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303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部编版配套教案.docx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部编版配套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课题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内容

P16-20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学习提问策略:

阅读时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发展目标:

养成敢于提问、用于提问的习惯。

学困生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主动提问地质疑习惯;能初步对提出的问题分类,了解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与针对全文提问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主动提问地质疑习惯;能初步对提出的问题分类,了解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与针对全文提问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教学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为学优生设计的环节红色字体表示,为学困生设计的环节蓝色字体表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破题导入

1.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谁来读课题?

“豆荚”的“荚”读第二声,再读一遍。

2.(出示作者和译者)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安徒生,译者是叶君健。

一位是蜚声国际的儿童文学创作者,一位是译作等身的优秀文学翻译者,他们都值得我们铭记。

让我们连起来再读。

(题目-作者-译者)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故事。

(板书:

童话)

二、学习生字

1.同学们,这篇课文不用课前预习,现在请借助课后生字表,轻声读一遍课文。

(要求:

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很长,但这个故事线索很清楚。

现在不看书,你还记得这个故事吗?

老师来考考你们!

(1)教师引导回顾课文内容:

一个豆荚变黄了,裂开了,五粒豌豆被小男孩(当子弹射了出去)。

最后那一粒落在了哪里?

(预设:

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成了一个囚犯)

教师顺势出示词语:

青苔 裂缝 囚犯

请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苔”是第二声,“缝”是后鼻音。

(2)这粒豌豆生根发芽,被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发现了。

母亲做了什么事?

学生边回忆边回答,教师顺势出示词语:

棍子 支起来 窗框 盘绕

请学生朗读词语,相机正音:

“框”是后鼻音、第四声,“绕”读第四声。

(3)另四粒豌豆中,有三粒的结局是——被鸽子吃了,还有一粒——掉脏水里了。

(4)课文的结局是什么?

(小女孩微笑)

教师出示:

洋溢 朗读词语,这个词给你什么感受?

“洋溢”都是三点水,它本来的意思是形容水很多,都溢出来了,在课文里指笑容很多,开心的感觉充分流露。

(5)齐读词语。

青苔裂缝 囚犯

棍子 支起来 窗框盘绕洋溢

3.教师小结:

我们抓住主要情节梳理了文章脉络,认识了生字。

三、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那么长的课文读一遍是不是都读懂了呢?

(出示第二单元单元页)宋代的大儒陆九渊说: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自己能提出什么问题。

出示要求:

(1)读一读,积极思考,将自已的问题写在即时贴上。

(2)贴贴,问题提在哪里,就将问题贴在课文相应内容的右边;如果是针对全文的问题,就贴在生字表的后面。

老师做示范将问题贴在书上的相应位置。

学生默读,将问题写在即时贴上,并贴在教材上。

2.小结。

同学们再次默读了课文,并提出了问题,写在了即时贴上。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记录。

老师发现同学们最少的提了1个问题,最多提了N个问题,积极动脑,学贵有疑。

四、交流问题,小组研究

1.那么多问题,让我们在小组里交流研究一下。

出示要求:

(1)在组长的组织下,依次交流自己的提问。

(2)将提出的问题贴在“小组问题清单”中“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和“针对全文的提问”的相应位置,注意:

相同的问题只保留一个。

(3)小组长梳理小组问题清单,简要统计,上台汇报。

请一人读要求,关注是否连贯流畅。

再请一人给出提醒:

在原有的基础上,你觉得哪里还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呢?

评价:

重要的话要多读几遍。

会读要求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

针对全文的提问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并寻找全班交流的典型小组问题单。

2.小组上台汇报。

(1)要求:

同学们,要认真倾听每小组的汇报。

(2)展示学生的问题,教师点评。

针对课文一部分的问题有几个?

针对全文的问题有几个?

问题是针对课文一部分的(字、词、句、段),还是针对全文的(主旨、大意、总问题、大问题)?

提的问题是否完整?

表述是否清楚?

小组完成任务的态度是否认真?

小组长汇报是否有序?

3.小组长都上台,同学们来看看,对这些小组问题清单,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4.总结:

分类归纳,我们是怎么提问题的?

都是在哪里提问题的呢?

总结方法——提问路径。

预设:

对重点段落(词句)提问,如:

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这些都是局部问题。

对主要人物提问,如:

为什么一粒小小的豌豆能让小女孩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

为什么小女孩会好起来?

