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4577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0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 选择题附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点200题专练选择题附答案

期末总复习考点必杀200题

专练01(选择题)

一、单选题

(基础)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来源】广东省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爆竹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高温煅烧石灰石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基础)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答案】D

【解析】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氢气燃烧生成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错误;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淡蓝色,故错误;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蓝色,故错误;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正确。

(基础)3.加热胆矾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取样B.

加料C.

加热D.

熄灭

【答案】B

【解析】A.取药品的时候,瓶塞应该倒放在桌面上,选项错误;B.向试管中加固体的时候,纸槽应该伸到试管的底部,选项正确;C.给试管中固体加热的时候,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从而引起试管炸裂,选项错误;D.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该用灯帽盖灭,选项错误,故选B

(基础)4.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气密性B.

CO2验满C.

干燥气体D.

过滤搅拌

【答案】A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应先将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容器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良好,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用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干燥气体时,应遵循“长进短出”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易错)5.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药品质量时,将药品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质量为9.5g(1g以下用游码),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  )

A.9gB.10gC.8.5gD.8g

【答案】C

【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9.5g药品,可知砝码质量为9g,游码质量为0.5g,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即9g=药品质量+0.5g,所以药品实际质量=9g﹣0.5g=8.5g。

故选C。

【点睛】不管是“左码右物”还是“左物右码”,只要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可以很轻松解答本题。

(提升)6.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不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用于实验室制取H2,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是保证固液能够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装置A、C、D能够达到目的,所以答案选择B

(易错)7.某学生欲称4.3g氯化钠,他在左边托盘上放了4g砝码,又把游码移到0.3g处,然后在右边托盘上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这时托盘上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A.4.3gB.3.7gC.4.0gD.4.6g

【来源】2016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北五校九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天平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正确操作时,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当药品与砝码放倒了位置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药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所以在左盘放了4g砝码,把游码移到0.3g处,这时托盘上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4g﹣0.3g=3.7g.故选B

(易错)8.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

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大于6mLB.小于6mLC.等于6mLD.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是正确的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9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6mL。

故选B。

【点睛】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度数大,实值则偏小,仰视度数小,实值已超出。

(易错)9.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等于9mLB.大于9mLC.小于9mLD.无法确定

【来源】贵州省贵阳第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此时量筒内液体体积小于19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此时量筒内液体体积大于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小于9mL。

故选:

C。

(基础)10.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态氧B.矿泉水C.不锈钢D.食用醋

【来源】2018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答案】A

【解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A、液态氧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正确;B、矿泉水是由水、各种矿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C、不锈钢是铁的合金,是由铁、碳等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D、食用醋是由水、醋酸等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

故选A。

(易错)1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的防腐

B.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硫代替红磷

C.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21%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来源】江苏省高邮市阳光双语初中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如用于食品的防腐,故选项说法正确;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故选项说法正确;C、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而不是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21%,故选项说法错误;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能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基础)12.臭氧(O3)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它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臭氧属于()

①混合物 ②纯净物 ③化合物 ④氧化物 ⑤单质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D.②⑤

【来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

2.4.2元素周期表、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答案】D

【解析】臭氧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它是纯净物。

故选D。

(基础)13.下图中“

”和“

”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能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氨气由氨分子构成,一个氨气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所以选A。

(易错)1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用硫代替红磷

B.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21%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的防腐

D.CO2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来源】云南弥勒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压强减小,从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气体压强不变,不能用来测定氧气含量,故A错误;

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大约占21%,而不是按质量计算,故B错误;

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的防腐,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C。

(易错)15.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的耀眼白光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用蓝紫色火焰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来源】天津市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发出耀眼的白光,故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C、蜡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描述的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符合题意;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实验现象的观察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的实验现象。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等等。

(易错)1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曹县2019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答案】D

【解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基础)17.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实验

B.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D.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答案】A

【解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A.用过量的红磷进行试验,可以将氧气完全反应,使测定结果更准确;

B.红磷点燃后,缓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易导致气体受热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C.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气体受热膨胀,使倒流的水偏少,测定结果偏小;

D.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会因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气体的量不减少,压强不变小,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选A。

(基础)18.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A.冰水共存物、冰、氮气B.可乐饮料、氢气、水银

C.矿泉水、食醋、稀有气体D.洁净的空气、二氧化碳、液态氧

【来源】安徽省芜湖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D

【解析】A、冰水共存物是化合物,冰是化合物,氮气是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B、可乐饮料是混合物,氢气是单质,水银是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C、矿泉水、食醋、稀有气体都是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D、洁净的空气是混合物,二氧化碳是化合物,液态氧是单质,故符合题意。

(基础)19.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该实验证明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答案】D

【解析】

A、红磷足量,能把氧气全部耗尽,使实验结论精确,所以A正确;

B、若装置漏气时,氧气耗尽,空气及时补充,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故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所以B正确.

