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032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故app灵魂伴侣.docx

如故app灵魂伴侣

  

  一[如故app灵魂伴侣]【产品体验报告】探探+豆瓣=披着“大数据+心理测试“的“如故”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出自《史记》,大意是有些人相交虽久却是一辈子的陌生人,有些人刚认识却一见如故。

没错,这款APP就取“如故”二字,清新高雅,真的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

  体验环境

  体验机型OPPOR9

  系统版本Android1

  APP版本V6(281)

  体验时间201029

  产品简介

  slogan社交界的一股清流

  如故是一款专注三观匹配的科学交友App(体验过后感觉是披着心理测试的探探),于20112正式上线。

使用心理学、社会学博士团队精心设计的内心测试,配以精准算法和有趣互动,帮你了解最真实的自己,并为你匹配三观相合、志趣相投的朋友,找到与你最合拍的soulmate。

未谋面,先知心。

  产品定位

  目前中国热门社交APP仍以QQ、微信、微博为主,随着好友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不同目的的使用需求,两微已经变成标配,综合类社交格局早已确定,因此基于用户不同兴趣、用途、喜好的垂直型社交产品随之兴起,如陌陌、探探、唱吧这类垂直移动社交产品。

垂直化是移动社交的新趋势,因此打造垂直社交产品是当前移动社交市场的发展方向。

  数据来源速途研究院

  如故APP在移动社交领域也是选择垂直化发展,产品引入心理测试环节,科学分析个人性格及三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推荐匹配最合适的人进行聊天。

未聊天前了解陌生人兴趣爱好、性格属性帮助你打破陌生人间一开始沟通的障碍与尴尬。

总结来说如故APP定位于科学分析、精准匹配、高效社交、优质交友。

  用户需求分析

  用户在移动社交领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满足用户聊天交流的基本需求下,还可分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婚恋社交、兴趣社交。

这些不同社交分类也体现了用户不同的需求。

  市场现状和分析

  移动社交最初以熟人社交为主,以维系熟人关系、共享资源信息的形式存在。

随着人们交友需求的延伸,移动社交开始向陌生人社交、兴趣社交等垂直方向发展,形式丰富多样。

  我国网民逐步向移动端转移

  数据来源速途研究院

  2012年,我国移动网民规模为2亿,PC网民规模为5亿。

截止至2016年,移动网民一直保持18%的平均增速增长。

预计2017年,我国移动网民的规模将达到8亿,而PC网民规模为7亿,并首次出现PC网民规模低于移动网民的情况。

移动端的绝对优势将使未来移动网民规模越来越大。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移动设备的普及,丰富了上网的形式,使得人们上网行为产生了变化。

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熟,已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渠道,在线社交也会在这样的形势下逐步向移动端转移。

  移动社交用户年轻男性居多

  数据来源速途研究院

  移动社交用户年龄分布中男性占比67%,女性占比33%,与整体网民性别结构相当。

年龄分布发方面,20-29岁的占40%,30-39岁的占28%。

总体看来,移动社交用户以年轻男性居多。

一方面男性在性格方面对社交就具备一定的积极属性,另一方面,这个年龄阶段恰好对社交活动具有较高的需求。

  移动社交应用正逐渐占据人们更多时间

  数据来源速途研究院

  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分布方面,使用30分钟-2小时的用户占46%,2小时-4小时的用户占22%,还有15%的用户使用时长竟达到4小时以上。

互联网普及带来的趋势是人们越来越多的在线上进行日常沟通与交流。

移动社交应用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带来多维度的服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移动社交逐渐占据人们更多的时间,用户对其也表现出较高的依赖性。

  产品结构图

  从如故产品结构图上看,由于如故距今上线不足一年,时间较短、且用户基数较小,APP的功能结构很简单,将“发现”放在了首页,作为一款社交软件最重要的是用户可以快速找到陌生人聊天。

