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206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37.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旅游景区综合方案Word格式.doc

3.2.2.1. 呼叫接警中心系统 19

3.2.2.2. GPS车辆调度系统 21

3.2.2.3. 无线”景管通”系统 24

3.2.2.4. 智能集成管理系统 25

3.2.2.5. 户外大屏幕显示系统 26

3.2.2.6. 景区广播系统 27

3.2.2.7. 停车场管理系统 28

第4章 野三坡景区硬件平台建设 30

4.1. 基础硬件支撑平台 30

4.1.1. 基础硬件支撑平台的需求分析 30

4.1.2. 基础硬件支撑平台的实现 30

4.2. 系统硬件支撑平台 33

4.2.1. 系统硬件支撑平台的要求 33

4.2.2. 系统硬件支撑平台的实现 34

4.3. 辅助硬件支撑 42

4.3.1. 辅助硬件支撑的功能 42

4.3.2. 辅助硬件支撑的实现 43

第5章 野三坡景区软件平台建设 45

5.1. 基础数据库 45

5.2. 数据仓库 46

5.3. 地理信息系统 48

5.4. 系统特点 48

第6章 野三坡景区建设方案 49

6.1. 电子门禁门票系统 49

6.2. 视频监控系统 51

6.3. 信息发布显示系统 73

6.4. 游客统计分析系统 78

第1章智慧旅游景区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1.1.1国内背景

“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牢固树立了在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的比例持续上升,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6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6.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和2.9%;

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收入10183.6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6.4%;

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765.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

旅游业总收入1.2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

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1.5亿人次,比2005年增加近10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1.15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200多亿元,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68.8%上升至79.9%;

居民出游率1.4,比2005年增加0.5。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动国内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消费,推动居民旅游消费,扩大内需。

确保国内旅游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升旅游景点的进一步建设。

2011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5.8%;

国内旅游人数26.41亿人次,收入19305.3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3.2%和23.6%;

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0.1%。

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收入22706.2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7.6%;

接待入境旅游1.32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增长3.2%;

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5.2%。

预计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32.5亿人次,同比增长10%;

国内旅游收入达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

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人民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41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该《意见》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3部分20条。

发展目标是:

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

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

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

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全面信息化,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在这个新兴的世界旅游大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

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以及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装备改造和提升旅游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这一进程中,科学技术不仅创造出大量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需求,引导新的旅游消费,还将极大地推动服务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今后一段时期,信息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正在推行的“宽带中国”,将促进宽带网络覆盖全国,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经营方式和旅游管理方式,将推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智慧旅游的提出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经济、活动和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过便利的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服务。

智慧旅游有以下四个特点:

1.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2.充分整合——实现全市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提供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

3.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4.激励创新——鼓励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在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智慧旅游的应用价值在于:

1.整合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公司、景点、吃、住、行、特产等各类资源,实现一站式旅游;

2.游客通过自助游手机客户端实时获取游客位置;

3.及时向游客推送所在景点视频讲解,提高旅游体验;

4.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特产购买,酒店预订,实现用户在线订购服务;

5.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查看景点相关视频介绍和典故故事,提高旅游趣味性;

6.通过手绘景区地图上传管理及展现功能,完整展现用旅行线路,线路可被保存和分享;

7.通过数据整理和数据挖掘,协同处理旅游时间、旅游人数、旅游交通、旅游管理。

智慧旅游景区的提出,在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景区规划与管理、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GPS、RS、计算机网络、监控检测等多项技术实现景区的保护、管理、服务、发展等工作,最终实现景区工作的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实现景区资源,信息共享,通过景区运营过程的有效管理和严密监控,变分散管理为协同联动,变粗放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最终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广义的“智慧景区”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景区。

这样的景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数字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景区。

广义的“智慧景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信息数据-通过物联网对景区全面、透彻、及时地感知;

(2)管理运营-对景区实现可视化管理;

(3)组织和流程-利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景区的组织机构,优化景区业务流程;

(4)目标-发展低碳旅游,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2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现状