对题目提问,如:

为什么安徒生不写“一粒豌豆和小女孩”,却写“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对主要关系提问,如:

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这是整体问题。

5.像这样,我们既可以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

立足全文,抓住核心来提问是阅读长文的好方法。

当我们抓住主要人物、主要关系、关键段落进行提问,我们能更好地抵达安徒生童话核心,破译文字背后的秘密。

五、成果分享,收获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经历了两次全文的初步认知,先是个人研究,自主提问,接着小组合作,归纳提问,并进行了小组问题清单的交流。

对于提问,你有什么体验和收获?

2.同桌讨论,发言。

预设:

(1)要敢于提问。

大胆说出内心的想法,不要怕错。

(2)拿到文章,要积极提问、主动提问,这样才知道自己的疑问是不是别人也有。

(3)要学会智慧地提问。

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述,这时候要选最合适的表达。

(4)提问是有方法的。

可以针对字、词、句等细节问题提问,可以针对题目、关键词句提问,可以对童话的结局提问,还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写法提问。

不同的提问路径,能看到文章不同的层面。

(5)提问也是可以分类的。

可以针对文章一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

六、总结全文,引出问题

提问是门学问,要学会质疑。

现在,大家看课后练习,编者给我们提了怎样的问题?

出示问题:

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这是个针对全文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反复阅读课文才能找到答案。

下节课我们就来深人阅读,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读课题,听正音。

 

听介绍。

 

按要求轻声读课文。

 

顺着思路回顾课文内容。

 

读词语,个别朗读。

回答问题。

 

朗读词语。

 

说一说课文结局。

读词,感受词义。

 

齐读词语。

 

听师小结。

 

默读课文,思考提问。

 

按要求完成练习。

 

听小结。

 

小组交流。

 

自由分享。

 

倾听小组汇报。

 

听取总结。

 

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讨论发言。

 

看问题,思考。

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

完成《习字册》,抄写课文词语。

选做作业:

学优生作业:

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学困生作业:

再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明白文章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童话

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

提问勇于提问

针对全文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课题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内容

P16-20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能有条理地说说豌豆苗的变化,理解小女孩心理及情感的变化原因,有感情地朗读相应词句。

2.通过一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地改变,初步感受安徒生悲天悯人、关爱弱小、热爱生命地创作情怀。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发展目标:

通过一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地改变,初步感受安徒生悲天悯人、关爱弱小、热爱生命地创作情怀。

学困生目标:

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能有条理地说说豌豆苗的变化,理解小女孩心理及情感的变化原因,有感情地朗读相应词句。

教学难点:

通过一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地改变,初步感受安徒生悲天悯人、关爱弱小、热爱生命地创作情怀。

教学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为学优生设计的环节红色字体表示,为学困生设计的环节蓝色字体表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齐读。

青苔 盘绕 爆裂 亲吻

僵硬 囚犯 探出 任何

玻璃 捏着 耐心 洋溢

豆荚 窗框 裂缝 隙缝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清楚童话故事里主要出现了以下人物:

五粒豌豆、小男孩、小女孩、妈妈。

其中,主要人物是——五粒豌豆中长在青苔裂缝里的第五粒豌豆和小女孩。

文章主要讲了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3.上节课大家自学课文,提出了许多问题,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出示:

(1)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2)为什么五粒豌豆的命运不同,而作者只写了第五粒呢?

可以看到我们的问题集中在了这两点上。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二、自主研究,理解关联

1.指名朗读课文第13~24自然段。

2.出示要求:

(1)找出豌豆的样子变化,用横线画出关键词句。

(2)找出小女孩的心情变化,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同句。

3.同桌交流答案,及时修改。

4.大家画了多少处?

投影词句,核对。

(1)豌豆。

①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

②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

它是怎么钻进这个缝隙里去的?

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③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

④它的确在向上长开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⑤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

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

(2)小女孩。

①小女孩安静地、耐心地整天在家里躺着,望着最低的那块窗玻璃。

②“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

”“我也会好起来的。

我能爬起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

③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

④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

⑤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

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⑥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5.再回到我们之前的提问:

“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这个主要问题,全文用了最多的篇幅来写,你们一下子就抓住了全文的核心,你们真是安徒生的知音。

6.将刚才我们找到的词句对比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对比表格)

小豌豆怎样长大

小女孩怎样变好

小豌豆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小女孩身体非常虚弱

小豌豆探出头来,长出了小叶子

小女孩心里高兴极了

小豌豆盘绕着绳子向上长

小女孩说话时比以前愉快,她第一次能坐一整个钟头

小豌豆开出一朵盛开的、紫色的小花

小女孩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小组交流,然后把你们的理解写下来,请组长来汇报。

过程:

请三四个小组上台汇报,教师相机评价:

有需要补充的吗?

