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2231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光的折射文档格式.docx

情境I:

观看录像:

坐井观天

探究与发现:

学生观察图像,发现前后两次,星星数量的不同。

引出问题:

前后现象为什么不同?

 

1、提供资源:

薯片筒作为废井,在底部放置一摄像头,筒顶部放置一次性杯子。

用黑色硬纸板作为夜空,并在其表面用刀片刻出几个五角星图案。

以此作为引入场景。

2、创设情境:

从前,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只见过井口上小小的天空。

3、教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学生看到星星数量不同,能够回答出两次差别在于“有水”“没水”。

2、学生看到情景后,处于惊讶状,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活动I:

学生活动

师:

请同学们根据图像里空气中的入射光线位置及活动I要求进行实验,并完成练习1。

对比两次不同光路的现象,并完成作图。

光具盘、水、玻璃砖、学习活动卡。

2、提供支架:

实验场景图像,学生根据实验场景中入射光线的位置,进行探究、分析。

3、提供支架:

教师黑板画出光的折射图像。

1、小组交流:

分析交流,获得光的折射现象定义。

2、教师引导和追问:

学生根据教师所指图像位置,回忆光的反射图像中的各个名称,在教师的追问中继续命名折射光线与折射角。

活动II:

学生猜想

回顾光的反射规律

在光的折射中,又可以研究什么呢?

小组讨论:

光的折射猜想。

1、提供支架:

光的反射图像与光的折射图像。

2、建立学习社群:

学生分组讨论,建立学习社群。

1、学生通过光的反射图像,说出光的反射规律。

2、小组交流:

类比光的反射规律,说出光的折射猜想。

活动III:

学生演示

类比一下左侧实验的方法,在光的折射中,如何验证三线共面呢?

自制可翻折PE板、激光源、水缸、铁架台、水。

2、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自行演示实验过程。

1、学生采用光的反射实验中相同方式来验证光的折射中的规律。

2、教师引导与追问:

学生实验时,由于语言组织能力不佳,无法获得结论,教师在此追问,学生看到现象顺利得出三线共面结论。

活动IV:

学生实验

通过再次使用类比法,对光的折射剩余猜想进行设计与实验。

1、建立学习社群:

建立3人学习小组、学生实验演示视频。

2、提供资源:

光的反射实验动图、光的折射实验动图、光的折射实验还原图。

1、展示交流,学生填写学习活动卡,交流实验结论。

2、其他小组补充分析结果,归纳结论。

3、教师对学生表达进行补充与肯定。

活动V:

光的折射作图

学生练习光的折射图像。

拓展:

如何使用光路图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图像练习、直尺。

2、实物投影仪作为展示工具。

3、创设问题情景:

筷子放入水中,发出两根光线,光在空气中的折射个光线是什么样的呢?

4、提供支架:

筷子弯折图像、坐井观天分析图。

5、创设情境:

假期溺水图片。

1、学生交流,用所学规律解释作图原理。

2、学生用光路图解释光路偏折现象。

附件:

附件一:

学习活动卡

★活动I:

请对比光斜射入水或玻璃,与光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的

两个现象。

结论1:

光从空气(“斜射入”或“垂直射入”)

水(玻璃)时,在水(玻璃)的界面处会发生偏折。

练习1:

根据所看到的现象,补全图1中的光路。

图1

学生猜想

★活动III:

学生演示三线共面的验证。

★活动IV:

类比光的反射实验,对光的折射实验进行设计,写出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

研究光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表格设计: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时

结论2:

当光从斜射入时,

★活动V:

练习2、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

O

(2)

(1)

练习3、根据入射光线画折射光线。

练习4、根据折射光线画入射光线。

4、看图解释原因:

附件二:

课外实践

1、根据图中的提示,模拟日出场景

2、请上网查找海市蜃楼的原因,并用光路图进行解释。

3、将烧瓶中球形部分装满水,用眼透过烧瓶观察周围不同远近的事物情况。

●说课稿

《光的折射》说课稿

一、设计实施

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创设情境——体验现象——提问与猜想——设计与实验——概念引入——现象应用。

一个概念作为教学的灵魂贯穿于教学中,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与之互动,从认识到知道,再从知道到理解,要历练太多,动手体验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但是任凭学生在那毫无目的地学习,是一种放纵、不负责任。

