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88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Word格式.docx

A.全国人大常委会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D.最高人民法院E.最高人民检察院

5.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ABCD)

A.当然解释B.反对解释C.补正解释D.比较解释E.文理解释

6.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ABCDE)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三、判断题

1.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

(×

理由:

1979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该法典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刑法就是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直接给予刑罚制裁。

(×

刑法只对严重违反法律并达到犯罪的行为给予刑罚制裁。

3.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刑法仅适用于当地,不具有普遍性。

(√)

4.刑法具有不完整性。

5.在对刑法某一条款进行解释时,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方法。

(×

在对刑法条文进行解释时,既可能采用某一种解释方法。

也可能同时采用某几种解释方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B)

A.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B.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C.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有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 

D.习惯法和判例不得作为刑罚的渊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犯罪构成要件的明确性,不意味着处罚范围的合理性B.刑罚的明确性即体现了刑法的合理性

c.刑罚的明确性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D.刑罚的合理性要求禁止溯及既往

3.下列哪一项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A)

A.类推解释B.扩大解释C.缩小解释D.重罪轻判

4.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是(B)

A.主客观相统一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D.改造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尊重人权主义作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决定了(ACD)

A.必须禁止刑法溯及既往B.必须罪刑均衡c.必须禁止类推解释D.必须具有明确性

E.必须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2.下列做法不符合预测可能性原理的有(ABCDE)

A.处罚行为时并未禁止的行为B.处罚行为时虽有法律禁止但并未以刑法禁止的行为

C.事后减少犯罪构成要件而增加犯罪可能性D.事后提高法定刑

E.改变刑事证据规则,事后允许以较少或简单的证据作为定罪根据

3.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具体体现在(ABCD)

A.平等地保护法益B.平等地裁量刑罚C.平等地执行刑罚

D.平等地认定犯罪E.相同阶级的人适用法律平等

4.以下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理解正确的有(ABD)

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C.有罪必罚D.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E.人身危险眭在罪刑相适应原则中起主要作用

1.我国立法机关在特定情况下允许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

我国行政机关无权制定刑法规范,立法机关也不能委任行政机关制定刑法规范,这一点上,我国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2.判例法实际上是溯及既往的法律,所以判例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

3.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是立法原则,但不是司法原则。

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4.罪刑相适应原则是适应人们朴素的公平意识的一种法律思想。

第三章 

刑法的适用范围

1.我国刑法在空间上采取(D)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

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属地管辖原则应理解为(C)

A.行为地B.结果地C.行为地或结果地D.行为地和结果地

3.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的解决途径是(C)

A.国际法院B.政府间协商解决C.外交途径D.诉讼程序

4.香港人在香港地区所犯罪行应适用(B)

A.大陆刑法B.香港刑法C.英国刑法D.大陆刑法和香港刑法

5.中国公民在国外犯罪,按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已经在外国审判,并在国外已受过刑法处罚的,以我国刑法予以追究时,可以(D)

A.从重处罚B.从轻处罚C.加重处罚D.免除或减轻处罚

6.我国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态度是(B)

A.积极承认B.消极承认c.具体案件具体分析D.实行对等原则

7.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A)

A.从旧兼从轻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原则

1.属地管辖原则中的“地”包括(ABCDE)

A.领陆B.领水c.领空D.挂有本国国旗的船舶E.挂有本国国旗的航空器

2.根据属人管辖原则,下列适用中国法律的情况有(ACD)

A.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B.A国国家工作人员在A国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C.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

D.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根据我国刑法应当判处3年有期徒刑的

E.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根据我国刑法应当判处2年有期徒刑的。

3.我国《刑法》采取的保护管辖原则适用的条件有(BCD)

A.只能是侵犯了我国国家的利益 

B.所犯之罪侵犯了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

c.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D.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E.所犯之罪尚未在外国进行审判

4.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时受到的限制有(ABCE)

A.适用此原则的犯罪必须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

B.管辖国应是有关条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C.管辖国的国内刑法也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D.尚未有任何国家干涉或追究 

E.罪犯出现在管辖国的领域内

5.下列哪些方式表明刑法已失效?

