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706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docx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以辽宁省30所高校为例

摘要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对辽宁省30所地方高校科技管理者和工作者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结果发现,被调查人员对辽宁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不高,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资金链、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等综合协同、有机互动的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的衔接不畅或迟滞都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绩效。

高校科技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在科技中介服务、经费投入、制度保障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基于此,从推进制度、组织协同和优化科技中介服务等层面提出了提升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其绩效水平不仅是衡量高校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到政策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等多个环节,而且还有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衔接不畅或迟滞都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与效果。

而已有大量基于投入-产出线性认知的研究,忽略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最为活跃的人的因素,使得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黑箱”机制的理解与阐释缺乏深度和说服力。

地方高校作为与区域行业企业关联活动最为紧密的知识技术供给主体,承担着区域知识生产与传播、技术研发与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对行业企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多重使命与功能。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现状如何?

哪些因素制约着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以及各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对此,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参与者的地方高校科技管理者和工作者是如何认知与评价的?

为此,本研究聚焦高校科技管理者和工作者这一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以辽宁省30所地方高校为样本,立足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期能够理清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机制,进而为提高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供有效的对策建议。

理论构建与研究假设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主,到制定专门的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再到形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性认识,着力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系统化设计、统筹推进,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指标。

学界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2015年以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法律法规出台,推动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与实践。

政策法规等制度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均为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与理论保障。

但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且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20%、授权专利用于企业实际生产、进行许可或转让的专利实施率也在15%以下,形成产业规模的占5%,而发达国家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

我国高校的专利许可收入在5亿元左右徘徊,且呈现减少的趋势。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是对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的比较和价值判断,正确分析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和影响因素,对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走向、资金投入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相关研究发现,政策与制度、科技中介服务、经费投入、高校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等是被广泛涉及和集中探讨的重要影响因素,且上述因素之间存在效应关系。

(一)制度保障与高校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的关系

  研究发现,政府创造的政策环境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是现阶段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在学校层面,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科技保障机制是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在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a:

制度保障对高校成果供给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和假设H1b:

制度保障对企业科技吸纳具有显著正效应。

(二)科技中介服务与高校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的关系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体系、服务体系等关键问题具有显著影响。

当前由于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市场机制不健全,中介机构培育服务能力差,无法通过完全市场竞争决定科技成果价格,高校作为技术市场的供应方,缺乏市场意识,忽视成果实用价值,致使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

在企业层面,技术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创新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媒介与方法作用显著。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a:

科技中介服务对高校成果供给具有显著负效应和H2b:

科技中介服务对企业科技吸纳具有显著正效应。

(三)经费投入与高校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的关系

  经费投入是指对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运行中资金的投入数量。

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要历经实验室试验、中试及产业化这3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各阶段投入资金结构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相应阶段的比例为1∶0.7∶100。

经费投入“两头大、中间小”,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投入较多,而对中试研究阶段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转化绩效。

相关研究发现,政府经费投入、新产品研发费用等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a:

经费投入对高校成果供给影响效应不显著和假设H3b:

经费投入对企业科技吸纳具有正效应。

(四)高校成果供给与企业科技吸纳、成果转化绩效的关系

  高校作为研发主体产出的科技投入对行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企业吸收能力与其是否拥有早期的相关知识——科技知识与技术呈正相关,企业一旦拥有了早期知识就会为其成功利用外界技术和知识的奠定基础性技术条件。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4a:

高校成果供给对企业科技吸纳具有正效应。

由于技术具有内隐性、特殊性、复杂性品质,高校教师与企业科技人员在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与“知识势差”,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能够用企业人员所能理解和吸收的话语与方式,对模糊性的专业技术知识做出恰切、精准、有效的诠释、表达和传递,这对于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绩效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b:

高校成果供给对成果转化绩效具有正效应。

(五)企业科技吸纳在经费投入、科技中介服务、制度保障、成果供给与成果转化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在论证经费投入、科技中介服务、制度保障、成果供给对企业科技吸纳的影响效应关系的同时,企业科技吸纳能否产生中介作用,关键看企业科技吸纳能力与成果转化绩效的效应关系。

在高校的研发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企业须具备相应的以有效集成能力为核心的技术吸纳能力,高校开发出的成果才能顺利地实现技术转移和交易,成功地实现转化。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5a:

企业科技吸纳对成果转化绩效具有正效应。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受技术接受、应用方的经济、文化等多因素制约的社会化过程,其中制度匹配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成果供需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之间存在两两正相关关系。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5b:

经费投入、科技中介服务与制度保障之间呈两两相关关系。

  由此,上述五组假设共同构建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假设模型,如图1预设路径模型图所示。

