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64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docx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

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

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B口服胶囊C栓剂D静脉注射E透皮吸收给药

正确答案:

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B药物因素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D药物的多晶体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

正确答案:

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

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无部位特异性

正确答案:

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B盲肠C结肠D直肠

正确答案:

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

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

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

A

9、下列各因素中除()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胃大部切除C为内容物粘度降低D阿斯匹林E普奈落尔

正确答案:

D

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Ⅲ型药物

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A

二、名词解释

1、吸收2、肠肝循环3、主动转运4、异化扩散5、膜孔转运6、肝首过效应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8、被动转运9、多晶型10、pH-分配假说

三、问答题

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2、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促进扩散的异同。

3、分析弱酸、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情况。

4、何为Ⅱ型药物,利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5、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一、填空题:

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脂溶性)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小)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很大)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单室)或(双室)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0.5-0.7微米)。

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收是今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BCD

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

2、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C

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

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选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

3、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主要部位是

A真皮B皮下组织C角质层D附属器

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B

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

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

三、问答题:

1、试述经皮给药剂型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2、试述药物经肌肉注射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3、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

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练习题

(一)是非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

×

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

×

3.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

×

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

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

6.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9.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

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

×

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

(二)选择题

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无竞争性C.无饱和性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2.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人体总体积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 D.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3.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不能透过血管壁B.不能由肾小球滤过C.不能经肝代谢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5.以下错误的是:

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

B.蛋白结合可减少首过作用。

C.都对D.都不对

6.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W/O/W型>W/O型>O/W型B.W/O型>W/O/W型>O/W型

C.O/W型>W/O/W型>W/O型D.W/O型>O/W型>W/O/W型

7.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内吞B.胞饮、吸附、融合、内吞

C.膜间作用、胞饮、内吞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

8.具有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特征的药物

A.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

B.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几乎相等。

C.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D.组织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动态平衡

9.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B.蛋白结合存在动态平衡,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

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

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10.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

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低,越易向脑内转运。

(三)填空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蓄积。

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和脂蛋白。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分子量有关。

分子量在5000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性,另外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7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贮库作用,可能延长作用时间。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动物种差、性别差异和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等因素有关:

10.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量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第五章药物代谢

(一)是非题

1.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单加氧酶。

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特异性不强,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在胃肠道和血浆中,此外代谢反应也可肝脏、肺、皮肤、肾、鼻粘膜、脑和其它组织进行。

×

3.药物通过肝转运至体循环的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

4.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首过效应不明显。

×

5.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基本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首过效应明显。

×

6.肝提取率中等的药物,肝血流量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均有影响。

7.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通常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

8.结合反应一般被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灭活过程,故又称之为“解毒反应”。

9.有的药物是自身的酶诱导剂,对肝微粒体中酶产生诱导作用,从而使其它药物代谢加快,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降低。

×

10.左旋多巴与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合用,可增加血浆中左旋多巴浓度,同时增加脑内的左旋多巴浓度,并降低多巴胺浓度,使作用加强。

×

(二)选择题

1.某些药物直肠给药优于口服给药,其理由主要是

A避免了溶出过程B.口服药物不吸收C.在进入体循环前已被直肠吸收的药物有一部分不通过门肝系统D.惰性粘合剂、稀释剂等辅料干扰吸收E直肠给药剂型中基质有利于药物的释放

2.药物代谢一般产生

A酸性增强的化合物B.油/水分配系数较高的化合物C.极性增强的化合物D.水溶性减弱的化合物E碱性增强的化合物

3.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

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

4.在新生儿时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这是因为

A.较高的蛋白结合率B.微粒体酶的诱发C.药物吸收很完全D.酶系统发育不全E.阻止药物分布全身的屏障发育不全

5.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选用较大剂量,因为

A.胃肠道吸收差B.在肠中水解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首过效应明显E.肠道细菌分解

6.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B.口服胶囊C.栓剂D.静脉注射E.透皮吸收给药

7.某前体药物和酶诱导剂同时使用时,可导致:

A.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降低B.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增强

