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32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docx

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

2007—2012年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诗词试题及答案

(2007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   (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

“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

‘吾君圣者!

’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

‘吾君丽者!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

①出亡:

国亡后出逃。

②发政举事:

施政做事。

③侍御:

侍从妃子。

④被:

穿上。

⑤谄谀:

谄媚奉承。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臣之妻私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2分)

21.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2分)

 

22.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3—24题。

   (共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分)

   

2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分)

 

(2008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者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置廪丘①之邑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君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廪丘:

地名。

 ②养:

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

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

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请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

(共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0.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分)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为什么?

(2分)

 

(2008年河南中考B卷)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1分)

(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二)驽骥①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②,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及其引③重车,取夷路④,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⑤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⑥。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

①驽骥:

劣马和良马。

 ②刍:

喂马的草。

 ③引:

拉。

  ④夷路:

平坦的道路。

  ⑤辽乎:

远远地。

 ⑥骐骥与驽骀别矣:

良马与劣马就区别开了。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2)执策而临之       临: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8.韩愈用“千里马”比喻        ,用“食马者”比喻                 ,表达                的思想感情。

(3分)

19.怎样才能让“食马者”“知马”?

请把文段

(二)中王安石讲的办法,用简洁的语言告诉“食马者”。

(2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0-21题。

(共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分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联的巧妙之处。

(2分)

 

21.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009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二)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

“子欲逃名乎?

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

”居士曰: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

①三代:

指夏、商、周三代。

(2>金石:

指钟鼎文及碑文。

③逃名:

逃避名声,不求名

声。

④志:

记述。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名之者谁  名:

(2)欧阳修谪滁州 谪: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

 有亭冀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8.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2分)

19.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

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4分)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0-21题。

(共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0.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2分)

21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010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共l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

(11分)

(一)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二)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

“君,长者,何自陷朋党?

”王曰: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

”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

①范文正公贬饶州:

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

②朋党:

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

③王待制质:

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

④缩颈:

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去国怀乡

(2)至若春和景明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微斯人,吾谁与归?

9.文段

(一)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20.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

(一)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文段

(二)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

(共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分)

2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2分)

 

(2011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共l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

(共11分)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

①岚:

林中雾气。

②箨(tuò):

竹笋皮,笋壳。

③纨:

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

抚摩。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在语段

(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分)

20.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

语段

(一):

语段

(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

(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2分)

 

2012年河南省中考语文古诗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曰:

“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四野不辟②,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

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俱,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秦国大治。

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

①阿:

古地名。

  ②辟:

开垦。

  ③鄄(juàn):

古地名。

  ④烹:

煮。

古代的一种酷刑。

  ⑤:

饰诈:

掩饰,欺诈。

1.解释下面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          )   

(2)王之蔽甚矣  蔽: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3.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

(2分)

   答:

4.根据语段

(一)

(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

(4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

(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分)

   答:

                                                  

   6.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分)

   答:

                                                   

   

答案:

(2007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   (共14分)

18.

(1)偏爱

(2)当面  (共2分)19.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逗号前后各1分。

共2分)

20.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2分)

21.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

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齐国、宋国情况各1分。

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共2分)

22.示例:

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言之成理即可。

2分)   

23.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问1分。

共2分).

24.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2分)

(2008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16.

(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共2分)

17.

(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

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

19.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

20.①村民的热情好客②优美的景色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

21.①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答出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2分)

(2008年河南中考B卷)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16.

(1)等同,一样(1分)  

(2)面对(到跟前)(1分)  (共2分)

17.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意思对即可。

每句2分,共4分)

18.人才  不了解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批判统治者埋没人才)(一空1分,共3分)

19.让良马和劣马拉同样重的车,跑同样的路。

  (意思对即可,2分)

20.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将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意思对即可,2分)

21.为了国家宁可死也决不投降的民族气节。

(或“舍生取义”等,意思对即可。

2分)

(2009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16.

(1)命名(1分)

(2)降职远调、贬官(1分)

17.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趣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

 (判断句,l分;全句大意,1分。

共2分)

18.饮少辄醉,年又最高(l分)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丈,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1分)(共2分)

19.与民同乐(2分)(若答“山水之乐”给l分)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2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20.示例: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意思对即可)

21.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意恩对即可。

一点l分,共2分)

(2010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17.

(1)离开

(2)日光,阳光(每小题1分,共2分)

18.

(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每小题2分,共4分)

19.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

(意思对即可。

2分)

2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2分)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表现出来的。

(1分)(共3分)

21.示例一: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2分)

(2011年河南中考)

三、古诗文阅读(共l5分)

17.

(1)大约

(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每小题1分,共2分)

18.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意思对即可。

2分)

19.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1分)(共3分)

20.语段

(一):

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

(二):

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共4分)

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意思对即可。

2分)

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意思对即可。

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2012年河南中考)

附答案:

1.

(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2)受蒙蔽(意思对即可。

一小题1分,共2分)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

(意思对即可。

2分)3、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意思对即可。

2分)4、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

②齐威王虚心纳谏。

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

④齐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

(意思圣即可。

一条1分,共4分)5、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悟。

(意思对即可。

1分)   6、示例一: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意思对即可。

修辞方法1分;作用1分,共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