自变量为经费投入、科技中介服务和制度保障,因变量为成果转化绩效,中介变量为高校成果供给和企业科技吸纳。

本研究将在开展实证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假设模型能否成立。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典型取样和目的取样相结合的原则,选取辽宁省30所地方高校为样本,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对30所地方高校科技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1060份,收回1008份,其中有效问卷959份,有效率为95.1%。

表1是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情况。

对回收问卷采用Exce12010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21.0和AMOS21.0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工具

在借鉴Sohn、刘希宋、邵晓昭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了由30个题目构成的《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现状问卷》。

问卷采用李克特四点计分,从1至4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总均分越高表示被调查人员的评价越正向越积极。

采用分半样本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

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的KMO为0.90,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显著性为0.00。

采用方差极大旋转,删除因子载荷较低和在两个因子上都大于0.30且比较接近的题目,对存留的21个题目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6个因子。

根据题目内容,将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制度保障、科技中介服务、经费投入、高校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和成果转化绩效评价。

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6.66%,各题目的负荷值均在0.50以上。

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在此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如下:

χ2/df=1.72,RMSEA=0.05,GFI=0.94,AGFI=0.92,NFI=0.99,TLI=0.96,IFI=0.96,CFI=0.96。

数据分析表明,潜在变量的各测项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详见图2。

研究发现

(一)各变量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与高校成果供给、科技中介服务、经费投入、制度保障、企业科技吸纳存在显著正相关;高校成果供给、经费投入与企业科技吸纳呈现两两显著正相关;科技中介服务与高校成果供给、制度保障与高校成果供给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本研究假设H5b得以证明。

(见表2)

(二)各变量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各变量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表明,制度保障、经费投入、高校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和科技中介服务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回归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三)各变量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的机制分析

  运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验证模型中各因子间的关系,模型拟合指数如下:

χ2/df=3.73<5,RMSEA=.05<0.08,GFI=0.99>0.90,AGFI=0.97>0.90,NFI=0.99>0.90,TLI=0.98>0.90,IFI=0.99>0.90,CFI=0.96>0.90。

在结构方程模型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假设路径的路径系数、β、S.E.、C.R.、p值检验结果中,8个直接效果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结构方程模型在理论上成立,详见表4、图3。

具体模型验证结果如下。

 

  

(1)制度保障到高校成果供给的标准路径系数β=-0.14,临界比值,C.R.=-3.56,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0<.001)。

这表明,制度保障对高校成果供给具有负向且非常显著影响效应。

由此,研究假设H1a得以证明。

  

(2)经费投入到高校成果供给的标准路径系数β=0.01,临界比值,C.R.=0.18,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0.861>.05。

这表明,经费投入对高校成果供给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研究假设H3a得以证明。

  (3)科技中介服务到高校成果供给的标准路径系数β=-0.13,临界比值,C.R.=-3.24,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01)。

这证明,科技中介服务到高校成果供给具有负向影响效应,且达到显著水平。

由此,研究假设H2a得以证明。

  (4)经费投入到企业科技吸纳的标准路径系数β=0.14,临界比值,C.R.=4.67,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0<.001)。

这表明经费投入对企业科技吸纳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假设H3b得以证明。

  (5)制度保障到企业科技吸纳的标准路径系数β=0.22,临界比值,C.R.=7.42,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01)。

这表明,制度保障对企业科技吸纳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由此,研究假设H1b得以证明。

  (6)科技中介服务到企业科技吸纳的标准路径系数β=0.43,临界比值,C.R.=14.22,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01)。

这表明,科技中介服务对企业科技吸纳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

由此,研究假设H2b得以证明。

  (7)高校成果供给到企业科技吸纳的标准路径系数β=0.12,临界比值,C.R.=2.89,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2<.05)。

这表明,高校成果供给对企业科技吸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

由此,研究假设H4a得以证明。

  (8)企业科技吸纳到成果转化绩效的标准路径系数β=0.08,临界比值,C.R.=3.07,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2<.01)。

这说明,企业科技吸纳对成果转化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且达到显著水平。

由此,研究假设H5a得以证明。

  (9)高校成果供给到成果转化绩效的标准路径系数β=0.63,临界比值,C.R.=25.06,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0<.001)。

这说明,高校成果供给对成果转化绩效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由此,研究假设H4b得以证明。

  (10)协方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费投入与科技中介服务的协方差,Estimate=2.80,协方差的估计标准误,S.E.=0.19,临界比值,C.R.=14.90,两者显著相关(p=0.000<.001);经费投入与制度保障的协方差,Estimate=1.97,协方差的估计标准误,S.E.=0.14,临界比值,C.R.=14.07,两者显著相关(p=0.000<.001);科技中介服务与制度保障协方差,Estimate=2.65,协方差的估计标准误,S.E.=0.20,临界比值,C.R.=13.15,两者显著相关(p=0.000<0.001)。