你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吗?

预设:

(1)豌豆苗凭着自然生长的本性长叶开花,它顽强的生命力给了小姑娘战胜疾病的勇气。

(2)从裂缝中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3)再微小的生命都可以给别人带来美好和力量,一粒豌豆与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如此催人奋发,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

男女生合作朗读,体会豌豆苗的生长与小女孩变化之间的联系,感受安徒生遣词造句的优美,品悟文章背后的深意。

7.总结。

小女孩和豌豆之间的联系贯穿整篇课文,在提问中我们就找到了进人安徒生童话的路径。

(板书:

提问策略)

三、留下疑问,再读原文

1.老师在之前也让一些同学自读文章提问,和大家想的不同,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出示)为什么有远大理想的豌豆最后的下场都不好?

2.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呢?

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播放提问同学的录音)为什么听天由命的豌豆最后开花了?

为什么有远大理想的豌豆最后的下场反而是最不好的?

为什么故事里掉到水沟里的豌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我之所以提这两个问题是因为老师说过,人一定要有理想,其中四粒豌豆都有理想,而且都朝着理想努力了,可是最后的下场还是很不好。

这是为什么呢?

那粒想飞到太阳上去的豌豆的理想有些不切实际,最后它既没有实现理想,也没有开花,却掉进了臭水沟里,又胀又臭,但它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开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描写它呢?

我不明白。

3.通过听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不是对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呢?

4.还有同学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

为什么课题叫作《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安徒生分明只详细写了一粒豆嘛!

想知道五粒豆对安徒生而言有怎样不同的意义吗?

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叶君健译的原文。

可能答案就藏在删减的字里行间哦。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去阅读,去思考,去提问吧。

5.一粒豌豆能走多远的路程?

安徒生的想象力使它走到一个孩子对于生的无限热望中去了,没有别的豌豆能走这么远。

掉落到水沟里的“胖得要爆裂开来”的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聪明的你们,不妨继续讨论,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6.总结深化,延伸阅读,

这个小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

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

“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粒豆。

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

安徒生去世有百多年了,百余年来他的作品被陆续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今,深受各国儿童的喜爱。

为了纪念他,尊“小美人鱼”铜像,已经成为丹麦的象征。

此外,世界上还专门设立了“国际安徒生奖”,它可是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他个人也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有着对于心灵的细致关怀。

在这篇童话里,一枝长在青苔裂缝里的微不足道的豌豆花在我们眼前绽放,美景如斯,这更是安徒生本人留给后人的对生命的重要启示:

哪怕在隐蔽的裂缝中生根发芽,哪怕只是开出小一朵花来,这朵花亦是生命的盛宴,舒展自己的生命,亦唤起他人对于生命的热情。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运用学到的提问策略,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试着针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提问和针对全文提问,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与同学交流。

 

齐读词语。

 

回忆课文主要人物。

 

个别朗读第13~24自然段。

 

同桌交流,修改答案。

校对。

 

小组交流,组长汇报。

 

男女生合作朗读。

 

听总结。

 

思考问题,并尝试回答。

 

听总结,深入理解课文意义。

 

理解是“生命的意义”。

 

完成相关作业。

 

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听写课文词语。

选做作业:

学优生作业:

运用学到的提问策略,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试着针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提问和针对全文提问,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与同学交流。

学困生作业:

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童话

第五粒豆小女孩提问策略

一个小花园轻轻地吻关键词句

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生命的意义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特别长,对一些孩子来说能把课文度完整都有很大难度,更别说全文去理解、体会了。

所以这篇课文我主要是带着孩子们把主线找出来,再顺着故事发展顺序来疏通课文,抓住重点带着孩子们理解,体会作者充满“爱”的笔触,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体的大小,而是:

哪怕在隐蔽的裂缝中生根发芽,哪怕只是开出小一朵花来,这朵花亦是生命的盛宴,舒展自己的生命,亦唤起他人对于生命的热情,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另外,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阅读策略课这样的课型,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样类型的课文,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多少有一些不适应,方法还不够熟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会有一些重复的话出现,效率降低了不少,课堂任务有一些紧张,略有拖堂,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