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313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双周练试题

2016—2017学年上学期2015级

第一次双周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2016年9月16日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林与侠为同源所出,这个“源”就是战国时期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集团。

“士”是先秦时期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群体。

在春秋以前,知识为贵族垄断,“士”主要指那些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以作战为主、以耕田为辅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学在官府的局面解体,使部分平民有了接受文化知识的可能。

于是“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士人从习武转向习文,如孔子,这就是早期的“儒士”。

另一些没有分化出去的武士仍然保持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并不断汲取民间文化营养向前发展,这便是“侠士”的萌芽。

从此以后,“儒”与“侠”便成为代表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角逐在历史舞台上。

双方都不满于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不一样。

儒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全力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墨家的目标则很模糊,他们提出的“兼爱”和“非攻”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国,于是他们便以行侠的方式去破坏现存秩序。

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的地位是平分秋色的,人们每以儒墨并称。

但这两种学说在秦亡以后便处于截然不同的境地:

儒被独尊为正统文化的代表,墨则被排挤而成为民间文化精神的根源。

儒家的正统地位决定了它不仅为士人言行的准则,而且它的理论学说本身也被后人完善和补充着;墨家在被取缔后,其理论学说便基本湮灭,主要以精神渗透与积淀的形式对后代的绿林侠客产生观念和行为上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武士有人身的自由权,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阶层。

他们以“舍生取义”的态度看待个人生命与重名好义的关系,随时准备为能证明其“义”的一切惊天动地的事业而献身,他们所追求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又具有超现实的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

这种精神是包括绿林好汉在内的后代侠士的重要内驱力之一。

秦统一以后,中国成为专制的一统帝国,它已经不允许那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社会阶层的存在。

所以,从这时开始,侠士使出现了分化:

一是投向贵族,一是转向平民。

随着分化的深入,侠的贵族化使它日益成为贵族生活方式的点缀,因而日益萎缩;而侠的平民化,特别是它与绿林的合流,使其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土壤,因而愈加发展起来。

如果说汉唐间武侠贵族化的倾向要稍大于平民化倾向,那么到了宋代,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已经没有市场,而被挤向了民间,挤向了山林。

这是因为,以兵变形式夺取最高权力的宋代统治者,鉴于五代十国频繁政变的教训,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再加上北宋中期以后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使不少人铤而走险,亡命江湖。

同时,城市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日益扩大的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创造了社会基础;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则为义军和土匪提供了栖身和活动的场所。

这些大大小小的林立山寨不仅蔓布四方,构成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网络,而且在各个网络中,绿林好汉的组织形态、各种仪式及绿林的观念意识等,也都将绿林文化推向了巅峰状态,并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一个亚文化圈。

宋代以后绿林豪杰仍不乏其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李自成。

推翻明王朝的事实,已经证明绿林事业的巨大能量。

但入清以后,随着社会关系的各种变化,绿林活动又重新被统治者利用,各地设立的镖局和职业刺客的出现说明了这种情况。

只是到了清代后期,随着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扣外族的入侵,绿林活动才大有东山再起之势,出现了白莲教、太平军、义和拳等声势浩大的活动。

它与镖师、刺客的活动并存或转化,表明了绿林活动在后期的复杂化。

(节选自《绿林文化的渊源与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绿林文化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士”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成为儒士,另一部分则继续保持了尚武传统和强悍性格

成为“侠士”的萌芽。

B.战国时期武士奉行“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而纯洁的道德目标,这一精神成为后代绿林好汉的重要内驱力。

C.秦统一中

国后,侠出现分化,侠的贵族化使其日益衰落,而平民化使其日益发展,这标志着绿

林文化的正式形成。

D.清朝镖局与职业刺客的出现意味着绿林活动为统治者利用,它们和白莲教、镖师、刺客等活动的并存或转化,

表明绿林活动复杂化。

2.下列对绿林文化在宋代民间得到发展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统治

者采用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武侠之风在上层社会几乎没有市场,绿林活动被迫纷纷

转向民间。

B.不少平民亡命江湖壮大了绿林队伍,城市经济的繁荣扩大了市民阶层,为绿林活动发展创造了

社会基础。

C.大量的江河湖泊和山脉森林,有利于义军和土匪的栖身和活动,客观上为绿林活动提供了有利

的地理条件。

D.绿林活动蔓布四方构成了社会

的特殊网络,绿林文化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正统文化外围的亚

文化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政治秩序和礼乐文化遭到破坏,部分平民有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为“士”的习文与

习武的

分化创造了条件。

B.儒与侠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有所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人格内涵的文化模式,都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秦朝的灭亡使儒墨两种学说的地位从大致相当走向截然不同,墨家理论基本湮灭,只能以精神

渗透和积淀形式来发挥影响力。

D.虽然历朝历代绿林活动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但绿林活动一直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绿林事业有

时甚至可能使江山改朝换代。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司马朗字

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

“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

“唇齿之喻,岂唯虞、虢?