同时“观点广场”作为应用很重要的一个功能点也是出于一级栏目。

  主要操作流程

  注册/登录流程

  聊天流程

  主要功能点

  内心测试

  目前移动社交垂直细分领域早已被各大社交应用所占据,而如故相比于同类领域其他移动社交应用的最大特点便是它的内心测试。

用户注册后会有会有一个简单的心里测试环节,测试题多是包括和朋友,恋人相处时候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都是一些小问题,比如朋友圈约会迟到,恋人翻看手机,朋友生气把自己拉黑等等,从各个角度对用户进行分析,然后计算得出六个纬度的偏差(六个维度分别是传统和前卫,感性和理性,随性和进取,变通和直率,自我和随和,亲密和独立),六个纬度就有六个点,六个点连起来,就是一条线,而只要这条线越是重合,这俩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看法就越相近。

  筛选匹配

  用户在聊天前可以通过限定某些条件来筛选聊天对象。

主要从性别、年龄、距离、活跃时间来限定范围。

在确定这些条件后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个人数据(从心理测试维度和观点广场投票计算两方面),优化算法推荐给用户三观、性格最匹配的用户。

用户在聊天前可以先查看对方的六个维度是否与自己相近,包括对方的测试报告、观点动态、兴趣爱好等。

  观点广场

  观点广场顾名思义这里是用户发表自己的观点地方。

这是由如故的运营人员每天推出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或文章,让用户讲出观点,发出声音,进而让别人看到,除此外用户还可以对各种文章或观点点赞、点踩。

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功能点,如故是想通过类似于圈子、讨论组形式让用户除了聊天外可以在如故上发表有关恋爱、感情的看法,延长用户在APP上的使用时长,增强用户粘性。

同时既然是号称在如故上可以遇到三观相似的灵魂伴侣,而如故也是通过大数据算法来匹配,那就需要用户的行为数据,而仅仅通过心理测试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在观点广场上一系列的点赞、评论行为建立起丰富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而系统才会将契合度高的用户推荐给你,最终可以聊到三观适合的那个ta。

  产品体验

  应用的整体风格正如自身的口号一样,社交界的一股清流,界面清新、简单,从视觉和页面流畅上都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APP采取底部tab式导航栏,比较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产品的总体功能不多,突出社交这一核心功能,同时类似于其他社交应用,增添了发表观点的功能。

首页采取同类型社交产品探探的形式,左划错过,右划关注,刷脸聊天。

但有时会因为手误左划后不能找到之前的用户,这点可以稍作修改。

“观点广场”中每日的话题较少,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更多的发表看法的需求。

  竞品分析

  竞品选择探探

  选择理由探探是一款基于LBS的交友APP,最大的亮点是一见钟情的交友方式。

通过定位附近人,生成人物信息卡片,让用户左右滑动来决定喜欢与否,当双方都选择喜欢,才会匹配成功,进而聊天。

探探是让用户实现在该平台认识喜欢的人,聊天后实现见面。

  产品定位对比

  如故社交界的一股清流是如故的slogan,同样是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和探探都被冠以“约炮软件”,如故在一开始就极力将自己与这两款产品区别开来,主张通过心理测试和大数据分析推荐三观相符的用户,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探探探探一开始就专注附近陌生人交友这一核心板块,从应用设计上即可看出,整个主页面只有用户信息卡片,通过左划错过,右划喜欢,只有互相喜欢才能进入聊天。

探探希望通过线上平台的陌生人聊天进而发展到现实中见面。

  交互设计

  如故UI方面如故的界面以白色为主,图形按钮都是现在的简约风格,logo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如故是以底部tab导航,有四个一级界面,通过点击底部按钮实现界面切换,同时页面多为一级或二级,用户查找某一功能时比较方便。

同样是以卡片形式展示信息,如故左划错过,右划关注,点击卡片可以直接发消息聊天。

  探探UI上界面颜色以橘红色和灰白色为主,logo也是可爱风格,给人以放松之感。

探探的交互设计方面采取打车软件的设计风格,极力突出某一核心功能,隐藏其他次要功能。

探探采用抽屉式导航,将个人信息、设置等功能隐藏到二级甚至三级页面,主页面只有用户图片卡片,通过左划错过,右划喜欢来挑选自己的聊天对象,而且只有等待对方同意才能进行聊天。

