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85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7多套卷含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qīngjìngqiǎnlánfànwéichànàduóm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ēnbiàncànlànzǐsèbùjǐnkuòd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浙江(zhè zhē)孔隙(kǒnɡkōnɡ)臀部(tún diǎn)

蜿蜒(wān wǎn)盘曲(qū qǔ)漆(qīxī)黑

似的(sì shì)即使(jì jí)稍(shāosāo)微

三、形近字组词。

载()膝()

栽()漆()

四、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异:

A.不相同的。

B.别的,另外的。

C.分开。

D.奇怪。

E.特别的。

(1)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______)

(2)这个山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不但奇形怪状,而且颜色各异。

(______)

(3)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______)

五、多音字组词。

没méi(_____)mò(_____)

刹chà(_____)shā(______)

荷hè(_____)hé(_____)

六、根据课文叙述的先后顺序,给下列句子排排队。

(_______)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_______)过了孔隙就来到了内洞。

(_______)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了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_______)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_______)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_______)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七、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__________)

(2).后来太阳才慢慢地沖出重围,出现在天空。

(__________)

(3).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__________)

(4).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__________)

八、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

(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照样子,补全句子)

怎样美的一处风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读课文,填一填。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依次是路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洞。

(2).“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这句话是描写__________洞的,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它__________的特点。

(3).“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从加点词语中可以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口语交际。

某旅游景点有如下一则温馨提示:

走路不看景,留神您脚底;看景不走路,驻足观美景。

这则提示告诉游客什么呢?

这样的提示好不好?

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生物的“睡眠”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傍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

它们干什么来了?

逮蚊子、逮夜蛾一类的昆虫吃。

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

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这些候鸟那样千里迢迢,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不,都不是。

蝙蝠采取“睡眠”的办法来对待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找个偏僻、昏暗,可以躲避风寒的山洞或屋檐进行集体睡眠。

它们睡觉的方式很特别,既不是躺在床上,也不是蹲在洞里,而是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它们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哩。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叫“冬眠”。

不但蝙蝠爱睡大觉,善于“金蝉脱壳”的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事哩!

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

这就怪了!

海参吃海底的虫子——浮游生物。

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原来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生活,海底再也没有海参赖以生存的虫子了。

那怎么办呢?

海参只会在海底蠕动,不会游泳浮上海面,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

一般来说,要睡上四五个月。

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逼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

海参的“粮食”来了,于是它们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是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种动物更有意思了,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

冬天的时候,它要“冬眠”;夏天不下雨,它要“夏眠”;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20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20个月。

等到天气暖了又下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缓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哟,这么说来,蜗牛真称

得上“瞌睡大王”了!

1.文中介绍的既会“冬眠”又会“夏眠”的动物是(  )。

A.蝙蝠B.海参C.蜗牛D.青蛙

2.海参和蝙蝠一般一睡就是(  )。

A.半年B.一年C.20个月D.四五个月

3.海参的“粮食”是(  )。

A.海底的虫子B.蚊子和夜蛾C.海蛇D.大鱼

4.蝙蝠睡觉的方式是(  )。

A.躺在干净的树上睡觉。

B.蹲在黑乎乎的洞里睡觉。

C.独自躺在偏僻昏暗的山洞里、屋檐下睡觉。

D.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和大雁、燕子一样是候鸟。

B.蝙蝠为了躲避干旱而“睡大觉”。

C.到了春天蝙蝠就会醒来,开始活动。

D.海参“夏眠”是因为夏天海底比海面冷很多,它们受不了寒冷。

6.短文告诉我们,这些动物休息是为了(  )。

A.偷懒B.躲避天敌

C.生存D.繁衍后代

7.为什么称蜗牛为“瞌睡大王”?

请结合短文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作文。

大自然是那样的多姿奇妙。

请你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顺序写。

希望通过你的习作,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参考答案】

一、清净浅蓝范围刹那夺目分辨灿烂紫色不仅扩大

二、zhèkǒnɡtún

wānqūqī

shìjíshāo

三、记载栽树膝盖油漆

四、EAD

五、没有没收刹那刹车重荷荷花

六、51243

七、排比拟人设问反问

八、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一道红霞出现在天边。

踏入其中就如穿行画卷中美的一处风景

九、叶圣陶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外列数字大拟人排比溪流蜿蜒曲折、缓急不一

十、这则提示告诉游客看风景要时刻注意安全。

这样的提示非常温馨,语言表达委婉贴心,而且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对游客能起到很好的提示效果。

十一、

1.C

2.D

3.A

4.D

5.C

6.C

7.其一,蜗牛睡觉的时间更长,它可以睡上20个月;其二,蜗牛睡觉的时间更灵活。

冬天和夏天都可以睡,寒冷、干旱都可以睡,而且一旦天气适合就马上背着“房子”逛。

十二、略

2020年春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

(2分)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二、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zǐhónɡjǐnyǒuduānzhènɡyuántóuzhúsǔn

xiānɡyácōnɡyùnǔlìchàshícànlàn

三、选择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打“√”。

(3分)

1.每次拉二胡时,我都调(diàotiáo)好二胡的弦,要不会影响音调(

diàotiáo)的高低,音质的好坏。

2.星期天,我去外婆家时,在转(zhuǎnzhuàn)弯的地方转(zhuǎn

zhuàn)了一圈。

3.晚饭后,爷爷在弯曲(qūqǔ)的小路上散步,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qūqǔ)。