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

“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朗因曰:

“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

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

“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

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B.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

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C.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

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D.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

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羊、豕称为“少牢”。

由于祭祀者和祭

祀对象不同,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古人

也以此来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和泛指各国诸侯。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以行第称其侄韩老成。

郎,

是唐代口语,是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D.《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和庶人死曰卒。

自言

父亲之死曰失恃,自言母亲之死叫失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因身材高大健硕而被监考的人怀疑他隐瞒了年龄,

司马朗从容应对,显示了不同一般的敏捷和机智。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认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而且李邵

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担任御史期间,遭遇天下大乱,不能西行,因此司马朗打算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被

董卓责问。

D.发生饥荒时,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并且行使家长之责,严格管束宗族子弟,不因为是衰

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朗曰: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分)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其独伶人也哉?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①歌韵响铮琮,入破②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①重头:

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

②入破:

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

8.诗歌是如何描写当时宴会欢乐场景?

请简要分析。

(4分)

9.本词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分)

(1)李白《将进酒》中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不平,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身而叹惋,并以此

自况,这一典故涉及的句子是“,”。

(2)杜甫的《阁夜》中用“,”描写霜雪初霁的寒冬

夜晚,以此表达时光飞逝,岁月逼人的感伤。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用大胆超奇的想象将读者带入神奇瑰丽的境界,表现石破天惊、秋雨

霶霈的景象的句子是“

,”。

(4)李煜《虞美人》的下阕以“,”承接上文,表达

了物是人非之意。

(5)王国维认为周邦彦《苏幕遮》中“,,”两句,“真能

得荷之神理者”。

乙选考题

请从下面第三(11题)、第四(12题)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时,请将答题卡上所选题号上涂黑,只能做所选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李杠的勃拉姆斯

索波

认识李杠,是在冬天。

某日,我路过嫩江街,见一人蹬倒骑驴(人力车)快蹬不动了,他就是李杠。

大冬天,别人穿羽绒服,缩脖走路,他穿一蓝色球衣,后背浸湿了;脸红,挂着汗,像刚出锅的熟食;屁股左拽右拽,车上的水泥装多了。

  这样的人都要强。

我合计,看你上

坡怎么办?

  不出意料,他拐入小区,门前的小坡有冰。

车蹬不上去了,绷着,不进不退。

我跑过去,搭把手,车过了。

  他擦汗,说:

“好人一生平安。

”我说,别客气,以后少装点儿。

他递过一张纸片,我叫李杠,杠头的杠,以后订水找我,10桶送1桶,随叫随到,于是我家改喝他的水。

  前不久,他来送水。

换下空桶后,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

  “大哥,有个事求你。

  “说吧。

”我补充:

“大事办不了。

  “不是。

”他伸手挡,“我不给你添麻烦。

大哥,我问个事,你有匈牙利舞曲吗?

  我懵了,“你说什么?

  “匈牙利舞曲。

”声小了,胆怯。

  我还是惊讶,问:

“你改行了?

  他真不好意思了,说:

“大哥,你再说我坐不住啦。

  “行,咱俩正经说。

谁的匈牙利舞曲?

  他回答:

“勃拉姆斯。

  “行啊,你!

  他脑袋往下栽,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话,蹬倒骑驴的人扭捏起来比一般人生动。

下面是他讲的故事。

  “大哥,它是这么回事。

我吧,原来我不蹬倒骑驴了,送桶装水。

一回送水,上永泰小区,七楼,房子也像你家似的。

一般人家不让送水的进屋里。

那家老爷们拎不动桶,让我把桶装到饮水机上。

从门口走到饮水机也就十来步吧,我听到他家音响放一个曲子,特好听。

我想多听一会儿,不行啊。

人家把水票、空桶给你,就得走。

出了门,舍不得,我觉得没听过这么好的曲子。

到了楼下,要出门了,我想,不行,这是个机会,又上楼。

敲开门,那人特惊讶,说:

‘水票给你啦!

’我说:

‘给了。

大哥,想再听听你家那个曲儿。

’他说:

‘什么?

’要不是眼镜挡着,眼珠子都冒出来了。

他说:

‘你有病啊!

’咣地把门关上了。

  “打这往后,我老合计这个曲儿。

昨天,我送货走岐山路,四十中学对面,一个店正放这个曲儿呢,给我乐的,几步跑过去,问店里的人这是啥曲?

那小伙挺好,他说:

‘这是匈牙利舞曲,勃拉姆斯整的。

’我说:

‘老弟,你再给我放一遍行不?

’他一甩袖子,说:

‘你别搅我生意。

’结果,我还让城管罚了十块钱,倒骑驴占道停放。

也值!

