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66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docx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新教育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

(新教育12届年会主报告文摘)

教室,不应该是一盆散沙。

教师和学生,不应该只是各不相干的把知识作为商品的出售者和消费者。

在教室里相聚的一群人,不应该只是偶然原因的随机组合,或者偶尔因一首歌、一个演讲、一场比赛才聚集在一起,平日里则是一群没有共同思想共同语言的乌合之众,一群没有共同愿景共同价值的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教室,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注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

论及教室文化,大家自然会想起新教育第10届研讨会的主题“学校文化”。

事实上,我们在有关学校文化论述中的大多数容,完全符合教室文化。

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

如果要说教室与学校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室,总是有一个明确的期限规定性:

或者三年,或者五年、六年,它不但起始时间被规定,而且同样被规定于某一刻完成自己的使命。

当然,完成使命并不是宣告这一教室的彻底消失,而是这个教室叙事的完成,而经由这一教室叙事成长起来的师生,将在另外的叙事中继续扮演主角,继续书写各自的生命叙事。

学校的绵延性显然要更强一些。

如果说教室完全由一群人相聚而成、相离而散的话,那么学校则是无数人、无数代人的进进出出中,生成自己的文化与历史。

套用一句老话,就是: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教室”。

也因此,教室叙事,是一个比学校叙事结构更清晰的篇章。

教室,是一个比学校更应该清晰规划,精心设计好开端和结局的叙事,而文化,就是这个故事中的灵魂、精神。

2010年的新教育年会上,我们曾从一所学校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来观照学校文化,也曾从学校的校徽、校歌、校训、仪式、庆典以及建筑、英雄故事等角度来剖析学校文化。

这种观照与剖析,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于教室。

也就是说,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

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在教室文化的思考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

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

  通常情况下,许多学校的教室是用数字来命名的,如一(3)班、二(4)班等,或者如雷夫的“第56号教室”。

用数字作为教室和班级的代号,无疑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枯燥、机械和重复的。

  在新教育的教室里,往往通过具象化的命名,把格式化的数字符号,转化为一种精神意向,赋予教室一种精神力量。

教室命名,就像每个人出生时被命名一样,是生命中一件特别重大的事件。

也因此,许多班主任老师总想别出心裁,起一个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教室名字。

是的,每一间教室应该是独特的,但这里的独特不是非要起一个多么新颖别致的班名,创造一个多么漂亮夺目的班徽或是象征物,让自己的教室与众不同,另类扬。

我们所说的独特,只是相对于这间教室及其特定的老师和孩子而言,它是非同寻常的,是意味深刻的。

  海门中学有一间教室的名字就非常特别——不一班(般)。

班主任江斌杰介绍说,孩子们刚上中学,走进学校就说:

“校园不一般呢!

”他介绍任课老师时,有学生说:

“这些老师不一般呢!

”一天课下来,有学生感叹:

“真的是不一般呢!

”所以,他就想:

干脆用“不一班(般)”来命名自己的教室,激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班级。

这样就能够拥有不一般的孩子,不一般的教室。

  如果当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与贴切性(就像我们希望的样子)有了冲突的时候,我们建议宁选贴切,不选个性,哪怕与其它教室有所重复也行——毕竟对这些孩子而言,它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而且,因为经历的不同,同样的名字背后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意向,不同的故事,因为最终它的意义是由师生的共同生活所赋予,而不是有一个名字就自足了的。

  在许多新教育学校里,教室命名用了“小毛虫”、“蒲公英”之类的小动物或者花草的名字,看起来平淡无奇,甚至简单重复。

但只要能够从这些平淡的名字、平常的事物中,充分挖掘其不平凡的涵,通过阅读、课程、活动不断擦亮这些平淡的名字,它就能够在学生们的心中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大家共同生活的愿景。

正如海子所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名字叫什么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灵魂碰撞而生的温度。

  完美教室的命名,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在学生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完全确定。

