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3414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docx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文言文阅读

  【考纲要求】浅显文言文的阅读,重在考查记诵积累,考查理解文章的大意

  【复习目标】

  1、积累常见常见文言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常见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其在句中的一般用法和意义。

  3、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读好句中的停顿。

  4、翻译文言句子。

  5、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对文章的观点和人物等作简单的评价和分析。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能准确地写出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考点导学】文言实词是文言诗文语意的重要载体,因此,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也自然成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

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主要包括: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中考之所以特别强调实词的积累,是因为古今语言的最大差异不在虚词,而在文言实词:

我们如果不知道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不知道这些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考试中就会难以理解古文的内容。

同学们平时学习课内文言诗文时要养成文言实词积累的习惯。

  【中考例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0分)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③;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释】①说(yuè):

同“悦”高兴。

②用强:

使用强弓。

③九石名也:

九石是虚名。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⑴臣之妻私臣。

()⑵期年之后。

()⑶非大王孰能用是?

()

  龙岩市200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

“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广笑府》)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3分)

  ⑴遣子入城市肉()()⑵谓子曰()

  【解析】两年中考考查的第一题都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而以填空题为主,要严格按照课文后的注释,准确无误。

解释词语有两种方法:

一是凭借积累对照句子大意,二是联系上下文合理推测。

题目中有些词语是常见文言实词,跟其现代汉语意思相通,故而联系上下文就能得出其含义;有些词语在文言词语学习中是一个重点,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区别很大,结合句子意思,可以得出其义。

在解释“私”“市”时,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语言环境下的词性,在这里“私”“市”作动词,“私”应解释为“偏爱”,不能解释成形容词“自私”;“市”应解释为“买”,不能解释成名词“市场”。

在解释关于课外文段的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可链接以前学过的知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解题时,应先套用这句话里“谁”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市”联系《木兰诗》中所学过的“东市买骏马”来检验。

  【答题策略】

  1、答题时找到试题和课文的链接点。

平时要对课内知识记准记牢,因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即使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找到相关的链接点。

考查中一旦出现一个关键字,同学们马上可以通过联想、回忆这个字的“原始意义”。

同时希望大家要学会归纳、整理一部分常见文言实词。

  2、在解释时一般要把古代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例如“日”改称“太阳”等。

  3、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这种通假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遇上生词,我们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极有可能是通假了。

  【目标练习】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童趣》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6、一切乌有()《山市》

  7、裁如星点()《山市》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14、满坐寂然()《口技》

  15、止有剩骨()《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8、诎右臂支船()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20、左手倚一衡木()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2、选贤与能()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望岳》25、略无阙处()《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9、才美不外见()

  30、食之不能尽其材()31、其真无马邪()《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3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37、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39、为天下唱()

  40、固以怪之矣()4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43、仓鹰击于殿上()《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45、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47、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49、子墨子九距之()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51、公输盘()《公输》

  52、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54、困于心,衡于虑()

  5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59、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曹刿论战》61、始一反焉()

  62、汝之不惠()63、河曲智叟亡以应()

  64、一厝朔东()《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里有一些词的古今意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同学们复习时必须仔细分辨,切实了解它们意义上的差别。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是指内亲(即本族同姓的亲属,包括双亲在内)和外戚(指外族外姓的亲戚);而今义则专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并不包括父母在内。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

无,不要;论,说。

  【目标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几欲先走(《口技》)古义:

今义: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古义:

今义:

  3、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古义:

今义:

  4、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古义:

今义: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古义:

今义:

  7、听妇前致词(《石壕吏》)古义:

今义: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9、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1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12、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古义:

今义:

  13、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古义:

今义:

  14、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古义:

今义:

  15、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古义:

今义:

  16、今齐地方千里(《唐雎不辱使命》)古义:

今义:

  17、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古义:

今义:

  1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古义:

今义:

  19、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古义:

今义:

  20、兵甲已足(《出师表》)古义:

今义:

  2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古义:

今义:

  22、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出师表》)古义:

今义: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古义:

今义:

  2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古义:

今义:

  2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古义:

今义:

  2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古义:

今义:

  2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古义:

今义:

  2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古义:

今义:

  29、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古义:

今义:

  3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古义:

今义:

  3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古义:

今义:

  3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古义:

今义:

  33、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古义:

今义:

  3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古义:

a、b、今义:

  3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在文言文里,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里有不同的意思。

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有一定的联系。

如,道,其常用义项有以下五个:

①道义。

《孟子》二章: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说。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路。

《陈涉世家》:

“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方法、途径、措施。

《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⑤道理。

《出师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一词多义是由词的本义引伸和假借而形成的。

辨别一词多义的方法①复习中要加以归纳和记诵积累。

②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词的引伸义和假借义③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分析理解词义。

  【目标练习】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故:

温故而知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公问其故()

  2、或: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

  4、遗:

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加:

而山不加增()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6、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7、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何间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8、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必先苦其心志()

  9、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0、市:

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

  11、备:

前人之述备矣()一时齐发从妙必备()

  12、鄙:

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蜀之鄙有二僧()

  13、策: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14、道:

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15、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发闾左谪戍渔阳()一时齐发众妙必备()

  16、奉: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命于危难之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固:

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18、意:

意少舒()意暇甚()醉翁之意不在酒()

  19、曾: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益其所不能()曾不盈寸()

  20、亡:

今亡亦死()暮而果大亡其财()且秦灭韩亡魏()

  21、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弗敢加也必以信()欲信大义于天下()

  22、许:

杂然相许()时人莫许之()高可二黍许()

  23、期:

陈太丘与友期()期在必醉()度已失期()

  24、去:

一狼径去()日始出时去人近()

  26、所以:

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7、属:

良田美池桑竹宇宙之属()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28、临:

执策而临之()临溪而渔()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9、绝:

以为妙绝()群响毕绝()佛印绝类弥勒()

  30、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第令毋斩()愿借子杀之()

  31、比:

比至陈()每自比于管仲()其两膝相比者()

  32、得:

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3、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衣食所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34、毕: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吾与汝毕力平险()

  35、且: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指名词、形容词具有动词的特点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使+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出现在形容词和名词上,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目标练习】找出下列活用的词类并解释意思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

  1、鞭数十()2、果然鹤也()3、天雨墙坏()

  4、妇抚儿乳()5、有仙则名()6、有龙则灵()

  7、一狼洞其中()8、愿为市鞍马()9、不能名其一处()

  10、此中人语云()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置所罾鱼腹中()13、皆指目陈胜()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5、名之者谁()16、一鼓作气()17、朝服衣冠()

  18、惠子相梁()19、冬雷震震()20、夏雨雪()

  21、寻向所志()22、欲穷其林()23、天下缟素()

  24、披发文身()25、书帛曰:

“陈胜王。

”()26、不蔓不枝()

  27、皆刑其长吏()28、环而攻之()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0、峨冠而多髯者()31、皆下之()32、吾义固不杀人()

  

(二)名词作

  1、窗扉洞开()2、当窗理云鬓()3、其一犬坐于前()

  4、失期,法当斩()5、吾义固不杀人()6、乃丹书帛()

  7、面刺寡人者()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置人所罾鱼腹中()

  10、夜篝火()11、箪食壶浆()

  二、使动用法

  1、乱花渐欲迷人眼()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忿恚尉()

  三、意动用法

  1、稍稍宾客其父()2、父利其然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父异焉()

  5、邑人奇之()6、父利其然()7、渔人甚异之()

  8、余悲之()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0、固以怪之矣()

  四、形容词活用

  

(一)作名词

  1、温故而知新()2、近塞上之人()3、披坚执锐()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毕力平险()

  6、此皆良实()7、攘除奸凶()8、野芳发而幽香()

  

(二)作动词

  1、家富良马()2、明月别枝惊鹊()3、京中有善口技者()

  4、而日中时远也()5、此教我先威众耳()6、亲贤臣,远小人()

  7、不远千里()8、食之不能尽其材()9、心乐之()

  10、凄神寒骨()11、聚室而谋()12、笑而止之()

  13、似与游者相乐()14、日光下澈()15、毕力平险()

  16、不能绝也()17美我者、私我也,()18、楼渐低()

  19、渔人甚异之()20、欲穷其林()

  【目标测评】

  1、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

“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

连年饥荒③二三子:

你们④优游:

悠闲自得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②既而弥月不雨()③以属客而告之()

  2、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宜叩头曰:

“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勅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

“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因匿主家()

(2)流血被面()

  (3)使宣叩头谢主(4)年七十四,卒于官()

  2、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后特征为洛阳令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D、妻子对哭

  3、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

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

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

指北方的金国。

②矜:

自夸。

③他语:

说别的事情。

④骇服:

吃惊佩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2)暇日无聊()

  (3)元用素强记()(4)取纸追书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