(BD)

A.国内重要媒体认为原有法律效力应中止或废止B.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中止或废止

c.社会出现新的情况,法律个别条款完全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

D.新法的施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 

E.司法解释阐释了原有法律条文的含义

6.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这里的“特别规定”包括(ABCDE)

A.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变通规定

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补充规定 

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的特别规定

E.刑罚实施后,新制定的附属刑法的特别规定

1.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适用大陆刑法。

大陆刑法的效力不能及于港、澳、台地区。

2.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再适用。

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总体上仍然对少数民族地区适用。

3.对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所审理的犯罪,其实体法的适用根据是国内刑法,而不是国际条约。

4.我国现行刑法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现行刑法典自1997年3月14日通过并公布,同年10月1日起生效,属于公布后一段时间才生效。

第四章犯罪概说

1.犯罪的本质是(C)

A.危害社会秩序B.违反法律规定c.侵犯法益D.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2.在对犯罪的理论分类中,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与违警罪的标准是(A)

A.法定刑B.犯罪情节C.行为危害性D.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3.重罪的一般标准为法定刑(B)

A.5年以上B.3年以上C.7年以上D.10年以上

4.下列哪一项不是对犯罪的理论分类?

(D)

A.重罪、轻罪与违警罪B.自然犯与法定犯C.隔隙犯与非隔隙犯D.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5.我国刑法l3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C)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不予刑罚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对犯罪质的规定

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具有的特征有(AC)

A.社会危害性B.行为具有可罚性C.刑事违法性D.行为的残酷性E.犯罪手段的多样性

2.下列对社会危害性理解正确的是(ACDE)

A、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时,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B.当某种行为对法益仅造成了危险时,该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

D.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E.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3.刑事违法性的表现有(ABCE)

A.违反了刑法典的规范B.违反了单行刑法的规范C.违反了附属刑法的规范D.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

E.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

4.下列关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统一的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

c.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D.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实质

E.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实质

5.下列属于对犯罪的法定分类的有(ABCE)

A.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B.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c.身份犯与非身份犯D.自然犯与法定犯E.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犯罪的理论分类:

(1)重罪与轻罪;

(2)自然犯与法定犯;

(3)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犯罪的法定分类:

(1)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2)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

(3)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4)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5)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1.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即为犯罪。

“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

说明即使法律甚至刑法明文禁止某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刑法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

2.自然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小,而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大。

(√)

3.刑讯逼供罪与诬告陷害罪的主体都是真正的身份犯。

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必须是司法工作人员,因此是真正的身份犯;

但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自然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不真正的身份犯。

第五章犯罪构成

1.犯罪构成实际上是(B 

A.什么行为是犯罪B.犯罪成立的条件C.犯罪的本质属性D.犯罪的基本状态

2.犯罪客体可以分为(D)

A.一般客体与同类客体B.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简单客体

C.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D.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直接客体

3.下列哪一项是一切犯罪的共同客观要件?

(C)

A.危害结果B.行为对象C.危害行为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B)

A.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B.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体

C.某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刑法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D.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

5.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A)

A.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法益 

B.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C.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者物 

D.某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6.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A)

A.遗弃罪B.故意伤害罪C.破坏电力设备罪D.抢夺罪

7.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类,其划分的根据是(A)

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一般客体D.直接客体

8.犯罪客观要件包括(D)

A.仅指危害行为 

B.仅指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

C.仅指危害结果 

D.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

9.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

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罪不同的原因是(C)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D.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

10.自然人犯罪主体分为(A)

A.一般犯罪主体和特殊犯罪主体B.自然犯主体与法定犯主体

C.成年犯主体与未成年犯主体 

D.单位主体与非单位主体

11.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指(A)

A.14到16周岁B.14到18周岁C.16到18周岁D.18到20周岁

12.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C)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3.陈某在满14周岁以前,故意杀死一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盗窃l万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劫价值8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那天又盗窃1万元。