取一个名字等候孩子出生,这在生孩子时是贴切的,但对于已有自己的情趣、性格、历史的学生及其父母而言,教师的这种做法容易让教育的另一方感觉过于被动。

而且一个一开始就定下的名字,对被动接受的孩子而言不过是个词语,是个空洞的符号。

所以,教室命名,可能已经在老师的心里酝酿了很长时间,甚至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构想,但是正式命名的时机却仍然需要寻找甚至等候。

最好是师生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创造时机,譬如在相关的电影观看或诗歌学习之后,巧妙地提出来,成为一种共同的命名。

  没有一个名字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它们是我的名字,就像晨诵诗《草的名字》所说:

“给我喜欢草取我喜欢的名字,我取的名字只有我在叫。

”是的,一棵树,一棵草,一块石头,一粒沙……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这种赋予,成为意蕴深刻的象征物。

  所以,比教室名字本身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名字或意蕴能够不断被发掘,不断被赋予。

譬如罕台有一个教室叫小鸟教室,由于同级的兄弟班级叫小毛虫教室,当初命名的时候大家打趣说,小鸟吃毛虫,就叫小鸟教室吧。

小毛虫教室的班主任是原毛虫与蝴蝶项目负责人马玲老师,所以,这是一个源自教师历史与愿望的命名,而且它的意蕴就是毛虫最终将羽化为蝶,飞翔天空。

相对而言,这个小鸟教室的命名就显得有点仓促了。

但是它至少意味着这间教室的主人不希望自己逊色于小毛虫教室,而且在相当长时间里,两个名字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游戏:

我是毛虫我刺你,我是小鸟我吃你。

然而从更久远的时间来看,除非我们赋予小鸟教室更深远的意义,否则这个命名就成为一个意义单薄的符号而已。

所以在一年后的班徽设计时,设计者把毕加索的和平鸽当成了小鸟教室的班徽,而老师则把《快乐鸟的承诺》这个伟大的绘本故事作为教室的镜像故事,并准备在高年级,逐渐地引入凤凰涅槃、荆棘鸟等相关故事。

就这样,一个起初显得仓促的命名,因为师生逐渐赋予它深远意义,最终让它持久地成为教室的鲜明形象。

  命名只是教室文化建构中的一个事项,和它相关的事务包括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誓约)等,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班徽,是班级的图腾,班级的象征物,一般是围绕班名展开,由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共同绘制而成。

班徽确定可以采取全班征集评选、在优胜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完善。

  市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一间名叫“竹节轩”的农村教室,在向全班同学征集班徽的过程中,浩楠同学设计的班徽被大家一致通过(见图1)。

图案的下方是两段蓬勃生长的竹节,和班名“竹节轩”相呼应。

中间竹叶状的图形,像镰刀,又像号角,像冲浪的风帆,又像挥舞的翅膀。

而图案上方那一团跳动的火焰,象征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灵。

  对于局外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但对于竹节轩班里的孩子们来说,这却是只属于这个班级的,它体现着一个班级精神生命的走向,是由师生亲身经历、共同创造的。

而对于浩楠同学来说,更是会成为一辈子的记忆。

  班旗,是班级的旗帜,在运动会、学校庆典等大型活动时使用,可以活跃气氛,增强凝聚力。

一般是把班徽放大以后印制在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布上。

班旗可以制作成不同规格,有学生人手一份的小旗帜,也有列队展示时使用的大旗帜。

  班歌,是与班级愿景、名称的精神气质吻合的歌曲,可以是自己创作、请人创作,也可以是选用现成的歌曲,或者根据现成的歌曲稍加改编的歌曲。

如镇西的未来班,是学生们写信请谷建芬老师作曲的;而绛县的“山水人家”教室,则选用了《我爱你中国》。

班歌歌词和旋律不应成人化,应该符合儿童的志趣。

  班诗,与班歌相同,也是与班级愿景、名称等和谐协调的诗歌,可以由班级师生共同创作,也可以选用现成的诗歌。

如绛县的小蜗牛教室的班诗就是《小蜗牛》,激励孩子们不怕慢,只怕站,只要心怀梦想,执着前行,总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班训,与学校的校训类似,是用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的语言,阐明班级的价值追求。