除此外探探增加了朋友圈功能。

  产品特色

  如故

  心理测试。

如故在用户注册后需要回答30道心理测试题,只有完成这些测试题才会生成用户的六个维度作为匹配的重要依据。

用户在选择聊天对象前,可以查看对方的六个维度连接的曲线是否与自己相符合,同时根据对方的属性描述在正式聊天前对对方有些基本了解,不至于找不到合适的话题,避免尴尬。

  观点广场。

如故的观点广场有APP运营人员每天发布一些文章或话题让用户积极参与进来,通过用户点赞、评论等行为增强用户粘性,同时也能侧面反映用户的三观和性格,作为匹配聊天的另一重要依据。

  探探

  朋友圈。

这个功能是探探新增的,基本仿照微信的朋友圈,用户可以发表照片或文字,时间流显示配对好友的内容流,可点赞与评论。

这样做同样是未来增加用户粘性,提升用户对于APP的每日使用时长。

  匿名表白。

用户可以选取暗恋对象,系统会代替用户发送匿名短信给ta表白,每个人最多有5个暗恋对象。

这一功能适用于性格内向的用户。

  产品现状及前景

  如故该款产品是由核心团队成员前bat产品技术人员、前投行上市公司管理人员以及常青藤名校的心理学博士共同打造的一款社交APP。

目前拥有超百万注册用户,日活跃量达十万以上,产品上线后开展一系列下线活动,如联合新世相举办“当1小时偶像剧女主角”等。

同时去年的产品经理怒对支付宝圈子事件大大提高了如故的曝光度,前不久《中国式相亲》节目中男嘉宾通过如故选择女生更是让如故吸粉不少。

如故现在仍然只是百万级的社交应用,在早已是红海的移动社交领域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探探从一开始主打LBS社交而且通过左右滑动即可交友的新模式让探探一开始就获得了很大的流量,目前探探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3500万,日活跃用户数达600万,而且用户规模一直稳步增长。

在同为陌生人社交的陌陌逐渐转向泛娱乐平台,可以说探探在陌生人社交这一垂直领域一枝独秀。

已经拥有足够多用户量的探探未来重心多放在探索如何实现流量变现,走向怎样的商业模式。

  建议

  如故虽然已经·拥有一定量级的用户,但使用时仍感觉在线用户过少,不容易找到即时聊天的用户。

如故的团队仍需要做好运营工作,通过线上下线的宣传渠道让如故出现在更多人的应用桌面上。

  如故定位的目标用户是高校大学生、白领、精英等,但目前由于审核机制不够严格,用户参差不齐。

未来如故应加大对新用户的审核,包括刷脸图片的审核。

  用户在筛选卡片时很容易手误左划,可以将左划的卡片有记录方便用户找回某一手误左划的卡片。

  如故目前仍是一个全免费的交友平台。

在拥有一定量用户后可以考虑盈利模式。

如会员制,同一张陌生的卡片不会出现第二次等会员级服务。

还可以在不影响用户体验效果的同时适当的嵌入智能化广告。

  总结

  如故这一移动社交产品是借鉴了其他成功社交产品优点的同时主打基于心理测试及用户行为建立用户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匹配三观相近的用户。

虽然在核心功能点上很类似于探探,但基于寻找心灵伴侣的一口号,如故给用户放宽了很多权限,可以设置年龄、性别、距离等条件筛选聊天对象,同时用户可以单方面和对方聊天,但这也会造成对用户的骚扰。

相比于其他陌生人社交平台,如故用户和匹配度较高的陌生人聊天会更容易有话题,进而发展成朋友,达到真正社交的目的。

  已获权转载,作者waywys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二[如故app灵魂伴侣]灵魂伴侣是什么?

  壹心理报告灵魂伴侣是什么?