在对陈某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处(D)

A.盗窃罪B.抢劫罪和杀人罪C.故意杀人罪D.盗窃罪和抢劫罪

14.某机场地面管理人员玩忽职守,致使飞机失事,死亡多人,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D)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D.职务或者业务要求履行的义务

15.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是(A)

A.可能是过失B.不可能是过失C.只能是故意D.不可能是故意

16.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B)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7.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

B.是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并且与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犯罪

c.一般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或合法利益D.一般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

18.下列属于单位犯罪的是(D)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c.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D.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的

19.一切犯罪构成均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D)

A.故意B.过失C.放任D.罪过

20.冬季某日,爆炸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

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B)

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

21.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C)

A.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所报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

B.犯罪主体对危害结果所报的心理态度

c.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2.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甲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孩子分食后死亡。

甲对其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B)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过失D.疏忽大意过失

23.某日,甲准备枪杀仇人乙,在乙下班必经之路幸福小街的角落里等待,不久乙与工友丙一同经过幸福小街,甲窜出向乙开枪,由于误差,同时击毙了丙,对甲的行为应该怎样定性(B)

A.以两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B.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C.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D.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意外事业件罪论处

24.下列关于故意与过失说法错误的是(B)

A.过失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 

B.过失犯罪不一定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

C.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D.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1.下列关于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BDE)

A.犯罪概念从宏观上揭示犯罪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B.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

C.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 

D.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E.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

2.下列有关犯罪构成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E)

A.犯罪构成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B.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C.犯罪构成具有针对犯人的恣意而保障社会、针对社会的恣意而保护犯人的双重保障机能

D.犯罪构成为区分此罪与彼罪提供了法律标准 

E.犯罪构成是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法律依据

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ABCD)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要件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要件E.犯罪情节

4.下列属于对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类的是(ABCDE)

A.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D.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E.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5.犯罪客观方面要件中,属于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的是(BCDE)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D.犯罪的空间E.犯罪的手段

6.下列犯罪中,既可以由作为方式,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有(ABC)

A.破坏交通设施罪B.决水罪C.故意杀人罪D.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E.非法拘禁罪

7.危害结果是(CDE)

A.一切犯罪的必备条件B.一切故意犯罪的必备条件

C.某些故意犯罪的必备条件D.过失犯罪的必备条件E.选择要件

8.构成不作为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BCD)

A.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 

B.有条件和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而未履行

C.不作为行为产生或可能产生危害后果 

D.侵害了刑法保护的客体和对象 

E.具有先前行为

9.下列犯罪中,只能以作为形式构成的是(BCE)

A.放火罪B.抢劫罪C.抢夺罪D.爆炸罪E.绑架罪

1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ABCE)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B.人的下意识动作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精神受到强制下的行为E.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11.下列关于结果加重犯理解正确的是(ACD)

A.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行为,但造成了加重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B.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也具有故意

C.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过失,对加重结果至少具有过失

D.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 

E.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规定从重处罚

12.刑法上因果关系较之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哪些特殊性?

(BD)

A.客观性B.范围的特定性C.相对性D.内容的特定性E.复杂性

13.在行为人的行为介入了第三者或被害人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场合,要判断某种结果是否由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应当考察的因素有(ABD)

A.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B.介入情况的异常性的大小

C.介人情况是第三者还是被害人的行为引起的D.介人情况对结果发生作用的大小

E.行为人的行为与介入情况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长短

14.我国刑法按照刑事法定年龄,将刑事责任时期分为(ABCD)

A.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B.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 

C.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

D.减轻刑事责任时期 

E.选择性刑事责任时期

15.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AE)

A.按公历的年、月、日计算B.从生日当天起计算C.按旧历的年、月、日计算

D.从生日的前一天起计算 

E.从生日的后一天起计算

16.我国刑法第30条所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ABCD)

A.国家机关B.社会团体C.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D.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E.依法设立的独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

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7.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ABCE)

A.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结果B.有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现实性C.可能发生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