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00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x

音乐论文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音乐系音乐学专业

摘要:

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音乐。

《茉莉花》作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在受到国人喜欢的同时,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

《茉莉花》从起源到现在,历史悠久、形式各样、影响广泛、绚烂多彩,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展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章将从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流变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民歌;茉莉花;流变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广泛流行的民歌数量甚多,其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茉莉花》属于民间歌曲小调中的时调,主要表现爱情内容。

本文将系统探究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就其在各地的流传变异,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民歌根据创作和流传途径不同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民歌的定义有多种,《中国音乐词典》中指出“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

”比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彝族的《阿诗玛》等,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正面人物行为的歌颂,起到了向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中国民间音乐》一书中这样解释:

“民歌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由群体世代口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

”在《辞海》中这样定义“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从这些民歌的定义中可总结出它们对民歌界定的共性在于“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广义民歌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亦包括作曲家模仿民歌风格进行创作或依据民歌曲调改编的歌曲。

如王洛宾改编的《康定情歌》,这类歌曲的曲调来源于传统的地方民歌,但经过了个人记谱和艺术再加工,这类民歌属于广义民歌的范畴,也叫“新民歌”。

新民歌与传统狭义民歌相比较,新民歌在“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加上了“个人创作”从而更加有利于民歌的流传和发展。

民歌根据体裁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分为山歌、小调、号子三类,传统民歌主要依靠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承和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草根性特点。

山歌常在户外歌唱,具有纯朴的情感,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形式。

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

号子是集体劳动的产物,在劳动中起鼓舞干劲和协调动作的作用,号子的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合。

山歌和号子都是与劳动相结合的。

所以个性和地域性较强,大多在某个地区传唱,在传唱过程中还受自然条件、地形风貌等的影响。

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

与号子和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调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

小调不受劳动的限制,歌唱形式以独唱最为常见。

小调的形式规整匀称,旋律性强,易于流传,加上艺人的传唱,使小调的流传范围比号子和山歌广泛。

从流传的地域看,有些小调如《孟姜女》、《茉莉花》、《银纽丝》、《叠断桥》等,从南到北,由西至东,几乎遍布全国。

与各地的方言语调、风俗民情相结合,产生一曲多变的情况,比如小调中的时调小曲《叠断桥》,既可表现女子相思的哀愁(《穿心调》),又可表现新娘上花轿时的喜悦(《花轿到门前》)也可表现劳动者的繁忙和愉快(《四季歌》)。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江苏《茉莉花》为“广义”的小调体裁民歌。

我国民间音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且品种和曲目浩如烟海,但在封建社会中却很少得到文字的记载。

所以只能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大致理出一条民歌的发展脉络。

从文献记载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

其中的《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前6世纪)近500年间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的内容,涉及到劳动、生活、阶级压迫、爱国及乐观精神等方面。

而楚国的民歌,有一部分经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系统集中和加工整理,存留于《楚辞》的《九歌》中。

汉代(公元前206---220年)的“相和歌”,既包括北方各地流传的原始民歌,也有根据民歌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还有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型舞曲《大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扩散,南方的民歌受到重视和喜爱,并传到北方。

这时特别受到关注的是湖北一带的西曲和江苏一带的吴歌。

内容多表现男女之间的感情。

所不同的是,西曲多反映水边船上的离情,吴歌多表现家庭儿女的意趣。

这时,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南、北方民歌所表现出的风格各异的地域特点:

南方民歌柔婉清秀,多表现儿女情长的内容;北方民歌则勇武刚健,慷慨激昂。

唐代(公元618----907年)的“曲子”虽然仍出于民歌,但已脱离了民歌最初的形式,进行了更多的加工和改编,填入多种唱词。

宋代(公元960----1279年),民间曲子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如说唱、戏曲等)的构成基础。

从明代中期开始,城市日渐繁荣,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许多农村中产生的新民歌。

城市艺人对其进行加工,促成了这些民歌的广泛传播。

清代有著录民歌小曲的刊本,如《一剪梅》、《绣荷包》、《满江红》、《太平年》等等。

许多曲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一、起源及历史渊源

1、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

最早叫《鲜花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较早走出国门为世人所喜爱的代表。

(1)王志毅的北方民歌说:

他分别从《茉莉花》的历史记载、流布情况及音乐形态阐述民歌《茉莉花》的溯源可能在北方。

(2)夏玉润的凤阳花鼓说:

《茉莉花》最早版本为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

最初称作《花鼓曲》,唱词最早编于《缀白裘》六集《花鼓》一剧中。

他指出,《鲜花调》是众多地方戏与地方曲艺中的重要曲目,是继承发展了凤阳花鼓《叠断桥》的词曲逐渐演变来的。

(3)关于民歌《茉莉花》的起源还有很多说法,如江苏扬州说、山西五台山说等等。

对《茉莉花》源头的探索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中国《茉莉花》这首歌历史悠久,大概是明朝时期,它最初的歌名叫《鲜花调》属小调类民歌,明、清时主要流行于江浙。

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

我国民间音乐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的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曲》一剧中的“仙花调”,叙述了《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唱词中的第一人称,即代表张生,唱词中的“茉莉花”为剧中的“花鼓女”,想“采一朵戴”者为剧中的“浪荡公子”,“看花的”为花鼓女的丈夫。

从时间来看,《缀白裘》刊载的《花鼓曲》是目前与民歌《茉莉花》有关历史文献中最早的一首。

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最早文献《茉莉花》的曲谱,在我国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木刻本《小慧集》卷十二小调新谱。

“小调新谱”录有箫卿主人小调谱七首,其中就包括《花调》,即《茉莉花》。

国内最早的记谱为工尺谱,后被江苏明清俗曲专家张仲樵先生译成简谱的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五声徵调式。

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慧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手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是1957年由何仿整理改编的《鲜花调》定名为《茉莉花》排演成女声小合唱进京演出,结果一炮打响。

此后,此种版本的《茉莉花》传遍海内外,广为传唱。

特别是1959年《茉莉花》随前线歌舞团赴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引起轰动,享誉国际歌坛。

谱例1:

二、流传变异

我国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加工和发展,那么流传势必会带来流变性。

同样一首民歌在不同的地域所呈现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可能会因唱词方音的变化而导致旋律的变化,也可能会因各地人们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发生曲调情绪上的变化。

茉莉花芬芳馥郁、朴实无华,是高雅、圣洁、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她的洁白无瑕,歌颂她的朴实无华,它代表着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纯真和谐的美好愿望。

多年来同样的一首乐曲,出现了一曲多变的形式。

比如民歌《孟姜女》原是叙述和表现民间传说中的主人公孟姜女的愁苦生活和情绪,后来亦用来表现爱情(《送情郎》)或演义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三国叹十声》)。

民歌《茉莉花》也不例外,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民歌《茉莉花》在各地的曲调皆有其自身特色,风格各异。

但歌词内容大多相仿,以反映青年男女的恋情为主。

由于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会受到地理环境、生活环境、语言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民歌《茉莉花》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取各个地区音乐的不同养料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变体极多。

1.在各地流传的《茉莉花》中,目前流传最广,人们听的最多的是江苏的《茉莉花》最为著名。

歌曲的节拍为四二拍,速度为中速稍快,旋律的特点是一字多音居多,曲调细腻优美,此曲为五声徵调式,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分节歌。

乐句中第一、二句对称匀整,旋律较为独立,第三、四句结构压缩,旋律连接紧密,一气呵成,其中切分节奏的应用,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旋律中级进与环绕式的音型使音乐显得格外清新、流畅、雅致。

歌词运用多种比兴手法,先是“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的“香”,再是“雪也白不过它”的“白”,还有“开也开不过它”的“开”。

它那优美自然、委婉流畅、富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音乐风韵,犹如甘泉沁人心脾。

它的内容健康淳朴,描绘了一位姑娘想摘茉莉花又担心看花的人责骂而被人取笑,又怕伤了茉莉花等等的心理活动。

同时生动又含蓄的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音乐特点是:

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

谱例2:

2.流行于河北的《茉莉花》是诸多变体中的一首,描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这首《茉莉花》是带变宫音的六声徵调式音阶,音域宽阔,明快嘹亮,具有中国北方小调的风格特点。

加上运用方言演唱,明显地体现出当地的民歌风采。

节拍为四二拍,速度为中速,旋律特点是一字一音较多,旋律以级进为主,曲调高亢、嘹亮,其结构为方整对称的两小句和两大句,旋律由前两小句做变化重复,第三、四句旋律内在含蓄,最后用一个大拖腔上升到旋律最高点,好像内心情感突然爆发,充满抒情性和戏剧性,曲调优美动听,表现了赏花人对纯洁美丽的茉莉花的赞美之情和渴望采摘茉莉花的迫切心情。

谱例3:

3.东北的《茉莉花》曲调显得比河北的《茉莉花》曲调平直、朴实,它保留了骨干音,融入了东北地区质朴的特点。

东北的《茉莉花》旋律的跳进要多一些,旋律上下行的幅度也更大一些,在结尾时把高音加以延长,注入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呀”而显得别具风味。

这更突出了东北人的豪放,快言快语的性格特点。

谱例4:

以上三株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的《茉莉花》都具有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不同地方的民歌《茉莉花》的出现,是《鲜花调》在不断的流传过程中与地方语言、音乐相结合的产物,这首小调在各地传播过程中的流传变异反映了委婉悠扬的《茉莉花》曲调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并在不断的创编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江苏的《茉莉花》一向以旋律的清丽、婉转著称;河北的《茉莉花》旋律的起伏要大些,色彩上也更明亮些,在曲调的配置上东北的《茉莉花》更密集,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但在整体上江苏的曲调更具有抒情兴致,这是南北民歌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地域性音乐风格的表现,东北的《茉莉花》热情、洒脱、豪迈、挺拔。

如同快人快语的东北人性格一样。

此外宁夏、山西等地的也各具特色,它们都饱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当地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茉莉花》流传到各地后而产生了许多变体,多姿多彩,各具一格的最主要原因是受到各地方言语调,各地不同的风俗以及民歌手的演唱风格的影响来更好的满足各地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的需要。

此外还受到的流变因素有:

1、中国的地形地貌:

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造就出不同体裁的民歌,在中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孕育出山歌体裁的民歌高亢激昂;在低平坦荡的东部平原地区孕育出小调体裁的民歌,清新流畅、细腻委婉,由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所唱的歌曲无须送太远,故小调一般都是低唱低吟。

2、中国的气候:

古人云:

“南人善思,内向,北人善动,外露。

”北人崇刚,南人善柔,气候塑造着人们的气质、性格和情感,影响着对民歌的理解审美情趣。

如我国北方人所处的气候四季分明,年温差变化很大,冬季寒冷,北风刚烈,故方音刚直,风格刚劲豪放粗犷;而南方因其气候温和,年温差变化较小,加之雨水多,果色秀丽,人们则偏重于喜欢民歌线条平缓。

3、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还通过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民俗等影响民歌体裁和风格。

我国东部农耕地区多小调、号子;西部畜牧业区则多牧歌;东南部水田稻作物区的“田歌”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体裁。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流传变异性已成为我国音乐各种体裁中的一个共同音乐主题。

三、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广泛影响

《茉莉花》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从18世纪末叶起,还流传到欧洲和美洲。

1840年英国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约翰·贝罗在他所写的《中国旅行记》中刊登了这首民歌,从此在国外就把它作为中国民歌的典型广泛传播。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多特》中就采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重要的音乐素材。

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和色彩。

1926年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

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芬芳随着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

在歌剧的第一幕中,当皇宫中的官员宣布向公主求婚的波斯王子没有猜中公主的三个谜语,要按照规定把他处死时,姑娘们用《茉莉花》的曲调,唱出了对波斯王子的同情。

作曲家普契尼抓住中国五声调式的旋法特点,将原《茉莉花》中富有特性的音调,根据所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加以展开,使音乐更加平和抒情,有一种朦胧色彩,符合剧情要求,《图兰多特》是剧作家阿达米和西蒙尼根据高吉的同名剧改编而成的。

