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548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本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

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哲理。

赏技巧

1.用细致的记叙和生动的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见、可感、可闻。

2.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

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

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

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3.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运用了夸张手法;

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语段细解赏析]

诵读第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

厨师

解:

剖开、分割

(2)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

向:

通假字,通“响”

奏:

中:

合乎

(3)手之所触

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乃中《经首》之会

会:

节奏

(5)技盖至此乎

盖:

通假字,通“盍”,何,怎样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

的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省略句,省略主语)

[文理赏析]

3.下列句子属于侧面描写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一句是(  )

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B.砉然向然,奏刀

C.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D.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解析:

选D A项是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动作,B项是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声音,C项是正面描写解牛时的声音节奏,D项是文惠君赞美庖丁的话,属于侧面表现庖丁解牛技艺高超。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1自然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

庖丁解牛。

但是,作者是以声音描写为主。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B.文章在记叙庖丁解牛时一连用了5个动词:

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C.作者接着侧重描摹庖丁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

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

“砉”“

”;

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D.从结构上看,本部分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地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选A A项,“但是,作者是以声音描写为主”错,应是“以动作描写为主”,声音是在这些动作下的声音。

诵读第3、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庖丁释刀对曰

释:

放下

(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

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没有不是,今义是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处说)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以:

遇:

会合、接触

(4)依乎天理

天理:

古今异义词,古义中,此处是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是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5)批大郤,导大窾

批:

郤:

空隙

导:

顺着、循着

窾:

(6)良庖岁更刀

岁:

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7)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无厚:

没有厚度

(8)每至于族

族: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9)①技盖至此乎

乎:

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

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

④而况大

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10)①奏刀

然:

象声词词尾,可不译

②因其固然

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

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11)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

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都是动词,前一个的意思是“解”;

后一个的意思是“作为”_

③视为止,行为迟

两个“为”同义,因为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12)善刀而藏之

善:

通假字,通“缮”,修治。

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族庖月更刀,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经肯綮之未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技术了。

(判断句)

(2)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3)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

(宾语前置,应为“未尝技经肯綮”)

(4)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硎新发”)

(5)(我)就小心翼翼提高警惕,目光因为(它)而集中,动作因为(它)而缓慢。

[省略句,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庖丁“经验之谈”的一组是(  )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③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④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⑤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③④⑤

选C ③庖丁解释良庖、族庖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不是自己;

⑤是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

8.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先从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B.庖丁再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

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

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

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C.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

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D.文惠君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道理:

只有改变环境,不随俗沉浮,解决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选D D项,应为“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因为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有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才能顺其自然,保全性命。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肩之所倚(yǐ)      莫不中音(zhò

nɡ)

B.砉然向然(xinɡ)技经肯綮(qì

C.批大郤(xǐ)岁更刀(ɡēnɡ)

D.导大窾(kun)发于硎(xí

选C C项,“郤”应读x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解:

剖开,分割

B.庖丁释刀对曰释:

放弃

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

过,超过

D.如土委地委:

卸落

选B B项中的“释”意为“放下”。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B.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C.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D.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选B 养生,意为养生之道。

A项“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C项“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未尝”:

古义,没有拿刀去尝试;

今义:

未曾。

D项“虽然”:

古义:

两个词。

虽,虽然;

然,这样;

今义,常与“但是”连用,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实,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难为”:

古义,难以去做,此指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困窘,使人为难。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选D D项,都为“从”。

A项,因为;

替,给。

B项,又;

竟,竟然,却。

C项,依照;

凭借。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良庖岁更刀

每年,名词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

游水,名词活用作动词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善、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以无厚入有间

厚:

形容词,与“薄”相对

选D 厚:

形容词,原与“薄”相对,句中活用作名词,厚度。

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选A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

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艺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选B B项,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1)现在,我是用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

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

(3)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逍遥游(节选)

庄 周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

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④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子独不见狸狌⑦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

今夫斄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

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 ①瓠(hù

):

葫芦。

②瓠落:

大而平浅。

③呺(xiāo)然:

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④洴(pí

nɡ):

浮。

澼(pì

在水中漂洗。

(kuà

丝絮。

⑤蓬:

草名,其状拳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⑥樗(chū):

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

⑦狸(lí

野猫。

狌(shēnɡ):

黄鼠狼。

⑧罟(ɡǔ):

网的总称。

⑨斄(lí

)牛:

牦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

树木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为:

调制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

D.客得之,以说吴王说:

游说

选A 树:

栽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B.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C.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D.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选B “顾”是动词,其前面应有发出其动作的主语,“匠者”明显为其主语。

由此排除A、D两项。

据语意,可知形容词“臃肿”“卷曲”分别描述的是树木的“主干”和“枝条”,句中“本”和“枝”应做句子的主语,故可确定B项正确。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选C C项,“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谈论儒家的学说。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

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

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三、语言应用

13.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1组:

孔子与庄子

第2组:

项羽与刘邦

第3组:

李白与杜甫

第4组:

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

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

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③字数在50~70之间。

答:

孔子和庄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我更喜欢庄子。

他思维敏捷,文采飞扬,主张无为,一生洒脱逍遥,令人钦羡。

(或千年封建文化的奠基者——孔子,虽无庄子“大鹏一朝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气,但他却倡导施行仁政、有教无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令人喜欢)

虽然刘邦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但我更喜欢项羽。

虽然项羽人生结局很悲凉,但他身上体现出的英雄气概却十分令人敬佩。

与“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诗仙李白相比,我更喜欢诗圣杜甫。

他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或尽管李白名曰“诗仙”,尽管李白性格傲岸、狂放不羁,尽管李白的诗想象瑰丽、纵横捭阖,但作为“诗圣”的杜甫,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更值得我们称道)

薛宝钗虽聪明乖巧,端庄大方,却显得八面玲珑,圆滑世故。

而林黛玉虽体弱多病,却性格刚强,勇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更让人钦敬。

(或综观《红楼梦》,宝钗关注的是制度,是社会的规范,她是为别人活着的;

黛玉关注的是个体,是本质的生命,她是为自己活着的。

所以我更爱后者)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__①__,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在所不计。

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

然而,__②__,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

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或者__③__),再好的说理也对他无法产生实际影响。

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

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而)说服只着眼于结果 ②即便是好的说理 ③他根本不愿意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