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4051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docx

四(上)复习知识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

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2.

第一单元

1.老师,您好!

1. 《老师,您好!

》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2. “昨天”指过去的历史。

“今天”指现在;“理想”指未来。

3. “春晖”:

比喻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朝霞”:

比喻教师的教学像早晨的霞光,给学生带来光明、美好的一天;“春蚕”:

比喻辛勤的老师;“理想的丝线”:

比喻教师辛勤劳动的工作成果;“甘露”:

比喻教师付出的心血;“茁壮的新苗”“幸福开放的鲜花”:

比喻幸福成长的学生。

4. 读下面的诗句,理解关键的字词,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1)抓住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答:

“铺设大道”和“架起金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了教师在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教师事业的崇高。

(2)你认为教师的事业崇高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我认为教师的事业崇高,因为老师为每个学生的成长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1)诗句中的“春蚕”指教师,“理想的丝线”指教学成果。

诗句中的“甘露”指教师的心血,“茁壮的新苗”指学生。

(2)读了这些诗句,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或诗句名言来赞美教师的工作?

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2. 但愿人长久

1. 先解释加点的字,再用课文中的词句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合:

团聚缺:

残缺全:

十全十美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

只希望婵娟:

美好的月色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词句填空并完成练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几句词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中秋》。

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

(2)这几句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奋发,豁达开朗的情怀。

(3)词中富含人生哲理的一句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美好祝愿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诗两首

1.先解释加点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发:

出发君:

诗人的友人下:

顺流而下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协调未:

没有

2.课文直通车:

读古诗,填空。

(1)本课两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秋天月夜的景色。

(2)《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诗中白、青写出了山水的色彩美。

“白银盘”指洞庭湖水面,“青螺”指君山,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描写洞庭湖远景的诗句是: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诗中包含的五处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其中,描写月下景色诗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在古代诗歌的宝库中,还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请你填一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读诗句,解释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相”的意思是相互,“和”的意思是和谐、协调,“镜”的意思是铜镜,在这里指洞庭湖湖面。

(2)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十分宁静、和谐的特点。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半轮”的意思是“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2)读了这诗句,你仿佛看到了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发”的意思是出发,“向”在这里指驶向;“思君”的意思是思念诗人的友人,“下”在这里指前往。

(2)《峨眉山月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4.秋天

1.《秋天》全诗压的事ao韵。

练习1

1.李峤的《风》这首诗中,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使人感受到风很大。

我能默写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二单元

5.我给江主席鲜花

1.

(1)他望着热泪盈眶的我,微微地俯下身,爱抚地把我拥进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

(2)江主席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这些动词说明了江主席的慈爱和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2.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

3.熟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紧紧围绕课题中的“献花”一词,按照“献花前→献花时→献花后”的事情发展顺序,把献花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表达了“我”当时无比激动和欣喜的心情。

4.“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一句中,“失散多年的孩子”是指香港;“母亲的怀抱”是指祖国。

6.天安门广场

1.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课文二、三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

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前是金水河,河上是金水桥,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

2.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

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 “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五星红旗每天与旭日一起冉冉升起;二是新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

7.徐悲鸿励志学画

1.“功夫不负有心人”指做事只要舍得下功夫,最终会取得成功的。

“功夫”指时间、精力。

“有心人”文中指徐悲鸿。

“有眼不识泰山”指长着眼睛辨不出泰山,比喻无知。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1)“从此”是指从徐悲鸿被外国学生激怒之后起。

(2)用“~~~~”画出片段中打比方的句子。

这句话把徐悲鸿比作骏马。

作者作这样的比方,是因为徐悲鸿不知疲倦,日夜画画,勇往直前。

(3)作者从两个方面把“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写得十分具体。

第一方面是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第二方面是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4)写“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与他的励志学画有什么关系?

