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301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9《长亭送别》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⒈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⒉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⒊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

  ⒋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⒈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⒉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⒈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⒉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⒊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⒋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有关知识,为鉴赏课文打好基础,把握课文情节内容,赏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

”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

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

“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

尽管奢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言,也难免“循墙绕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如何”。

但是,最令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恐怕还是要数本拟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的恋人了。

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这样写道: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生何堪?

唯效春蚕、蜡烛,终生相待。

殷殷嘱托意难尽,但求青鸟常往返。

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在此诗中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

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基础知识:

  ⒈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年)名德言,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序》《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贾仲明在《凌波仙》吊词中说: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即《董西厢》对王实甫的影响更大。

王实甫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发展、提高,对情节也进一步加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更为合理,同时充分发挥了戏剧表演的长处,使冲突更为剧烈,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更为细致,语言也更加精练,从而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⒉作品介绍:

  《西厢记》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这同一般的元杂剧仅有四折不同,课文节选自第四本第三折,原题为“哭宴”,写崔母被迫许嫁后,便令张珙入京应试,求取功名。

张珙临行前,崔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其送行,原题中的“哭”字非常形象,道出了刚刚取得母亲认可爱情的女主人公又要与心上人分别而异常痛苦的心境,正所谓“离愁别恨”。

但崔张分别的痛苦,是崔母一手造成的,她认为女儿是名门闺秀,张生只是一介布衣,因此门不当户不对,故而在崔张爱情既成事实之时,还要强迫张珙进京应试为官,否则不准完婚。

“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

”崔张二人就是在象征封建势力的崔母的逼迫之下才被迫分离,选文以“长亭送别”为题,虽然委婉文雅,但过于大众化,流于一般,远不及原题那一个“哭”字更令人伤感。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

  (要求:

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

  ⒉学生自行默读

  (要求:

结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⒊明确本文所化用的诗句及典故

  由学生自行提出,教师归纳并用投影显示。

  ⑴化用诗句:

  “碧云天、黄花地。

”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化用而来。

  “阁泪汪汪不敢垂。

”语出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蜗角功名,蝇头微利。

”语出苏轼《满庭芳》。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出自元稹《莺莺传》,是莺莺谢绝张生的一首诗。

  “伯劳东去燕西飞”,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后化为成语“劳燕纷飞”喻别离。

  “一春鱼雁无消息”,出自秦观《遮鸪天》词“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⑵典故成语:

  十里长亭、举案齐眉、望夫石、红泪、司马青衫、鱼雁、青鸾。

  ⑶戏曲术语:

  洁、幺篇、下场诗。

  ⑷元人口语:

  上朝取应、迍迍、破题儿、辱末、斜签着坐的、死临侵地、奈时间、煞强如、怕不待。

  ⒋《长亭送别》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

这幅图由几个画面组成?

请同学们为这些画面拟个小标题。

  明确:

四幅:

长亭路上 长亭离筵 席残人去(或长亭分别) 远望张生(或长亭目送)

  四、具体研析:

  ⒈本折的标题为《长亭送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一说起长亭,不由使人想起了别离,因为古代驿路上总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人的送别也总是在这里设宴饯别,故而“长亭”本身也就带上了别离的色彩,自习时我们阅读了祝肇年先生的文章《情境交辉》,了解“情由景生,境由情现”的说法。

他告诉我们:

“没有了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

”并且结合曲词分析了四幅画面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请问,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

  明确:

这篇评论,从情、景、境的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情与景、情与境的相依相生的内在关系。

这种关系,简言之,即是“情由景生,境由情现”。

作者重点论述的是情境相生的艺术原则。

  文章的前两段,以两例曲词来说明情中见景和景中见情,这也是从总体上来说情景交融,说明这样的景不仅能传情,还能象征人物的品格、气质。

中间六段是文章的主体——谈情境交辉。

先写整体的情景交融,重在异中之同,把全部人物形象都包容在秋山落日的秋境之中。

不论是途中之境、离筵之境,还是席残相别之境,总是先以凄然的秋景入手,这个完整的秋境与莺莺的离情是一致的。

再写局部的情景交融,重在写同中之异,把完整统一的秋境图分成四幅小画:

长亭途中、长亭离筵、曲终人散、张生远去。

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这四幅画中,作境异情殊的描写,自然情境各异的四幅画,又是统一在全篇总的色调之中。

最后两段,说锤炼语言是达到情境交融必不可少的条件。

同时,再次强调《长亭送别》中情境交辉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这篇评论的不凡之处,就是对“景”字作了深度的开掘,指出“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可离境,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

也就是说,景从属于境,没有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可见境在艺术描写中的重要位置。

  ⒉祝肇年先生说: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同学们,你在这“美妙的感受”中,最爱哪支曲子,能把你那“美妙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吗?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

〔端正好〕作者只捕捉几样形象,略加点染,便绘就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

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渐紧,北雁南归,由上到下,耳闻目睹,好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

这四句,一句一景,衬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自问自答,经霜的树林,在充满别离愁绪的莺莺眼中,尽是离人的斑斑血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

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学生乙:

〔滚绣球〕一曲,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玉声,“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一个“怨”字,一个“恨”字,写出了莺莺内心的悲苦无奈,也道出了莺莺蕴藏于心的抗争情绪。

垂垂的柳丝,在莺莺的眼中成为拴马的缰绳,疏朗的树林,也可挂住斜阳的绳索。

拉住心爱的人儿不再前行,拖住将落的夕阳,让时光永驻。

周围的景物一切都成为莺莺抒发心中离愁的对象。

经历了千辛万苦,多少波折,才结束了苦苦相思,还未等倾吐衷曲,又被发誓“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狠心母亲逼迫分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地表现了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尤其是“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更是妙绝,马儿慢慢行,是莺莺的希望,更是张生的心愿,再慢也要前行,车儿只得快跟。

一慢一快,紧相追随,多希望马停车偎,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代,永在长亭。

这一番微妙的心理,真是把莺莺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真不知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学生丙: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花、靥、被、枕、杉、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

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

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意,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学生丁: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更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

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

听到了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

“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古典诗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吸取古典诗词的语言精华,加重了文章的斑斓色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表现。

情同景生,境由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曲词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多选几首曲子来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选背曲词,争取多选。

  2.用散文的笔法改写〔端正好〕一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曲词的艺术特色,体味人物内心情感和《窦娥冤》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本文的反封建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

李商隐的《板桥晓别》

板桥晓别

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李商隐的这一首《板桥晓别》诗,正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微妙心理的真实写照,经历艰辛才获得的幸福。

转眼间又将失去,喁喁情话犹在耳边回响,缠绵柔情仿佛还在眼前。

却“破题儿又遭别离”。

张生如同已跨上鲤鱼的水仙,此一别何时相见。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难怪忧心忡忡的莺莺红泪,要遍染霜林醉了。

二、分析人物形象

  ⒈结合剧情,概括人物个性特点。

  明确:

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美丽少女。

与张珙在佛殿相逢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墙角联吟,真诚相爱。

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

之后,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样阻拦,都矢志不渝。

最终得到了承认,获得了爱情的胜利。

  张珙——出身贫寒,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

和崔莺莺相见时,仅为“白衣一秀工”。

但他为人诚挚,对爱情执著而专一,为了爱,他不惜抛弃功名,赁居西厢,并借故搭斋,通过月下联吟、献计解围、琴音相挑等多种方式的真诚努力来获得莺莺的爱。

甚至身染沉疴,也未能改变他对莺莺的一往深情。

同时,他又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但他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最终在红娘的帮助下获得了真挚的爱情。

  老夫人——老辣、世故、阴险、狡猾,满脑子封建思想,时刻不忘自己相国夫人的高贵门第。

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对于女儿,她从顽固的封建观念上为女儿“着想”。

用严厉的管教与防范来“爱”,使女儿觉得这种“母爱”苦不堪言,甚至咒骂她为“狠毒娘”。

她是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是剧中封建势力的代表,对女儿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不惜赖掉当众亲口许下的婚约,她恪守“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充分显示了她势利小人的一面,暴露了她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最不受欢迎的角色。

  ⒉曲词怎样真切而生动地表现了莺莺的微妙心理?

