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3205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4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docx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

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文萃(3)

班主任如何给高三学生减压

“压力大”是高三学生的普遍感受,适当的压力当然有助于学习,而过分的压力却于事无补,反而影响身体健康、削弱学习效益。

因此,在紧张的学习中,有必要使高三学生的压力得到释放。

一、改善从颜色开始

布置教室时,米色系和清淡的中性颜色可以减轻焦虑和紧张,要避免压抑或者强烈的色彩,总体感觉应以温暖柔美为主。

比如就张贴于教室里的图画而言,就可多选以绿色、蓝色为主的自然风光(高山、大海、树木、花草……)。

这样,学生走进教室时就有如沐春风之感。

二、营造清洁世界

高三学习任务比较紧张,时间常被争分夺秒地利用,一些学生和老师对学习之外的事(如清洁打扫)就不太重视。

殊不知,凌乱的环境往往让人的心情变得很糟,而打扫和保持教室的清洁都是举手之劳。

排列整齐的桌椅、叠放有序的书籍、一尘不染的地面、洁白无瑕的天花板,会让人觉得有一股清新之气,令人心情舒畅,无形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休息缓解疲劳

课间十分钟对于松弛大脑、调节神经有重要作用,千万不可头昏脑涨地继续攻读。

然高三学生普遍“少年老成”,不再“活泼好动”。

其实,于课间到草坪或花台边走走,站在阳台上极目远眺,在教室里海吹神侃,甚至与同学追逐打闹(以不过火为前提)……这些对于下节课的学习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花草装点心情

教室的窗台为什么不可以象家里的阳台那么布置呢?

一个个破旧的瓷碗、饭盒都可以是一个个别致的花盆,一个个同学也可以是辛勤的园丁。

小花、小草不仅优美了环境,还会在学生的心里增添一丝绿色、带来一线生机,在心里开出一朵朵小花。

五、悲喜师生共分享

有人和你分担痛苦,痛苦就可以减轻一半;有人与你分享幸福,幸福感可以增加一倍。

同在一个班,相逢即是缘。

一个班级应该团结、和睦、温馨,班内所有的成员均心心相印。

某个同学过生日,师生共同唱歌祝福;老师评优晋级,也值得学生为之高兴;若一个学生家庭遭遇不幸,全班伸出援助之手……

六、主题班会是妙方

对于那些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班主任要及时“对症下药”,争取“药到病除”。

面对这种情况,召开主题班会是明智之举。

通过班会解决了思想问题,扭正航向,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如果方向和方法不对,越努力越勤奋却离成功越远。

针对高三学生实际,这些主题可供选择:

“战天斗地度高三”、“如何看待考试分数?

”“我心中的理想大学”、“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拿什么回报您——我的母亲”……

七、个别辅导更理想

人有千万种,花有百样红。

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家庭环境、习惯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质。

于是,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独特的、都极富个性。

他的思维体系和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当学生个体面临特殊的心理问题时,教师的个别辅导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比如“父母离异带给学生心灵的创伤”、“高三关键时刻被异性同学纠缠”、“因学科不平衡产生的对某学科的畏惧”……这些,都要求班主任能明察秋毫,“挽救”学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人这样对教师下了一个定义:

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毕业事业引路人、人类灵魂塑造师。

对高三班主任而言,这个诠释再恰当不过了。

让我们倾心付出多努力,为高三学子的腾飞营造一方蔚蓝的天宇。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

“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

“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4.“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

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

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5.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

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

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

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

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

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

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

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

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

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6.迁移效应

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

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

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

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

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

7.反馈效应

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

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

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

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

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

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

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

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8.糖果效应

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

“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

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

”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

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

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

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

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

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我认为4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16岁期间,12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

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9.破窗效应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10.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11.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

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

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

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

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最多的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置之不理。

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12.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

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

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

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

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

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

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中学生回避心理及校正

当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日益被人们重视起来。

独生子女有以下共同特点:

身体健康,多数优越于非独生子女;性格、行为习惯基本是良好的;智力发展正常,多数独生子女的智力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

当前很多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良心理及行为因素影响着他们成长的方向和速度,如:

