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406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6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doc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

1草原

一、给句子中加点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清爽),天空是那么明朗。

2、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潇洒自由自在随意),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害羞),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二、照样子,写词语,并造句。

1、忽(飞)忽(落)忽(上)忽(下)忽(强)忽(弱)

忽(高)忽(低)忽(明)忽(暗)

2、一(碧)千(里)一(诺)千(金)一(字)千(金)

一(发)千(钧)一(掷)千(金)

从1、2两组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一诺千金——小明一诺千金,从不食言。

三、默读课文,填空。

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

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五、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其中“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让我觉得整个草原好像一幅的巨大的中国画。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老舍真不愧为语言大师。

这个句子将蒙古族人民迎接汉族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非常贴切巧妙,因为这道彩虹不仅是颜色、形状的准确描摹,也是蒙汉情深的恰当比拟。

优美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六、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用“﹏﹏”画出段落中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

2、仔细阅读这段话,我体会到草原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静寂,后来变得热闹。

所以朗读时,一开始声音可以(√轻柔低沉高昂)些,速度(√慢快)一些;当读到“忽然……”时,语气就要变化,声音逐渐(轻柔低沉√高昂),语速也要(减慢√加快)些。

3、“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改成“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河,像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好吗?

为什么?

答:

不好。

因为这不是真正的河。

原句先写喻体“带子”,再写本体“河”,能给人一种兴奋激昂的感觉,更能突出河的幽深迂回。

而改后的句子平淡,没有激动,没有欣喜。

3白杨

1、读拼音,写词语。

jiexianhunhuangyitigaodatingxiu

(界限)(浑黄一体)(高达挺秀)

xianrufumojieshaoxinjiang

(陷入)(抚摸)(介绍)(新疆)

2、从课文中找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1)清晰

(2)坚强

(3)诉说(表白)

3、默读课文,填空。

《白杨》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白杨,先从列车窗外的白杨引出两个孩子争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最后写爸爸看到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在成长。

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4、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从爸爸的介绍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具有高达挺秀、笔直、坚强不屈、顽强执着等特点。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同时,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

(3)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

作者笔下的白杨树实际上就是爸爸及边疆建设者。

文中还有用这种方法写的句子,如文章结尾处这一句: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那几棵小树就是孩子们,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爸爸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5、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这位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也可以夸夸自己的老师或熟悉的人,并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服从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祖国建设者的高贵品质。

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儿去。

不管自然环境多么恶劣,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坚强地工作,顽强地战斗。

不逃避、不妥协,直至奉献出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回顾·拓展一

1.读拼音,写词语。

lǜtǎnxuànrǎnmǎtílǐmàoshuāiji

(绿毯)(渲染)(马蹄)(礼貌)(摔跤)

jīnpiāodàiwǔyībìqiānlǐcuìsèyùliú

(襟飘带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奇丽(①)

奇:

①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②出人意料的;令人难以预测的;③惊异。

(2)翠色欲流(④)

欲:

①欲望。

②想要,希望。

③需要。

④将要。

(3)回味(④)

味:

①味道,滋味,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

②气味,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

③意味,情趣。

④体会,研究。

⑤指某类菜肴、食品。

3.从“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中找出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高歌(低吟)拘束(洒脱)

跃出(陷入)大方(羞涩)

4.古诗填空。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

前两句写出了黄河奔腾万里的特点,后两句作者联系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要沿着黄河到天上去做客,想象真是奇特。

(2)“趣味语文”中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是这样写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我国古代西北边疆的风光,表达了守卫边疆士兵思乡怀亲的感情。

5.连一连,将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下过大雪,整个村庄(银装素裹)。

检阅时,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

面对来犯的敌人,战士们(严阵以待)。

展览馆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真是(美轮美奂)。

为了建设好青藏铁路,多少人(废寝忘食)。

事情竟会变成这样,让人们(始料不及)。

治病需要几十万元医药费,手头这点钱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6.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高原红柳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

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zhetianbiri(遮天蔽日),天昏地暗。

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

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

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

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

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

记得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zhanlanruxi(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

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

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

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的同志说:

“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

“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西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札根的。

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

”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

“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jiannanxianzu(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yinrongxiaomao(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2)划横线的句子中,孔繁森所说的红柳“甘于吃苦”的精神主要体现在短文第2自然段,“勇于奉献”的精神只要体现在第3自然段。

(3)这篇短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相似?

答:

这篇短文在写法上,和我们学过的《白杨》相似,都是运用看借物喻人的手法。

7.交流平台。

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了解到祖国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有一碧千里的草原,也有浑黄一体的戈壁,还有气势磅礴的黄河;知道了西部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促进亚欧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更有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古代边塞诗歌;看到了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尽职奉献的老一辈建设者们,也看到了新一代建设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开发着西部,在世界屋脊上成功修筑了天路——“青藏铁路”。

祖国的西部一定会更加辉煌!