四、选择题。

(10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机器范围转眼间

B.分辩重何刹那间

C.油桐溪流映山红

D.孔隙撞破汽油灯

2.下列词语的意思与词语不对应的一项是()。

A.曲折环绕地向上走。

(弯弯曲曲)

B.形容光线非常暗。

(一团漆黑)

C.形容变化极多。

(变化多端)

D.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颜色各异)

3.“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对这句话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见红色。

B.“那个地方”指的是天边,水天相接的地方。

C.“小半边脸”是说天上有云,遮住了太阳。

D.“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

4.《七月的天山》一课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可以从下列词语看出来。

其中有一个词语是不正确的,这一项是()。

A.进入天山

B.再往里走

C.登山山峰

D.走进天山深处

5.关于写游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游记要把吸引人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B.写游记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

C.写游记可以按照景点的变化顺序来写。

D.写游记可以不按顺序来写,看到哪儿就写哪儿。

五、填空题。

(22分)

1.填写合适的动词。

(4分)

()范围()重围()溪流()调子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4分)

扩大扩张

(1)一个数()几倍,另一个数不变,它们的乘积也同样()几倍。

(2)这两家公司对各自的()计划都讳莫如深,但它们的分店却不停地开张。

漆黑乌黑

(3)她的头发()油亮,好像黑色的瀑布一样泻下来。

(4)内洞一团(),什么也都看不见。

3.按要求改写句子。

(4分)

(1)太阳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改成被字句)

.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仿写句子)

.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0分)

(1)巴金原名,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等。

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

(2)《颐和园》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写作顺序是:

长廊→()→()→()。

六、阅读理解。

(23分)

(一)课内阅读。

(11分)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选段出自《》,作者是。

(2分)

2.选段主要描写了内洞之中的、、、,突出了内洞的特点。

(5分)

3.文中画线的部分让我们体会出:

.

.。

(2分)

4.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2分)

.

(二)课外阅读。

(12分)

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

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去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

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下面的选项中描述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

B.鱼肚白→火红色→淡红色

2.读短文,填空。

(8分)

(1)选段写了的壮观景象,抓住整个日出前后天空、的变化过程和观看时的感觉,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2)选段在描写天空中红色的特点时,用、来比喻,在描写太阳的特点时,用来比喻。

(3)“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句中“不断”、“越来越圆”、“终于”这些词语体现了太阳上升过程中的___和太阳____。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2分)

(1)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是:

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

(  )

(2)本文抓住日出前后天空颜色的变化和观看时的感受这两方面写了泰山的日出。

(  )

七、习作展示。

(30分)

以“游公园”为题,按游览的顺序,写清游览路线上的景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2020年春统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

(2分)

略。

二、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zǐhónɡjǐnyǒuduānzhènɡyuántóuzhúsǔn

紫红仅有端正源头竹笋

xiānɡyácōnɡyùnǔlìchàshícànlàn

镶牙葱郁努力刹时灿烂

三、选择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打“√”。

(3分)

1.每次拉二胡时,我都调(diàotiáo√)好二胡的弦,要不会影响音调(diào√tiáo)的高低,音质的好坏。

2.星期天,我去外婆家时,在转(zhuǎn√zhuàn)弯的地方转(zhuǎnzhuàn√)了一圈。

3.晚饭后,爷爷在弯曲(qū√qǔ)的小路上散步,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qūqǔ√)。

四、选择题。

(10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机器范围转眼间

B.分辩重何刹那间

C.油桐溪流映山红

D.孔隙撞破汽油灯

2.下列词语的意思与词语不对应的一项是(A)。

A.曲折环绕地向上走。

(弯弯曲曲)

B.形容光线非常暗。

(一团漆黑)

C.形容变化极多。

(变化多端)

D.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颜色各异)

3.“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对这句话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见红色。

B.“那个地方”指的是天边,水天相接的地方。

C.“小半边脸”是说天上有云,遮住了太阳。

D.“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

4.《七月的天山》一课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可以从下列词语看出来。

其中有一个词语是不正确的,这一项是(C)。

A.进入天山

B.再往里走

C.登山山峰

D.走进天山深处

5.关于写游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写游记要把吸引人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B.写游记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

C.写游记可以按照景点的变化顺序来写。

D.写游记可以不按顺序来写,看到哪儿就写哪儿。

五、填空题。

(22分)

1.填写合适的动词。

(4分)

(扩大)范围(冲出)重围(迎着)溪流(变换)调子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4分)

扩大扩张

(1)一个数(扩大)几倍,另一个数不变,它们的乘积也同样(扩大)几倍。

(2)这两家公司对各自的(扩张)计划都讳莫如深,但它们的分店却不停地开张。

漆黑乌黑

(3)她的头发(乌黑)油亮,好像黑色的瀑布一样泻下来。

(4)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都看不见。

3.按要求改写句子。

(4分)

(1)太阳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改成被字句)

黑云被太阳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仿写句子)

小提琴的调子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缓,时而急,令人陶醉其中。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0分)

(1)巴金原名李尧棠,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

(2)《颐和园》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写作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六、阅读理解。

(23分)

(一)课内阅读。

(11分)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