  明确:

〔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柳丝系玉骢,疏林挂斜晖,这正是莺莺内心世界的展现,她希望马不行,日不走,时光永驻;马慢走,车快行,紧相依偎。

说不尽的喁喁情话,道不完的离愁别绪。

松金钏、减玉肌正是内心被离愁折磨的外在体现。

尤其〔叨叨令〕一曲。

这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真切地体现莺莺不忍分离的内心世界。

酒宴之上,莺莺本想抓住这短暂的时日畅叙别情,无奈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只能无奈地感叹、悲伤。

但眼光却从未离开张生的身,他那拘谨发呆的样子,泪盈满眶的神态,假作掩饰的动作,在莺莺的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

而她呢?

也只能和张生“一递一声长吁气”。

直至老夫人离去,莺莺才抓紧时机倾诉衷肠,先连用四曲殷殷嘱托,一句一句都饱含着莺莺那真切的关心,使人想起了《走西口》中那絮絮叨叨的嘱托,真是嘱托已千遍,惟恐记不牢。

绵绵情意,尽在其中。

〔二煞〕一曲,更是莺莺心底的剖露,从莺莺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展现了莺莺无视功名富贵,但愿长相厮守的真挚情感。

三、欣赏剧本的曲词美

  王实甫被誉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他写得曲词语言优美,同学们在鉴赏的时候已经领略到了那一份诗歌一般的风格。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进入那优雅迷人的世界,以剧中人的口吻来诵读课文。

(可选读)

  ⑴分小组阅读并推荐优秀者。

⑵进行比赛,看一看谁的角色把握得好,谁的感情表演得最丰富。

⑶结合前边的分析,总结本折的语言特点。

  明确:

①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

〔叨叨令〕一曲中,叠音、排比兼用,又加以反复,真可谓声情并茂、一唱三叹,生动地展现了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的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夸张、对偶兼用,很形象地体现了莺莺所受的心理折磨。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夸张、比喻、对偶同时使用,真是把离别之情写到愁极、恨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夸张兼比喻,恰切地表现了离别之愁使之食之无味的情形,传达出了两人的心曲。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是用典兼夸张,形容伤心之至,悲苦无穷。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的似水。

”夸张、比喻、对比三者同用,以厌酒表示愁苦。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设问和拟人兼用,更是创设了悲凄婉曲、令人哀恸的悲凉意境。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曲词的艺术魅力,恰切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染力很强,真不愧“花间美人”之称。

  ②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和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者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语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成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通俗自然、生动活泼。

四、赏析戏剧冲突,体悟主题思想。

  ⒈莺莺送别张生是为了上京取应,获得科举功名,莺莺愿意吗?

对这件事老夫人和张生又是怎样想的呢?

  明确: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就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

历经多少辛酸痛苦,才获取的爱情,刚刚得到老夫人的承认,马上又要分开,莺莺的内心是极端痛苦的,她认为这是“拆鸳鸯两下里”。

坚决反对张生上京赴考,但她却无力留住张生,是本折中最为痛苦的一位。

  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就打发张生上京赴考,并告诉张生“如不能得中,便休回来。

”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立场,她不顾女儿的幸福和追求,恪守“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死教条,是一个只看门第取人的势利小人,她是最坚决的。

  张珙本就是一个上朝取应的举子,他是为了莺莺才滞留浦东,无意功名的。

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自是顺理成章的事,因而才别离长亭。

虽然也是深情款款,泪眼盈盈,但求取功名的想法此时已占了上风,所以他说: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因此,他虽然不忍遽别,也是离愁满怀,但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⒉莺莺渴望自由的爱情,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重别离、轻功名,在本折中是如何表现的,体现了她的什么精神?

