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482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跨地区重组不断推进,宝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韶钢和宁波钢铁,武钢重组鄂钢、柳钢和昆钢股份,鞍钢联合重组攀钢,首钢重组水钢、长治钢铁、贵阳钢铁和通化钢铁,沙钢重组河南永钢,华菱钢铁重组无锡钢厂等基本完成。

区域联合重组取得新进展,相继组建了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渤海钢铁集团、新武安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还探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方式重组了区域内12家钢铁企业。

  6.布局优化取得进展。

建成了曹妃甸、鲅鱼圈、宁波等现代化沿海钢铁基地,宝钢、武钢、沙钢、马钢等沿江钢厂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已完成前期筹备,首钢、重钢、大连钢厂等城市钢厂搬迁工程基本完成。

以国内资源为主导的钢铁工业布局逐步向国际、国内资源并举和贴近市场的战略布局转变。

  7.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钢铁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促进,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钢铁企业在工艺装备、流程优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并加速向集成应用转变。

基础自动化在全行业普及应用,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已全面实施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主要钢铁企业实现了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8.铁矿资源勘探开采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查明铁矿石资源储量151亿吨,平均每年增加30.2亿吨,国内铁矿石年产量从4.2亿吨增加到10.7亿吨,年均增长20.6%,增强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品种质量亟待升级。

我国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有约30%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量大面广的热轧螺纹钢筋等品种升级换代缓慢,规范和标准不能适应减量化用钢的要求。

产品质量不稳定,下游行业尚不能高效科学使用钢材。

少数关键品种钢材仍依赖进口,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减量化等高性能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钢铁行业尚未形成为下游产业提供完整材料解决方案的服务体系。

  2.布局调整进展缓慢。

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布局长期未能改善,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迅速,钢材需求量大,长期供给不足。

环渤海地区钢铁产能近4亿吨,50%以上产品外销。

部分地区钢铁工业布局不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制造业转移的要求。

16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建有大型钢铁企业,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总体发展要求。

  3.能源、环境、原料约束增强。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烧结、炼铁、炼钢等工序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有待完善,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有待进一步系统优化。

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普及率较低。

烧结脱硫尚未普及,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减排任务艰巨。

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极大地挤压了钢铁行业的盈利空间,严重制约了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

多数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薄弱,缺乏高水平专家带头人才,工艺技术装备和关键品种自主创新成果不多。

轧钢过程控制自动化技术和部分关键装备仍然主要依靠引进,非高炉炼铁、近终形连铸轧等前沿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二、市场消费预测

  “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总体上将呈现低增速、低盈利的运行态势。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有利于拉动全球钢铁工业发展,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钢铁工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将加剧各国钢铁企业间的竞争。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将有利于我国钢铁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钢铁市场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

全球铁矿石等原燃料供应及价格波动将对我国钢铁工业运行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对钢铁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

  国内环境方面,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以内需拉动为主,经济发展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势头,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十一五”期间将有所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减缓,消费及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渐增强。

我国经济发展对钢铁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减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钢铁消费强度,新型材料将取代一部分钢铁产品,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对钢材品种质量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钢铁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加强。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将继续抑制钢铁产能释放。

受进口大宗原燃料价格不断提高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钢铁生产成本压力继续增大,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2015年粗钢消费量预测

  钢材消费量主要受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因素影响。

“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等大规模建设将拉动钢材消费。

同时,我国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钢材“减量化”和材料替代等因素将对钢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规划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对2015年国内粗钢消费量进行了预测:

  行业消费调研法。

调查分析建筑、机械、汽车、交通、矿山、石油化工等13个主要下游行业的“十二五”用钢需求,预测2015年消费量为7.5亿吨左右。

  地区消费平衡法。

根据各省市公布的“十二五”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目标,结合各地区现有钢材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预测2015年消费量为8.2亿吨。

  消费系数和回归分析法。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设定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较快和适度等三种不同发展情景,综合采用国内生产总值钢材消费系数法、固定资产投资钢材消费系数法和回归分析法,预测2015年消费量分别为8.1亿吨、7.5亿吨和7.1亿吨。

  综合预测,2015年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约为7.5亿吨。

  (三)中远期粗钢消费量预测

  参考美、德、日等国钢铁工业发展规律,考虑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钢材消费总量和持续时间都将产生较大影响。

综合各种因素,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系数法和人均粗钢法,预测我国粗钢需求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峰值约7.7~8.2亿吨,此后峰值弧顶区仍将持续一个时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城乡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增速放缓,我国钢铁需求增速将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入平稳发展期。