其他收获:

1、学会了“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

2、了解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第二单元参考答案

5古诗词三首

1、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读音,正确的打“√”。

蓑衣(shuaisuō√)停棹(zhuozhào√)清平乐(leyuè√)

翁媪(yunǎo√)亡赖(wú√wang) 剥莲蓬(bobāo√)

2、把古诗词补充完整。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写出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

逗弄。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

怪不得。

(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

同“无赖”。

这里指顽皮、淘气。

*以上诗句中,我最喜欢第3句,因为这句话中的“卧”字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特点。

 

4、默写《牧童》。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5、小练笔。

 

牧  童

春雷隆隆,春雨沙沙,广阔的原野上,绿草如茵。

随风飘来几声俏皮的笛声,时断时续……是谁呢?

原来是一个牧童正骑在牛背上,边吹笛子边回家呢。

黄昏之后,牧童回家吃饱了饭。

闲来无事,他走出了家门。

原野上,暖风习习,青草柔柔,牧童陶醉了。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草地上,直到月亮升起。

6.冬阳·童年·骆驼队

1.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读音。

(1)划去的读音是:

juéjiáo

(2)划去的读音是:

xìháizhòng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沉:

(1)③

(2)②

临:

(1)①

(2)②

3.默读课文,填空。

四个场景和画面:

看骆驼咀嚼的样子;谈关于铃铛的事;想为骆驼剪驼毛;问骆驼夏天去哪了。

4.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

(1)那样丑那样长那样安静交错冒着热气白沫子

(2)读着这个片段,我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一群正在安静地咀嚼的骆驼,还看到了一个充满好奇的“我”。

(二)

(1)我觉得不啰唆。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童年的眷念,对时光流逝和物是人非的叹息。

(2)我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思念童年、思念骆驼队、想念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的感情。

5.收藏屋。

参考句: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8.童年的发现

1.读拼音,写词语。

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双臂

妨碍岂止痴迷厘米幸亏

羞愧驱逐迫害不怀好意

2.根据句子意思,把画横线部分换成一个词语。

(1)随心所欲

(2)翻来覆去

(3)绞尽脑汁

(4)一本正经

3.选词填空。

(1)计算

(2)推算

(1)出现

(2)再现

4.默读课文,填空。

12313胚胎发育的规律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验证了“我”的发现。

“我”情不自禁得笑出声音,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把“我”轰出教室。

5.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打上“√”。

③允许,让。

(2)选词填空。

①发明

②发现

(3)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

不然的话,

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这次考试很难,幸亏我认真地复习了,

肯定靠不出好成绩。

这篇课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还真难理解,幸亏我上课专心听讲,

还真理解不好这句话的意思。

(4)课文最后说: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

它讲出了科学事业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

是“我”以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叫“我”有这么重大的发现呢?

被轰出教室不足为奇。

【还可以这样】答:

世界历史上,许多科学家曾经因为有重大发明或发现而受到迫害或驱逐甚至杀害,如:

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自己仅仅被赶出教室,算不了什么。

在这里,作者幽默地把自己当成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让自己感到安慰,让读者感到有趣。

回顾·拓展二

1.读拼音,写词语。

(1)蓑衣淘气牧童莲蓬幸亏

(2)毡帽袍子驼绒棉袄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双臂滑翔寂寞

2.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应该划去的词语:

茏寞仿厘

躯槐涡谜

3.查字典,填空。

要查的字

音序

部首

除部首外几画

加点字意思

天赋

F

8

交给,给予。

岂止

Q

3

哪里,怎么。

随心所欲

Y

7

想要,希望。

绞尽脑汁

J

3

4.有感情地朗读下列语段,判断有关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一)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1)(√)

(2)(×)

(二)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读这段话时要读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感觉。

(√)

(三)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读这首诗前两句要读得安静、优美,后一句要读得活泼、快乐。

(√)

5.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传家宝》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成》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6)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6.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第一次伤心痛哭

桃红柳绿的江南,午后的春风吹得人如醉欲睡。

我在静寂的回廊上,正在发呆,门口忽然响起一阵阵嘈杂声——来了一个卖小鸡雏的。

在大人腿缝间,我蹲在一只大箩筐边,听到的只是柔美的吱吱之音,看到的是一个个小绒球拥挤地动,我真地如呆似痴了。

这时只听祖母说道:

“你可以选一只属于自己的小鸡。

”是春风的温和,上苍的慈爱揉合起的一种声音,不但进入我的耳,也进入我的心。

在小心灵上,不是一阵欣喜,而是一阵兴奋。

我沉默着,没有动手,只痴痴地在看,一心一意在选一只属于我的小鸡。

终于我伸出右手的食指,指向一只黑绒球,上头还有一个小黑绒球。

从卖鸡人手中,我用一双颤动的小手,紧张激动地小心捧下那只属于我的小鸡。

不知为什么,我不愿将那小黑绒球放在地上,而放在了回廊上的一张方桌上。

跪在长凳上,看小鸡啄着一粒粒碎米,偶尔望着我,吱吱叫两声,那种喜悦溢满整个小心灵。

于是我想:

晚上一定要带它睡在我床上,我想到我可能会压到它,我必须用一个盒子,让它睡在我枕边。

小鸡大概已经吃饱,一堆稀烂的便溺落在桌上,大人命令:

“只能养在地上,不能养在桌上。

小心翼翼地将小鸡捧下桌子,放在地上,它好象很紧张,也许是抗议,直着小颈子吱吱地叫。

这一叫,我可着了慌,赶紧爬上长凳到桌上取碎米,想或可安慰它。

只听得一大声“吱”,是一悲声的吱,出自我的脚底。

我只觉得一阵恐惧掠上心头。

定神一望:

一堆压扁了的小黑绒球,旁边还有一些殷红。

我直觉地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没有思索,没有停顿,呀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得一口气几乎透不过来。

我大声喊叫:

“我的鸡呀……”震惊了全家的人,有人在建议,明天再买一只,买两只……“买十只也不要。

”我大声哭、大声喊。

我的鸡呀!

眼泪、鼻涕。

满脸满手,不让大人帮我擦去。

在一生中,我认定最了解我的,是我的祖母。

她终于开口了:

“二呆子够伤心的了,你们都走开,让他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吧。

从下午一直闹到将是日暮了,我大概是累了吧,泪和涕也干了,靠着门框,有气没力地发出沙哑:

我的鸡呀……我的鸡呀。

老佣人到回廊来上灯,看情况已经平静,于是弯下身子想捡走那小黑绒球。

我站起来吼着哑声:

“你做什么?

”“还不丢掉!

”他似乎无可奈何,答得也很轻松。

我却不知道怎样,心中一酸,又大哭起来。

在祖母的安慰和劝解下,我同意将小鸡葬在菜园里,但坚持要用一小木盒为棺。

由老佣人提着灯笼,我捧着小木盒,用沙哑之声轻轻呢喃着:

我的小鸡,我的小鸡。

老佣人看看天上月亮,又看看我,摇摇那一头银丝白发,深深地一声叹息。

我停下脚步,抬起头望着他。

他也停下,弯下腰,用他那只大手抚着我的头:

“二少爷,你……”有什么哽着他的喉,无法再说一个字。

月光下,我看到他那深陷的眼眶中闪动着泪光。

在一棵大树下安葬了我的小鸡。

一座小小的土坟,四周用小石块围成个框。

那是个月明星稀的夜,是那么空旷,是那么的静。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遇到过千万倍于此的伤心事,但大都深深藏在心里,使得肝肠寸断,心身俱碎,然而却从未有象幼年那样痛痛快快一场哭。

这该是大人的悲哀,只能伤心,而不能痛哭!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好像傻了。

形容被完全吸引,十分投入的样子。

(如呆似痴)

2形容非常悲痛。

(肝肠寸断)

(2)根据短文内容,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心情的词语。

得到小鸡→看小鸡啄米→听到小鸡惨叫→

(紧张激动)(喜悦)(恐惧)

看到小鸡死去→埋葬小鸡

(痛哭)(哀伤)

(3)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遇到过千万倍于此的伤心事,但大都深深藏在心里,使得肝肠寸断,心身俱碎,然而却从未有象幼年那样痛痛快快一场哭。

这该是大人的悲哀,只能伤心,而不能痛哭!

(4)对文章结尾的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可以和爸爸妈妈交流一下)

答:

小孩子很幼稚,无所顾忌,有了伤心事,就尽情的哭,大人成熟了,学会了控制,学会了坚强,不会像小孩子那样尽情的表现出来了。

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10.杨氏之子

1.给下面的子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乃:

仍(仍然)扔(扔球)奶(奶奶)

离:

篱(篱笆)璃(玻璃)漓(漓江)

旨:

指(手指)脂(脂肪)诣(造诣)

2.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读音。

应划去的读音是:

wéiyīng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

很。

诣:

拜见。

乃:

就,于是。

示:

给……看。

4.品读课文,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判段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③(√)

(2)文中的“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

答:

文中的“为设果”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

(3)你会用下面这些成语夸一夸杨氏之子吗?

请把它们补充完整。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伶牙俐齿

表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能言善辩振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