C、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可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所以C正确;

D、红磷燃烧的现象应是大量的白烟,燃烧结束后立刻打开弹簧夹,由于剩余气体膨胀,测量的结果会大于1/5,所以D不正确;

故选D.

(易错)20.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四个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及处理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

D.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

【答案】C

【解析】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高温条件下杂质不反应,碳酸钙分解生成固体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零;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大于零;C.锌的活动性比铁的强,所以锌先反应完,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金属反应完,金属的质量决定氢气的质量,同质量的铁比锌生成氢气多,所以最终铁的平线更高;D.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所以水的质量增加;选C

(易错)21.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C.向一定质量的大理石(杂质不参加反应)中滴加稀盐酸

D.某温度,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A.AB.BC.CD.D

【答案】C

【解析】根据图像结合各反应进行分析。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随着时间的增加,反应后的产物有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不会为零,故A错误;

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有无催化剂没有关系,故B错误;

向一定质量的大理石(杂质不参加反应)中滴加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质量增加而增加,当大理石反应完全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故C正确;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同种物质。

某温度,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加人的硝酸钾晶体不能再溶解,故D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选C。

(易错)22.下列物质有关“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

B.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C.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D.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来源】黑龙江省牡丹江管理局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D

【解析】A、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故有两种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物质与氧元素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故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比如有机物的燃烧是氧化反应,但是产物有多种,不是化合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不一定一定是化合反应,比如氧气转化为臭氧,反应物是生成物都是一种,故不是化合反应,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易错)23.下列实验问题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①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②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一氧化碳气体时,必须要先检验一氧化碳气体的纯度

③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时移动试管,以免暴沸伤人

⑤使用滴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蒸馏水洗净滴管并放回原瓶

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答案】B

【解析】①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正确;②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一氧化碳气体时,必须要先检验一氧化碳气体的纯度,正确;③实验结束后不能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应倒入废液缸中进行处理,故处理方法错误;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时移动试管,以免暴沸伤人,正确;⑤滴瓶中的滴管是专用的,因此使用滴瓶中的滴管滴加试剂后不用清洗滴管,故处理方法错误。

故选B。

(提升)24.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时可以缓慢地分解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在a、b两支试管里分别装有等质量的氯酸钾,再向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同时加热,下列能正确表示两试管中产生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加热时间(横坐标)的图像是()

A.AB.BC.CD.D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学西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只是加快了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不改变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

即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时,生成氧气一样多,只是加催化剂后反应能较快结束。

选A

点睛: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提升)25.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

图中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A.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

B.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

C.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

D.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

【答案】C

【解析】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氧气是气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会逐渐的减少,反应完全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a点还没有开始反应,表示的是高锰酸钾的质量,正确;

b点时高锰酸钾已分解了一段时间,b点时试管内物质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则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正确;

c点时高锰酸钾相对于b点,又分解了一段时间,但还没有完全分解,c点时试管内物质仍为剩余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c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错误;

d点之后,剩余固体质量不再发生改变,说明高锰酸钾此时完全分解,则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正确。

故选C。

(提升)26.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

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化合反应中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

B、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

D、化合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解:

右图所示关系是交叉关系。

A、化合反应中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正确;

B、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错误;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故错误;

D、化合反应属于化学反应,二者是包含关系,故错误。

故选A。

(基础)27.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来源】江苏省常州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

【答案】D

【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

B、分子之间有间隙,正确;

C、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正确;

D、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不需要外力作用,错误。

故选D。

(基础)28.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则不能D.分子可构成物质,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来源】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3章__物质构成的奥秘__单元评估检测试卷

【答案】C

【解析】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A选项正确;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B选项正确;分子构成物质时,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构成物质时,原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选项错误;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如水分子可以构成水,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如金属原子可以构成金属单质,D选项正确。

故选择C项。

(基础)29.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

的微粒个数比是4:

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

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

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

20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

【答案】D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分别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分别是氧化镁和碳,反应的方程式是:

2Mg+CO2

2MgO+C,由此可知:

A、由方程式可知,碳元素从CO2转化为C,镁元素从Mg转化为MgO,碳元素和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

的微粒个数比是比为:

2:

1,故错误;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

是金属镁,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都属于氧化物,故错误;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12:

[2

(24+16)]=3:

20,故正确。

故选D。

(基础)30.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属于同种元素

B.甲、乙、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丁中x=8

D.乙表示阴离子

【来源】湖北省恩施州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精校解析版)

【答案】B

【解析】A、甲和乙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说法正确;B、甲、乙、丙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不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x=8,说法正确;D、乙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质子数是9,电子数是10,所以是阴离子,说法正确。

故选B。

(易错)31.下列归纳和推理,你认为合理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