  一、大背景

  关于灵魂伴侣的传说

  灵魂伴侣这个词,最早是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述的阿里斯托芬的理论观点,即人类本来长着四条腿、四只胳膊以及一个有着两张脸的头颅,但宙斯害怕人类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两半,迫使他们穷尽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以使自己达到完满。

  关于灵魂伴侣的争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也有这样的经历与某些人初次见面却似曾相识、一见如故;与另一些人一起生活很久却很难有"知心"的感觉。

有些人说,这就是"灵魂契合"度冥冥之中,A与B相遇就会相互吸引;而A与C之间就不会。

  最近,国外心理学研究就"灵魂伴侣"是不是满意度最高的伴侣关系展开讨论

  反对的一方表示(Nauert,R.2014)"灵魂伴侣"是个人信仰的化身,是个人脑中对"伴侣"的预设印象,当这种"预设"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伴侣形象相冲突时,被视为"灵魂伴侣"的关系将比一般伴侣关系更禁不起挫折,更脆弱。

  而支持的一方则表示当以成熟的方式去看待“灵魂伴侣”间的矛盾时,其实矛盾并没有坏处,营造美好关系并不困难。

我们是彼此的灵魂伴侣,并不意味着我们间永远不会存在矛盾与不满,而在于我们能沟通不满,共同成长,一起面对阻碍而不回避问题。

  二、大调查

  高度"灵魂契合"的伴侣究竟存不存在?

  以有限的生命面对无限的人海,我该不该去寻找/等待自己的灵魂伴侣?

  我遇上的这个人,是我的灵魂伴侣吗?

  ……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展开了一次有趣的调查壹心理调查你的灵魂伴侣长什么样子(始于2017,终于20114)

  为了保证结果更准确,答题时间小于60秒的问卷将不进入统计。

最后我们得到6081份问卷。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六千多位同学心中的灵魂伴侣到底长什么样子,你是否能找到共鸣。

结果震惊了我,不知道能不能震惊你。

  三、结果分析

  参与这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多为90后(68%),女性(604%),直的(84%),单身(63%),热爱腾讯产品(微信34%)(QQ空间34%)性格内向(75%)随和(621%),理想主义(57%)的大学生们(56%)。

我们从一般人口因素以及性格因素作为出发点,结果发现不同类的答案,有不同的特点。

  先回顾一下几道关键的题目。

  

(一)你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吗?

  在本次问卷的第一题里,有80%的人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

5%不相信,其余中立路人。

在填写完10几道题目后,面对与第一题意思一毛一样的最后一题,会有不同的结果吗?

  对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信仰,你确定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吗?

  结果

  之前选择"相信灵魂伴侣存在"的同学,有1%在5分钟后转为不相信;有14%转为路人甲;其余85%坚守相信灵魂伴侣存在的阵营。

  之前选择"不相信灵魂伴侣存在"的同学,有18%变得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53%变成路人甲;29%坚守不相信灵魂伴侣存在的阵营。

  至于初问时是路人甲的同学,其中33%变得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2%变得不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65%坚持自己路人甲的身份。

  如果继续细究有变化的人群

  由粉转路人的,无论原来是相信还是不相信,这帮家伙恋爱经验为0的比例最高。

而由路人转为相信的家伙,恋爱经验3次以上的比例最高。

最后,那些从头到尾都不相信灵魂伴侣的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交叉分析得出,有4%的90后,5%的80后,7%的70后,以及10%的60后(注60后样本只有60人,可能不太稳定),始终不相信灵魂伴侣。

其实不相信也没关系,自己过得开心就好。

  长消莫卒说

  为什么会有转变呢?

因为灵魂伴侣在我们脑中本来就虚无缥缈吗?

因为做完题之后你发现你以前的人生一直走错了方向吗?

还是因为你还不知道自己更期待哪种形式的爱情呢?

那我们先从感情发生的两种形式说起吧。

  

(二)哪种形式的爱情里更容易出现自己的灵魂伴侣?

  你可能会好奇,"我认为的灵魂伴侣真的是别人认为的灵魂伴侣吗?

