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29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docx

教育学的的的的资料

教育理论

  总要求:

  教育学部分

  1、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部分

  1、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事实。

  2、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3、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复习考试内容: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要求:

  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学)

                                        作为一种过程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定义:

、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

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

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

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

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  实践性

B、  耦合过程

C、  动力性

D、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人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二)  学习者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  教育影响

    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_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教育方针政策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

[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德]瓦。

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要求:

  1、识记教育、遗传、环境等概念以及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有关的教育内容、目的。

  2、掌握和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及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3、运用上述教育基本原理解释和说明有关教育现象。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概念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2、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①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教育的两大职能:

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教育的分类

(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了解二者的概念

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

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

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三)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注意三方面:

1、  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  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  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3、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教育的起源

  历来存在的两种错误的教育起源理论;(神话起源)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教育生物起源论;(根本错误:

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以美国孟禄为代表的教育心理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②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庠、序、校等,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育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后者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艺术、文学、体操等许多方面。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前者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

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各科都贯穿神学;后者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③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概况及出现的新的改革;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一)  农业社会的教育

1、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

2、  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b、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  工业社会的教育

1、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

2、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  

a、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d、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  信息社会的教育

1、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大致记忆)

2、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a、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  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c、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

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d、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人的一生;青少年——所有社会成员。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一、  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一)  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

(二)  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

中国: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等

西方:

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影响:

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  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一)  主客观条件:

有三个

1、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

3、  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二)  创立标志:

五个

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三)  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

  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

德康德《康德论教育》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此外,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  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一)  实验教育学

(二)  文化教育学

(三)  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  批判教育学

以上我们可以发现,

1、  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  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的概念,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②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人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复习建议:

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虽不重要但也是在认识上奠定基础的。

最起码应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这是重点部分。

对这些基本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理解。

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家在看书时,即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到整体。

重点的部分,应仔细地看,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就不用看了,非重点也需要看几遍,只是不需要记忆。

另外,在记忆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有些问题的回答不需要你用书上的原话,但也不能太口语化了,因此还是需要多看书,书上写的比较精彩的话可以记下来。

  三、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国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体育是促进学生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兴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①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②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③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内部外部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二、  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

(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四)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1、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2、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

(一)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什么?

——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

1、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

2、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

3、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

(二)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

二、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

(一)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1、  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  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

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

  

(二)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教育教人“成为人”。

2、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

三、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1、  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2、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3、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