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00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docx

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下开学考试第一次测试试题无答案

(1)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中国末代学者孙爽说: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因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2.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

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

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3.柳宗元《封建论》中说:

“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材料肯定了

A.郡国并行的科学性B.分封制的稳定性

C.藩镇割据的合理性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4.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成为中朝,与之抗衡。

这实质上反映

A.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B.皇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已久

C.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D.君臣间的矛盾从汉朝开始

5.东汉政论家崔塞,其父去世后,曾隐居墓侧,长期守孝。

桓帝初,崔塞以孝廉举于乡,除为郎,这段材料中涉及的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公车制C.世袭制D.科举制

6.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

此举主要是为了

A.开发江南地区B.加强控制地方C.强化君主权威D.顺应民族融合

7.唐高宗在位时,专门下诏,要求臣下和百姓都不许穿黄用黄,色彩从此被赋予了政治生活意义。

唐高宗这一诏书体现了

A.皇权至上B.神化皇权C.皇权专制D.中央集权

8.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9.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认为:

“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这一机构是

A.内阁B.南书房C.军机处D.文渊阁

10.中国古代某机构是“专纠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下耳目风纪之司。

”。

据此可知该机构的职能是

A.监察B.行政C.谏议D.司法

11.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消代为22.71%。

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12.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一规定

A.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B.宣扬了平等意识

C.致力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D.强调法治的理念

13.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由此可见,罗马法

A.影响了近代欧美国家的法律制度B.维护了西方的代议制度

C.确立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D.适应了小国寡民的需要

14.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

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

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君主制在英国结束B.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5.美国当地时间20xx年2月4日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声明,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

这一事件说明

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B.总统需要对联邦法院负责

C.地方权力高于中央D.总统权力受到联邦法院制约

16.1945年法国光复后,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在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而是对共和国总统的权力作了严格的限制。

材料意在说明

A.法国民众普遍接受共和思想B.法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

C.代议制民主下不会出现专权D.法国共和制宪法在不断修改

17.列宁曾这样评价某部著作: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

”材料中的“这部著作“指的是

A.《土地法令》B.《共产党宣言》C.《四月提纲》D.《和平法令》

18.“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B.促进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D.打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9.“(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

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

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

要狠狠地教训它!

”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A.准许设厂B.协定关税C.驻兵使馆D.割占台湾

20.1859年洪仁开总理太平天国政事,他主张,迅速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类倡机费生保护鼓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制度,保护开矿,开厂,办银行,积极采取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奖励私人资本。

这表明( )

A.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农民财富归公的圣库制D.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21.《马关条的》签订之后,举国餐馆。

梁启超曾激愤而育:

“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用不可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痛,养腐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组,魂魄不知谁氏之鬼。

”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传统“夷夏”观念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民族”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22.英围《泰晤士报》曾报道:

“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

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

”这一报道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23.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土人矣”。

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B.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24.《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

该事件

A.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人人心B.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口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5.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B.秋收起义C.“农村包围城市”D.红军长征

26.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

……这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该事件是

A.中共三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27.董保存《走进怀仁堂》中记叙了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编制后,遂即拨发71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

这一事例说明

A.国共两党开始团结抗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C.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D.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

28.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29.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 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30.下列漫画反映了二战后的欧洲局势。

根据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马歇尔计划促进西欧经济复苏B.漫面揭露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C.欧洲复兴计划遭到苏联的抵制D.漫画反映了西欧国家的意志

31.1964 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一消息震动了西方,也震动了世界,媒界称之为“外交核爆炸”,堪称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精彩之笔。

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32.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讲到: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

 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次会议是

A.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会议

33.建国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毛主席指出:

“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这段话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4.下图是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封面标题是:

尼克松的“长征”。

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

该图反映了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中国即将迈入国际舞台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5.“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这一现象是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两极格局的瓦解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欧共体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36题18分,37题12分,共30分)

3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农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

 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

……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材料三科举废除后新式学校一所接一所办起来了,这不仅释放了一大批原先已经走上科举之途的读书人,而且实实在在地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新型人才,二十世纪中国的光明面,基本上是由这些新型人才造就的。

——以上摘自余秋雨《十万进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的标准并概括其产生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到唐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其进步意义。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中国对人才的新认识。

(6分)

3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

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美国宪法修正案摘录

名称

内容摘录

通过时间

第一条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剥夺公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

1791年12月

第十五条修正案

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1870年2月

第十九条修正案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1920年8 月

第二十六条修正案

年满18岁或18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利夺或限制。

1971年7月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思想付诸实践的具体表现。

(6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民主的发展特点,并加以说明。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