班训的文字可以成为班徽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印制在班旗上。

  班级承诺,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对未来的一个美好的约定,它往往是以誓词的形式出现。

如马玲老师在给自己教室的父母第一封信中就提出:

“我是教师我承诺:

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优秀”,“我是学生我相信:

我将在这里品尝到知识的快乐,生命的尊严”。

班级承诺在重要的场合和时刻由教师和学生宣誓,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震撼力。

  上面这些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必要在教室成立的第一时刻就预先准备好。

最好的方式是在师生的共同生活的岁月中逐渐建构起来,这是一个以教师为引导者,师生共同体为主体的自我书写过程。

譬如对一间小学教室而言,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就完全可以等到三、四年级之后再来确定,只有等学生的精神境界达到能感受并理解规则的阶段之后,讨论这一切才有鲜活的意义。

海门新教育实验区选编的《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一书,就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近20个教室的个性化的文化构建,孩子们每天在这些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文化中穿越,教室文化自然就浸润了每个孩子的灵魂。

  教室文化,也会体现在教室的布置上。

没有经过精心安排的教室,是缺少文化意蕴的。

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希望教室的布置要有切合孩子生命的美学风格,比如在班级里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或者小金鱼等动物,让孩子们能够随时看见生命的成长,与大自然保持联系,感受自己以外的生命呼吸。

教室里的色彩也可以丰富多彩,如低年级可以考虑偏近粉红色系,用绘本童话场景和角色来装饰,让孩子直接地感受到亲切、温馨和安全;高年级可以偏近青蓝色系,或者回归黑白,装饰以成熟的字画作品,有一种清澈高远的意境;而中段则可以考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绿色系列,配以风格的清新插画等等。

  当然,装饰教室的最重要的事物,应该是师生的作品:

大家共同生活过的照片和文字,大家从稚嫩到成熟的艺术作品——甚至许多新教育教室提倡宁可有不完美,也要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上墙,因为这是“我们”的阵地。

所以教室布置,应该把教室墙面当成我们自己的杂志社、电视台、档案馆。

同时,教室还可以成为我们自己的园艺房、展示厅,大家种植的花草盆景,烧制的泥巴艺等,也可以利用这个空间列交流。

总之,教室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应该由师生共同创造,或者是一段共同穿越的生命旅程的见证。

对于孩子们来说,让学生在其中发现自己,认可自己非常重要。

  在2011年新教育年会上,我们提出了“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倡议,这对于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也十分吻合。

“文化是活出来的”,教室文化也是如此,它应该在一以贯之的师生生活的点滴之中,在不断的濡染,编织与生成中活出来。

无论多么构思巧妙、令人眼前一亮的班名、班徽、班歌、班诗,如果师生最终没有把那种精神活出来,那么这间教室就与完美教室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反之,哪怕教室只有一个平凡普通的名字,只要坚定不移地去做,把一种精神活出来,平凡的名字,甚至简单的数字,也就有了深远的意义。

  我们倡导通过班级的课程、班级的庆典、班级的活动,班级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都是在将文化一点一点的活出来。

活出来,不仅师生享受到过程,享受到成长,同时班级也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风格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生命在特定的境域中的光辉发扬,生命光辉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有了风格。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教室文化,既要从儿童生命成长的阶段性和普遍的人类精神来考虑,也要考虑到一间教室的民族与地方的风格特色。

譬如,对新教育完美教室而言,我们与雷夫的第56号教室就处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儒道释文化的根本精神与特质,是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的文化场域,如果我们的教室将中国文化吸纳得特别透彻,它就必然呈现出一种与第56号教室生命精神上息息相通,但文化风格上迥然有异的气质。

如何缔造完美的教室

(2)

——新教育完美教室生命叙事

无论有多少或深奥或浅显的理论,无论有多少系统、精致的课程规划与资源,缔造完美教室的要义,最后总须落到这一个个原本平凡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里师生们如何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如何相互编织。