  (四)关键钢材品种需求预测

  根据各行业用钢需求,预测了2015年关键钢材品种消费量。

  专栏1 

2015年关键钢材品种消费预测 

序号

品种

2010年(万吨)

2015年(万吨)

1

铁路用重轨

400

380

2

铁路车轮、车轴钢

54

60

3

高强钢筋

5650

11200

4

轴承钢

370

500

  续表

5

齿轮钢

207

250

6

合金弹簧钢

260

450

7

合金模具钢

30

50

8

造船板

1300

1600

9

高压容器用钢板

100

160

10

汽车用冷轧及镀锌薄板

835

1400

11

油井管

470

12

电站用高压锅炉管

48

70

13

硅钢片

572

650

14

不锈钢

940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满足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以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提高质量,扩大高性能钢材品种,实现减量化用钢,推进节能降耗,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兼并重组,强化资源保障,提高资本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调整。

把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增进服务和推进钢材减量化以及加快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发展钢铁新材料和生产性服务业,继续推进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绿色发展。

积极开发、推广使用高效能钢材,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钢铁企业建设,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积极研发和推广使用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坚持自主创新。

把自主创新作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

  坚持区域协调。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能源条件、市场需求、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物流配套能力,统筹沿海沿边与内陆、上下游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满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强化资源保障。

把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到行业发展安全的战略高度。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境外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整合国内铁矿资源开发,规范国内铁矿石市场秩序,建立健全铁矿石资源战略保障体系。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资源保障程度显著提高,钢铁总量和品种质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节能环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初步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品种质量。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稳定性增强,满足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需求,支撑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进口量较大的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品种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高速铁路车轮及车轴钢、高压锅炉管等高端品种自给率达80%。

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比例超过80%。

  2.节能减排。

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铁)、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率达到95%以上。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8%,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低于58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低于4.0立方米,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39%,吨钢化学需氧量下降7%,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7%以上。

  3.产业布局。

产能过剩地区的盲目扩张得到抑制,建成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北钢南运”问题。

  4.资源保障。

基本建立利益共享的铁矿石、煤炭等钢铁工业原燃料保障体系,新增境外铁矿石产能1亿吨以上。

  5.技术创新。

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以上。

绿色低碳冶炼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高效生产和节能减排等共性关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6.产业集中度。

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

  专栏2 

“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十二五”时期累计增长[%]

行业前十家产业集中度提高(%)

34.7

48.6

11.4*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18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低(千克标煤)

694

605

≤580

≥4

吨钢耗新水量降低(立方米)

8.6

4.1

≤4.0

≥2.4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千克)

2.83

1.63

≤1

≥39

吨钢化学需氧量降低(千克)

0.25

0.07

0.065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

90

94

≥97

≥3*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9

1.1

≥1.5

≥0.5*

注:

*为2015年比2010年增加或减少的百分点。

  四、重点领域和任务

  

(一)加快产品升级

  全面推进钢材品种、质量和标准的提升。

为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钢铁产品性能和实物质量,加快标准升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提高铁水预处理、炉外精炼比例,注重铁合金等辅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洁净钢平台建设为重点,理顺工艺流程,推广使用新一代控轧控冷等工艺技术。

从生产和使用两方面开展工作,加强钢铁产品标准与下游建设、制造标准规范的衔接,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提升建筑、机械、轻工、造船等行业用钢材的产品质量,增强质量稳定性。

  加大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

支持钢铁企业围绕高强度螺纹钢筋生产和品种开发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供应能力,完善高强度螺纹钢筋生产及市场配送体系。

修订钢筋混凝土用钢标准,研究开发高强度螺纹钢筋联接技术,满足高强度螺纹钢筋生产要求。

结合国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抓好江苏、河北、云南等地应用高强度螺纹钢筋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广使用400兆帕、500兆帕高强度螺纹钢筋,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和减量应用。

  发展关键钢材品种。

鼓励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发高端钢材品种,同时防止产品高档次同质化发展,避免投资浪费和高端产品的无序竞争。

  专栏3 

下游行业主要用钢材产品升级方向

01 

建筑业

适应减量化用钢趋势,升级热轧螺纹钢标准,重点发展4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抗震钢筋、高强度线材(硬线);

在钢结构建筑领域重点推广高强度、抗震、耐火耐候钢板和H型钢的应用。

02 

机械行业

重点发展高强度、低合金中厚板和高强度棒材,提高钢材产品质量稳定性。

03 

造船业

重点发展油船用高品质耐蚀船板、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用低温压力容器板和高强度船板。

