桑之感了。

前年看见夫子庙前旧日的画舫,那样狼狈的样子,又在老万全酒栈看秦淮河水,差不多全黑了,加上巴掌大,透不出气的所谓秦淮小公园,简直有些厌恶,再别提做什么梦了。

贡院原也在秦淮河上,现在早拆得只剩一点儿了。

民国五年父亲带我去看过,已经荒凉不堪,号舍里草都长满了。

父亲曾经办过江南闱差,熟悉考场的情形,说来头头是道。

他说考生入场时,都有送场的,人很多,门口闹嚷嚷的。

天不亮就点名,搜夹带。

大家都归号。

似乎直到晚上,头场题才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扛着在各号里走。

所谓“号”,就是一条狭长的胡同,两旁排列着号舍,口儿上写着什么天字号,地字号等等的。

每一号舍之大,恰好容一个人坐着;从前人说是象轿子,真不错。

几天里吃饭,睡觉,做文章,都在这轿子里;坐的伏的各有一块硬板,如是而已。

官号稍好一些,是给达富贵人的子弟预备的,但得补褂朝珠地入场,那时是夏秋之交,天还热,也够受的。

父亲又说,乡试时场外有兵巡逻,防备通关节。

场内也竖起黑幡,叫鬼魂们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我听到这里,有点毛骨悚然。

现在贡院已变成碎石路;在路上走的人,怕很少想起这些事情的了罢?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

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

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

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呆着,凉风沁人肌骨。

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

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

那地方毫无可看。

记得刘后村的诗云:

“昔日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

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

”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

还有,前些年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