野三坡位于中国北方两大山脉(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

巍巍太行从这里沿冀、晋、豫边界千里南下,峥峥燕山从这里顺京、津、冀一路东行。

野三坡是中国北方极为罕见的融雄山碧水、奇峡怪泉、文物古迹、名树古禅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520平方公里。

华北地质历史的缩影:

野三坡雄距紫荆关深断裂带北端之上,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留下了一幅幅雄伟的历史画卷。

雄伟、险峻、神奇、幽深的百里峡构造—冲蚀嶂谷和气势磅礴、巍然矗立的龙门天关花岗岩断裂构造及深邃莫测的佛懂洞塔—鱼谷洞构造岩溶洞泉,体现了其内容丰富、类型齐全、典型独特的地址遗迹特点,造就了它峭壁千仞、如箭插天之雄,危崖绝壁、夹涧而立之险,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之奇,深邃曲折、移步换景之幽。

野三坡的地址遗迹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是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典型代表。

此外,野三坡还有完整的地址遗迹,各类不整合面清晰,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各类岩石遗迹齐全,异常发育的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等构造遗迹突出,山地夷平面、河流阶地各种拟态等地貌遗迹丰富多彩。

它是一部生动的地质教科书,野三坡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它浓缩了华北30亿年来地质构造的演化史,是专家学者研究全球构造和板内造山带的最佳区域,是学生教学实习的理想基地,是科普教育的生动课堂。

野三坡的山水每一分都显露着大自然的青睐和天地之间的和谐,且不论那保护完好的70余科2000余种植物资源,更有数百种或大或小,或静或闹的动物穿梭于山林中,飞翔于峰峦间,在这里,你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野三坡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华环保生态示范区、中华世界语旅游基地、世界地质公园、农村旅游先进典型、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野三坡由7个景区构成,分百里峡自然风景游览区、拒马河避暑疗养游乐区、白草畔原始森林保护区、鱼谷洞奇泉怪洞游览区、龙门天关长城文物保护区、金华山灵奇狩游乐区、野三坡失乐园薰衣草主题庄园。

百里峡景区

有“天下第一峡”之美誉,峡谷如刀削斧劈,奇石兀立,海棠满沟,花草遍山。

倘徉其间,犹如进入了浓墨重彩的百里画廊。

拒马河景区

拒马河流经野三坡七十余华里,两岸群峰崛立,怪石峥嵘,河水潺潺,清可照人。

游人既可中流泛舟,饱览山光水色,亦可击水畅游,领略大自然的情趣。

洁白松软的沙丘是沙浴、日光浴的理想场地。

度假村、苗寨与四周景点浑然一体,是休闲、娱乐、避暑的最佳选择。

龙门天关景区

有明代大龙门城堡、蔡村庵长城和华北地区最大的金、明、清历代摩崖石刻群。

其中“万仞天关”、“千峰拱立”字体高2.15米,笔力遒劲有力,蔚为壮观。

白草畔森林游览区

海拔1983米,这里山势挺拔,奇峰怪石林立,满山野花盛开,野生动物成群,森林遮天蔽日堪称太行“绿色明珠”。

登石城岭可观日出赏云海,探蚂蚁岭上的红蚁巢穴,听风动石畔的松涛,赏千亩杜鹃,游万亩林海,使人流连忘返。

金华山景区

有葱笼黛绿的林海,飞流直下的拉拉湖瀑布,高耸云端的千年银杏,风格别致的古建筑清弹寺。

到此游览,可欣赏野三坡民间独有的传统服饰,领略古朴的民风习俗,给你带来恍如隔世之感。

失乐园薰衣草庄园

野三坡失乐园薰衣草主题庄园位于野三坡拒马河畔,在拒马河河水和高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典雅和浪漫,庄园内设有爱心之门、法式风情风车等。

野三坡民族园

野三坡民族园始建于1991年,是由文化部倡导建设的北方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化城。

这里依山而建,拒马河三面环绕,白、傣、苗、侗等各个民族风格的竹楼、木楼错落分布在山坡上,寨门、锣鼓坪、祭坛等全部按原居式样建成。

野三坡风景名胜区概括图

1.2.系统设计依据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

《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的通用布线》GB/T18233-200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YD5124-2005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1796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T81-2002)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7401-198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100-98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1.3.系统设计原则

