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40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奥数思维04特殊思路Word文件下载.docx

mn种方法。

  这种运用乘法原理分析解题的思路,我们把它叫乘法原理思路。

  例1小聪、小明、小英三人约好每人报名参加学校兴趣小组的唱歌、舞蹈、绘画、电脑四个组中的一个,问报名结果会出现多少种不同情形?

  分析(运用乘法原理分析):

  三人报名参加兴趣小组,彼此不受影响,可看作分三步完成。

首先小聪报名,他可以报四个组中的任何一组,有4种不同情形;

第二步由小明报名,仍可报四个组中的任何一组,也有4种不同情形;

剩下第三步小英报名,同样有4种不同情形。

完成报名这件事,本题是分三步完成的,每一步都有4种不同情形,故最后可用乘法原理计数公式求出总数。

  例2地图上有A、B、C、D四个国家(如图2.22),现用红、蓝、黄、绿四种颜料给地图染色,使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染色方法?

  分析(用乘法原理思路分析):

  此题表面看起来与乘法原理无关。

但只要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

对于任何一种符合要求的染色方案,都是分步完成的。

比如:

A染红、B染绿、C染黄、D染红,可以看作是按A、B、C、D的顺序着色的,也就是说第一步给A染红色,第二步给B染绿色,第三步给C染黄色,第四步给D染红色。

所以我们可以把给地图染色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给A染色有4种方法,第二步给B染色,因为A、B相邻,B只有3种方法,第三步给C染色,C与A、B相邻,只有2种方法,第四步给D染色,D与B、C相邻,也只有2种方法。

既然给地图染色是分步完成的,所以完全可以运用乘法原理去计数。

  例3全国各地的电话纷纷升为7位,对于某市电话分为若干个分局,即前两位数字代表分局,后五位数字表示号码。

如4432367,表示44分局,号码是32367。

那么,对于44分局这个电话局来说,可以安装多少部电话?

  分析(用乘法原理结合思路探讨):

  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于44分局来说,等于说用0、1、2、……8、9这十个数字来排五位的号码□□□□□,有多少不同的排法,就能有多少个不同的电话号码,也就能装多少部电话。

  号码□□□□□中,分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第一个位置的□内,可由0、1、2……8、9十个数码中任选一个来排,有10种排法,第二步,第二个位置的□内,也可以由0、1、2、3、……8、9十个数码中任选一个来排。

同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分别填第三、第四、第五个位置的□内的数码,也各有10种排法。

因为每个电话号码的排定是分步完成的,因此本题可以通过乘法原理思路找到解题的途径。

  【加法、乘法原理相结合的思路】在解决一些计数问题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单独运用加法原理或乘法原理,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运用。

我们把这种结合起来考虑的思路,叫做加法、乘法原理结合思路。

  例1数1339,1008,1761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都以1开头,含有两个相同的数字,且都是四位数,问这样的数共有多少个?

  分析(运用加法、乘法原理结合思路来分析):

  什么情况下用加法原理,什么情况下用乘法原理,有些题目很分明,有些题目要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一般说,凡是“分类”完成的事情,求方法总数应用加法原理;

凡是“分步”完成的事,求方法总数应用乘法原理。

因此分清“分步”与“分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如果一个题中既有“分类”,又有“分步”,则要两者结合起来思考。

本题就属于此类题目。

  首先我们看到满足要求的四位数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相同数字是1;

第二类相同数字不是1。

那么要求这样的数共有多少个,就只要把第一类有多少个数,第二类有多少个数,先求出来。

适用“分类”完成的事情,应该用加法原理去计数就是了。

  但是每一类的各个数都是四位数,组成一个四位数由4个不同的数字构成,先确定千位,再分别确定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这就是说确定一个四位数要分四步才能完成,所以就要运用乘法原理了。

如第一类数,相同的数字是1,由于千位上数字必须是1,还有一个数字1可在百位、十位或个位上,这就有3种可能,剩下两个数位(比如可能是百位或个位)上数字不是1,应是其他两个不同数字(0、2、3、……9),就分别有9种与8种可能,这样根据乘法原理,这一类数就共有3×

8=216(个);

