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94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docx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

 

新课标理念下和谐地理课堂的建构

 

摘要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改变平铺直叙、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从而使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都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一目标的提出,必将给中国带来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改教材的实施,给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带来了困难,也给提高教学水平和发展地理学科教学的提供了契机。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提出的,是为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高效课堂建设,是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和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任务一种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本论文是笔者通过对新课改实验区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对于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如何使用新课改教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论文在综合分析了有关和谐、和谐教育和和谐课堂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论题。

并就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重要意义、构建策略以及在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阐述。

关键词:

和谐教育;和谐课堂;和谐地理课堂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改教材在部分省区的实箍,新的地理教学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1]。

如何使用地理新教材,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改革?

是摆在中学地理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为新课改实验区中学地理教师中的一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不同教学班级运用实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于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论题。

关于和谐[2]。

早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和”字的出现。

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关系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思想家们把“和”作为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加以研究,提出了和谐的价值.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的主张,他认为,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强大,就能战胜万物。

孟子从战争的角度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

大教育家孔子则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

《管子·兵法》上说:

‘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和”,就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和”和睦之意,含有和衷共济、内和外顺等意蕴;“谐”,即为相和之意,强调顺畅、协调,力避抵触、冲突。

“和谐”,即为和睦、协调、融洽之意。

也就是说,和谐的本质,在于统一体内多因素的差异与协调[3]。

关于和谐教育。

德国19世纪伟大的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性人物第斯多惠,被誉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在著名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提出了“和谐教育”思想。

提出实现和谐教育的原则,必须激发人的主动性。

论述了教育如何激发人的主动性问题,以真正实现发展全面谐调的人格这个教育的一般目的.第斯多惠说,教育不是要入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他说:

“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

”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而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思想家杜威借鉴并改造了前人的经验与主张,通过实验形成了自己的和谐发展理论体系,提出了“做中学”认为所要培养的人,是对社会有用、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具有鲜明的个性,会“自由活动”,有广泛的兴趣,具备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美国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入”,认为这样的人不闭塞、不保守、不拘束,不是最大可能的适应环境,而是努力发现、改变、创建新环境。

使自我与个性得以不断发展。

他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用真情、爱护、信任去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

他认为教师应该创造促进学习的气氛或情境,形成良好的班风,把学生放在被关心、被理解的情境中,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

还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使他们“会”学习。

关于和谐课堂。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叶详风提出了和谐课堂的总体目标和基本特点。

他认为,构建和谐课堂至少要做到“三个相融,一个基本目的”,即:

人与物的相融、人与人的相融、人与环境的相融,实现快乐合作、快乐学习的目的。

提出了和谐的课堂应具备自主性、互动性、人文性、价值性、尊重性、兴趣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等特征[4]。

西南大学彭泽平认为,“和谐课堂”的实践表征有:

师生民主、平等、融洽。

和谐课堂是师生心灵通融、情感共振的绿洲,课堂运行过程完整、生动、流畅,与传统课堂不同中教师支配学生不同,和谐课堂涌现出师生参与、合作、探究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互动交流的激情和冲动,运行结果激情、益智、悦心,在和谐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形成学科认知结构的同时发展和提升其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而且能够体悟和享受真诚互动所带来的欢畅感,达到身心的愉悦。

还能使教师的独特风格得到张扬,教师教学智慧得以提升,使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对课堂充满信任和期待[5]。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董小平、靳玉乐指出,建构和谐课堂需要变革现有的课堂,使课堂的各个方面都服从于“学生发展”这个中心。

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构新型的和谐课堂:

拟定适切的课堂目标来指导教学;使课程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统整;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引导课堂的多向互动;变革课堂里的社会机制;重建课堂文化,形成支持性的课堂学习环境等同。

综上所述,关于和谐地理课堂。

笔者认为,和谐地理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和谐,是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以恰当适时的预设性问题和生成式资源为载体,并辅以一定的教学设备,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切身体验,实施地理学科理论探究或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和发展学生和谐人格为目的的一种地理课堂教学方式。

