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387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备课.doc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及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

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本单元认识28个生字,会写2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语文园地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诗词。

3、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训练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

(21课)学习作者比喻、拟人的语言特点,形象传神(第22课),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23课)感受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第24课)。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2课时

21、乡下人家 2课时

22、牧场之国 1课时

23、古诗词三首 2-3课时

24、麦哨1课时

语文园地4-5课时

21、乡下人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

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积累精彩句段。

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材分析

一读课题,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却祥和的农家画面。

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三、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教学时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

因为文章展示的图景亲切恬静,因此朗读的情感基调是柔和舒缓的,而拟人化的句子要要读的轻快活泼。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

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有一位叫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乡下人家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这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略田园生活的美好。

设计意图:

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曾让同学们简单预习课文,现在你读正确了吗?

读通顺了吗?

读美了吗?

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的一段或是几句话再练读一番。

  2、老师知道我们班人才济济,朗读水平高的同学也不在少数,现在老师要请同学读课文,如果你流畅地读完了一个自然段,你就有资格推荐另一位朗读高手继续往下读,不然则由我确定——听仔细,有什么意见或有什么疑问可随时提出;边听边想:

这乡村生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交流,预设如:

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宁静和谐等。

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

  4、齐读本文最后一句话。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

预设:

“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真是这样吗?

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设计意图:

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交流、倾听别人解读文本的情况,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三、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的片断。

  1、作者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抓住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

意图:

继续走进这独特迷人的风景画,来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的片断。

  2、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自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描写得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里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

  3、交流,

  A、“……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

他读得怎么样?

好在哪里?

不足在哪里?

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B、“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

(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C、……朴素中带有几分华丽,显出……(“朴素”和“华丽”相对,这岂不是互相矛盾吗?

  D、探(拟人化的手法感到长势迅速,显得生动、自然,而又充满生机)

  E、会见到一群鸭子,……即使……也不吃惊。

  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些什么?

  游戏——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

  从不吃惊——这种自在、轻松、和谐的场景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F、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如果老师想让你们画这幅画,你会画上什么?

为什么?

  4、啊,多么美丽、多么独特的乡村生活啊!

我想读,我想背,那就把你最喜欢的几句话背下来。

(设计意图: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回想作者都写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

二、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诵读喜欢的段落。

预设:

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这里屋前搭满瓜架,门前鲜花盛开,屋后春笋探出头,院中鸡儿们在悠闲的觅食,河中小鸭在欢快的游戏。

到了夏天的傍晚还能在轻柔的微风下吃晚饭,睡梦中能听着纺织娘轻声吟唱,这是多美的乡村呀,你出声的读读这些优美的画面。

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

一会请你来说说头脑中出现的画面,或者绘声绘色的给大家读一读。

2、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

预设:

是啊,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我想,此时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4、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5、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品读生动的语言,感悟优美的生活画卷。

三、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

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七、板书设计:

             屋前 瓜架  夏天傍晚

              门前 鲜花

      21乡下人家  屋后 春笋

      (独特迷人) 院中 鸡儿  秋天夜晚

             河里 小鸭

课后反思: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言之美

透过语言文字想象“雨后春笋、群鸭戏水、月明人静”的自然质朴、活泼风趣、人间天堂的美!

在诵读中让学生感悟农家生活的独道之处。

二、联系生活、感悟想象之美

由农家的鸡群觅食想开去,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品味城市生活不及田园生活的和谐美。

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在这种品读中,我和孩子们也确实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多给孩子品读的机会、想的机会、说的机会,学生收获的则是智慧、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启迪。

    22、牧场之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二、教材分析

荷兰一向以“牧场之国”闻名于世。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文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

文章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开阔,适合学生朗读。

教学时要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法与学法

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五、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1、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人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

 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

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2、板书课题,齐读。

交流

(预设:

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设计意图:

从丰富的资料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接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接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

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

读通顺了没有?

   

师:

谁能评一下?

(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生交流

预设:

是啊!

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

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感知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

三、品读感悟,感受异国风光

1、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

生自由读。

师:

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

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

(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

这一段说了什么?

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板书。

(牛多)

师:

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

(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

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

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2、大家注意到了吗?

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

师引导总结学法:

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

3、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4、师:

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5、师:

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6、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

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

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设计意图: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开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丽,同时做好语言知识的积累。

四、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课后反思: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荷兰是一个另人神往的美丽国度,课文作者用华丽优美的语句描述着荷兰的美丽。

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往往是读着很美,但真正要说出美在哪,为什么觉得美就很难。

第一单元的一篇《七月的天山》,同样是语句非常优美,读完之后都觉得景色实在是美不胜收,但几乎没多少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那种美。

也许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我在教学《牧场之国》时侧重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慢慢感受动物们在牧场上自由生活的场景,只要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牧场的和谐宁静,体会绵羊猪群骏马的悠然自得,那么这篇略读课文所要传递的感情就已经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句想象画面,升华感受。

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吸引你的理由,最后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反复读—悟—读,最后达到学习目标。

23、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诵读,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三、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诵读与品味,区别与联系相结合学习古诗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句,在诵读中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设计意图:

从课题入手,通过诗人简介,欣赏乡村风光,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谈一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预设: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利用学习《乡村四月》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诗,感受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体会朴实、自然的语言,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

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预设: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

试着背一背。

设计意图:

“词”这种题材在教材第一课已经出现,帮助学生回忆词的一些知识,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

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预设: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翔,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不想回家。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

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设计意图:

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设计意图: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

拓展训练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必做)

2.选画一首古诗表现画面美景。

(选做)

课后反思:

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困生,课堂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

如初读古诗,人人过关,全部达到正确、流利等。

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整体读、理解读、对比读、延伸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无不在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的学习环境。

理解诗意对学生是个难点,发言不够积极,说得不够到位,过多的依靠教师。

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指导,有效训练。

24、麦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过程与方法:

  2、能有感情朗读,通过朗读,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二、教材分析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

教学时让学生运用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学习作者的写法,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四、教法与学法

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五、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1、板书课题,直观激趣

师: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

播放课件,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范读激情

  教师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2、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3、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

 

设计意图:

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章大意。

二、感悟文章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预设:

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

“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设计意图: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

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

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4、回味“欢快、柔美”的意境

  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24、麦哨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

孩子活动丰富多彩

乡间景色美丽亲切

孩子情感热烈活跃

课后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

”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