第二类数,相同数字不是1,那么相同数字就应是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0、2、3……9),这就有9种可能,它们可以在百位与十位、十位与个位、个位与百位三种不同位置上,故有3种可能。

剩下一个数位上的数字有8种不同情形,这样根据乘法原理,这一类数就有9×

8=216(个)。

  求出了每类数的具体个数后,就容易求出总数了。

  例2如右图(图2.23),从A走到B,要求从左至右、从下至上,从左下至右上,问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分析(运用加法与乘法原理结合思路分析):

  此题乍看只能运用乘法原理,因为从A到B是分步完成的。

好像无从分类,用不着加法原理。

其实我们把此题的线路作如下分解后(如(图2.24),就会发现从A到B的路线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经过C点,一类不经过C点,这样求两类的总数就是应用加法原理了。

而每一类的各种走法因为是分步完成的,所以又要应用乘法原理。

  先看第一类经过C点的,从图上(如图2.25)可以看出,从A到C有4种走法,从C到B有4种走法,所以应用乘法原理可知从A经C到B的走法共有4×

4=16种。

  再看第二类不经过C点的,应用加法原理(因为直接从A到B),从图上可以数出有4种走法(如图2.26)。

  然后再运用一次加法原理,就可以求出这两类的走法的总数了。

  例3燕山小学的乒乓球代表队由10名男队员和8名女队员组成。

  

(1)在校际乒乓球对抗赛上,燕山小学要从这些队员中挑选1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合成一组去参加男女混合双打比赛,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

  

(2)燕山小学荣获了区乒乓球比赛团体总分第一,领队要选派一名男队员或女队员去登台领奖,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分析(运用加法、乘法原理结合的思路去分析):

  

(1)题中,挑选男女混合双打的一组队员是“分步”完成的。

第一步从10名男队员中挑选一名,第二步从8名女队员中挑选1名,配成一组,所以属于乘法原理。

第一步有10种可能,第二步有8种可能,总共有多少种可能就显而易见是运用乘法原理了。

  

(2)题中,挑选1名队员去领奖是“分类”完成的。

即第一类从男队员中去选派,10名队员,每1名队员都有可能被选上,这就有10种可能,另一类是从女队员中去选派,同样的道理8名队员就有8种可能,所以本题求总数就应该用加法原理。

【容斥原理思路】当几个计数部分有重复时,为了不重复地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解决这类有关重叠方面的计数问题,就要沿着计数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容斥原理去思考。

  什么是容斥原理?

“容”是“相容、包含”的意思,“斥”是“相斥、排除”的意思,由于容斥原理的内容是“相容与排斥”关系的阐述,故得名为容斥原理,它有三个基本原理。

  容斥原理1如图2.27,设有两个集合A和B,把A和B合并在一起组成集合C,则C的元素个数等于A与B元素个数的和,减去A与B的公共元素的个数。

  容斥原理2如图2.28,设有一个集合M,M内有集合A与B,把A与B合并在一起的是集合C,则C以外的集合N的元素个数,等于M的元素个数减去C的元素个数。

  容斥原理3如图2.29,设有一个集合M,M内有集合A、B、C,把A、B、C合并在一起的集合是D,则D以外的集合N的元素个数等于M的元素个数减去D的元素个数。

  容斥原理的基本精神,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减足了再加,加足了再减。

  运用容斥原理分析解题的思路,我们把它叫容斥原理思路。

  例1.英才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区田径运动会,其中参加径赛的有21人,参加田赛的有25人,既参加径赛又参加田赛的有9人,求英才小学组织了多少名学生参加区田径运动会?

  分析(运用容斥原理思路思索):

  这是一道典型的重叠计数问题,所以应沿着容斥原理思路去考虑。

我们可以根据容斥原理1画出下图(图2.30)。

  参加径赛的21人,田赛的25人,求总人数,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加起来,因为有9人既参加了径赛,又参加了田赛,这就是说,这9人既包含在径赛的21人中,又包含在田赛的25人中,重复计算了两次,因此应减去重复计算的那一次,本题的解题思路可以沿着容斥原理1去思考。

  即c=a+b-(ab)

  例2一年级实验班有46人,在期终考试中,每人至少有一门语文或一门数学得100分,其中语文得100分的有34人,数学得100分的有39人,语文数学得双百分的有多少人?