"我们先从感情发生的两个根本方向来做区分一见钟情的感情,和日久生情的感情。

  一般以为,灵魂伴侣原型是一见钟情,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佐以不会发生摩擦的契合感;但我们也知道,经过时间的磨合,原本不是一见钟情的两个人,也可以变得非常融合。

那么两种感情发生模式会影响我们是否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么?

  我们来看看结果

  ◆似曾相识有85%的网友相信初次见面却似曾相识的感觉;5%的网友不相信;10%的网友是打酱油的态度。

  ◆日久生情这里,有89%的网友,相信灵魂伴有可能通过日夜相处达成;有11%的网友觉得灵魂伴侣不能通过日夜相处来达成。

  交叉分析后,我们发现

  大部分人(76%)处于中间地带既相信"似曾相识",也相信"日久生情";有9%的同学相信"似曾相识",但不相信"日久生情";另外的13%单单相信"日久生情"而不相信"似曾相识";还有2%两者都不相信(在前面死都不相信灵魂伴侣的奏事你们吧~)。

  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某种相关性,即相信"似曾相识"的同学,更倾向于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相信"日久生情"的同学,略微倾向于不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

  单就这两个感情发生模式来说,我们还发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似乎那些更年轻的,更没有感情经历的,单身同学,有更相信存在"时间造就灵魂伴侣"可能的倾向性;而男性,年纪比较大的,有感情经历,有对象的网友,有更相信"初次见面有似曾相识"感觉的倾向性。

  长消莫卒说

  这样的结果可能意味着没有感情经历、单身的朋友会对灵魂伴侣的想象更宽容,而有了感情经历的、比较成熟的朋友更相信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且由于曾经的感情生活跌宕起伏,对灵魂伴侣的认知会更实际,少了些幻想。

  (三)究竟哪类人更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呢?

  ◆"某零后"是什么,可以吃吗?

(相关资料XX大数据解读90后撕下标签的90后,80后调查80后的世界是什么样)

  从统计得出,80后(84%)更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其次是70后(83%),然后是90后(77%)。

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相信灵魂伴侣,但不等待的70后(32%)和80后(29%),明显高于90后(20%)。

  长消莫卒说

  可能这和各人成长的大时代有关,70后、80后的成长环境会比90后更单纯,更少一些杂音;而随着年纪变大阅历增多,相信灵魂伴侣而选择不等待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男女依然有别吗?

(男性真的更是精神需求上的草包吗?

  按一般性常识,笔者预期女性由于精神性需求更高,可能比男性有更高的比例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

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是否相信灵魂伴侣的问题上,男女差异非常小(80%vs79%)。

而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有更高的比例(24%VS21%)选择"相信灵魂伴侣存在,但是不等待",这也是因为女性的等待成本要比男性高。

  长消莫卒说

  某次讲座的演讲者笑谈女性总以为自己比男性更敏感;其实男性也是有第六感,有直觉的!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说呢?

如果把性取向放在一边,异性恋的男性比女性似乎有更大的等待资本,我们知道男人生殖活跃期要比女人长,女性的最大竞争力似乎总与时间联系的更紧;同时,女性为了宝宝有更好的条件成长,可能比男性更注重实际的条件;男性比女性从生理本能上来说,更容易seeingsomeonenew(被其他漂亮美眉吸引)。

  ◆直的还是弯的?

(说好要直一辈子,少一天,少一分,少一秒,都不是一辈子。

  按一般性常识以及各艺术家、文学家的情史,笔者预期由于社会规范的限制,非异性恋可能比异性恋有更高的比例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

但从图中结果显示来看,异性恋相信灵魂伴侣的比例最高(81%),其次是同性恋(80%),其次是双性恋(74%),最后是在图中没显示的无性恋(58%)。

  长消莫卒说

  我想我是影视作品看得过多,而田野调查做得过少。

可见性取向与灵魂伴侣应该是关系不大的,有关系的是爱情,而不是爱谁。

双性恋似乎是个坑,有更多的路人,这也许与自身的迷茫有更深的关系。

一般认为,双性恋自我认同相对更加混乱,如果坚持与异性在一起看起来会是异性恋;如果坚持与同性在一起看起来会是同性恋。

不同的是,在双性恋的心中可能一直存在选择另一方的诱惑大概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PS.你没有喜欢过同性,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双?