在项目中,系统总体设计考虑到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各子系统的管理和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便于今后系统的扩充及增容等,预留未来的功能扩展接口。

在安全防范系统中所选用的各个功能子系统设备都具有开放的通讯接口,可以通过RS232、数据库或TCP/IP方式API协议接口与各个分控系统进行集成。

每个子系统以各自的主控系统为中心,独立工作,同时通过集成与其它子系统有机地协同工作、联动防范,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体系。

在品牌选型方面,由于智慧旅游景区具有功能的特殊性、联动的复杂性、集成的层次性等特点,因此必须考虑各子系统之间的开放性,采用主流的、统一的品牌产品,实现智慧旅游景区以及更高层次的系统的深度集成功能。

总体设计原则可概括为:

Ø

先进性:

在技术上应具有一定超前性,采用国际或国内通行的先进技术,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成熟性和实用性:

采用被实践证明为成熟和实用的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满足本项目现在和将来的业务发展需要,确保耐久实用;

开放性和兼容性:

采用高度模块化设计,可与未来更换扩展的设备具有互联性和互操作性;

安全性和可靠性:

智慧旅游系统必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包括系统自身安全和信息传递的安全以及运行的可靠性;

经济适用性:

设备选型和系统设计要在确保满足用户需求,系统集成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项目系统设备控制需要高效率、准确及可靠。

系统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各子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综合监管,实时动态撑握各类信息。

智慧旅游景区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旅游服务品质,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另外,系统的综合统筹管理可使设备按最优组合运行,在最理想情况下运行,既可节能,又可大大减少设备损耗,减少设备维修费用,从而提高监管力度与综合管理水平。

81

第2章智慧旅游景区方案设计

智慧旅游景区主要内容包括办公及管理业务系统的电子政务平台、集旅游信息资讯和商务交易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应用集成和系统管理的综合管理平台及旅游综合资源数据仓库(数据中心)等。

根据实际应用与业务需求,将各平台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与调度。

2.1.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阶段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建设分三个阶段,现不同景区对于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均衡。

对于景区内的情况,根据自己景区的要求,逐步在进行分项建设。

现在的建设情况,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关的建设期内独立使用和管理,还未进行整体的信息整合和数据分析。

2.2.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主要目标

通过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做好三个服务:

服务游客、服务主管单位、服务企业。

从而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进而推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2.1.服务游客

通过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将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六大元素(即:

行、食、住、游、娱、购)进行有序的整合,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使旅游经济效应最大化。

2.2.2.服务主管单位

通过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提高旅游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的能力,提高对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景区综合管理监控能力,提高旅游业务的营销和服务能力。

2.2.3.服务企业

通过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使企业经营与地区旅游更有效的进行结合,拓展企业的营销宣传渠道,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2.3.整体建设框架

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对于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能级,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实施国家“金旅工程”,全面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项目和基础工程,它涵盖了“三网一库”以及政务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等用户交互界面构成,如下图:

智慧旅游景区整体框架图

从框架结构上看,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分五个层面,即:

u数据采集层,主要由用户操作终端、物联网设备及旅游信息输入设备组成,为综合系统研判和处理提供数据来源。

u网络通信层,负责前端设备与系统服务端的传输与通信。

u数据分析处理层,作为综合数据库存储信息数据,同时对各类综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u信息展现层,作为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和管理形式,为用户提供使用平台。

u业务应用层,为不同使用对象提供业务功能。

2.4.业务应用关系

智慧旅游景区系统由单位办公网、业务管理网、电子商务网和游客服务系统四部分组成,围绕这四部分,构成了智慧旅游景区电子政务网、电子商务网(以资讯和产品为核心)、旅游体验网(以景区为核心)三大主网以及围绕智慧旅游工作重点和结合当前用户的迫切需求而衍生出来的招商引资网、旅游诚信网、节庆活动网、教育培训网和旅游人才网等,各网之间通过后台运营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维护与管理。