独立生活能力差,胆小,任性,劳动观念差等,其中,回避心理尤其值得注意。

一、充分认识中学生中的回避心理及表现 

所谓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

在中学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

这种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青年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于以较正统的面貌出现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

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

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

有的家长反映每当提出与孩子交谈时,孩子便动辄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堂皇之词推拖。

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

第二,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

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年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

二是“早恋”问题,这种由男女性别吸引而产生的感情对青年学生带来不少的心理和思想负担,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青年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

三是社会实践中未被选择的问题。

在被社会选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顺利的情境,部分学生碰到困难后便退却下来,甚至有些学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机会。

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

二、认真探讨回避心理的原因

独生子女回避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第一,过分自信,甚至自负。

长期孤独而又优越的环境,长辈们过份的夸赞和保,使许多独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解决不了问题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

第二,需求日益增长,而又得不到满足。

从0点到最高点,是一个快速上升阶段,这时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诸多内容,但外界对青年学生的不理解,使他们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青春期的冲动,渴望爆发,又没有爆发的时间和场合,回避心理便自然产生了。

(二)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

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

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单调。

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智能的开发,在传授知识中形式单一,特别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应试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办学的方向。

从初中到高中,围绕中考、高考开设课程,课程内容单调,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内容,某些教师教学水平较低,责任心较差,课堂气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师管理也多半以抓学习为主,学校生活就是学习教材,准备应考。

在这种单调生活由和沉重的压力下,青年学生不断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厌倦学校生活,产生回避心理。

第三,社会正面教育的不得当,负面影响严重。

当前的正面教育多通过伟播媒介,缺乏鲜活的身边实例,而负面现象则令学生们感受很深,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污染了社会风气。

加上学校教育的苍白,青年学生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对正面的内容反感、回避,而对负面内容津津乐道。

青年学生的回避心理不但影响了教育的质量,而且影响了一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年的成长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的进步。

学校,作为青年学生阶段的主要活动场所,尤要引起高度重视,校正回避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学校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实践证明,凡是丰富知识、论理严谨、生动活泼的课堂,不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设计多种课型,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活动;第四,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开拓知识,以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样无形中也增进了师生交流,使学生对学校教育由吸引到信任,由信任到信赔。

(二)设计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大胆使用“尝试”方式 

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方式。

学生在课外动中不但学习了知识,提高了体能,而且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社会经验。

因此学校应利用各种闲遐时间,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组织、安排,教师给以恰当的指导。

“尝试”是丰富人生体验的途径,是适应,是学习,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再看,去试倘使人意识到自己有选择行为的责任、权力与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自主选择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成为自主、自律、自负责任的人。

(三)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结合,校方应通过走访、家长会及书面报告等方式与家庭联系。

家庭则应通过书面、口头等方式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而双方结合的基本点,应在于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改变“学校与家庭交流即是告状”的现象,使这种结合成为良好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结合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

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以下几种风气:

一是要形成团结友爱的风气,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二是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

在此基础上,还应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

(四)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培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青年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层次,即亲戚、友谊、交往求爱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层次迈进,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贡献的需要。

青春期既是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过程。

这个阶段尤为重要。

鉴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心理教育应着重抓好如下两点:

第一,让学生学会交朋友,学会倾诉,表达。

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教师应身体力行,给学生做榜样,先与学生交朋友,启发他们交友,教给他们交友的方法。

第二,教育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这代青年学生所处的特殊的时代,即第一代独生子女群,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此时,应该给予青年学生鼓励,教他们直面困难、挫折的严重性,又树立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

将专业心理素质教育与潜移默化的教育相结合,再设计困难挫折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学生锻炼,从正面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才能称其为完整的教育,培养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如何调节高三学生的厌学心理

进入高三,一次次的考试考验着学生的意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每次考试后有点心得体会与进步,知识愈加巩固,应考技巧也逐步提高,自信心随之增强。

然而事物有利也有弊,也有另一部分学生会因一次或几次考的不理想,背上思想包袱,导致自信心、上进心不足,成绩节节下滑,苦恼万分。

教学中,我接触到几位属于后者的学生,他(她)们的境况基本相同:

进入高三后,成绩原地踏步或一降再降,以至于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甚至心灰意冷、产生厌学的情绪。

可以这样形容他们的心境:

如同突然掉进荒野里的一口枯井,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