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578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docx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计划教案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四篇课文。

认真阅读本组课文,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议议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

本单元结束以后,同样对本单元的主要词语进行了“盘点”,对会写的词和会认的词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口语交际”和“作文”都是围绕“想象”这个话题安排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的活跃,对于未来的世界,学生更加充满好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了说明文的一般叙述方法。

三、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有25个,会认的字有25个。

2、学习本单元内容,要求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3、能利用多种渠道接触、了解科学技术信息,能合理想象,培养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的兴趣和能力,鼓励学生写科幻作文。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好习惯。

四、教法与学法:

先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画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变迁有大体的印象,然后组织教学。

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科技知识,汇聚“小影片”供学生了解,再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活动。

五、课时安排

29、呼风唤雨的世纪3课时

30电脑住宅3课时

31飞向蓝天的恐龙3课时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2课时

语文园地八4课时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学情分析  

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六.课型与方法:

新授课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4、出示课时目标

会读会认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设计意图:

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表明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我的小词篓):

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2)、开火车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读课文后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检查自学,引导质疑为下一节学习课文做准备。

三、学生练习读课文

作业设计

默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学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1自然段)齐读。

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抓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2、朗读第三段

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3.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根据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师总结: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设计意图: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巩固课文的内容。

句点评

1、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

“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

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

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

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

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设计意图:

感悟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

未来的……  生活或学习中的一种物品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靠 现代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

过去 用 千里眼 顺风耳 寄托愿望科学创造神话

现在 用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科学创造奇迹

电视电话 因特网 飞机火车 远洋船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一字开花(扩词)

改()()()()()

耕()()()()()

驾()()()()()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明发现

1、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了大油田。

2、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是我国()的。

改变改观

3、由于天气的原因,学校()了开运动会的计划。

4、我们学校狠抓学校基本建设,面貌大为()。

三、级重点难点过关

一、蓝猫巧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20分)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在本课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作者是在第三自然段引用古人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什么问题?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风”在本课指___________________。

“梨花”在本课指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

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

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

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

30电脑住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

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

课文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亲切,浅显易懂。

三、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五.教学难点:

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六.课型与方法:

新授课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八.课时安排:

3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

直接引入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

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

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住宅里所有电脑全部设在“暗处”。

在室内见不到,它们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同时又互相连接,以便对环境作出综合判断,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这段话在课文中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

它概括地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

设计意图:

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有初步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2.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

3.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共同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多搜集资料并把搜集的资料运用到课堂学习中。

四、作业设计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

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室外:

风向标与电脑相连

入室:

输入密码,主人下达指令

会客厅(电脑调运所需物品)

板书设计:

30电脑住宅 

厨房(烹调资料,示范烹调方法)

室内

卧室(电脑控制休息状态)

浴室(预约洗澡的时间)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

继续连续持续

1、这时,没有关闭的窗户自行关闭,空调系统减弱风力,房子四周的防盗报警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这一切将()到第二天早晨主人起床为止。

2、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3、我们学校()开了三天的运动会。

二、扩写句子

1、教室里传来笑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空飞翔着小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讯传到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设计电脑住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天地

新奇的屋顶

屋顶有什么新奇的?

星期天,爸爸带我参观了一个科研区的的屋顶,那可真有趣!

爬上一号楼楼顶,我惊奇地睁大了眼睛。

这里是一个碧水汪汪的大池子!

绿色的浮萍底下,数不清的鱼儿在游动。

爸爸说:

“屋顶养鱼,()能使居民吃上鲜鱼,()能使屋子变得更凉爽。

二号楼楼顶是一片菜园,种着西红柿、豆角、黄瓜,这些蔬菜长得可好啦!

听说光楼顶这块地方,每年能收上万斤鲜嫩的蔬菜呢!

我还看到楼顶上种着花草,有的楼顶是游泳池,有的楼顶是小公园,小朋友们正在公园里做体操,看画报。

这些屋顶真有用,它们使城市变得更加漂亮啦!

1、给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短文介绍了哪几种楼顶?

你还知道哪些楼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时,初读课文我觉得用列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较好,这个环节的确不错,因为这篇课文的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风趣,吸引力强。

落实初读时,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形象生动说明电脑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课文运用了想象和联想,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选词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一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语言积累。

课中开展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作表演,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电脑住宅,推选讲解员。

讲解时允许学生使用课本语言,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这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是一些优生大显身手的时刻,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只能作为听众了,也就自然充当了“客人”的角色,即使给他们作为“评委”来评价表演的同学,他们也显得有些困难。

最后,用“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作为作业,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实现听、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恐龙非常感兴趣,对恐龙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恐龙的演变过程并不一定了解,因此应在课前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五.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六.课型与教学方法:

新授课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八、课时安排:

3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了解课文层次。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出示恐龙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设计意图:

从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⑵ 书写字:

  ⑶ 新词:

  迟钝:

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

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

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解决本课的字词关,为下面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

四、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作业设计

默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

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

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2、探究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

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并且联系课文来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部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从课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温顺()庞大()迟钝()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斑斓凌()翱()毋庸()()茹毛()

在这些词语中,我们可用___________来描写孔雀,用____________描写老鹰,用_______________描写老虎。

三、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 恐龙最终都演化成鸟类大家族。

          (  )

 ⑵ 恐龙演化成鸟类经过了三千万年。

         (  )

 ⑶ 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证明恐龙能飞上蓝天的关键。

  (  )

四、缩句

1、我国的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支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头脑中浮现出轻灵的鸽子和五彩斑斓的孔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

一样(),有些恐龙则用();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体重不足公斤;有些恐龙(),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以植物为食。

2、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     ),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         )。

★★★

一、课内阅读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bà)王龙或者笨重、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