我们需要教学创新,以此推动学习创新,创智课堂是一种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型态。

图像在大多数教学中,屡见不鲜,其为本次教学实施的创智关键。

图像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形象反映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关系,图像中隐含着不少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其是分析实验数据所用到的方法,但是物理图像并不是只有函数图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知识而创设出来的场景就可以用几张图像配上简洁的文字表示出来。

图像成为了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物理殿堂,又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知识、自主实验的有力支撑。

创设活灵活现的情境

图像是图形与影像的总称,影像在引入教学中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

我在开头设计了一个青蛙数星星的场景,通过杯底的摄像头,实时记录下夜空的星星数量变化。

学生在生活中透过其他介质看物体的场景已经经历很多,若再见到,学生上课初强烈又短暂的好奇就会马上消失,所以该场景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而引起的视野变化,学生接触甚少,青蛙的图片以及影像一出现立即被深深吸引。

思考老师的问题“前后现象为什么有区别?

”,通过场景中教师的旁白“下了一场大雨后”,从而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光的折射》。

提供学习支架

我采用“动”“静”两种图像以及图文结合,配合学生实验视频,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看着图像完成学生活动与学生实验。

学生体验时,给图像配上说明,特别指出图中的入射光线位置。

这就好像看一场进口电影,光有图像,对于大多数人,根本听不懂,也看不懂,有了字幕之后,即能欣赏宏伟精彩的画面,也不会错过影片跌宕起伏的剧情。

图文结合之后,学生将手中学案摆在一旁,个个都瞪大眼睛关注图像,接着才审阅题目,效果与之前截然不同,比单一的图像更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学生猜想时,需要类比光的反射规律,来思考光的折射可以研究的内容。

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点,很多情况是在学案的课前准备中加入光的反射实验练习,让学生课前巩固。

但这种方式,只会增加学生思考的负担,没有内容支撑,如何才能想得起来呢?

若光的反射图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着它,第一反应就能说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再用问题引导学生,便唤起了学生对过去知识的记忆,说出剩余规律。

学生设计时,学生所叙述的步骤,其余的同学要经过二次理解,用大脑再加工,才能明白,我使用动态图像与视频的结合,无论是会设计,还是不会设计的同学边做边看,并循环播放“动”图的方式,使之不错过每一个小小瞬间,每时每刻都有依可循。

二、实践感悟

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图像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学生看图文,自我探索光的折射现象,到探究前的种种猜测,到动图帮助学生详细设计实验,再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最后在光路的可逆中,也有实验图像映入学生的眼帘。

一连串用图像编织起的教学环节,直观、便捷、容易记忆,课堂因此变得轻松、易懂。

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中心,但更要重视图像的渗透。

图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体现,使用的“静”、“动”图像,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提供有效帮助。

学生讨论、探究是现代教学的主流,但没有了图像,学生还是会不知所措,有可能还会觉得物理课全是文字,很枯燥,图像就是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活”起来。

经过长时间教学,发现经常使用图像作为知识沟通的载体,思维习惯会发生改变,在今后的物理探究中,也会习以为常的使用图像去猜测问题、探究问题、解释问题,大脑中将图像转变成文字,或将文字转变成图像,就算是没有看到过、经历过的场景,学生也能从中获益,并且构建出更加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三、修改与完善

教学中,只是将光从空气到水(玻璃)中的规律解释到位,却缺了光从水(玻璃)到空气的环节,显得知识点很粗糙。

在光路可逆环节里,可以提问“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规律又是怎样的?

目标设定过高,而且过度预设。

在环节一与环节二中,教师的提问与学生回答契合很好,到了环节三,作图时,学生因之前对光的折射规律理解层次不同,反应各一,与教学设计中预设有偏差。

引入的解释不到位。

将井中有水与无水的光路制作到同一张图中。

投影仪的使用太少,学生设计可通过投影放出,让其他学生能够看着老师的修改来更改自己的设计。

●研究报告

在物理教学中图像提供有效学习支撑的应用

——以《光的折射》为例

【案例描述】

《光的折射》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的内容。

这次教研的主题是图像让课堂更生动,所以在学习的支撑上都已图像作为学生理解课堂提问、实验设计、分析归纳的重要成分,考虑到执教时间为40分钟,执教班级学生在全市处于中等状况,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知道光路的可逆。

基于这样的目标,我将整节课预设的教学流程大致有三个环节。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境,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教学环节二: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知道光路的可逆;

教学环节三:

生活应用。

【“环节一”教学片段】关键词:

数星星

师:

(播放“坐井观天”实时录像。

看到了什么?