由此,研究假设H5b得以证明。

结论与建议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方高校科技管理者和工作者作为先进技术拥有者和转化过程的重要实施者,这一群体的认知和评价对于发现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关键因素以及破解成果转化核心瓶颈问题至关重要。

本研究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视角,通过对辽宁省地方高校科技管理者和工作者的实证调查,基于高校一线科技从业人员视野,考察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不同因素对转化绩效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形成如下结论与建议。

(一)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现状不容乐观

  以中位数为参照标准可发现,参与调查的高校科技从业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平均得分偏低,这表明在教师的认知中,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水平还不够高,能力也不够强。

在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因素中,除高校成果供给平均得分相对较高外,其他都得分相对较低,其中平均得分最低的是科技中介服务,这一方面表明高校科技从业人员对学校科研能力与水平持积极评价,认为高校能够研发出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先进科技成果供市场选择,另一方面则说明高校从业人员认为当前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特别是在沟通市场和高校的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

(二)多重因素制约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

  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受高校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经费投入、科技中介服务、制度保障等内外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科技中介服务是关键环节。

科技中介服务对高校成果供给的负向效应表明高校内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专业化程度较低,运行不规范,资金支持不够,自我造血功能不强,技术经纪人的技术经验往往多于技术市场经验,不能及时准确将自身的实用性科技成果向技术市场进行有效推介,校内科研人员对其难以形成信赖关系,宁愿绕开校内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与企业进行私下技术交易。

科技中介服务对企业科技吸纳的正效应表明,社会科技中介服务在向企业推介转化技术成果时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受其专业化水平限制通常仅停留在“牵线搭桥”和“专利代理申请”等表层服务上。

国际经验表明,以大学技术转化办公室等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填平高校基础研发活动与市场产品开发之间“死亡之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不断探索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提升其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水平,消解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才能更好地填补高校研发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性问题。

  经费投入是影响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重要因素。

经费投入对企业科技吸纳的正向显著效应表明,政府加大对新技术研发、产业化环节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技术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受政府科技专项资金资助的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影响、带动高校科技经费支出,产生促进高校提高科技经费支出和科技成果供给质量的杠杆效应,从而实现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协同。

但经费投入对高校成果供给影响不显著,则反映出当前高校科技资金链与创新链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从资金链来看,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存在总体投入不足、来源单一、应用比例结构不协调等问题。

具体而言,辽宁省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的来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而且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基础研究阶段,中试环节和产业化论证环节投入相对不足,大大降低了经费对高校成果供给水平提升的贡献度。

同时,高校科技创新周期性、成果不确定性与企业需求即时性、成果需求具体性之间的固有矛盾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一项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经营风险考量,在融资投入上往往十分谨慎,这也加剧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投入规模小和结构性问题。

  政策与制度也影响着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

制度保障对高校成果供给具有负向影响效应表明,现有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科技政策链与高校科技创新链尚未实现有效关联。

目前,辽宁省高校已实行了科技人员“四技合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技术转让)收入减免税政策,但在实践中,高达45.23%的工薪计税标准使得教师技术转移收入大打折扣,难以从经济收益上实现有效激励,加之高校学术导向评价机制惯性的存在,进一步制约了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与行动,进而从源头上影响了科技成果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三)高校成果供给和企业科技吸纳是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科技中介服务、制度保障分别能通过由高校成果供给和企业科技吸纳构成的链式二重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经费投入、科技中介服务、制度保障分别通过企业科技吸纳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成果转化绩效。

这一方面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实现过程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系统性、动态过程,它的最终实现是以科技中介服务、经费投入、制度保障、高校成果供给、企业科技吸纳等为代表的资金链、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综合协同、有机互动的结果;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实现的关键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与企业科技吸纳能力两个方面,主要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两个关键环节,这就需要在进行相关制度、机制设计时,在兼顾整体的同时,还要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要矛盾、决定性要素。

  研究表明,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资金链、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等综合协同、有机互动的过程。

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成果转化绩效需要系统化地精准施策:

首先,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科学性、协同性与可执行性,形成政策合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生态,依法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利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合法收益;其次,要强化组织协同建设,探索构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四位一体协同科技创新模式,实现政产学研深度协同,在源头上提高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精准供给能力;最后,要优化科技中介服务,政府要积极通过各种政策,引导中介行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展壮大,使市场成为成果转化的主要推动力,要不断创新服务组织与形式,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及时、精准的科技供需信息,缩短科技与市场的时空距离,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产品的壁垒,激发全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创新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