  分析(运用容斥原理分析):

  此题和例1,除了一个条件和问题对换以外,其他结构是一样的,所以仍可用容斥原理分析。

语文得百分的有34人,数学得百分的有39人,两者相加为73人,比该班人数46人多,为什么会多呢,如图2·

31,因为这当中语文得百分的34人中包含了得双百分的人数,数学得百分的39人中也包含了得双百分的人数。

全班人数由三部分人数构成:

(1)只有语文得百分的;

(2)只有数学得百分的;

(3)语数都得百分的。

所以求语数都得百分的人数,可根据容斥原理c=a+b-(ab)变形为(ab)=a+b-c。

即可。

这里a=34b=39c=46。

  例3在1——1000的自然数中,既不是4的倍数,也不是6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分析(用容斥原理思路分析):

  如何求1000以内既不是4的倍数,也不是6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乍一看,1000中减去4的倍数的个数和6的倍数的个数,应该说剩下的个数就是既不是4的倍数,也不是6的倍数的个数了。

但这样理解就错了。

因为你重复减了一些数。

例如12这个数,它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这就是说它既含在4的倍数的个数里,又含在6的倍数的个数里,你在减去4的倍数的个数里减去了它,在减6的倍数的个数里再次减去它,这就重复多减了一次,所以应还一个这样的数。

根据容斥原理:

  n=m-a-b+(ab)

  这里m就是1000,a就是4的倍数的个数,它有多少呢?

  可以计算一下:

  这里用的括号(〔〕)表示取整数的意思,即把括号内除得的商的小数部分全部去掉,只保留整数部分。

  例4有四个图形摆放在桌面上(如图2.32),长方形、正方形、大圆、小圆的面积分别是22、18、24、12平方厘米;

长方形与正方形重合部分的面积是7.4平方厘米,长方形与小圆重合部分的面积是8.2平方厘米;

长方形与大圆重合部分的面积是7.6平方厘米,正方形与小圆重合部分的面积是5.8平方厘米,正方形与大圆重合部分的面积是9.5平方厘米;

长方形、正方形与小圆重合部分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长方形、正方形与大圆重合部分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

求总体图形所覆盖的面积。

  此题如果这四个图形没有一点重叠地摆放在桌面上,那么要求覆盖的总面积,就只需把这四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就是了。

问题就出在有重叠,而解决重叠计数问题的思路就是容斥原理,本题是多次重叠,那么我们就采取加足了再减,减足了再加。

  四个图形相加,多算了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与小圆、长方形与大圆、正方形与小圆、正方形与大圆的重合部分,所以应把这些重叠部分分别减去(即7.4,8.2,7.6,5.8,9.5),但当你真正分别减去这些重叠部分时,你又发现多减了,因为这当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与小圆重合部分面积2.8平方厘米,及长方形、正方形与大圆重合部分的面积3.5平方厘米,是三次重复,多减了就要退还,所以又要把这两个数相加,这一思路正符合容斥原理了,即d=a+b+c-(ab)-(bc)-(ac)+(abc),只不过本题比容斥原理3再增加了一个数罢了。

【抽屉原理思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种与容斥原理不同的另一类重叠问题。

如把3本书放在两个抽屉里,无论你怎么放,至少有一个抽屉要放2本或2本以上,这反映了一种非常有用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

  什么是抽屉原理?

它包括两个内容:

  抽屉原理1:

如果把(n+1)个(或更多个)物体(元素)放进n个抽屉里去,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放进2个或2个以上物体(元素)。

  抽屉原理2:

如果把m×

n个(或更多个)物体(元素)放进抽屉里,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放进(m+n)个或更多个物体(元素)。

  抽屉原理又叫鸽子笼原则,它是十九世纪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最早发现并应用于数论研究的,后人为了纪念他,有时也把抽屉原理叫狄利克雷重叠原理。

  运用抽屉原理来解题的思路,我们把它叫做抽屉原理思路。

  其思路的主要步骤是:

(1)造好抽屉,确定元素;

(2)所有元素,放入抽屉(或从抽屉取出元素);

(3)根据原理,说明结论。

  例1今年燕山小学招收的一年级新生有230名,年龄在6岁至7岁之间,能否保证有20名或20名以上的小朋友在同一个月出生;

为什么?