04 

汽车业

重点发展700兆帕及以上高强度汽车大梁板,780兆帕~1500兆帕高强度汽车板,高强、超高强帘线钢等产品。

提高产品表面质量和质量稳定性。

05 

家电业

重点发展高强度、薄规格家电钢板,提高板材表面质量、平整度,推广使用钝化或耐指纹膜处理的镀铝锌钢板、热镀锌无铬钝化板、无铬彩涂板、电工钢环保涂层板等绿色环保用材。

06 

电力业

重点发展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大口径耐热、耐高压管,核电机组用高性能铁素体和奥氏体不锈钢、锰镍钼类合金钢管,低铁损、高磁感硅钢, 

非晶带材。

  促进特钢品质全面升级。

支持特钢企业兼并重组,增强太钢、中信泰富、东北特钢、宝钢特钢等特钢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特钢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特钢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开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型钢材以及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业所需的高性能特钢材料。

着重提高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高温合金等特钢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特别是延长使用寿命。

支持大力发展特钢废钢回收体系等特钢配套产业。

  专栏4 

特殊钢发展重点

推广应用特钢生产技术

特殊钢高洁净冶炼技术,电渣熔铸、真空冶金等特种冶炼技术,均质化、细晶化凝固技术,精准成分控制技术,控制成型技术,特种成型技术,精准热处理技术。

重点发展的关键特钢品种

高铁等重大装备用高品质轴承钢、车轴钢、车轮、弹簧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高档不锈钢,汽车等制造业用高档齿轮钢,高抛光性能、高耐蚀性能工模具钢,特种耐腐蚀油井管,航空航天零部件用特殊钢,高档数控机床用特殊钢,核电机组用特殊钢,工程机械用高强度高硬度合金结构钢,高温合金及特种合金材料,特种合金钢管、银亮材、精密冷带等深加工产品。

特钢重点工艺技术开发

大型锻件生产线,超大规格圆坯连铸,特种钢板热处理,高等级特钢型材及不锈钢无缝钢管,合金钢丝生产线。

.

  

(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地区分解任务指标,降低钢铁企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用水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烧结机全部加装烟气脱硫和余热回收装置,鼓励实施脱硝改造,钢铁企业焦炉基本采用干法熄焦,高炉全部配备高效喷煤和余热余压回收装置,提升转炉负能炼钢水平,进一步推广普及应用干法除尘、蓄热式燃烧等节能技术。

加强冶金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钢铁行业资源能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

促进钢铁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循环经济。

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能源管理体系,依法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

  专栏5 

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重点

铁前节能减排技术

低温烧结工艺技术,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小球烧结技术,链篦机-回转窑球团技术,球团废热循环利用技术,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煤调湿技术,捣固炼焦技术,焦炉、高炉利用废塑料技术,高炉高效喷煤技术,高炉脱湿鼓风技术,高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热风炉双预热技术,转底炉处理含铁尘泥技术。

炼钢、轧钢节能减排技术

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转炉负能炼钢工艺技术,电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除尘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低温轧制技术,在线热处理技术,轧钢氧化铁皮综合利用技术。

综合节能减排技术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原料场粉尘抑制技术,双膜法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能源管理中心及优化调控技术。

冶金渣综合利用技术,综合污水处理技术,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技术。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开发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矿资源开发与尾矿综合利用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近终形连铸轧成套装备技术,高强、长寿、耐腐蚀产品制造技术,以及烧结脱硝脱二噁英等节能减排前沿技术。

支持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钢铁新材料。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增强冶金科研院所、高校和工程设计单位创新动力,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工程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

完善钢铁工业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效钢材应用示范等技术创新平台。

  专栏6 

技术创新重点

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

非高炉炼铁技术,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钢材强韧化技术,新一代控 

轧控冷技术,大型电炉设备成套技术,薄带连铸短流程产业化技术,煤针状焦产业化技术,工业核心工艺控制器系统(CCTS)研究与开发。

新产品、新材料技术

核电不锈钢、核岛压力容器钢板、核电发电机转子锻件合金钢、核电蒸发器传热管用钢生产技术;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蒸汽管、过热器、再热器用钢,高中压电转子用钢生产技术;

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高氮控氮奥氏体不锈钢、超级奥氏体耐蚀不锈钢生产技术;

油船用高品质耐蚀船板、特种耐腐蚀油井管生产技术;

高强高韧汽车用钢、高品质轴承钢、齿轮钢等生产技术。

节能减排新技术及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技术

高炉富氧喷吹焦炉煤气技术,高炉炉顶煤气循环氧气鼓风炼铁技术,烧结脱硝脱二噁英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