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320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docx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4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第I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着想暂时和稀泥同仇敌忾

  A.zhu6zhanheqi

  B.zhaozhanhu6qi

  C.zhaozhanhekai

  D.zhu6zanhuoka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蹂躏深邃急流勇退各行其事

  B.联袂赝品翻云复雨集思广益

  C.璀灿蛰伏明火执仗出奇制胜

  D.盘桓羸弱如法炮制别出心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

  A.起用体味侧目B.起用体验刮目

  C.启用体味刮目D.启用体验侧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年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的老伴远行,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薪”不一定能收到“养廉”的效果,因为贪官污吏本来就是欲壑难填,并不是因为收入维持不了生计才搞****的。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

“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

“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

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B.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

“我是怎样一个人?

”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

”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C.据了解,2008年奥运会缺少大量专业体育节目主持人,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联手推出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

——北京2008奥运主持人选拔计划》。

  D.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7亿。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

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自身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器发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40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

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

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

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

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户,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既而谓康伯曰: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归舟之日,装无余资。

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

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

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

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

积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及其执丧,哀毁过礼辍餐投箸,为之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饮者怀无厌之欲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

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

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

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

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第II卷

  四、(18分〕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17.在横线上补写出名句名篇的下句。

(任选两小题)(4分)

  

(1)淡泊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2)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今辞》)

  (3)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

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

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看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和珍!

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

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

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

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

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抢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

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

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

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

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

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

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

他们说:

“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

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哪里。

  和珍!

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

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和珍,梦!

噩梦!

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

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

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甘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8.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5分)

  答: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本文写道: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5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人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12分)

  22.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2分)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

可王杏花偏偏有个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

“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

  ②

  23.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

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

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6分)

  ①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

(《华商晨报》)

  ②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制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发布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

(《解放日报》)

  ③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2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已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

(新华社)

  24.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4分)

  第一题

  ①处处春光好,。

  ②一代园丁乐,。

  第二题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七、[60]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

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

“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

”富人说:

“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

”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

“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富人回答:

“我自己。

”哲学家一笑,说:

“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

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

  1.答案D。

“着”和“和”是多音字,“着”在“着想”中读zhuo,“和”在“和稀泥”中读huo。

而“暂”只有一个读音,读zan;“忾”也不能用形声字的办法去读半边字。

  2.答案D。

A组中“各行其事”中的“事”是错字,该成语的意思是各做自认为正确的,本字应为“是”。

B组中的“翻云复雨”的“复”错,应为“覆”,这两个字的词义不同。

“复”的意思是“再一次”,而“覆”的词性是动词,从词的构成可以判断出该用“覆”字。

C组中的“璀灿”的“灿”错了,应为“璨”。

只有D组没有错字,故选D。

  3.答案C。

“起用”和“启用”两词用法不同,所用范围也不一样。

“起用”是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而“启用”是开始使用;“起用”只能用于人,而“启用”则适用范围较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

原句中是说“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开始”用,自然应选用“启用”了。

该题于1991年第三小题已有涉及。

“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

两词中有不同的语素“味”和“验”,“味”有品味之意,从搭配对象来看,“酸甜苦辣”应搭配“体味”了。

“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

而“刮目”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是褒义词。

本句是说父亲虽然不是出身于科班,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令专业人士怎样,自然是“刮目”相看了。

  4.答案B。

“捕风捉影”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办事没有丝毫根据。

用于一位被誉为“农民诗人”的老人观察、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当然是褒贬不分了。

  5.答案A。

A项没有错误,该句由两个句子组成,一是总体介绍凤凰电视台的情况,一是分别说明“凤凰”一词和台标的组成。

分清了层次,该选项不难选出。

B项的冒号用错,引号中的内容是作了该句的成分;用了冒号后,该冒号要管到哪里呢?

C项的错误是误用了书名号,中央电视台与维汉传播公司推出的是“计划”,不能用书名号。

D项中的问号用错了,因为问号之前,句号之后的“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如何”不是一个完整的单句,它作了后面两句的主语,该用句中停顿点号——逗号。

该选项中的分号并没用错,这是逗号活用为分号,以强调“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6.答案C。

A项的错误比较明显,犯了一面和两面不相应的错误。

B项缺少动词“给予”的宾语中心语“处罚”。

D项缺少主语,主语被状语掩盖住了;或将“对”删掉,让“法律水平”作主语。

  二、

  7.答案B。

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是军费的“补充”,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8.答案D。

本题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藏族喜欢饮茶,以马易茶是对他们茶叶需求的满足,这一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从道理上看,宋代统治者怎么会关心藏族人的生活呢?

  9.答案C。

C项的载体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它的意思是,茶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必不或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外界供给其他物品,而是不需要“很多”东西。

且后文又说“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

C错无疑。

  10.考答案为A。

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所犯错误同8题D项。

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

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出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意与答题者周旋,考生只有明确该段主旨才可正确作答。

  三、

  11.答案D。

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该句是讲广州地产丰富,珍异非常,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人享用。

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

A项“辍”解为“停止”正确。

该句是写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哭声的反应,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为动词,朱德《我的母亲》中“不辍劳作”一词与此义同,且生活中常见“辍学”的说法。

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

康伯母的这番话后来成为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C项“迁”的是“晋陵太守”,是官职,自然是“升官”“升职”。

《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

古代“迁”多指升职,而“左迁”为降职。

  12.答案C。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述,“乃”字就不能译为“于是”;从句式上看,“尝浣衣,乃披絮”前后结构相同,“尝”是副词,“曾经”的意思;那么从词性上去考虑,“乃”应解为“竟”,“竟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传统篇目,其中的“乃”据上所讲,应是“于是”之意。

第一组A项的“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

第二句的主语省略,补充后,可见两句句式相同。

第二组B项的两个“为”均为介词,一个是“为之悲”,一个是“为妇死”,解成“替”。

第三组D项的两个“之”是结构助词,一个作“欲”的定语,一个作“为”(行为)的定语,译为“的”。

  13.答案C。

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①②③⑥,故选C。

④项是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

⑤项是时人对吴隐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

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易理解。

“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

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

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

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的贪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