  分析(运用抽屉原理思路分析):

  本题的问题是在230名小朋友中能否有20名以上的小朋友是同一个月出生。

因为这些小朋友的年龄在6岁至7岁之间,这就是说他们年龄最小的与年龄最大的相差12个月,应用抽屉原理,把12个月看作12个抽屉,把230名小朋友看作230本书,如果每个抽屉里放19本书,那么共放19×

12=228(本),因为230大于228,所以一定有20本或20本以上的书放在同一个抽屉里。

因此该校今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能否保证有20名或20名以上的小朋友在同一个月出生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例2有黑色、白色、黄色的筷子各8根,混杂地放在一起,黑暗中想从这些筷子中取出颜色不同的两双筷子,问至少要取多少根才能保证达到要求?

  在黑暗中摸筷子,如果连摸8根都是同一颜色的,只能保证有一双筷子,那么剩下两种颜色看作两个抽屉,要使两个抽屉里有两根同颜色,则根据抽屉原理1,至少要取3根筷子,这样,至少要取出(8+3)根筷子,才能保证取出颜色不同的两双筷子。

  例3有19个同学参加了三个课外活动小组,它们分别是数学组、美术组、电脑组,每人可参加一个组、两个组或三个组活动,问这些同学中至少有几个同学参加了相同的组?

  这道题就是要把19个同学放到若干个小组里去。

已知物体(元素)是19,接下来是要确定抽屉。

因为每个人可以参加三个课外小组的一个、两个或三个,这样就不是3个抽屉,而是(3+2+1)个抽屉了,然后可根据抽屉原理2去解答,至少有4个同学参加了相同的小组。

  例4一个布袋里有红、白、黄、蓝、绿五种颜色的气球若干个,问至少要拿出几个气球,才能保证其中有5个气球是同种颜色的?

  分析(用抽屉原理分析):

  我们把5种颜色看作5个抽屉(n),物体(元素)的个数不知。

但知道抽屉原理2中的m+1=5,所以m=4,根据抽屉原理2,就可求得至少要拿出的气球个数。

  即可根据至少的元素个数=m×

n+1求出。

【估算思路】有些计算题,不要求精确的结果,只需对结果作大概的估计,我们把它叫估算,估算一般采取将原算式各数适当放大和缩小的办法,我们称之为“前后夹攻法”。

  运用估算解题的思路,我们把它叫估算思路。

  例1求数

  分析(用估算思路思考):

  从条件可知,这11个带分数的和,可以先把每个分数拆成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然后把11个整数和11个分数分别相加后,再相加,1+2+3+……

  先放大:

  再缩小。

  到此求a的整数部分是几就容易了。

  例2已知

  问a的整数部分是几?

  分析(运用估算思路分析):

  此题要直接计算出来,虽然可以,但计算相当繁杂,而且容易出错。

因为题目要求结果并不是准确值,只要求a值的整数部分是多少,故运用估算思路来考虑。

  先估算出a值的大致范围。

  然后对上式中的第二个加数进行估算,经过“放大”和“缩小”后不难得出。

  由此可得:

    

  即可求出a的整数部分是多少了。

  例3.有一算式,左边方框里都是整数,右边答案只写出了四舍五入后的近似值:

 

  本题先用估算思路确定左边算式的精确值的范围:

由于1.16是这个精确值四舍五入后得到的,所以它一定介于1.155与1.164之间。

  假设算式左边三个方框中的整数从左至右依次分别为A、B、C,则

  去分母得:

121.275≤35A+21B+15C≤122.2

  由于每个方框里的数都是一个整数,所以中间算式35A+21B+15C的结果也一定是一个整数。

即35A+21B+15C=122。

  由奇偶性可以看出A、B、C三个数中一定是两奇一偶,同时根据题意.