穿越,编织,赋予,显现……我们曾用无数个美好的词语试图来描绘新教育实验中理想的教室生活的生态,但这一切最终无法替代实际形态的教室生活。

而事实上,实际形态的教室里生活里,不只有欣喜,不只有成就,不只有一帆风顺的喜悦,反之,越是心怀完美的梦想,就越能够真切地感觉到教室里的另外一面:

劳累,怀疑,机械重复,单调,形式主义的束缚,甚至还有考试压力与无数造假工程带来的厌倦与动摇……

因此,新教育的缔造完美教室,并非是构想一个完美无缺的童话故事——不,这是我们误解了童话。

任何一个伟大的童话,主人公都必须首先经历一次丧失,然后是漫长的历险,最后才是获得拯救:

靠神仙的帮助,或者自我的努力。

缔造完美教室,意味着一种宣告:

或许我们只能生活在充斥着平庸和厌倦的淤泥之中,但我承诺将带着孩子们日渐地脱离这种平庸,在任何处境下获得超越,而任何一点超越,就是生命的一次绽放,彻底与根本的超越,就是我们最终的成就,就是缔造完美教室梦想的实现。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缔造完美教室视为一个教室与师生的自我叙事:

一个童话的构想,一部传奇的书写。

所有的伟大童话都将是一间教室与每个孩子的成长镜像,而所有伟大的人物——无论是故事中的还是历史上的——都将成为这间教室里的老师和同学。

一间完美教室的缔造过程,就像一个小说家展开他的梦想,并最终创造出一部伟大的作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一个教师的梦想,而孩子们只不过是他冥想中的角色。

如果我们赋予这个比喻以共同建构的特点,那么它仍然是适用的:

这个叙事由师生共同完成,但总有一个人,它先于其他教师和所有学生朦胧地构想着这一切,并在和师生共同体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完善着这个梦想——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班主任,无论明天还会有什么名称,他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的第一缔造者,一个行动的梦想者,一个理想主义的行动者。

然后,就像电影《盗梦空间》所讲述的那样,完美教室的形象,无论是空间的结构,还是时间上的成长过程,都像是这一梦想的种子,在孩子们到来之前就被细致地构想。

也就是说,远在成为事实之前,它已经在蓝图上成为一座美妙的宫殿。

这想像成为一种沉甸甸的渴望,甚至会让你在每个假期过半,就开始盼望着开学,开始想像着“写下明亮诗篇的第一行”,想像着教室的新的设计,孩子们的新的课程,班级的新的生活。

于是为了它成为事实,真正的劳作就开始了。

伟大的梦想家与狂热的设计师转化为辛勤劳作的砖瓦匠,开始垦荒、奠基。

给还没有到来的孩子及其家长写一封封信,精心地准备好第一个晨诵,第一个故事,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容。

直到孩子们前来,把九月一日当成生命中的简洁而隆重的庆典。

接下来的教室生活,漫长的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它们是如何度过的,就是新教育榜样教师所说的“日子”:

“种子怀想着岁月深处,平静地过好当下的每一个日子”。

一间教室,应该有一份自己的日历。

它肇始于某年某月某日,将结束于某年某月某日。

在每一年中,哪些日子将被我们隆重地标注——不是那些追随着新闻和商业炒作的情人节、愚人节,也不仅是这样那样的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真正属于自己教室的日子:

每一个孩子的生日,大家春游踏青、秋游赏叶,星星节或者麦子节,结业庆典的日子……另外,每个课程的结束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收获节,它被规划在这间教室日历中,像一个必须兑现的美好承诺,一段孩子们值得期望的美好旅程。

教室里的生日祝福是新教育实验中的一个特色,它体现的是我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独一无二的关注。

有没有生日蛋糕等物质载体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生命被平等地尊重和接纳,是让孩子借此机会感受到自己的庄严与美好。

在生日庆典的许多项目中,生日故事和生日诗,是最为新教育化的两种形式。

生日故事,就是为孩子量身定做,选择一个和这个孩子的经历有关联的故事,以他生日的名义,讲给全班孩子听。

生日诗,就是教师或者改编晨诵中的某些诗歌,或者自己创作,利用孩子们名字中的含义,经历中的曲折,性格中的特征,编织出特别的词语,就像蜘蛛夏洛为小猪威尔伯织字那样,织下最重的期许。

