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321605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年到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

  思考:

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

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

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哪年参观人数最多?

哪年最少?

  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

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

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

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

  板书:

平—不变陡—快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

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

  总结:

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为统计图起名字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

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

  4、预测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有什么想说的?

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

  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

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

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

  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

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近。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

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

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

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

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

  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

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

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习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

即:

描点,标数,连线。

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

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

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

波动较大;

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

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

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

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

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

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小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难度较大。

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练习启发学生:

从刚才找4的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然后汇报。

教师出示图表示,引导学生观察:

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让学生明确:

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

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时,主要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用一般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研究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列举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及时巩固练习,有层次,有趣味。

  学生做全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会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小学数学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用图画来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来揭示概念。

  “含有末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

根据方程定义的需要,教学中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

而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天平图,离不开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这是联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纽带。

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

课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在独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体到抽象感受、理解,构建方程的意义。

  课后反馈:

与马科长席谈,令我获益匪浅。

马科长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并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发言感到欣喜,对我班学生的小组合作习惯成效,训练有素甚是高兴。

,然而提出的以下三点更是让我深思。

  1、充分利用“组合拳”。

比如说、写、动手操作等等。

特写是写,不要满足于学生口头表达正确,其实有时写起来错误百出。

是啊,举个小例子:

有些汉字我们认识但一写起来,无从下笔,还有课堂上总归能得到正确答案,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确答案,我们时常评讲过一个练习,或让学生重新订正完一份试卷,收上来一看,结果却差强人意,想必原因与此同理。

我们的课上应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他们展示,小黑板、实物投影,十八般武艺,能用尽用上,而不是仅限于口说正确完毕。

  2、书本的运用。

现在的课堂有一趋势,依赖课件多多,自主发挥创新多多,我也不例外。

虽然新课标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思考解读课本,但课本舍弃不得,它毕竟是优秀的学者的心血之作。

是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挖掘教材价值,不放过一丁点的利用价值,特别到高年级,可借助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啊。

今后的教学,我定会多多注意。

  3、细节的处理还可再斟酌。

比如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学。

此环节什么时候出现?

怎样出现?

为什么出现?

显然我的教学明显操之过急,其实,我也知道,只是上得兴起,太投入了,不自觉的就冒出来了,其实应该在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时讨论才好,并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现在想起略显遗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为此生遗憾的事太多了。

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

对教材,对学生,千万多思三个“W”即“

  what、when、why”。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

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

  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

并提问:

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

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

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

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

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

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

、,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

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

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

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

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

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

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

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

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

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

再让学生去写。

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

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

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一、教材说明: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

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

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

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

师:

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

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

为什么?

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师:

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

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

  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

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

谁占的空间小?

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

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

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

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

办法

  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

  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

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认识容积的意义。

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

  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问:

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

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

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

学生试举例。

  5、辨析:

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揭题看书。

  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

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

师;

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

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

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

  1、2、3。

  总结。

  八、教学反思:

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

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

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

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米、木块、纸巾,杯子。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

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

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

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

这该怎么办?

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

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

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激发情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在练习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

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