  明确:

莺莺一上场,就充分流露了她内心的痛苦。

她的内心愈痛苦,愈是说明封建家长的冷酷无情。

虽然,她无力反抗老夫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但她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幺篇〕中的那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和〔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就是她的回答。

这些句子,使《西厢记》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老套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

正因如此,她在老夫人离去后嘱托张生的第一句话就是: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再一次表现了她在功名利禄的问题上与老夫人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很好地展现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⒊如何理解〔二煞〕曲中的忧虑?

是不是莺莺在怀疑张生的真诚呢?

  明确:

这是莺莺藏在心底的话,虽然来的突兀,但却分量很重,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如果张生高中,他年少多才,金榜题名,自然会成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

如果落第归来,老夫人这一关势必难过。

陈世美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是整个社会制度造成的。

这一曲虽然抒的是莺莺的内心真情,但也向那些只重功名富贵,扼杀人们真情的社会现象发出有力的抗击,这不是在怀疑张生的真诚,而是莺莺真情的流露,更鲜明地展现了她叛逆又无奈,执著又忧虑的矛盾性格。

  ⒋请同学们结合以上的分析,概括一下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明确: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张生相爱,这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的否定。

不求门当户对,只求真情永远。

为了爱,视功名如粪土,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封建传统道德的反抗。

因而,本折的主题可以概括为:

通过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刻画了莺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突出了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⒌《西厢记》的结尾仍以大团圆结尾,这是不是又流入了才子佳人幸福团圆的俗套?

是不是削弱了剧本的反封建主题?

明确:

《西厢记》历来为人所称道,不仅仅在于它的曲词优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思想上的新意,虽然是在写才子佳人,但贯穿全剧的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使剧本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为了爱,张生不去科举,滞留浦东;为了爱,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同张生联吟酬唱;为了爱,莺莺宁要并头莲,不喜状元郎;为了爱,不惜违背相国家法,私会于西厢,有力地突出了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

并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既反封建礼教,也反封建婚姻制度。

剧中的正面主张是: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正因如此,作者才设计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样,非但没有削弱其批判性,反而更加强化了对封建礼教观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

五、比较阅读。

  ⒈比较《长亭送别》和《窦娥冤》,回答如下问题。

  ⑴崔莺莺、窦娥这两个艺术典型形象的性格有什么共性和个性?

  明确:

共性:

善良的心理,反抗精神。

  个性:

崔莺莺出身名门,是一个大家闺秀,期待真正的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鄙弃功名利禄。

  窦娥先为童养媳,后为寡妇,恪守封建伦理纲常,不怕官府,不怕严刑。

  ⑵《西厢记》和《窦娥冤》均为元杂剧,从节选内容来看,两文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请作一下比较。

  明确:

相同:

故事情节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宫调一样,曲牌也大同小异,皆由一人主唱。

  不同:

《长亭送别》四个部分情景交融,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

  《窦娥冤》三个场面悲壮之中藏细腻,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汇聚为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

  ⑶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王实甫以“文采见长”为“文采派”的领袖。

试就节选的两篇课文来说明两者的语言特色。

  明确:

《西厢记》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作者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剧情合一,富于意境美。

语言委婉隽永,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

且善用修辞,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独具魅力。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曲中语言直白,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通俗自然,口语化的特点更明显,修辞手法较少,更具自然洗练的民间气息。

  ⒉播放《天仙配》视频: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髻。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一曲《天仙配》,同学们一定很熟悉,曲调轻快愉悦,宛转流畅,歌唱者七仙女和董永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一对爱侣。

莺莺和张生是别离,七仙女和董永是相偕还家,他们的心情不同,眼中的景物也自是不同,请同学们从这两个反差强烈的曲词中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

  明确:

虽然由于境遇的不同,所抒的情感也不同。

但他们对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