是一种高效率的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课堂。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就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谐教育思想,在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运用探究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要求地理教师改变在传统地理课堂上的统治地位,进行角色转换;要求地理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多渠道获取并积累有关地理教学图片、影像、文字信息等资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要求地理教师具备一定的管理和调控能力。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还体现在对地理新课改教材的使用上。

新课改教材改变了原有的“把结论教给学生”的模式,在每一节课内容里大致包括即知识点、活动、阅读、案例等若干部分。

这给地理教师对课堂的安排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重塑教材内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营造极具亲和力的和谐学习情境,活化地理知识的传授,缩短学生生活常识和课本知识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6]。

使学生觉得课本知识不再生疏、僵化,而是把地理学科当作培养能力、增长见识的有用学科。

 

第一章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强调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的影响。

”从中我们看出《地理课程标准》关注人类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要求,重视现代地理技术与方法的学习和应用[7],并与区域发展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在新课标中提出“数字地球”,在技术上为地理科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使地理学这一新发展及时地体现在地理课程标准中。

课程标准突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强调实践与应用,总体设计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强调最基本的重大问题和原理,在课程实施部分和管理部分,无论是教学方式、考试评价,还是教材编写,都贯穿了教与学两方面的自主灵活、合作交流、批判探究和独立思考,这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积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六大基本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8]。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有五大理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9]。

综合初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涉及的这几大理念上,新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大改观。

新旧教育观念的比较

如表1

比较项目

旧的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价值观

社会工具价值

全面、育人为本

教育质量观

片面追求分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观

应试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过程观

重结果,轻过程

重视认知过程

课程观

知识为本

育人为本

学生观

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

教学观

传授知识

发展学生智能为主

教师观

师道尊严

教师是主导

学习方法

死记呆背

学会学习、重方法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及教师的嘴

各种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评价观

只看分数,只看学习结果

重发现、创新

表1新旧教育观念的比较

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地理教师应具备的新教育理念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价值观有两个方面,一为教育对人的价值,即教育的本体价值(育人价值),一为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即工具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价值总是局限于工具价值,而表现出对人的发展不够重视。

“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

[10]”这不能不说我国的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一个偏差,导致教师降低了对教育的育人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

另外,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有一段时期,但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仍存在相当程度上的“应试倾向”,有人认为现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并且出现了片面教育价值观支配下的种种教育弊端,因此,必须破除这种片面教育价值观。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11],必须要以一种全面的教育价值观取而代之;必须要抛开“学科本位”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

所以,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指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地理学科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道德行为和人格的养成;地理教学过分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地理学科教学凌驾在教育之上,凌驾在人的发展需求之上。

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

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就好像是知识生产线上需要组装的产品,每一门学科是该产品需要组装的部件,地理教师就好像是安装“地理”部件的安装工。

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色彩与激情都被扼杀在流水线的快速流动之中。

这样生产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机器产品,缺乏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活力。

因此“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为新教材标准的核心理念。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必须明确:

地理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为载体,通过“关于地理的教育,为了地理的教育和通过地理的教育”三个维度帮助学生构建方法和技能,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从宏观上来说,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

如果教育培养的人才量多质优,那么教育质量是高的。

教育质量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学生素质状况可反映教育质量的高低。

过去,人们曾一度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它的教育质量就高,学生分数高,该学生就是好学生,至今这种观念仍占有很大的市场。

但现在我们知道,不可“唯升学论”和“唯分数论”,不能一好百好,形成所谓的晕轮效应。

地理教师更不能单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为满足。

衡量教育质量观的关键是要衡量学校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其状况,让每个学生的素质尽量达到最优化。

所以地理教师要转变以升学论效益、以分数论人的质量观,确立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

三、教育过程观和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观是人们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看法。

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成分不足,教学关系是一种压抑的、服从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重视学生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

传统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忽视学生的参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

“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2]。

”《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教学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的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死板的条文背诵。

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教学过程简单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低级程度。

这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个性的摧残和发展的遏制。

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过程,一般经历形成地理学习动机--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一应用地理知识等阶段。

