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3372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打印.docx

教育学原理打印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

是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科学:

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1、西方教育学发展历程

(1)教育学的萌芽期(公元前5世纪奴隶社会——17世纪)

(2)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时期(17世纪——19世纪)

(3)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4)教育学的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

2、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

(1)萌芽期(公元前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中国教育学百年(20世纪初——至今)

3、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900-1919年,日本教育学(赫尔巴特学派教育学)的引进与国人译、编、著教育学教科书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百年中的第一次热潮。

1919——1949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引进与国人译、编、著教育学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百年中的第二次热潮。

1949-1956年,教育界掀起了学习苏联的教育学热,尤其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热。

这是中国教育学百年中的第三次热潮。

1976年以后,我国建设学建设的成绩斐然可观,其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百年中的第四次热潮,而且是中国教育学百年史中一次空前的热潮。

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成长;(3)学校即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学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6、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

(1)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2)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4)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提出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7、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

是指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实施的教育。

教育功能: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人的因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他们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着一定的相对性。

其次,他们都处于主体地位,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3、教育的特点

(一)永恒性

(二)历史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三)继承性(四)生产性

4、教育形态的类型:

(一)历史纬度的教育形态(历史形态),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近现代社会教育。

(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

(二)逻辑纬度的教育形态

(1)依据教育活动的组织程度和制度化水平,将教育分为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5、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功能发生来看,有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之分。

(二)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三)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四)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6、学校教育的特点

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

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7、家庭教育的特点

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家庭教育的任务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

8、社会教育的特点

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群众性)、

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教育方式的补偿性

9、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4)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10、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11、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中一部分是学校的教师。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12、现代教育的共同特点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

(3)普及教育和公共义务教育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

(4)教育实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5)工业社会教育模式的建成与改革

(6)教育功能得到多方面认识并期待得到全面释放

(7)教育改革朝向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终身教育)

(8)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13、教育起源论几种观点

(1)神话起源论: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论:

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为代表。

他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论:

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

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人口增长还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

(二)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

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人口年龄结构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和进程。

第二,人口性别结构也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三,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

第四,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

2、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

(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

4、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5、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2)政治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

(4)政治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

(5)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6、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3)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政治民主(4)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7、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8、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和批判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9、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77

(1)教育的普及化

(2)教育的国际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法制化

(5)教育的个性化(6)教育的多样化(7)教育的整体化(8)教育的终身化

10、全球化引起的教育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全球化对工作组织以及人们所做的工作产生了影响。

通常,这种工作需要高水平的技能。

(2)上述的需求推动政府去扩大高等教育,提高中学毕业生接受中学后教育的比例。

(3)大多数政府都迫于很大压力不得不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培养受教育水平更高的劳动力。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

(2)人际关系的交往性(3)人伦关系中的道德性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及对教育的要求?

(论述)93-94

(1)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紧紧抓住人的现实性,确立了科学教育观的现实基础。

(2)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坚持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奠定了教育思想的科学出发点。

(3)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确认人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确立了辩证的教育发展观。

(4)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承认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一致,为科学的学生地位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5)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对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的认识,为科学教育原则的制订提供了理论基础。

3、什么是人的发展?

(95)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论述)

人的发展归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上,即人的身心发展。

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渐进完善的过程,它既有生理属性的发展,更有其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方面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出人的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进行必须抓住“关键期”或“最佳期”,抓住“质变”的时期,适时的进行教育。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出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决定了教育要培养和促进个体的各方面的发展,使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者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4、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作用?

(论述)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水平。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5、如何认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论述)107

环境泛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或者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但我们不能夸大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

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分不开的。

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能动的反映。

因为,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自发的。

人是通过他所参加的实际活动来对环境影响做出反映并获得发展的。

人又是按照他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种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来对客观环境做出反映。

6、如何认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论述)

(从含义原因条件三个方面回答,详见7,8,9)

7、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含义?

是指学校教育依据社会对人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和水平,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方向性、领导性的作用。

教育这种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定向、强化和加速三个方面。

8、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全面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9、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一)、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

(1)取决于学校的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2)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充分而正确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3)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充分而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

(1)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如果这两种影响严重冲突,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很难实现甚至是无法实现的。

(2)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明显相左,或者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学校教育的主导作

(三)另外,学校教育是否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还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和个人努力程度。

总之,教育主导作用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方方面面的条件,只有各方面条件充分配合,才能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10、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论述)

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11、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论述)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1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表现(论述)

(1)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4)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13、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论述)

(1)通过教育使个体掌握社会化的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

(2)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化思想观念;(3)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性品质和社会化行为;(4)通过教育使个体适应职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广义: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么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

是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培养目标:

是指某一级或一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对培养什么人所提出的具体规定。

全面发展教育:

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1、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范畴。

(2)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3)在层次上,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目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惟一层次,即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特别中央集权制国家)只能有一个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则是目的体系中的下位层次,是可分层的,带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联系:

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

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道路等总要求;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教育目的是对人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

因此,完整的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是重要内容之一。

有时候,教育方针一身二任,既是方针,又是目的。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了解)

教育目的(狭义)就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3、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4)教育目的确定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4、教育目的的作用

(1)定向功能

(2)调控功能(规范、选择)(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首先,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

其次,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再次,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最后,规范了学校管理。

5、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是什么?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

“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使人性得以完善化,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社会本位论则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等。

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因此,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6、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它所反映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论述))

2010年提出我国教育的目的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质:

(1)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4)坚持个性培养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以相互关系。

(论述)

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相互关系:

五育各自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和任务,彼此之间是不可替代的,是相互独立的;同时各育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

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和智力支持;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美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五育紧密相联,不能偏废,不可替代,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调节教育领域内的社会关系和教育活动的规范体系

学制:

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

是指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学制的确立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与学校教育制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制约教育结构与学制的重要因素。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学校教育结构与学制。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借鉴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

2、教育制度的特点

(一)客观性

(二)规范性(三)历史性(四)强制性

3、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4、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5、当今学制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二)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三)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四)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

(五)高等教育学校多层次、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六)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6、我国现行教育的类别体系145

(1)基础教育体系

(2)高等教育体系(3)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4)成人继续教育体系(5)党政干部教育体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的规定

(1)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我国实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我国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我国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我国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8、我国现行教育的形式构成140: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9、终身教育的内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10、终身教育的意义

(1)打破那种将教育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传统认识,终身教育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需要。

(2)终身教育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3)终身教育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义,使成人教育获得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4)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