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23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点整理Word格式.docx

(六)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章 宏观经济管理

第一节市场经济

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市场需求需求构成要素:

1、有购买意愿2、有支付能力

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消费预期、其他如品种、质量、位置、季节等因素

需求规律:

需求数量和价格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二)市场供给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且客人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基本因素:

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价格、其他生产要素供求和政策因素

供给规律:

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数量和市场价格呈正方向关系变化。

(三)均衡价格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均衡价格与产量同向变动

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产量增加;

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产量减少

2)供给搬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均衡价格与产量反向变动

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产量增加;

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产量减少

二、市场三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

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能自发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三、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一)、市场效率指资源配置效率。

在完全竞争状态下,整个经济价格体系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实现“帕累托效率”状态,此状态为不存在帕累托改进可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

在既定资源配置状态保证其他人福利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至少使一个人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实现市场效率的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同种商品无差异;

信息完全对称;

所有经济资源在各行业完全自由流动;

经济主体完全理性)

(二)、市场失灵:

一些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市场失灵主要原因:

1、不完全竞争市场:

1)垄断市场:

只有一个厂商,垄断市场效率最低

2)寡头市场:

少数几个厂商3)垄断竞争市场:

许多厂商生产销售同种产品,每个对自己的价格都有一定垄断力量。

2、公共产品存在:

特点: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私人厂商不愿进入,如国防

3、外部性个人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

正外部性:

个人活动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

负外部性:

个人活动支付的私人成本《活动带来的社会成本

外部性分类:

生产的正(负)外部性、消费的正(负)外部性

4、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情况。

逆向选择意味着“市场失灵”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基础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三个方面-产出、就业、价格)

(一)产出的衡量(7项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

 ◇价值形态:

所有常驻单位一定时期生产的全部货物、服务的增加值之和

  ◇收入形态:

所有常驻单位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产品形态: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进口价值

  ◇名义GDP☆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

◇实际GDP☆用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潜在GDP(理想状态下的最值)是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取决于投入和技术效率,是价格相对稳定时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

3种GDP统计核算方法

  ◇生产法(3个生产部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收入法(6项生产要素)☆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

  ◇支出法(4项支出类型)☆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3.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4.国民收入(NI):

是NNP或NDP扣除间接税的余额;

是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NNP)-企业间接税

5.个人收入(PI)

 ·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红利+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PI)-个人税收支付

(二)就业与失业的衡量

·

就业与产出的关系-呈正相关

◇产出上升-劳工需求上升-就业率上升◇产出下降-劳动需求下降-就业率下降

统计方法◇美国采用人口调查随机抽样法,调查16及16岁以上人群

失业率=失业人口/总劳动力人口

◇按失业原因分类

 ☆摩擦性失业-职位变换(供求总体可能平衡,充分就业时也会发生)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需求不匹配(供求总体可能平衡)

 ☆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失业)-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总供需不平衡

◇按就业意愿分类

 ☆自愿失业-不满足现行工资☆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无工作

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失业率

◇充分就业不等于零失业率,因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无法避免

◇充分就业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即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之和

◇充分就业失业率下的实际产出就是经济的潜在产出

(三)价格水平变动的衡量

通货膨胀的类型(3种)◇温和的通货膨胀(爬行式)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小于10%◇严重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率10%~100%◇恶性的通货膨胀,年物价水平上升速度大于100%。

通货膨胀的成因(4种)◇需求拉动型-需求过度增长◇成本推进型-供给方面成本提高◇需求拉动与成本推进相互作用型◇结构性-经济结构不平衡

衡量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三个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消费者支出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衡量经济体所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阶格变动的指数

◇生产价格指数(PPI)-衡量生产或批发环节价格

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形式、衡量

概念:

经济活动水平的交替增长和下降、持续时间为2~10年、以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形式:

◇衰退◇扩张

经济周期的衡量标准

周期性波动:

实际GDP与长期增长趋势背离程度

◇衰退时,实际GDP低于潜在GDP◇高涨时,实际GDP高于潜在GDP。

经济下降的分类◇衰退-实际产出连续1-2年下降;

