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435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doc

曼新小学创新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战争,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

面临战争,人们期盼和平。

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

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

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

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

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因此,教学本组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要切实把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情感作为本组训练的重点。

教学时,不仅要立足本组教材,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作品,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帮助学生真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3—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等1课时。

课题

13夜莺的歌声

课时

2课时

课型

讲授

设计者

使用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

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接着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再写游击队消灭德国兵,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

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的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

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

12月苏军发动反攻,次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同年夏,德军又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

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

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

194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上进行。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认真聆听,质疑

举例:

为什么到处都有战争?

战争带来的都是什么?

法西斯的来历:

“法西斯”是古代罗马高级长官的一种权力标志,。

初为早期王权的标志,后高级长官出行时由扈从肩扛(每人一束),象征其行政权力,法西斯主义(Fascist)即取名于此。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重点词语:

木屑,尘埃

三、再读课文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标出自然段

根据自己理解写段意

老师重点指导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段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

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

(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但联系上下文,便可发觉其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夜莺:

一种迁徙的食虫鸟类,擅唱而著称,它的音域之宽连人类的歌唱家也羡慕不已。

夜莺的鸣叫声高亢明亮、婉转动听。

杜鹃:

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多数种类为灰褐色,但少数种类有明显的赤褐色或白色斑。

五、小结

你觉得小夜莺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找出文中句子,分析

“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乐、活泼。

“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

孩子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如此镇定自如、依然快活,可见孩子的胆量。

重点强调:

机智,聪明,随机应变

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恨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吸引敌人———————\

与敌人周旋\

夜莺的歌声首尾呼应

歼灭敌人/

投入新的战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

2.交流,朗读。

3.小结。

(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机智,灵活)

阅读课文:

1.强调了战争对村庄的破坏,战争打破了村庄的美好与宁静,将美好的东西破坏,也写出了敌人的凶恶与残暴。

2.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

这是夜莺在敌人不易擦觉的时候戏弄敌人。

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3.野兽:

德国强调。

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苦了敌人。

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军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也说明了孩子是个出色的小战士。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

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

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

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5.小结。

(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

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

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

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七、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题

14小英雄雨来

课时

2课时

课型

讲授

设计者

使用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1.课文简说。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围绕这一主题,课文分六个部分叙述。

第一部分讲雨来的游泳本领高。

雨来生活的芦花村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是抗日根据地。

芦花村旁有还乡河,河里有芦苇,雨来每到夏天就到还乡河游泳,所以练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领。

第二部分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他在夜校跟着老师轻声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第三部分讲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

在战斗形势异常紧张的关头,生活在革命家庭中的雨来,在危急的情况下毫不慌张,勇敢地掩护了李大叔,并机智地把敌人引开。

第四部分讲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

雨来机智地回答敌人的盘问;拒绝了敌人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威胁、毒打下也没有屈服。

第五部分讲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

村里人都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

”“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部分讲雨来并没有死。

雨来能够在敌人的枪口底下巧妙逃生,进一步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

本文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又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本文篇幅较长,因此要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

1、导语: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

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

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

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

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思考问题

对小雨来感兴趣

并参与朗诵和雨来事迹的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性的叙述引学生入境,体会战争中的小少年如何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小英雄的。

二、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观看图片,体会雨来锁在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激发情感,对课文感兴趣。

三、入题

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2)引导到学生质疑:

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通过课文前的“连接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

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

四、学习预习

(1)出示预习提纲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

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

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段:

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段:

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段:

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对照阅读提示,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边读边用笔划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待后集体解决。

五、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4、分组讨论:

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

  

5.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6.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

(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

而雨来始终说:

“没看见”)

确定重点段:

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六、四、作业

  

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找出文中表现小雨来品质的句子,并体会分析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14小英雄雨来

高超的游泳本领

/\

跳进河里,安全脱险————雨来————接受爱国教育

\/

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复述课文内容

小雨来有高超的本领,文中第几段第几行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

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讨论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

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

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李大叔和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三、

讨论,品味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

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

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

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

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

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

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

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

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

四、总结归纳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第一部分:

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

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

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

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

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

雨来没有死。

2.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提问思考:

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第一:

望着妈妈笑

第二:

爱自己的祖国

第三:

掩护李大叔  第四:

与鬼子斗争

第五:

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

雨来没有死

学习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并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五、

段间的联系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

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景物描写的作用

“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

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

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

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七、教学反思

教学亮点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题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课时

1课时

课型

讲授

设计者

使用时间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

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授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普通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或补充内容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

可是,你知道吗?

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②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③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入情入境

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地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

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

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着重写了什么?

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集体交流;哪些地方让自己的印象最深刻?

交流时,要特别关注下列语段,并按语段后的教学步骤,指导学生体会。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感悟,和同学间的交流,品味语言

三、品味语言

语段: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他说:

“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a.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b.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话语,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c.指导朗读。

(语段: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根据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体会父亲的自豪,和儿子对父亲的不舍,到最后的理解和支持。

与同学交流,互相说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