C.药理作用延缓减弱或毒性降低C.药理作用延缓、减弱或毒性增强E.药理作用加快、减弱或毒性降低

8.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主要有:

A.氧化、还原、分解、结合B.氧化、还原、水解、脱羧

C.氧化、还原、水解、结合D.氧化、乙酰化、分解、结合E.还原、水解、结合、甲基化

9.结合反应可以有以下形式

A.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B.硫酸结合、磺酸结合、甲基结合

C.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D.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色氨酸结合

E.葡萄糖醛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

10.口服不同剂型的水杨酰胺1g后,其尿中硫酸结合物排泄量为

A.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B.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

C.溶液剂<颗粒剂<混悬剂D.混悬剂<溶液剂<颗粒剂E.颗粒剂<溶液剂<混悬剂

(三)填空题

1.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主要需要分子氧参与。

2.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首过效应显著,肝血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受蛋白结合的影响较大,首过效应不明显。

3.通常药物代谢被减慢的现象,称为酶抑制作用,能使代谢减慢的物质叫做酶抑制剂。

4.药物代谢被促进的现象,称为酶诱导作用,能使代谢加快的物质叫做酶诱导剂。

5.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结合不充分引起的疾病。

而在新生儿体内恰恰是高度缺乏该结合反应所必须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6.异烟肼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乙酰,并存在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现象。

7.遗传学因素主要影响药酶的性质和活性强度。

8.药物代谢酶通常又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二大类。

前者主要存在于肝脏。

9.维生素B6能促进多巴脱羧酶的活性,加速脑外的左旋多巴脱羧转变成多巴胺,难于进入脑内,使药物在脑内达不到治疗浓度,作用下降。

10.消化道粘膜中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可通过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制剂技术,造成代谢部位局部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代谢的速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

四、问答题:

1、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

简述他们的作用。

2、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3、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举例说明高效药物制剂设计的原理。

              第六章药物排泄

一、名词解释

1、药物排泄2、肾小球滤过率3、双峰现象4、肾小管分泌

二、填空题

1、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

2、肾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3、测定其菊粉清除率,其值可以代表(人和动物的肾小球滤过率)

4.大多数外源性物质的重吸收过程主要是被动过程,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尿的pH值)

5、分子量在(500)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

6、吸入麻醉剂、二甲亚砜以及某些代谢废气可随肺呼气排出,该类物质的共同特点是(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三、单选题

1、药物在体内以原型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运

2、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肝B肺C脾D肺E肾

3、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

A胆汁B汗腺C唾液腺D泪腺E呼吸系统

4、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速度的药物是

A青霉素B链霉素C菊粉D葡萄糖E乙醇

5、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

A肾小球滤过率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D尿量E尿液酸碱性

6、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

A水杨酸B葡萄糖C四环素D庆大霉素E麻黄碱

7、一定时间内肾能使多少溶剂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被称为

A肾排泄速度B肾清除率

C肾清除力D肾小管分泌E肾小球过滤速度

8、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那一项

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

C重吸收D肾小管分泌E尿排泄过度

9、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抑制

A肾小球过滤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E药物从血液透析

四、问答题:

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2、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和大量饮用清水,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3、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五、思考题

三种药物在一体重70kg患者血浆中的未结合分数及肾清除率如下:

药物肾清除率(ml/min)未结合分数

氨茶碱100.5

苯妥英0.150.1

头孢尼西200.22

当GFR等于120ml/min,尿流量为1.5ml/min时,每一种药物的肾处置包括哪些机制:

滤过?

