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2002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

并用

  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在学生摆方块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求一块很大的长方形

  土地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一次操作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二、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多变性,形象直观性,让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

要求:

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唐老鸭的两个画框中要配面积是多少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平方厘米?

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

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

经过两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出:

  “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地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感受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长×

宽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小结,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观察讨论,探究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变长为宽同样长。

问:

长和宽怎样?

它是什么图形?

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

然后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四、巩固练习。

  1.小练习。

说说什么形状?

用什么公式?

怎样计算的。

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

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3.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请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长方形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4、挑战题,帮奶奶设计游泳池。

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学说课稿篇2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善于观察、探索规律的良好习

  惯。

教学的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的难点;

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适应新课程标准,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

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相对应的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3、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问题。

小组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大部分的学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听取同伴的意见。

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从你帮我,我帮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同时从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同伴身上闪光点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激励自己。

有的学生也会在整个过程中找回属于他们的自信。

最重要的是:

  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

  、注重学生体会到了什么

  1、从自学中体会到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从讨论中,体会到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毕竟也只有

  13、14岁,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注重学生感受到了什么

  1、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2、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任务。

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就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

今天他可能只会说一句,明天就可能说两句,后天他就可能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想实现的目标是:

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识,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

但,我的理论知识,教学检验都不够丰富,以上的教学设想仍显稚嫩,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地指导,谢谢!

  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统计活动经验,提高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分析,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二、说学情让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用途,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和保护有简单的了解,并通过实验统计了解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学习统计与计算。

培养学生动手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和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说目标1.经历一个水龙头一昼夜漏水量测试和以此进行推测的过程,感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经历节约用水途径和方法的交流过程,促进节水意识的形成。

  3.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与节约用水相关的数学问题。

  4.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重点:

节约用水相关问题的统计与计算。

  难点: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节约用水相关问题的计算。

  四、说教法、学法

  1、通过创设情境,围绕节约用水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结合西南五省旱灾的实际情况,通过课件展示良田干涸、居民生活用水困难等画面,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再进一步说出今后生活中应该如何节水。

  3、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线,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操作、讨论,和分析,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并测量一个水龙头在单位时间的滴水量,课中让学生计算一时、一日、一年的滴水量,再让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从而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环保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活动情境:

课件展示太空看地球的地球图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地球表面有很多的水,但是淡水资源有

  2.6%,饮用水资源只有1%。

  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

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

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是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5、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

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

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

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形成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

  “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

但不是单纯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而是用动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知识引入----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

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

  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

  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

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能力方面:

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德育方面: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

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

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

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

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

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

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

  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数学说课稿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

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非智力目标:

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

具体如下:

  1.以”问题”为学生学习?

起点”;

  2.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学法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教学程序。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

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诱导思维,以诱达思: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

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从边看;

从角看;

从对角线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