  这样可得出A、B、C分别是1、2、3。

【统筹法思路】有些题,要求在许多方案中寻求一种最合理、最省事、最节约的最优方案,这实际上运用了统筹法,我们把这种思路叫统筹法思路。

  用统筹法思路考虑问题时要注意三点:

(1)要做哪些工作;

(2)做每件工作需要的时间;

(3)要弄清所做工作的程序。

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工作可以同时做。

从而找出最优方案。

  例1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个饼,煎一个饼需要2分钟(假定正、反面各需1分钟),问:

(1)煎3个饼至少需要几分钟?

(2)如果需要煎n(n>1)个饼,至少需要几分钟?

  分析(用统筹法思路思考):

  本题就是要我们考虑怎样安排煎饼最节省时间。

  

(1)如果煎3个饼一个一个煎,则要6分钟,如果先煎好2个饼,再煎第3个饼,则共需4分钟,但统筹安排一下,还可以把时间缩短,先将两个饼同时放入锅里一起煎,1分钟后两个饼都熟了一面,这时可先将第1个取出,第2个翻了面,再放入第3个,又煎了1分钟,第2个已经煎好,可取出,把第3个翻个面,再将第1个放入煎,再煎1分钟就全部熟了,由此可知煎3个饼至少需要3分钟.

  

(2)由煎3个饼需要3分钟,可以推得煎n(n>1)个饼需要n分钟。

  例2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开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要15分钟,洗茶壶要用1分钟,洗茶杯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需要20分钟,为了让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分析(用统筹法思路考虑):

  本题最合理的安排应该是最省时间,那就要考虑在同一时间里做两件、三件事,题中列出了从准备工作到开始沏茶这一过程中各个“工序”所需的时间,我们可以把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所需时间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②—→⑥这条线需要的时间最长,决定着完成整个“工序”所需的时间。

由于②—→⑥所需时间最长:

15分钟。

所以③—→⑥、④—→⑥、⑤—→⑥都可以在此同时进行,而不另占时间,水烧开了就沏茶.所以只需将①—→②—→⑥所需时间算出来,就是所求时间。

【数列求和思路】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求一列数的和的问题。

如何才能简捷地求一列数的和呢?

我们可以沿着数列求和的思路,去找出这一列数的特点,然后按某种特定的公式去求和。

  数列很多,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菲波那契数列等等,数列求和主要是讲等差数列求和。

这种数列的特点就是一列数依次相差一个固定的数。

其求和的公式为:

  a=首项b=末项

  n=项数.

  例1(如图2·

33)一堆钢管,最底下一层是十根,倒数第二层是九根,以后每上一层,钢管减少一根。

问十层共有多少根钢管?

  分析(用数列求和思路思考)

  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求从1到10的连续10个自然数的和,因此可以按数列求和的思路探索:

  1+2+3+……+10=?

  这列数有什么特点呢?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列数依次相差一个固定的数1,是一个有10项的等差数列,所以完全可以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求出这堆钢管的总数。

  例2一个剧场放置了20排座位,第一排有38个座位,往后每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这个剧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用数列求和思路分析):

  本题因为“往后每排都比前一排多2”,实际上是一列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所以按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探讨就是了。

  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为:

项b就不知多少,怎样才能求出b呢?

按条件,第一排为38,往后每排都比前一排多2,则第二排为40,第三排为42,……,这样一排一排地数下去,确实太麻烦了,得另找规律。

我们来分析一下:

设a1,a2……分别表示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则有:

  a1=38

  a2=a1+2=38+2=38+2×

1=40

  a3=a2+2=a1+2+2=38+2×

2=42

  a4=a3+2=a2+2+2=a1+2+2+2=38+2×

3=44

  ……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般规律,第n排的座位数等于第一排座数加上相差数2的(n-1)倍,也就是an=a1+(n-1)×

2

  我们把后一排与前一排相差的数用字母d表示,就有an=a1+(n-1)d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求出.

  a20=38+(20-1)×

2=76

  再求剧场座位的总数,就可以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了。

  分析(用数列求和思路探讨):

  这道题不是求和,但我们分析这串数的特点后,仍然要用数列求和的思路来求解。

  这串分数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是两个分号之间的各个分数的分母都是相同的,暂且我们把它们称为一组,分母数就是组号。

各组之间,分母是按自然数依次增加的。

另外每一组分数的分子是按下列规律排列的。

  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组的分母若为自然数n,则分子从1递增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