分泌:

重吸收

              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

一、思考题

1、简述药物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

2、简述药物动力学在药学学科中的意义。

3、简述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的目的。

4、简述隔室模型及其作用。

2、对此我做了以下的摘录:

二、名词解释

1、药物动力学2、隔室模型3、单室模型4、外周室

木字旁:

桃、树、林、机、桥              第九章多室模型

一.填空题

1.双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2.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的混杂参数有。

3.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相比,药物进入中央室前后的主要区别是

(1)

(2)。

4.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体内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5.混杂参数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二.是非题

1.α和β分别代表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

()

2.双室模型中k10、α、β、A、B等均称为混杂参数。

()

3.AIC值愈大,则该模型拟合愈好。

()

4.根据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经时曲线可用残数法分解求出基本参数。

()

5.Loo-Riegelman法是求双室模型的吸收速度常数的经典方法。

()

三.计算题

1.静脉注射氨吡酮后由血药浓度数据获得该药的药动学方程如下:

C=4.62e-8.94t+0.64-0.19t(C单位为μg/ml,t单位为h)

求:

VC,k12,k21,k10,t1/2(β)及静脉注射后3小时的血药浓度。

2.静脉注射100mg某药后,测得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t(h)0.250.5 1.01.52.04.08.012.0 16.0

C(ug/ml)43

322014116.52.81.20.52

求:

α,β,A,B,k12,k21,k10,t1/2(β),CL,V,AUC。

3.已知茶碱的α=6.36h-1,β=0.157h-1,k10=0.46h-1,k21=2.16h-1,VC=0.1421L/kg。

某60kg体重受试者以656mg/(kg·h)速度静脉滴注,计算滴注10h的血药浓度。

4.口服某双室模型药物500mg,设F=1,测得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下:

t(h)

1、本册要求背诵的课文如下:

0.5

尖尖的铅笔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空1.0

1.5

(1)字的结构:

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独体字。

2.0

2.5

3.0

彳双人旁(徐往)目目字旁(眼睛盯)4.0

5.0

7.0

(4)、()一边()一边()。

9.0

军队竹桥看着叫声笑声苗条面条前面后面情面脸面11.0

13.0

C(μg/ml)

②飞来飞去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3.71

千山万水诗情画意四面八方各种各样自言自语万里无云4.93

5.5

5.7

5.6

5.33

4.8

4.1

3.1

2.2

1.8

1.4

试求该药的β,M,α,L,ka,N等基本参数

5.已知某药物按单室模型处理,Re1=0.00402,自由度df1=5;按双室模型处理,Re2=0.000477,df2=3。

试判断该药物的模型。

四、名词解释

1.二室模型

2.三室模型

3.AIC判据

4.混杂参数

五、问答题

1.静脉注射给药后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随时间下降有何特点?

为什么?

2.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简述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动力学参数的原理。

3.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如何判断?

4.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六、计算题

1.某药物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研究结果表明,静注给药75mg后,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C=Ae-αt+Be-bt,该式中A=4.6mg/L,B=0.6mg/L,a=1.2h-1,b=0.05h-1,试求

(1)k12,k21,k10,VC;

(2)给药后经5h血药浓度为多少?

2.某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100mg,测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如下:

t(h)

0.25

0.5

1.0

1.5

2.0

4.0

8.0

12.0

16.0

C(mg/L)

43

32

20

14

11

6.5

2.8

1.2

0.52

试求a,b,A,B,k12,k21,k10,VC。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2.α、β、A、B

3.

(1)有一个吸收过程

(2)药物逐渐进入中央室;4.吸收相、分布相、消除相;5α+β=k12+k21+k10,α·β=k21·k10

二、是非题:

1.√,2.×,3.×.4.√,5.√

三、计算题:

1.VC=14.3L,k12=6.52h-1,k21=1.25h-1,k10=1.36h-1,t1/2(β)=3.65h,C3=0.362μg/ml;2.α=1.85h-1,β=0.2h-1,A=47.06μg/ml,B=15.08μg/ml,k12=0.815h-1k21=0.609h-1,k10=0.608h-1,t1/2(β)=3.4h,CL=1.03L/h,V=4.89L,AUC=96.97(μg·h/ml);3.7.98μg/ml;3.7.98μg/ml;4.β=0.113h-1,M=6.1μg/ml,α=0.34h-1,L=3.4μg/ml,ka=1.16h-1,N=-9.5(μg/ml);5.该药物更符合双室模型。

四、名词解释

1.二室模型:

二室模型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快,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而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构成,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

由于药物的消除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