答:

写“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与他励志学画的关系是为了衬托出徐悲鸿学画的艰难和决心。

3.徐悲鸿勤奋刻苦、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8.虎门销烟

1.《虎门销烟》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

2.我还知道精忠报国的岳飞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都非常爱国。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凡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一般都要明确交代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重要意义。

请写出“销烟”这个历史事件的上述要点,并把他们牢牢地记住。

时间:

1839年6月3日地点:

虎门寨主要人物:

林则徐

重要意义:

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4.片段练习: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主要写了虎门销烟的过程。

(2)销毁鸦片的过程是①撒盐巴;②抛鸦片;③倒生石灰。

(3)这段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是先、再、然后。

第三单元

9.泉城

1.《泉城》一文先后介绍了四座具有代表性的泉水:

珍珠泉“神奇”,五龙潭“泉多”,黑虎泉“水声喧腾”,趵突泉“大、清、美”。

2.描写泉水流动的样子:

珍珠泉涌、五龙潭汇注、黑虎泉喷吐、趵突泉冒。

3.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声音和形态两个角度写出了济南泉水的美。

10.九寨沟

1.《九寨沟》一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描写九寨沟的景物特点:

水(清澈见底)、树(古木参天)、瀑布(高低错落)。

3.片段练习: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练习。

(1)用一句话概述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九寨沟奇丽的自然风光。

(2)这一段中描写的景物有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其中,湖泊和瀑布是详写;雪峰和森林是略写。

(3)“色彩斑斓”的意思是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和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文中有一个词和它的意思相近:

五彩斑斓。

(4)文中有三处比喻,分别把沟谷比作彩带,把湖泊比作宝石,把瀑布比作白练。

(5)这里形成瀑布的原因是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11.田园诗情

1.《田园诗情》是一篇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

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静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 文中的比喻句贴切生动,其中把“牛犊”比作孩子,把“老牛”比作家长。

老牛的特点是:

仪态端庄;牛犊的特点是:

顽皮可爱;课文还写到了其他的动物,绵羊的特点是悠然自得;猪群的特点是:

无忧无虑;傍晚时,牧场环境的特点是:

寂静和谐;夜深后,牧场的特点是:

宁静祥和。

12.桂花雨

1. 口占一绝占:

念作绝:

绝句

2.《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雨”为题目,以桂花香为线索,写出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我”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使口占一绝,写出了桂花给家人带来的生活情趣。

3.摇花乐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句话中“缠”写出了“我”盼望“摇桂花”的急切心情。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这句话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兴奋和快乐。

第四单元

13.开天辟地

1.《开天辟地》讲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2.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1)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写盘古开天辟地。

在这个过程中,突出表现了盘古力大无穷的特点。

(2)课文的第三到第六自然段写盘古顶天立地。

在这个过程中,突出表现了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甘于奉献的特点。

(3)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写盘古改天换地。

在这个过程中,突出表现了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4)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14.普罗米修斯盗火

1.《普罗米修斯盗火》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我觉得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的神,也是个极富同情心的神,我非常崇敬他。

2.火的作用真大,可以烤熟食物,可以驱寒取暖,可以打造工具,可以驱赶猛兽。

我知道火还可以照明,可以用在烽火台上报警。

3.宙斯:

残暴专制、心狠手辣;普罗米修斯:

不畏强暴、为民造福;赫刺克勒斯:

富有正义感。

4.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15.一路花香

1.《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告诉我们:

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五单元

16.说勤奋

1. 《说勤奋》一文一开始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课文通过司马光勤奋学习,编写《资治通鉴》的事例告诉我们:

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说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上九十九分血汗”的道理。

通过童第周勤奋成才,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的事例告诉我们:

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说明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2.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指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可以理解为他们勤奋完成工作/付出的劳动。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自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用两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和现代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成才的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章的最后,作者还号召我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先看司马光这个故事。

司马光这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编著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他的汗水和心血表现在:

①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②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继续读书写作。

(3)再看童第周这个故事。

童第周这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

他的汗水和心血表现在:

①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②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4)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个故事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例子?

(提示:

这两个故事字这篇课文中的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因为这两个事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都说明了勤奋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从古至今,要想成功必须勤奋。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1.《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2.“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

”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

他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

怎样区别它们呢?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他接着往下写: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1)面对自己不能确定的草药,李时珍不仅要细看,更要品尝,体现了他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

(2)通过阅读本段,你的感受是李时珍亲身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相关练习。

(1)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所填词语表现出古寺的破败。

对古寺的破败描绘得如此具体,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2)李时珍说: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这两句话集中表现了李时珍师徒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

(3)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从侧面反映李时珍很晚了还没有休息。

18.维生素C的故事

1.“海上凶神”其实就是坏血病,产生这种怪病的原因是由于人体内长期缺乏维生素C。

防止这种疾病,我们应该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

2.课文通过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维生素C的过程的故事,说明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