在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要遵循这些规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地理结论,而是要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所以,在课堂上,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推理、分析、总结等思维过程,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

从而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知识和存储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真正体现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13]。

四、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地理教育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地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与国际接轨的地理观念;还应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展现广阔的缤纷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及当代青少年所负有的使命;加深他们为完成学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如识图绘图、数字分析与计算、环境污染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局部战争与国力发展等问题。

五、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

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

新时期的地理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地理实践的研究者或地理教育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14],从而实现自己对新的教学身份的确认。

六、学习方式

新时代的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不是教师详细讲授,学生死记硬背。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背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英国学委会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反映在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上主要有三:

①灌注式(单向式):

地理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标本或文字等进行讲解、说明:

学生学习地理只重视积累地理事实与地理技能。

②行为塑造式(双向式):

地理教师为学生提供“系列有组织的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理解、应用概念的能力。

[15]③多向式:

地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

在学习中注重提高学生对问题调查意义的认识及实际的调查能力。

而我们过去的课堂多为第一种,即“满堂灌”,灌得越多越好。

现在要强调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通过阅读、观察、观测、实验、调查、讨论、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七、教学策略

新时代的地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地理教师的一些选择权,在其各级大纲标准中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删减了大量有关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规定。

地理教师可自由选择教学方法,可以自己确定在什么情况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教师也能认识到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选择,根据所用教材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

在英国,研究表明:

地理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控制主要有四种:

封闭式、商讨式、引导式、开放式。

封闭式教学和教学分别为较为极端的情况。

前者表现为地理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教学的所有方面,后者则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我们中学地理教师为适应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也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针对不同内容找到最适合你的学生的教学策略,多运用引导式和开放式的教学策略。

另外,以计算机为基础、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是当代中学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八、教育评价观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质量做出科学判断的过程,地理教师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颇,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能推动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观。

要摆脱单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与评比,不再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价值大小、水平高低。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是我们需要的呢?

首先,提倡发展性的评价——不要在起跑线上定胜负,而应当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进步。

以动态评价取代静态评价,淡化横向评价,注重纵向评价,展示进步的过程,增强自信,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鼓励学生以勤补拙。

要善于把评价转化为一种期待,对所有学生都应当抱有期待。

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次,要注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形式的多样化——过去,分数这把唯一尺子,使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应当用多把尺量学生,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素质全面、个性突出、兢兢业业、敢于创新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评价主体不再是单个的,而是包括教师、自己、同学、学校、父母等多个的综合评价。

以往的评价诱导学生从关心本体想到关心竞争对手,而师生的双向和多向评价有利于增强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自我约束力,鼓励成功。

 

第二章构建和谐地理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和谐人格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特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理学科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和谐地理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

在当前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步的现实背景下,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谐地理课堂能够在正确引导、积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推进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改革目标指出: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传统地理课程教学实施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生自主性发展,使所有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是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课堂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努力探究学习共同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和谐地理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悦地度过每一节地理课,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后都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教学目标。

和谐地理课堂能够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落实营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它能通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能力培养、情感陶冶等途径,充分发挥地理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各项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智力、态度和价值观、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16]。

三、有助于适应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机械性记忆“某地有某物”。

教师也不应该再是单纯的传道者,不能把学生“复制品”和“知识储存器”,要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要目的。

恢复高考三十年来,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考试题的设置越来越具有开放性,试题不再是直接考查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多是图文转换的试题,以图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辨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试题的答案也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的,而是鼓励更多更

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答案。

详见表2(单位;分)

高考试卷类别

地理科分值

读图试题分值

无图考图试题分值

所占比例

全国文综合Ⅰ卷

100

81

8

89%

全国文综合Ⅱ卷

100

100

0

100%

全国文综合Ⅲ卷

100

68

16

84%

北京文综合

100

45

16

71%

天津文综合

100

92

0

92%

表2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文综试卷中关于地理科涉及地图的分值及所占比例表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试卷中有关地理学科的考查已不再是简单的“记”、“背”,而是以能力考查为主,侧重于“用”,注重理性的思考。

因此,在日常的地理教学和高考备考复习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