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478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讲莆田文化7件事Word下载.docx

  然而瘦地未必都长满了松柏,是谁播撒了读书的种子。

历史学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唐宋末年都是非常动荡的时代,大批受饱受战乱士卒南迁到了沿海,尤其是莆田这样交通稍微发达的地区。

但是他们势单力薄,没有田产一旦用光积蓄就将沦为下层,为了保持家族的荣誉,他们开始不遗余力的培养下一代,用他们最有优势的儒家传统,几乎每一个家族祠堂都是一所学校,而家族的福利总是优先给读书人。

这种习俗延续了上千年。

  这是一种从礁石上敲下来的贝类海产,名叫海蛎,有人说莆田人因为常吃这种高蛋白的食物而变得聪明会读书,然而真正的莆田人知道许多父母就是靠每天从这种像刀锋一样锋利的海贝中敲出的一点点肉换钱来供孩子们读书的。

正是这种深情换来学子巨大的动力,顽强的,一步步的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莆田一中的食堂开饭了,餐厅里有数十道饭菜可以选择。

但是在另一个房间,很多学生却来领取自己的饭盒。

这是他们从家里带来的米蒸出来的饭,他们就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在这里的许多学校都能看到这样一块牌子,教好一个孩子振兴一个家庭,所有贫困的孩子都肩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因此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史上的奇迹。

  郑樵一生最为传奇的是他的著书之多,据说无人能敌,到底郑樵写了那些书,量有多大呢?

黄玉石在颉积山上找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郑樵一生的著书多达五百多部,单单通志就二百卷七百多万字,他为了把这些书奉献给国家,他怕书潮湿了,经常把书抱到这个石头上来晒,他的著作整整把这一大块的石头都摆得满满的,所以他现在留下一个暴书石的遗址。

  更令黄玉石奇怪的是,一千年前,带着四五百斤的著作郑樵竟然还在大山里四处游走,难道他在躲避什么?

  是谁在追缴他呢?

数年的调查使这个问题渐渐明朗,原来幕后的黑手正是京城里那个权顷一时的宰相秦桧。

可是他们两身份迥异,远隔千里的,又怎么会结仇呢?

只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方能了解。

  南宋末年,金兵元军相继对中央朝廷发难,战事连绵。

皇帝如坐针毡。

为了开脱自己的无能,大臣们不择手段.一个地方燃起了山火很明显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但如果在南宋就可能被解释为某种战争的预兆,以秦桧为首的朝臣就用这种不相关的现象编织神话来迷惑皇帝和百姓,他们还严禁修史来记述这些荒诞的事,这让郑樵深为痛惜。

他不仅要修史还要把真实的自然哲理告诉世人。

通志弥补了此前通史逻辑性的不足,年代大大延伸,而其中最精彩的二十略还系统的研究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已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雏形,世界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评价它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

  正是这些真实的东西惹恼了当权者。

使他自己成为迫害对象长达十年。

  可是一个远辟深山四处躲藏的人,从哪里得到数以万卷的资料呢?

难道像传说中得到仙人的指点,能够感应天下万物?

熟悉民风的黄玉石为我们揭示了另一个莆田奇观。

  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普通农舍,在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九十四岁的陈老汉仍旧每天花六个小时抄录古书,陈老汉六十年代开始办自己的书社,许多古籍藏书都是他亲手抄来的。

  据说宋代莆田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刻字印刷中心,日积月累在出现了许多藏书万卷的书楼。

  这为莆田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们虽然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却相信讨书看不为耻。

不管认识不认识,读书人都可以登门借书,如果需要主人还提供条件让他们就地抄录,而千年以前郑樵也是用这个莆田式的读书方法。

在这昏暗的油灯下完成了他上千万字资料的抄录。

据说他甚至千里跋涉到广东讨书,但那里人没给他抄书的条件,于是他就翻看。

竟然练就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

  广借博抄的独特民风和郑樵强记的天赋使他远僻深山也能考据天下文章,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没有任何专业背景而完成史学巨作的人。