每个学期的结业庆典,对许多新教育的榜样教室来说,是所有节日之中最为隆重的。

以新教育实验小学为例,结业不是一天,因为每个班级至少要半天时间来展现结业庆典,占用童话剧场,仅有六个班级的学校,要用整整三天来完成结业庆典。

每一个教室,首先要进行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室叙事”,用照片、录像、重新编辑组合的诗歌,回顾刚刚走过的一个学期旅程。

因为新教育实验小学每班都有教室日历、教室周历,所以这样的回顾注定充满了细节。

教室叙事之后,是为每个孩子的生命颁奖,无论学科分数如何,无论性格脾气如何,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一些奖项,得到对自己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的特别期许。

最后,老师、孩子和家长汇聚在童话剧场,观赏由全班孩子们演出的童话剧。

从一二年级天真烂漫的童话,到三四年级颇有深度与象征的故事,再到未来高年级的经典,他们把最美的童话,视为一间教室的自己的故事。

不是背诵或念出台词,而是用心倾诉那些话语,真切感受成长所必须的那些曲折的情节,并在主角面对困境与两难情形时的抉择中学会抉择,在主角履践承诺的担当中学会担当。

就这样,一间新教育教室里的所有日子,那些形形色色的课程,因为特别的仪式和庆典而有了温度。

其实,仪式和庆典也是课程的一部分,而且是课程中最炽热的日子。

仪式让生命或时间停顿,让此时此刻与其它时候不同。

每一年中除了国家的重大节日庆典和孩子生命中一些特殊的日子(开学日、入队日、生日)外,每个课程的开启是仪式,课程的结束、回顾是庆典,还有围绕班级课程而衍生的节日也是庆典。

除此之外,每一周中升旗和班会、每一天的晨诵都是仪式。

因为这些仪式和庆典,让课程更加具有生命的光辉。

在漫长的穿越中,有些特别的日子会沉淀下来,成为一间教室特别的节日。

譬如不少新教育教室里有“旺达节”,这是共读《一百条裙子》之后,为了提醒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歧视,以及学会作出玛蒂埃式的承诺,所特别设立的旺达节。

一间教室每年重过旺达节,可以让师生共同回顾走过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班级中有没有伤害他人的事情?

当有不公平的事情时,你是否勇敢的站出来了?

在这一年中,你是否画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百条裙子?

……”还有不少新教育的教室里有“夏洛节”,这是共读《夏洛的网》之后,为了提醒同学努力成为别人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学会编织爱的大网,而特别设立的节日。

反之,倒是有些流行的节日,却并不需要年年都同样重地过,如教师节,母亲节,只须在整个教室叙事中,特别隆重地过一次就足够了。

否则,有些感情一再重复的表述,也就成了廉价的旧分币,徒然留下虚假的形式。

也就是说,新教育的仪式与庆典,不是简单地为过节而过节,为仪式而仪式,而是为了擦亮这个拥有特殊意义的特别日子,一经擦亮,从此这个日子就有特别的温暖、特别的味道,从而永存心间。

就这样,我们用晨诵吻醒每一个日子的黎明,用暮省保存每个日子的黄昏,用“含英咀华、如品如尝”的姿态,一天天地汲取人类文化的精髓。

就这样,我们从珍惜每个孩子的生日,珍惜每个孩子的生命,从重对待一个孩子的期末评语,超越分数以及纪律,来反观我们的教育观。

就这样,我们用伟大故事的英雄人物作为榜样,用经典童话作为自我叙事的原型,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方式让一间教室里的师生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

像一条涓涓小溪,穿越岁月,最终汇成大江大河,汇入生活世界的大海,而我们这间教室里的教师,在离别之后,仍将是孩子们心目中那朵最值得怀念的花儿,历经岁月,四季不败。

而孩子们的生命,就如同无数不同的种子,在一间叫教室的花园里,经由我们的守护,经由我们的浇灌,经由我们的守候,而最终将亭亭地开放于岁月的深处,世界的面前。

与我们思考学校文化时曾经说过的一样,没有故事的学校,一定是没有文化的学校。

思考完美教室的缔造,与学校文化建设一样,一定要有故事,而且要有伟大的故事。

故事源自何处?