)。

  ◆象牙塔会批量生产"灵魂伴侣"存在的信念么?

(相比谈天谈地,你侬我侬,出来社会混得先吃饱饭)

  按一般性常识,我们以为在"象牙塔"生活的学生,精神压力较小,更加理想化,更追求精神性。

而从图中结果来看,在相信灵魂伴侣存在与否的问题上,学生与非学生差别甚小(79%vs80%)。

但是,非学生党比起学生党有更高比例(26%vs19%)选择"相信,但不等待"的现实策略。

  长消莫卒说

  这是不是再一次佐证更理想化,也许还更年轻的学生党相对于非学生党还是,依然更有资本去等待。

  ◆偏理想主义的骚年真的更多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么?

偏感性的呢?

偏内向的呢?

偏随和的呢?

究竟哪类性格特质的骚年更相信灵魂伴侣呢?

  总的来说,似乎是外向的(81%)、感性的(81%)、偏理想主义的(83%)、有原则的(80%)朋友更多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且理想/现实的性格特质似乎对大家相信灵魂伴侣存在与否影响最大,有些差别甚小,比如有79%自评随和的朋友也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

更有趣的结果,也是更大的差异在是否等待灵魂伴侣上。

依然,外向的(59%)、感性的(59%)、原则的(59%)、理想的(61%)具体看下图

  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多(2%)相信灵魂伴侣存在,但外向且选择"相信,并等待"的人比内向多出三个百分点。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感性/理性特质的对比,及原则/随和的对比。

  感性且选择"相信,并等待"的人比理性的多出5%,但总体只多出3%。

  有原则且选择"相信,并等待"的人比随和的多出4%,但总体只多出1%。

当然,最大区别来自理想/现实性格特质的差异。

  可以看到,总体上偏理想主义的人有更高相信灵魂伴侣存在的比例(83%vs75%),其次也有更高"相信并等待"的比例(61%vs50%)

  长消莫卒说

  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我们说精神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而灵魂伴侣传说最早来自柏拉图《会饮篇》;而柏拉图还有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所以,大家看到其中的纠结曲折的联系了吗?

  注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爱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

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既然说到,恋爱与理想化。

那么哪些婚恋因素会影响精神恋爱呢?

  ◆没有恋爱经历的孩子更单纯,会更大比例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吗?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信灵魂伴侣存在与否的比例上,恋爱次数影响不大没有恋爱经历的78%;1-3次恋爱经历的81%;3次以上恋爱经历的78%。

差别体现在是否等待上,有恋爱经历的网友有更高的比例选择"相信,但不等待",而没有恋爱经历的网友则有更高的比例选择"相信,且等待"。

  长消莫卒

  这是不是代表,大伙还是更希望初恋是灵魂伴侣的呢?

  ◆单身一族,之所以单身。

是因为死守着未出现的灵魂伴侣不放么?

  与恋爱经历相似,在相信灵魂伴侣存在与否的问题上,婚恋状态单身(80%)vs暧昧(82%)vs有对象(78%)影响很小;差别同样体现在是否等待上,可以看到有对象的朋友选择"相信,不等待"的比例明显高于目前没有(明确)对象的朋友。

  长消莫卒

  这里大家可能会产生有趣的联想有对象的朋友中,有多少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有多少觉得现在的伴侣不是自己的灵魂伴侣;又有多少在已有的关系中,继续骑驴找马等待着自己的灵魂伴侣?

我们将在后面揭晓答案。

  (四)你相信自己这辈子能遇到心目中的灵魂伴侣吗?

  首先,总体来说相信这辈子能遇上心中的灵魂伴侣还是占了多数(64%),当然路人也比较多(30%)(#也许多数人心中灵魂伴侣长得像天上的云朵,说不清道不明,凭借更多的是一种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