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256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0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纤细(xiān)B.脉络(mài)C.涕零(dì)D.栖息(q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庭地白树栖鸦(庭中,庭院中)

B.纤纤擢素手(白皙的)

C.泣涕零如雨(掉落)

D.轻烟散入五侯家(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

二、理解古诗内容,填空。

1.《寒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_______”一词形容花开既多且广,“________”一字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态。

我还知道关于“寒食”的传统习俗,如____________________。

2.《迢迢牵牛星》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妻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用“/”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3.如果把后两句改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

为什么?

4.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四、课外阅读。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2.“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诗中除表现了春天的物候特点之外,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这首诗中“__________”这一句是诗人的想象,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_之情。

4.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5.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季节的特征?

一、1.C2.D

二、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无处斜禁烟火、吃冷食、祭祀先祖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泣涕零如雨

三、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鸦雀,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院中桂花。

3.不好。

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自己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环境。

全诗抒发了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1.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苇等

2.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实践的重要和可贵)

3.正是河豚欲上时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

4.示例:

春回大地,桃花初开,江水变暖,鸭子活跃;春天的野草,芦苇的嫩芽,相继争发。

真是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啊!

5.早春(初春)。

示例:

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蒌蒿、抽出短芽的芦苇。

2.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

“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提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检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面。

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

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瓣,可是他们能包涵。

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

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

“不去。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

“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

“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妈妈说:

“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1.本文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2.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

3.“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不应删去,理由:

①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包涵。

②为下文父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打下伏笔。

2.“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

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3.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

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4.提示:

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3.

花儿与少年

梁晓声

有一个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

“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普通的中学。

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不说,还给他起了个小绰号—“逃学鬼”。

是的,他经常逃学。

他逃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贫穷。

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

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一年级时的书包。

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

这使他自渐形秽,内心极其敏感。

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伤害他,他却已经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或某种举动而表现得像遭了暗算似的。

妈妈不止一次地指出:

“家里明明穷,你还爱面子!

早知道你打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当初不生你。

老师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

“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表示对于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

知道这暴露了什么思想吗?

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头。

他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航脏的脚趾,顿时模糊不清厖

妈妈的话令他产生负罪感。

老师的话令他反感。

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

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

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时,两个大人迎面走来。

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在度蜜月。

那男人说:

“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他欲跑,手腕已被拽住。

他认出对方是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姓刘。

刘教师这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

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

刘教师温和地说:

“我代表我和我的妻子,邀清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

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

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又点了点头……

在公园城,小学六年级学生顺从,让他得到了一支奶油棒冰作为奖品。

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货物已经得到了奖励。

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棒冰。

对面是公园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

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争先恐后,开得热闹。

刘老师说:

“记得你当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

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

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

“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共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

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

片刻,他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

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很仔细,说喇叭花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

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次。

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

他说花瓣儿越多的花,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

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

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

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

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

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

刘老师说自己是农民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

一联系以人,他就听出,教诲开始了。

他没太反感。

因为刘老师那样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

刘老师话锋一转,说星期一要到他的班里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

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

老师问:

“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

明天你可以不去学校。

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

如果家长着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写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

他听到刘老师的妻子悄语:

“你不可以这样。

他听到刘老师产:

“可以。

刘老师说:

“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去,希望你在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以分析、点评。

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一名学生,都是难以拒绝的啊!

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

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学校门,在第一节课前,他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

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

他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开放;咿呀学语是开放;入小学,成为学生第一天是开放;每年顺利升级开放;获得第一张奖状更是心花怒放厖

他写道:

每一朵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

如果一个学生像开不成花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啊!

老师读这篇作文时,教室里异乎寻常地肃静。

后来,他考上了中学;再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再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词语与花,一往情深……

他是我的友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

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赎罪()辍学()教诲()稠密()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句进行评析。

3.文中画波浪线这段文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是如何起到这一作用的?

 

4.文中的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谈谈你的看法。

 

5.在生活中,作为学生,你也肯定遇到过不同的老师。

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位

呢?

为什么?

(不少于50字)

1.shuchuohuichou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小学生比喻成未开放的花骨朵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表扬的重要性,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养分。

3.承上启下。

“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承接上文老师希望他写一篇可以点评的作文,“不管怎样的一名学生,都是难以拒绝的啊”引出下文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

4.刘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懂得引导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有良好教育方法的老师。

5.略

4.

陪着母亲坐火车

张玉兰

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

正连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

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

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于操着家乡话,一边喊:

“让开,让开!

”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

母亲对陆总一笑说:

“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

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

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

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

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

“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

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

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

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

母亲说:

“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

“谁说不是呢?

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

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

"你要不要来一份?

男人摇摇头说:

“不了,我不饿!

吃过饭,天也渐渐地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

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

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

“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

”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

男人长叹一声,说:

“大婶,我也不瞒你。

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

俗话说:

儿行千里母起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

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

他接起电话说:

“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

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

“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

“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

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

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

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

“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

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

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

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选自《小说选刊》)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陪乘火车→(A)→中年男子偷吃→(B)→掏钱资助→(C)→母亲欣慰

2.本文的题目是“陪着母亲坐火车”,但有的人认为,其实是母亲在陪着儿子陆总坐火车,你怎么看?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说说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本文看来,儿子陆总是一个孝顺,有良知的人,那么他之前为什么会拖欠工资呢?

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写出多种可能。

1.(A)偶遇中年男子(车上遇到中年男子、与中年男子交谈)(B)中年男子诉说(遭遇)(C)结清工钱(结清拖欠款)

2.示例,我认为题目是有道理的,因为是母亲提出坐火车,儿子是因为孝顺陪同母亲坐,但联系全文看,后者说法也有道理,母亲特意带儿子坐火车是为了帮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所以可以说是母亲陪儿子坐火车。

3.本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编造“一路好得很”的谎言,表现他对父母的孝心。

4.①依顺母亲,陪乘火车表现有孝心;②想帮男子买盒饭,掏钱资助表现有助人之心、同情心(写爱心也可);③结清拖欠工钱并发红包表现曾经不守诚信,但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有良知。

5.示例:

①一时贪婪,利欲熏心;②身居高位,不知农民工处境艰辛;③公司处境不好,资金周转不灵等。

5.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

(2)畅通无阻:

(3)行云流水:

(4)文思泉涌: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4.请从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1.

(1)从早到晚都生活在一起。

(2)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3)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思路开阔敏捷。

2.自豪

3.事情发展穿针线春风

4.“不敢”“唯恐”“轻轻”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

5.“美丽的梦”指母亲希望自己对儿子的爱能畅通无阻。

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而“缝合”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想要让她对儿子的爱畅通无阻的愿望在得到儿子的回应时终于得到满足。

6.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6.

永远都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

“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

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在以后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

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

“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居政坛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

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他们把坐到“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灌输:

(2)雄心勃勃:

(3)凤毛麟角:

(4)出类拔萃:

2.文章中多次出现“前排”这个词,“前排”在字典中怎样解释?

在文章中怎样解释?

3.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撒切尔夫人永远争第一的信念?

4.“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句子中的“高度”具体指什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读了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

(1)渗透、教育。

(2)很有雄心大志。

(3)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4)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2.前面的座位;时刻处于领先的地位。

3.①一年内学完五年的拉丁文课程且名列前茅。

②体育、音乐、演讲都走在前列。

③四十多年后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且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4.高度:

人生的最高目标。

能否取得成功,态度和追求十分重要。

5.“永远都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更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