故事讲述了14世纪中国元朝美丽的图兰多特公主在北京紫禁城前贴了一张征婚者公示:

谁能猜中公主的三个谜语,即可招为驸马,否则就被杀头。

许多求婚者都屈死刀下。

突厥国的卡拉夫王子决心冒杀头危险去猜谜语。

结果他猜中了公主的三个谜语,经过一番周折,卡拉夫王子终于赢得了公主的爱情。

此外《茉莉花》还被改编创造成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如:

1965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十周年大会,在一次驻印尼使馆举办的联欢晚会上,前线歌舞团演唱了《茉莉花》乐曲,受到了周总理和印尼人们的喜爱;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茉莉花》作为中国优秀民歌向世界各国推荐,并收入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祖国接交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就是民歌《茉莉花》;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男女二重唱《茉莉花》倾倒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1999年12月19

日午夜,在香港、澳门回归的庆典仪式上,由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军乐合奏曲《茉莉花》磅礴地诠释了香港、澳门回归的这一历史事件;1999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上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的民乐合奏《茉莉花》(刘文金编曲)当那熟悉而清新优美的旋律响起,一下子把人们带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使东西方的情感拉得更近,带给人们亲切的企盼;2001年,美国发射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找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茉莉花》。

2004年8月,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八分钟演出中两次唱起《茉莉花》,震撼了雅典。

2008年在中国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由宋祖英和多明戈演唱的《爱的火焰》采用曲调就是《茉莉花》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阔步向前。

《茉莉花》在国外也有多种版本传唱,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改编演奏的《茉莉花》长达8分钟,清香四溢;等等。

近年来,《茉莉花》仍是中国人民对外和平友好交往,展开人们美好心愿的一个标志性形象,也是国内国外开展活动的首选乐曲。

中国民歌《茉莉花》已成为中国人民和平友好的象征。

从中国的“土特产”变成了“世界的瑰宝”。

结语:

无论是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自身的特色不仅是保持生命力旺盛的决定力量,而且是取得优势和占领先机的前提条件。

《茉莉花》的成功流传告诉人们,地方民歌的发展首先要立足本地的地方性格和文化优势,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流传条件,对民歌的合理改编是其成功流传的前提,而所谓的合理改编,既要使改编更富于思想性和时代感,又要注意保留地方民歌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改变提升其艺术高度。

民歌《茉莉花》的成功流传,对于中国民歌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民歌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厦门: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3]王志毅.《茉莉花》的地理属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

[4]辞海.艺术手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0;

[5]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6]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余咏宇.给中国民歌下个定义[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3)(4);

[8]王桂芹.《茉莉花》最早的曲谱文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3);

[9]苗金.中国民歌基础知识的讲述[J].中国音乐教育,1995

(1);

[10]易人.江苏民歌歌曲概论(三)[J].南京艺术学院院报,1989(4);

[11]庄水平.简论我国音乐的旋律及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3);

[12]何仿.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J].江苏音乐1992(4);

[13]吴永生.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地理基础[J].人文地理,2005

(2);

 

Onthedevelopmentoffolksong"JasmineFlower".

 

DepartmentofmusicMusiclearning

Studentnumber:

09810226Name:

YangJieQiongAdvisor:

DuanQiaoSheng

 

Summary:

lifeiswonderful,wonderfullifecannotdowithoutthebeautifulmusic."Jasmine"asaChinesefolksongclassic,inbypeoplelikeatthesametime,alsobythepeoplesoftheworldfavorite.ThroughouttheChineseonbothsidesoftheChangjiangRiverandthehomeandabroad,hasbecomeoneofthesymbolsofOrientalculture."Jasmine"fromtheorigintothepresent,hasalonghistory,avarietyofforms,wideinfluence,colorful,popularpeople'sfavorite,showsthebroadandprofoundChinesemusicuniqueorientalcharmandChinesemusicculture.Thisarticlewillbecarriedoutfrom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Chinesefolksong"Jasminerheologicalflower"analysisandon.

Keywords:

Folksongs;jasmine;rheolog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