智慧旅游常见应用关系图

2.5.总体功能结构

智慧旅游景区系统通过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管理业务网、交互/展示平台、综合资源数据库以及配套的支撑设施,为游客、旅游企业、投资者、主管单位提供配套的业务支撑,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6.整体技术架构

整体系统分为:

基础设施层(系统所需的基础设备、系统、中间件等)、资源层(实现具体功能的各种数据与信息库)、应用支撑层(对所有应用系统提供各种数据访问功能的中心服务系统)、应用系统层(实现具体功能的各种应用系统)。

资源层提供集中的数据访问,包括数据连接池控制、数据库安全控制和数据库系统。

集中的数据访问能够在大量用户同时并发访问时共享有关连接等信息,从而提高效率,集中的数据库安全控制,使任何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库访问都必须经过强制的安全管理,不允许直接访问数据库的行为,杜绝安全隐患。

应用层通过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接口,为各个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应用系统的表现可以是网站、客户端系统、Web服务以及其他应用。

并通过目录与负载均衡服务提供统一的负载均衡服务。

任何一个应用服务器都可以同时启动多个服务,而通过目录与负载均衡服务来进行负载均衡,从而为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提供高性能服务。

智慧旅游系统应用服务器提供核心智慧旅游系统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管理服务、基本安全服务、其他业务服务等;

数据同步服务器将数据有条不紊的同步到各个数据库;

系统更新与版本升级服务器提供各个系统的版本升级管理,使任何一个系统都保持最新版本;

Web日志分析服务提供用户访问分析,提高网站后期修改、维护、更新的针对性。

整体技术架构图

2.7.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图

智慧旅游景区系统网络设计采用应用数据、内部服务与外部服务分离的原则,系统的网站服务器、商务系统WWW服务器布署在防火墙的DMZ停火区,数据库服务器、政务网应用服务器、内部办公服务器等布署在防火墙的非军事区,严格设计访问规则,并配备入侵检测系统,以确保系统的安全。

智慧旅游景区系统集有关旅游信息的收集、加工、发布、交流和实现旅游的网上交易、拍卖和服务全程网络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网络系统。

参与各方为:

政府主管部门,旅游企业(宾馆、酒店、旅行社、餐馆酒楼、娱乐场所、景点公司、票务公司、租车公司等),游客(网站会员、访客、旅游客户),银行和其他机构和个人。

本系统采用Internet/Intranet的b/s模式,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Server2003或Linux平台。

整个系统以数据中心为信息交换平台,以Internet为数据传输通道,政府各有关部门、旅游企业、游客、银行通过专线或拨号上网与系统中心互联,实现网上数据查寻、预订、购物、交易、结算、消费等活动。

网络中心配备若干台高性能服务器,实行应用和数据分离的原则,加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服务器采用WindowsServer2003或Linux平台,后台采用MSSQLServer2005或Oracle数据库,前后台开发工具分别采用.Net或J2EE以及ezStudio等,服务器上运行电子商务套件以支持电子交易,安装Web服务软件,向用户提供信息浏览、查询等服务。

2.8.智慧景区综合应用系统

智慧景区综合应用系统结构

企业会员管理系统

管理人员加密锁认证机制,企业与主管单位可在线签定合作协议。

协议签定后,经审核确定,系统自动发送消息到申请单位,主管单位向申请单位发放加密锁,企业可通过加密锁和专门的数字安全系统对接实现。

旅行社佣金管理系统

与在线订票,客户服务中的价格以及所选旅行社进行挂钩,并能自动统计各旅行社的佣金,打折、奖励等经费,经过核算通过后,可通过网络银行确认实现直接支付。

团队预订管理系统

团队预订管理系统在传统的旅行社运营模式基础上,积极拓展网络空间,以打造地区旅游品牌为宗旨,以服务地区旅游为目标,以智慧旅游系统为平台,充分整合当地的旅行社资源,创造互惠互利的网络经济模式,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经济的增长。

景区营销管理系统

景区营销管理系统是智慧旅游营销体系的核心,为景区市场营销和销售活动提供了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业界先进的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核心的商业营销理念。

基于环境和生态保护为基础,支持以市场和客户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有效掌握客户需求、市场需求、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准确反应能力,加强对营销网络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起集中、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