  为求报国郑樵牺牲了自己辍手可得的功名与荣华,一千年以后,他家乡的一位女性继承了郑樵的衣钵,他的格言就是成功就必须有所付出。

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电子技术奠基人的已故物理学家林兰英。

  在她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一件奇特的物品,既非科学仪器也不是生活必须,却一直被林兰英带在身边并非常珍爱。

  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科学家为什么林兰英如此珍视这套美国的风景片,这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疑问,又让我们似乎了解到了她少年时期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那是一个轻视女性的时代,林兰英其实还有三个妹妹都被送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她的执著和天赋打动了祖父,他帮助林兰英冲破了一重重家庭障碍。

不仅读了大学并最终留学海外,作为回报林兰英要用这个幻灯片让祖父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他回国的时候已经见不到祖父了。

  林兰英中学时期的母校是著名的高考红旗莆田一中,七十年前这里就以致学严禁竞争激烈而著称,据说当时有一位姓关的男生,与林兰英是学习上的对手,数年脚逐不分输赢,最后竞碰撞出了感情的火花。

在这座桥上他们约定共同完成理想中的事业。

可数年后当林兰英从遥远的国外回到家乡时却得知这位同学已英年早逝,人们猜测这可能是女物理学家终生未嫁的原因之一。

但另一个原因才是决定性的。

  五十年代林兰英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从美国滨州大学回到祖国,她肩负重任,就是要尽快制造中国第一块半导体。

没有半导体我们的家用电器都无从谈起,而到了六十年代导弹卫星又需要纯度更高性能更好的半导体,于是林兰英又开始了磷化稼砷化稼半导体的研究。

八十年代光电子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使这位第一线的科学家始终不能停下脚步,也许这才是女科学家终生未嫁的真正原因。

她常说要想取得成就就要有所付出,的确,她为国家赢得了成就,却付出了一个女人应有的幸福。

  莆田人杰

[莆田]《妈祖的故事》

09

高跃摄像:

张巍

  这里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人对于女性奉为最高地位“天后妈祖”的诞生地。

从人们真正认识到大海的伟大那天起,心底里就产生了崇拜海洋的情结,这种感情抒发于信仰领域,便造成了航海保护神的崇拜——妈祖崇拜。

  航海者在海上遇难时,人们大多想起的是类似母亲的妈祖,这便造成了很多妈祖显灵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有人说:

神话既是科学蒙昧时代人类的某种思想迷信的反映,也是人类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莆田市沿海居住着的渔民们还保留着千年来遗存至今以溶入他们生活中的民间习俗。

他们所供奉祭祀的正是被人们奉为中国海上女神妈祖。

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渔民更是把她奉为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他们信奉妈祖可以保佑他们出海捕鱼的亲人们平安归来。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莆仙文化就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莆仙”为莆田、仙游两县的合称,今均属福建省莆田市管辖。

这两县连成一片,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湄州湾以北,与台湾岛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全市面积3781平方公里。

莆仙文化又自成体系,因而在历史上自然成为一个行政单位,是宋、元两代先后为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所驻扎和管辖的地区。

在明、清两朝,莆、仙二县是构成“八闽”之一的兴化府,通称“兴化”或“兴安”。

自古以来,莆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展现着种种神秘的色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宋代,莆仙文化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辉煌灿烂局面。

文化教育兴盛,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莆仙文化也深受儒教、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强调积善消恶,表现出“向善”行为准则和以“向善”为中心的信仰支柱。

发展至明代,莆仙荣获了“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

莆仙文化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但它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莆田地区最具特色当属海洋文化也就是妈祖文化它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妈祖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它有别于西方的海洋文化。

  宋朝至元代也正是中国航海事业空前发展时期。

莆田市东濒大海,湄州湾秀屿巷的特殊位置,是妈祖信仰神话传说产生的地理因素。

湄州系海滨孤岛,岛上居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生活上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祈福平安,自求多福。