花十块钱能知道匈牙利舞曲啊……”

  李杠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荒唐。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近乎荒唐的愿望,因为“荒唐”,愿望最终被放弃了。

李杠却被它牵着鼻子,愚蠢地往前进发。

我在CD中找到这首曲子,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索尔弟指挥,3分40秒。

  放音——《匈牙利舞曲》。

李杠抿紧嘴唇,眼望远方,换上了另一种表情,傻傻的。

听罢,他环顾四周,无端地笑了,再哈哈大笑,似乎当上了皇帝。

他伸出弯曲的食指,想评论,说:

“这个,这个,勃拉姆斯……唉。

  我问:

“勃拉姆斯咋的啦?

  李杠挺直腰身,挥动有力的手势,“他这个(手势),刚开始(手势),然后慢慢地(手势),再突然(手势),太牛了。

  “你说详细点儿”。

  他仰面大笑,“你这是笑话我,我一个打零工的,还能详细说人家勃拉姆斯?

可别扯了。

大哥,你认识勃拉姆斯不?

  我用他的话说:

“可别扯了,我认识勃拉姆斯还在这儿待着?

勃拉姆斯死多少年了。

  “大哥,”李杠庄重地说,“其实你应该认识勃拉姆斯,你是有档次的人。

  “给勃拉姆斯扫地都合适。

”我说。

  “扫地?

我给勃拉姆斯掏下水道都合适。

”李杠又问我:

“他是哪儿的?

  “你问勃拉姆斯是哪单位的?

”我说,“勃拉姆斯是德国人,作曲家,钢琴家。

他相中俄国皇亲一个女的,两人好,但最终没结成婚,因为沙皇不同意。

  “结什么婚?

”李杠说,“租房子住呗。

  “外国人把婚礼看得神圣。

沙皇不同意,教堂不能给他们主持婚礼,所以他们算不上夫妻。

  李杠若有所思,突然说:

“大哥,我走了,谢谢你啊。

  有一天,我路过四十中学,恍惚听到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以为是李杠说的那个小文具店放的。

一拐弯,见北陵大街路边的树下,一个人力车正播放这个曲子,车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影视光盘。

走街串巷卖盗版碟的小贩放《匈牙利舞曲》,太高雅也太离奇了。

到跟前,见摊主坐马扎,闭眼靠在树上赏乐。

猜一猜是谁?

没错,是李杠。

  李杠穿一件前卫的花衫,一脸的满足。

  (摘自《意林》2011年15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一句“认识李杠,是在冬天”,简洁干脆,开门见山,既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李杠,又交

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

B.“声小了,胆怯”“你再说我坐不住啦”“他脑袋往下栽,扭捏了好一会儿才说话”等描写,体

现出李杠也觉得自己的爱好与自己的身份有些反差,不合常理。

C.面对李杠小小的请求,小店主的“你别搅我生意”、七楼那家老爷们的“眼珠子都冒出来了”“你

有病啊”、城管的“罚了十块钱”,都体现出人性的冷漠。

D.小说结尾写李杠转行来卖盗版光碟,“穿一件前卫的花衬衫”,“闭眼靠在树上赏乐”,与开头李

杠当送水工的勤劳朴实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一个人灵魂的蜕变。

E.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而又生动传神,人物对话多用小短句,口语化,个性化,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

(2)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交代自己和李杠的相识经过有何作用。

(4分)

(3)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请以画线部分李杠听《匈牙利舞曲》的描写文字为例赏析小说是怎样描写李杠这一人物形象的。

(6分)

(4)小说中,作者评论说:

“李杠的故事听起来有点荒唐。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近乎荒唐的愿望,因为‘荒唐’,愿望最终被放弃了。

李杠却被它牵着鼻子,愚蠢地往前进发。

”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李杠的荒唐的。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3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

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

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

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

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

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

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

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

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

高考落第。

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

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

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

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

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

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

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

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

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

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

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

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年。

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说:

“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

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

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

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

(摘自2015.03.04“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

陈忠实说:

“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09.21《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不能接受父亲劝他做一个种庄稼的农民,因为他认为农民的生活就是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就会虚度一生的年华。

C.传主曾经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改变了这样的观点,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D.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E.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是一个凡人。

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2)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

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简要分析。

(4分)

(3)材料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传主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请简要分析。

(6分)

(4)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沽酒(gū)斫轮(zhuó)神妪(yù)斗斛之禄(gū)

B.舟楫(jǐ)星宿(xiù)罗衾(jīn)雕栏玉砌(qì)

C.潺潺(chán)缣素(jiān)失怙(hù)盛以锦囊(chéng)

D.服丧(sāng)仇雠(chóu)蜩腹(tiáo)呼儿将出(qiāng)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金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