生(集体):

两颗星星。

下了一场大雨后。

(在教具中加入水。

现在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很多星星。

为什么和之前有区别?

生1:

前者没有水,后者有水。

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播放活动I的内容)

(板书:

光的折射。

此处的情景原理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偏折的。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们常用杯底现字或现币作为开场的情景,要从某一特殊的角度去观察现象,现象的大小程度不明显,而且与我们课本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条件不符合,无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采用,水下放置摄像头,拍摄没水有水两次不同视野的景象,能让学生很清楚的看明白视野的变化,也比较简单地明白光的折射需要光在传播时经过两种不同透明介质。

请介质为水的同学看左图,介质为玻璃的同学看右图,根据图像里空气中的入射光线位置及活动I要求进行实验,并完成练习1。

配上图片,是为了学生在不理解实验要求时,能抬头看一下图中入射光线的位置,并模仿图上光具盘里激光的摆放,既是对课堂的一种辅助。

我们获得什么结论呢?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在水(玻璃)的界面上发生偏折。

(板书绘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这个角叫做?

这条光线叫做?

水(玻璃)的光线叫做?

水中的角叫做?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光线、折射角。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理解,才能回答出。

在情景中,我设计的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只要看现象说现象,用有和没有两个词语就能很好的对比不同的情景。

每一次的问题都是学生思考之后再回答,一直辅导帮忙,只会使学生对这个现象不理解。

此环节的作用就是学生通过坐井观天的情境与活动1的实验对比,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会发生偏折。

本课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

学生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分析光的折射现象,教师活动只能是提问与组织,简洁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理解问题。

【“环节二”教学片段】关键词:

类比

下方的折射光线到底往哪个方向呢?

在探究前,我们一起回忆光的反射规律。

(投影光的反射规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请同学小组讨论一下?

光的反射实验是光的折射实验基础,两个实验都是对光路改变方式的研究,所以有相似的地方,我通过列出光的反射规律后,学生类比、讨论,光的折射中,可能会有哪些相似的规律,提出问题与猜想。

让学生经历方法的使用过程,对接下来的实验设计作铺垫。

生2: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发现两侧?

折射角与入射角是否有关?

我们发现两个实验有相似相近的地方,这就是类比法,能够根据其他实验的规律,对我们的今天要学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有了猜想之后,我们要通过什么来验证猜想呢?

实验。

在光的反射实验中,这些规律都是如何验证的呢?

可以翻折反射光线一侧的小门,观察小门上的反射光线是否存在。

我们来看一下xx同学是怎么验证的。

(播放“光的反射实验”视频。

这么做,教学时间节省下来,不仅为学生接下来设计光的折射实验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规范的语言格式,而且这个教学点上,也不需要过多干涉学生的回忆。

ppt中使用动图循环的方式,无形中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根据刚才的所见所闻去设计光的折射实验。

翻折折射光线一侧的小门,观察折射光线是否存在。

学生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

在水中,翻折下方PE板。

观察现象,可得什么结论?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板书:

三线共面)

请同学讨论,设计剩余猜想的验证方法。

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并记录下入射角和折射角。

请同学们根据自行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点评学生的方案,纠正不足之处,完善实验设计。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巡视指导,指导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

并组织部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根据两张表格的数据,可得结论是什么?

生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再看一下数据的变化,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2:

入射角变大,折射角变大。

入射角相同时,水(玻璃)中的折射一样吗?

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3: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对于表格的分析,学生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再看一下数据变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分析不是只有比较大小,还能分析如何变化。

对今后其它的实验归纳方法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再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都得到了解答呢?

做实验时同时也发现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

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我们还发现光路是可逆的,方法如图所示。

(展示光的反射实验图。

在光的折射中,是否也存在可逆?