妈祖信仰也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

湄州屿居民很自然地就会信赖她,崇拜她,传播她的拯危救难,济世救人的事迹。

她渡海救难而自己身亡,人们不愿她死去而化为升天,成为民间的保护神。

也势所必然地为她立庙供奉。

定期祷告致祭,祈求继续保佑他们平安过日子。

  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曾有过的。

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航海事业在宋代以后的各个王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海神妈祖又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

那么,从朝廷至百姓,特别是渔民们对妈祖的信仰信赖就顺理成章了。

  清朝康熙年间,施琅率水军攻克台湾,上奏朝廷是得海神天妃的帮助,康熙皇帝欣喜之余,于第二年赐封为“护国庇民”的“仁慈天后”,把妈祖封号由“妃”“圣母”升格为“天后”,这是人间女性名分品位的最高点。

  妈祖的生平,身世据文献记载,妈祖,明名林默,又名林默娘,传说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卒于宋熙四年(987),在世28年,妈祖本是湄州屿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海滨姑娘,关于妈祖的生平、身世,出生地等事迹,地方文献记载中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过程,其中虽然含有许多传说附会成分,但她却是莆田市在海内外最有影响的一个历史传奇人物。

  在元代的古籍中,才第一次出现了妈祖在世几年的记载,元代程瑞学在《灵慈庙记》中说:

神姓林氏,兴化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裕年间邑人祠之。

程瑞学未说明妈祖的出生年代,但第一次提出了她活不到30岁就死了。

目前,妈祖的生年有6种说法,卒年也有4种说法。

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来源于《敕封天后志》和《天后显圣录》两本书。

这两本书有一定的权威性,学者一般都能接受这个说法。

根据《敕封天后志》和《天后显圣录》所载,相传妈祖出生于宋建隆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只活了28岁的说法已约定成俗。

  从宋朝至清朝许多史料都记载妈祖乃湄州人氏,如宋绍兴二十年(1150),寥鹏飞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说妈祖“姓林氏,湄州屿人”这篇庙记可以说是迄今年代最早,记载最详的妈祖史料。

另外,至今在湄州湾石顶村(原名上林村)的村北石崖上遗存着“天妃故里”和“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的古代石刻。

听村上一位老人讲他的祖辈告诉过他妈祖原来就生活在这个岛,他说在他小时候岛上还有口妈祖井,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此事。

  说妈祖出生于港里村的一方说,宋元时期湄州岛是个荒僻的小岛,而当时贤良港为繁荣商埠这是事实,如今古码头的建筑遗迹犹存。

作为负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官员都巡检(妈祖的父亲)不可能居于荒僻的岛上。

但据宋史料记载,宋时,湄州岛上以有千户人家,有农田数千顷。

据明代《兴化府志》记载,湄州屿自宋元以来,居民甚多。

明洪武初年,因蕃寇上岛。

湄州岛居民包括林氏妈祖宗族迁居港里,也说明湄州林氏与港里林氏是同宗同源。

据考现在湄州岛石顶村还遗存着宋元时期的地面建筑文化层。

  对妈祖诞生地的异议各有各的说法和根据,其实,港里村和湄州屿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处同系一地。

“本是同根生,何必争名分”。

  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了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

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形成许多俗例。

  传说妈祖身着朱服常在海上现身,为航海者护航,故湄州岛妇女为神圣而仿效,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色。

以来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在湄州岛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

朝夕祈祝妈祖保佑出海家人的平安。

湄州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头顶发型都是船帆状的。

也叫“妈祖髻”。

据说妈祖生前就梳这种发式。

后人为了仿效妈祖,而形成为习俗,也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

  妈祖祭祀活动,有独特的方式与内容。

但凡有奉祀妈祖的宫庙,其祭祀活动方式与内容也大致相同,其中尤以莆田湄州祖庙最为典型。

[莆田]《木雕的传奇》

20

梁钢麦地摄像:

田小明

  在今天的莆田,掌握木雕这门传统绝技的人已经不多了,更多的人选择了流水线,机械加工这些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于是在这座有着上千年木雕传统的地方,每天都有着机器的轰鸣,也有着日复一日的刀凿斧砍之声。

这丰富声响的交织,向人们证明着这座木雕名城的规模和生存现状,也向人们展示着精微剔透、刀法丰富,有强烈的描绘性和多以圆雕、透雕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莆田木雕风格。

  莆田是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地方,从唐宋起,这里的宗教建筑就在不断兴建,由此带来的神像制作和庙宇装饰,对木雕有着很大的需求。

巧合的是,莆田自古就盛产龙眼,处处都有龙眼树,人们发现,龙眼木质地坚硬、细腻,是制作木雕的上等原料。

这样,随着宗教建筑的需要和大量本地原料的发现,莆田的木雕逐渐兴盛了起来。

直至今日,龙眼木也一向是莆田木雕的主要材料。

  尽管莆田的木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风格,还是在清朝中晚期,由于一个传奇家族的出现改变了莆田木雕的命运,这就是莆田历史上有名的寥氏家族。

  由于年代久远,寥氏家族的作品存世极少,但它对莆田木雕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福建省博物馆里,还珍藏着一件清朝末年寥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寥熙的作品。

1908年在巴拿马赛会上,他正是以著名的关公座像赢得了金奖,并由此奠定了莆田木雕华美、细腻以圆雕为主的风格样式。

直到今天,莆田人始终把他视为莆田艺术木雕的源头之作。

  在历史上,佛像雕刻一向是莆田木雕的传统品种,但如此大的体量和规模,在色彩和造型、神态的处理上,又能够接近普通人的审美情趣,这又是历史上没有的。

海外媒体将黄文寿称为“中国的大型佛像之王”,并纷纷将定货由本土转入莆田。

从中可以看出,大型佛像制作,在黄文寿这一代人的手中,已成为莆田木雕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优势品种。

  在莆田的木雕行业里,有一个神奇的老太太,她的名字叫黄三治,今年86岁了。

她的孙子王新明,是莆田木雕界的后起之秀,老太太时常要到孙子的作坊里看一看。

对木雕工艺她有着异常敏锐的判断力,许多细小的纰漏都逃不过她的法眼。

而在孙子的作品前,她就不仅用眼看,还要用手摸,这是她的一个奇特本事,用手的触摸就能感觉出雕工的水平。

  李凤强是莆田颇有影响的木雕师,也是个成功的企业家,现在他的职责之一,就是把对木雕技艺的感悟和体验传递给公司里的年轻一代。

他的父亲李农民在公司里充当顾问的角色,有趣的是老李当年很早就教会了李凤强的哥哥姐姐们木雕的手艺,而却单单不愿让小儿子走这条路。

  1999年,倾注李氏父子心智的大型宗教题材作品,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大赛并获得了金奖。

在这块1.8米长的檀香木上,李氏父子塑造了近百个宗教人物和大量烘托气氛的景物。

这件作品把莆田木雕善用圆雕、透雕的特点和细腻写实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这个传统的题材中,人物造型、神态,也成功地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后来它又多次参加全国大赛并无一例外地获得了金奖。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不满足于家族传授,信息封闭的现状,又渴望获得现代艺术信息的年轻人,开始了走出莆田接受院校美术教育的历史,他们的目的地就是位于鼓浪屿的厦门美术学校。

今天这所环境优美的学校已成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正是这所学校从成立到今天,对莆田的木雕始终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学院的档案室里,存放着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的莆田学子在这里就学的记录。

  几十年来,从这里毕业的莆田人一批批地回到了家乡,正是这些人构成了现代莆田木雕的中坚力量,也从新的角度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