实际GDP与潜在GDP相差不大

◇萧条-实际产出持续下降,实际GDP与潜在GDP相差巨大。

(二)经济周期中的失业和价格水平

就业与产出水平正相关·

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失业率上升

周期性失业发生于衰退期,是由于总支出不足引起的,也称作需求不足失业

经济状况

实际失业率构成

特点

经济=潜在产出

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率=0

经济<潜在产出

实际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周期性失业率

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经济>潜在产出

  

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伴随快速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中的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决定-由总支出超过经济的生产能力引起的

价格状况

通货紧缩

价格水平上涨

通货膨胀率保持很高

(三)、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1)总需求或总供给的变动,主要是总需求变动2)重大的随机事件3)货币政策失误。

(四)、PMI采购经理指数

PMI50为荣枯分水线

PMI>

50→经济在发展;

PMI略大于50,经济在缓慢前进,越大表明经济发展越强

PMI<

50→经济在衰退;

PMI略小于50,经济在走向衰退,越小表明经济衰退越快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总需求(AD)所有实体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总产

出数量;

总需求数量和社会整体物价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

总需求构成:

AD=C+I+G+X

消费需求C:

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与价格水平

投资需求I:

主要取决于产出水平、资本成本和预期

政府开支G:

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出政策

净出口X:

主要取决于国内外收入与价格水平和汇率。

影响需求变动因素(两类):

政策变量(可由政府控制的):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外生变量:

国外产出、资产价值、技术进步、其它。

(二)总供给(AS)

其他条件不变,经济体内企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生产与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数量社会总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总供给构成:

◇按供给物形态分:

产品供给、服务供给;

◇按最终用途:

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按来源分:

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

总供给变动决定因素:

◇潜在产出-基本决定因素:

☆投入品-正相关;

☆技术和效率-正相关;

◇生产成本:

☆工资-反相关;

☆进口品价格-反相关;

☆其他投入品成本-反相关。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总水平

 总供求的均衡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

实际均衡产出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产出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使实际均衡产出趋近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潜在产出

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工具(四目标一路径两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经济停滞和衰退时-扩张性的政策·

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威胁-紧缩性的政策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根本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类型:

◇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

◇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工具

宽松的货币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量)

紧缩货币政策

(减少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

买债券

卖债券

准备金率

降低

提高

(再)贴现率

货币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贸易逆差(赤字)时,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增加出口

  ◇贸易顺差(盈余)时,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减少货币供给量-利率上升-本币升值-减少出口

2、财政政策

1)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总需求:

☆增加政府开支☆减税☆组合使用两种措施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需求:

☆削减政府支出☆加税☆组合使用以上两种措施

2)非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内在的稳定机制):

◇税收 ◇转移支付

3)财政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大国内需求-利率上升-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国内需求-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五、经济增长

(一)、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GDP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TEP=Y—αK—βL。

TEP—全要素生产率Y—经济增长K—总资本投入量的增长L—总劳动投入量的增长α—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数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权数。

(二)、经济增长的要素和源泉

要素:

1、人力资源-人;

2、自然资源-物;

3、资本-财;

4、技术-技术

总生产函数:

Q=A×

F(K,L,R)Q-产出A-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生产函数K-资本对产出的贡献L-投入的劳动力R-投入的自然资源。

经济增长的源泉:

1、劳动力2、资本3、技术-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最根本源泉。

(三)、促进长期增长的政策(针对三源泉)

1、鼓励技术进步(针对技术)2、增加人力资源储备的教育和培训投资(针对劳动力)

3、实施有助于增加国民储蓄的税收政策(针对资本)

六、国际收支、国际贸易及汇率

(一)国际收支

◇狭义-该国对外外汇资金收支◇广义-该国对外全部经济贸易-国际收支平衡表。

状态:

◇收支平衡:

收=支◇收支顺差(盈余)收>

支◇收支逆差(赤字)收<

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大项)

1、经常项目:

◇商品的进出口◇劳务费用◇单方面转移款项

2、资本项目:

◇资本◇储备项目

3、错误和遗漏

经常项目顺差—→国内储蓄超过了国内投资,持续会引起本国通货膨胀

经常项目逆差—→国内投资超过了储蓄,持续会导致一国外汇储备枯竭

(二)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基础在于:

1、国家间在要素禀赋2、生产技术3、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形成比较优势。

净出口的构成(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国内需求-实际GDP=国内储蓄-国内投资

2、国际贸易政策分类与措施

贸易政策的分类: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不干涉或少干涉,商品自由进出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对贸易干预或管制

贸易政策具体措施:

  ◇保护性关税-提高进口商品价格

  ◇进口配额-对进口项目的种类、数量或总价作出限制

  ◇非关税壁垒-许可证、产品质量标准等

  ◇出口补贴-政府对国内出口产品的资助

(三)国际资本流动

1、资本流入:

1)外国在本国资产增加2)外国对本国负债减少3)本国对外国负债增加4)本国在外国资产减少

2、资本流出:

与流入相反

3、国际直接投资:

1)在国外创办新企业2)合作建立合营企业3)收购现有国外企业4)购买外国企业股票5)以在国外企业投资所获利润为资本,对该企业再投资

4、国际间接投资(只能获取利息红利,无控制权)1)国际信贷投资2)国际证券投资

(四)汇率:

◇是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1、标价方式

◇直接标价-单位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例如:

现在一美元等于6.9元人民币)

  ◇间接标价-单位本币的外国货币价格(例如:

一元人民币等于0.13美元)

2、汇率类别:

◇即期汇率-交易生效日比交易日迟两个工作日;

◇远期汇率-交易生效日比交易日迟超过两天。

3、外汇市场-国际货币的交易场所

特征:

1)竞争性市场;

2)是国内国外价格的连接器。

参与者:

◇商业银行-是外汇市场的核心◇国际贸易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各国中央银行(交易规模不大但影响大)。

汇率变动原因-对该种货币供求(取决于两因素):

  ◇利率的相对变动:

利率高-收益大-愿意持有-需求大-升值。

  ◇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变动:

价格低-吸引消费-需求大-升值。

4、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本币与某外币的比价固定◇通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币实现

浮动汇率制度:

◇本币与外币的比价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分为自由浮动和有管理浮动(多数国家采用)。

5、宏观经济政策与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在资本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两国利率必须保持同步变动,小国利率将由大国货币政策决定,小国货币政策失效

 浮动汇率制度:

◇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失效或部分无效。

第三节 公共部门经济学基础

一、政府干预逻辑依据

1、市场失灵导致效率损失:

市场无法取得最优效率的四种情况:

1)公共产品(国防)2)外部性(污染)3)不完全竞争(垄断)4)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

2、公平问题

二、提高效率的公共政策

1、针对不完全竞争的公共政策(三项):

◇反垄断法◇价格管制-设定价格或利润限制◇设立公共企业。

2、针对负的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四项):

◇对负外部性活动征税(征税)◇提供消除负的外部性的激励措施(通过补贴使市场上使用净化技术、清洁能源)◇可转让产生负的外部性的权力(许可证)◇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管制)

3、公共产品与公共政策

◇同时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的产品称为混合物品

◇纯公共物品由预算提供◇生产与出资分离,可以把产品的生产承包给私人◇混合物品或服务可多渠道提供。

4、针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的政策

促进信息公开,增加市场透明度;

二、公共支出

内涵:

◇国家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活动。

意义:

1)实现政策财政职能的主要手段2)是经济发展资金来源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手段之一3)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公共支出三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资源优化配置,效益最大化2)公平原则3)统筹兼顾原则

公共支出分类:

1)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2)财政转移支出-对公共事业、社会保障、补贴等支出。

预算(公共支出计划):

◇编制预算-审核与批准预算-预算执行-决算。

第三节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

1.我国的各项制度

国家制度: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机构的原则-民主集中制。

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经济体制改革

2.1理论基础-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2.2历程与内容

阶段

时间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

1978~1984

起步阶段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农业发展

第二阶段

1984~1992

全面展开阶段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改革价格形成机制

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第三阶段

1992~1997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阶段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推进国企改革

进行财税、金融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阶段

1997~2003

攻坚、决胜阶段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五阶段

2003~今

进一步完善与全面深化阶段

五坚持五统筹七项任务

P52

2.3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五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主体(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宏观调控(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公平。

3.我国的宏观调控

3.1宏观调控的目标(四目标)·

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

国际收支平衡

3.4宏观调控的手段(四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计划手段(两个层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

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