3.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

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

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间很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

船员们都把这种怪病叫做“海上凶神”。

(1)这段话是围绕“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

”这句话来写的。

画直线的句子说的是航海生活非常艰苦,画曲线的句子说的是航海生活充满危险。

(2)“海上凶神”加引号特指怪病。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1.《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介绍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

2.中心句在片段中起总起作用。

练习5

勤奋好学、勤奋成才、勤奋努力、孜孜不倦的司马光和童第周勇于探险、关心船员的哥伦布

不怕吃苦、严谨认真、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第六单元

21.珍珠鸟

1.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

2. 根据要求摘引课文中的词句,并完成练习。

(1)细致介绍“我”为珍珠鸟精心安排的“家”:

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

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

(2)作者这样具体而细致地描写珍珠鸟的“家”是为了什么?

答:

作者这样具体而细致地描写珍珠鸟的“家”是为了体现“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描绘一下小珍珠鸟的样子: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电;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1)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不少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依次有起先、随后、渐渐地、先、然后、再、后来等,这些词语,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珍珠鸟和“我”亲近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它之所以胆子越来越大,和“我”越来越亲近,是因为“我”不去伤害它。

(2)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

读到“再三呼唤”,你感受到父母对小珍珠鸟的疼爱以及小珍珠鸟与“我”相处十分亲密;读到“挤开”,你仿佛看到小珍珠鸟淘气可爱的样子。

(3)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这里的“不由自主”可以用情不自禁替换,这里的反问句的意思是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奇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我的小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小珍珠鸟和作者的交往是分三步进行的:

(1)离“我”较远

一点点挨近;

(2)蹦到茶杯上喝茶;(3)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从课文中的先、然后、后来等词语可以看出,小鸟和作者的感情日益亲近,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我”对小珍珠鸟的爱心、呵护、友爱。

22. 九色鹿

1. 《九色鹿》一文是一个民间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文中的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沉着机智,调达是一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卑鄙小人,国王是一个知错能改、伸张正义的人,王妃是个爱慕虚荣的人。

2.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

“陛下,您知道吗?

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所,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1)联系全文,理解“见利忘义”的意思。

“见利忘义”的“义”指的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在文中指的是九色鹿对调达的救命之恩,“利”指的是好处,在文中指的是国王悬赏的重金;“见利忘义”的意思就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2)“竟然”这个词语表示“没有料到”的意思。

九色鹿之所以没有料到调达的见利忘义,是因为当初调达郑重起誓,永不暴露九色鹿的住所。

因此,这个词语不但写出了九色鹿对调达这种行为的憎恨,更表达了九色鹿内心的气愤。

(3)面对跟随调达前来捕捉自己的国王,九色鹿是这样指责的:

“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无辜”字典里的意思是“没有罪的人”,这里指的就是九色鹿。

其实,九色鹿非但没有罪,而且善良、勇敢的九色鹿救了调达,有恩与调达。

因此,听力九色鹿义正词严的指责,国王会想:

原来调达是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小人,而九色鹿却那么善良,我要重重地惩罚调达,并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第七单元

23. 雾凇

1. 《雾凇》描写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雾凇形成的条件是:

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以及遇冷凝结。

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2.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并为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3. “渐渐地、慢慢地”都是表示一个缓慢的过程,“轻轻地”表示雾气轻。

4. “奇观”的“观”在这里是看到的景象的意思。

5. 文章是围绕雾凇的“奇”而展开的。

(1)景色之奇。

课文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雾凇的景色之奇?

答:

课文用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来描写雾凇的景色之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话也描写了雾凇的景色之奇。

(2)形成之奇。

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认真体会雾凇的形成之奇。

①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从这里可以看出雾凇形成前后的温度变化之大。

②文中描写雾气的语句很多,找出一处写在下面: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从中可以体会到这里雾气的特点是多和浓。

③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从填写的词语中可以体会到雾凇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④你能从雾凇形成的奇特过程中概括出雾凇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吗?

答:

我能从雾凇形成的奇特过程中概括出雾凇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是:

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6.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树木被雾气淹没(mòméi)了。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mómú)糊了。

这蒸(zhēngzhēn)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yínyíng)。

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空。

(2)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3)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在文中用“~~~~~~”画出有关句子。

(4)“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里的“白银”是指雾凇。

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答:

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这些词语中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