源自挑战和遭遇,没有挑战和遭遇,没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没有一种创造奇迹的冲动,就不可能有完美教室。

完美教室应该让每一个生命创造奇迹,没有挑战不可能,没有战胜各种遭遇,谈何奇迹?

如果雷夫不能够把贫民窟孩子组成的教室打造成为快乐的天堂;如果美丽不能够使雪妮从零分到语数良好,甚至再到优秀,他们的教室就要平淡得多。

所以,奇迹发生的过程,就是挑战不可能的过程,就是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见证和经历的过程。

所有的奇迹都会告诉大家:

要永远学会挑战不可能,要让孩子把追求卓越成为习惯,有一颗不甘平庸、不安份的心。

无论是今天在教室的学习,还是未来在任何岗位上的工作,都是如此。

在人生的任何一段旅途上,应该永远努力成为卓越者和创造者。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奇迹,离不开教师真诚且深刻的爱。

对于教师来说,教室就是我们的星球,孩子们就是我们的玫瑰与狐狸,或者就是我们的小王子。

我们原本孤独的生命,我们原本无隽永意义的人生,将因为这种彼此归属而拥有意义——就像我们和家人更为持久的深刻地彼此归属一样,这都是相互的驯养。

但这种超越家庭间的彼此归属和彼此驯养,不是基因与血脉所赋予的自然禀赋,而是一种人类最高的潜能的实现:

为一个原本陌生的人,倾注我们的生命。

而我们自己的生命,也将在这样的倾注之际,获得深远恒久的回响。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传奇,离不开教师的真正觉醒。

对于教师来说,纵然他今天尚未卓越,也至少有一颗朝向卓越的心,这样他才能带领孩子走向卓越。

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能量,缺乏成长,他的教室也就无法获得能量,无法成长。

就会像老师对于新教育网师学员所说的那样:

“当我们心充满软弱与恐惧,教室里就会显现出恐惧与暴力;当我们心充满茫然与混乱,教室里就会显现出浮躁与无序;当我们远离阅读与思考,教室里就会显现浅薄与轻率;当我们充满借口与不满,教室里就会充斥着抱怨且缺乏责任感……总之,当我们的心丧失了生机,丧失了滋养,教室里就会丧失生机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传奇,离不开教师的深厚学养。

完美教室要求教师在成长中努力汲取教育学、哲学等知识,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努力研读心理学、文学等人类知识的精华,让自己的爱和使命感更强大;努力实践教育教学,不断的践行,修正,让自己如同雷夫一样,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

正如我们一再倡导的那样: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立,就是生命在上劳作、栖息、歌唱;立,就是人类顶天立地,成为天地间最美的风景。

只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朝向卓越的教师才能带出不断朝向卓越的孩子。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传奇,离不开教师的心理修炼。

一个教师的心世界,与一间教室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通。

缔造完美教室的过程,从教师自己的成长叙事来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磨砺生命特质,抛却自我缺陷的过程。

教师就如同一个教室的导演,他的优缺点在无形都会孩子以影响,他的性格会在无形中烙印在教室里。

如有的教师多愁善感,孩子们也多愁善感,有的老师言语犀利,班级的孩子也个个出语不凡。

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的国建老师给我们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学生刚入学一个月的时候,调皮任性纪律差,他的脾气也非常急躁。

几乎每天都是心平气和地走进教室,气急败坏地离开教室。

开学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父母们谈论起孩子上学以后的变化时,几乎都反映,孩子们变得比较急躁,动不动发脾气。

后来他才认识到,教师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

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负面性格气度影响了孩子,一个完美教室的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自省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是什么,可发掘的资源是什么,如何把自己的生命能量最大限度的释放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扬自己的优势?

如何矫正自己的缺陷?

避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影响到孩子。

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奇迹,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