如何验证?

从原来折射光线的位置在入射回去,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位置。

大家动手做做看。

根据现象,得到的结论是?

生(集体):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图像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就好像一场球赛的进球镜头一样,现场的球迷看了以后没有太多感觉,但是当这镜头能在大屏幕上重复的不断地播放,球迷的心情肯定也跟着激动起来。

学生也需要一些动力才能更好地自我探究,那就是动图的效应。

此环节中,大量使用实验装置图,甚至是动图,为的是让繁琐的实验步骤简单化、便捷化,但是只用图片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困难还是很大的,所以在动图的基础上配上学生的视频。

这样学生理解时即看到了班中同学拍视频时的风采,也能模仿该视频中同学的操作过程,达到一个寓教于乐的效果。

【“环节三”教学片段】关键词:

建模

我邀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出光的折射图像,两人都很规范,画出了光路中的法线,但是其中一位同学却标错了反射角的位置。

请这位同学看一下错在哪里了呢?

此时,该同学并没有发觉位置错误,而是丢给大家一句:

“噢!

我画的角度太大了!

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

但是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其实你的折射角标的位置有问题。

折射角是哪两条线的夹角呢?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恍然大悟)

学生对于折射角的概念还是没有弄明白,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水后,看得景象和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不同,学生对折射角所在位置就产生了偏差。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过程中,学生归纳得出的结论也不能应用于所有光的折射现象,所以环节三中此处是一大败笔。

筷子放入水中,水中的筷子发出两根光线进入空气后的折射光线该怎么画呢?

我巡视了学生们所画的,将某一位学生的图放在投影仪上。

这位同学你用到了什么规律去画呢?

此处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光路图的绘画是根据光路传播的规律来完成的,学生画完后,说出原理,就是对规律的合理使用。

空气中这两根线不能相交,但在水中却有交点,这个点便是筷子的虚像,它被抬高了。

理解虚像是最费力的一件事,在应用环节中,我忽略了一点,当学生完全不理解的情况下,应该将道理解释清晰,将其改成:

“人眼只认直线传播过来的光,而折射光线并非直线传播而来,反向延长回去就是人所认为的光源。

开头的青蛙为什么看到的东西变多了呢?

由于光的折射,视野开阔了。

此处应将有水没水的两类图像对比,让学生用对比法,看出光路的不同,对光的折射应用才能很好的解释清楚。

此环节中,主要通过建模,画图的方法对物理现象作出解释,如果让学生在一幅图中既要画出入射光线,又要画出折射光线,是难上加难。

所以环节上首先要有光的折射规律的简单作图应用,让学生熟悉给一根光线画另一根光线的方法,再给出生活实际场景,根据给定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去画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让学生照着做,进行模仿,等他学会后,再进一步更难得现象用光路图进行解释。

不过,学生的能力最多就停留在画出光线为止,若要让其解释虚像问题,现在还太早。

所以图像对学生解释生活现象的方面应用还不是很成熟。

【案例分析】

图像为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提供了帮助。

本节课中,学生的学是因引入的情景产生了动力、因“静”与“动”两种图像产生了润滑作用的一种自主地学习,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撑。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要经历猜想、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过程才能对一个物理概念有初步认识。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实验,学生间相互合作完成探究。

整节课学生采取数据分析法、多次图像对比法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从教学实录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时,离不开图像;

在提问、探究时离不开图像;

在应用、现象解释中,更离不开图像。

图像变成学科知识获取时,不可或缺的提示。

整堂课上,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方法不是来自于空洞的概念讲授,而是教师不断地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图像,使得学生结合这些图像与自己的思考才有了新的记忆。

现在图像的层次仅仅停留在教师提供给学生,我认为更好地学习,便是学生自主产生使用图像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它需要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形成。

在学生活动中,将图像法与其它方法对比,比出其中的优劣,学生便根据学习结果作出调整,挑选出较为简单的图像法了,通过反复不断地强调、干涉,学生可以体会到图像法解决问题的便捷性、直观性。

本节课对图像提供有效学习支撑的应用,只是其一小部分的作用,无论“动”与“静”的图像,都是教学中的一小步的突破。

实验与图像的交融,让学生在其中更好地体验、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