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4879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下载.docx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①______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上国”梦,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

人物

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翻译外文;

编制《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②“__________”的第一步

魏源:

编成③______,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在书中提出④“______________”的思想

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是对传统心态的一种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点题训练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

“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迪可大洋角逐乎?

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

                   

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主要原因

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

考点二 中体西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⑤________

目的

在不改变⑥______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概念

中学为体:

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是主要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统治

实践

1.从19世纪60至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⑦______

2.洋务派创办近代⑧______和⑨________,建立近代⑩____,创办近代⑪____,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破产

⑫______的失败,宣告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

【点题训练2】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考点三 维新思想

(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先进人士对西学知识的增长

(1)康有为:

在广州⑬______讲学,宣传维新思想。

撰写⑭____________,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在⑮__________中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把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2)梁启超:

康有为的学生,发表⑯__________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公理”;

只有变法才能图存

(3)严复:

翻译《天演论》,他认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直接动摇了君主论的基础

⑰__________ 

作用

是思想解放运动;

是爱国的,进步的,启蒙的;

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利于革命思想传播

  【点题训练3】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巧学识记

运用数字法识记核心考点

“顺乎世界之潮流”可归纳为“一、二、四、四”

一个主流:

向西方学习。

两个阶级: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四大派别: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四大口号: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要点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形成原因

1.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2.形成原因:

(1)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3)历史原因:

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典例训练】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

……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

”这里的“先生”是(  )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

史料研读

通向成功的试金石

史料一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史料二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

……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一 体现了统治者内部思想认识的变化,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方制度的先进。

史料二 体现了向先进事物学习的必然性。

近代的中国逐渐顺应了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潮流,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在不断深化。

(1)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史料一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学为体”的宗旨的?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1.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

“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

”“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

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材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2.“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

……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

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

”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

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D.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3.1908年,奉天巡抚唐绍仪赴日本、欧洲考察财政。

归国后奏报于朝廷,原奏所谓:

旋由美抵奥国,该国财政所有税收等项办法,与各国大致相同,而皆有不足之虑,独其法良意美者,则惟邮政储金一事,其意在为民藏富,而即以积聚成巨之款,利益国家。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唐氏主张创办邮政储蓄

B.认为邮政储金有助于国家建设

C.欲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D.奥之良法有利于保障民众生活

考点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

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传统方式受到冲击而造成如此猛烈、痛苦的动乱”。

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成分”主要指(  )

A.修铁路、办船政、建海军

B.采择万国律例,订宪法公私之分

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5.1902年严复在论及中国教育时说:

“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严复的这一看法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

A.会通中西B.中体西用

C.全盘西化D.革故鼎新

6.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

“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他认为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两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

7.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文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派把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和从西方传来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进化学说,以此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维新派利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康有为在解释孟子“民贵君轻”时认为君权不是神授的,而是民众赋予的,君主是民众的一员,是民众的仆人。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面对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动荡不安、思想的异常混乱,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以唤醒民众觉悟,自觉自动地争取民主。

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反孔批儒的战士却又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承续着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的儒学传统。

——摘编自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所主张的政治体制。

(2)解读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

观点合理、明确;

史论结合;

280字左右)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

维新变法【主干知识梳理】

①鸦片战争 ②师夷长技 ③《海国图志》

④师夷长技以制夷 ⑤内忧外患 ⑥封建制度 ⑦洋务运动 ⑧军事工业 ⑨民用工业 ⑩海军 ⑪学堂 ⑫甲午战争

⑬万木草堂 ⑭《新学伪经考》 ⑮《孔子改制考》 ⑯《变法通议》 ⑰维新变法运动

【点题训练】

1.D 【解析】 本题考查魏源。

材料中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没有涉及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军事武器的落后,故B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制度层面的落后,故C项错误;

战争失败的主因是“无律无谋之兵”,即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故D项正确。

2.B 【解析】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A项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

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C项错误;

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B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国内还有《时务报》等刊物,故A项错误;

由题干关键信息可知维新派的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

清政府对刊物创办是有限制的,故C项错误;

新思想传播范围涉及全国,故D项错误。

【典例训练】

B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没有政治改良的愿望,排除A;

由材料可知此“上”指皇帝,故材料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把政治改良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而康有为是维新派的领袖,故选B;

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推翻清王朝,排除C;

陈独秀主张民主共和,当时清王朝已经灭亡,排除D。

 

【读史用史】

(1)说明:

承认西方政治的优越性;

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体”受到冲击;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

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随堂验收】

A项将美国说为英国,A项错误;

B项符合魏源思想,但与材料不符;

C项表述错误;

材料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故选D。

2.B 【解析】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主张。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反对空谈,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此不符,故A项错误;

洋务派虽然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但是仍然不反思中国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故B项正确。

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反思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陈独秀反思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科学”,也与此不符,故C、D项错误。

3.C 【解析】 本题考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材料最后一句表明唐氏主张效法西方创办邮政储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表明邮政储金有助于国家建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奉天巡抚唐绍仪主张效法西方,发展经济,维护资封建制度,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与他地主阶级的阶级立场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材料意在为民藏富表明发展邮政事业有利于民生,保障民众生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A 【解析】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主张。

符合关键信息非重要成分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的要求,故A项正确;

B项属于决定性成分,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

C项也属于决定性成分,C项错误;

不属于文化辐射,故D项错误。

5.A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

严复在政治思想上属于维新派,材料中他强调苞中外而计其全,故B、C两项错误,正确选项是A项;

据统新故而视其通可排除D项。

6.A 【解析】 本题考查梁启超。

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即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反映了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故A项正确;

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西方文明与宗教的关系,故C项错误;

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也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信息,故D项错误。

7.

(1)理论来源:

传统儒家思想;

西方进化论;

西方启蒙思想。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2)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批判、继承的观点,大胆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做到古为今用。

儒家思想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政爱民、以德治国等,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如:

“三纲五常”等。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在学习西方的时候,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

维新派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融合,托古改制,宣传西学,为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辛亥革命孙中山在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同时,提出了民生主义,这是其民主革命思想中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其思想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

新文化运动在批判传统旧道德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的承续着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