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18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记“天王狩于河阳”。

但其实周天子根本不是去狩猎,而是去参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召集的诸侯会盟。

这反映出

 A.作者对礼崩乐坏局面的不满    B.当时天子出巡曰“狩”

  C.作者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D.河阳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2.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尊崇和颂扬人      B.缓和君臣关系

C.惩恶劝善        D.巩固儒学地位

3.1978年,湖北

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

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

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4.《秦律·厩苑律》规定:

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5.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

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

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  B.维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6.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

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7.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

“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

”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长期存在B.行政效率的低下

C.中央集权的削弱D.官僚政治的弊端

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部分地区主要用绢、帛作为货币,而南方部分地区主要使用铜币交易,这一现象表明

A.南方

商品经济十分发达B.南方经济水平总体高于北方

C.南方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北方的丝、棉织业迅速发展

10.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

全,都)而为夷也?

”这说明他

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 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

C.要求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D.提倡复兴儒学

11.下表为唐、五代、宋三个时期官员出身的统计资料,这一现象反映了

A.唐宋人口分布的变迁B.唐宋官学教育的发展

C.唐宋社会阶层开始流动D.唐宋社会门阀大家的颓势

12.《唐会要》记载:

“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

”《唐律疏议》载:

“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

”这反映出唐代

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13.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

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14.有学者认为:

“(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文化差异上的缩小使得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不仅能够与中原王朝抗衡,而且还能战而胜之。

另外,宋朝北部缺少天险的屏护,使得两宋王朝疲弱不堪,从而造成认打认罚的民族文化特质。

”该学者的观点:

A.材料充分,正确合理B.忽视了宋代守内虚外政策

C.致密精细,完备成熟D.错误,不值得一驳

15.使职,就是代表朝廷衔命出使四方完成特定任务的官员。

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不专机务,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为数众多。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宦官专权的出现

C.三省六部的职能被打破     D.君主专制的削弱

16.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这一农具是

A.灌溉工具B.播种工具C.除草工具D.耕土工具

17.明朝规定:

“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景象B.中国满足于天朝上国观念

C.重视经济利益甚于政治利益D.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18.雍正七年广东继浙江、福建等省后设观风整俗使,其职责为“化导训饬,令风俗人

心,渐归醇厚”。

雍正八年,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恶其教乱民,引福建例,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

据此可知设立观风整俗使的目的之一是

A.辅助海禁强化管理      B.防范因赋税改革而引发农民运动

C.整顿吏治端正世风     D.处理西学东渐所衍生的矛盾冲突

19.明清时期文献记载“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

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这种限购令旨在

A.抑制官员腐败B.加强中央集权C.限制土地兼并D.稳定市场秩序

20.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1.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

“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田亩制度并未见诸实施……最大的原因,是阻力太大,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

“农民并不欢迎此一改革”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要建立圣库制度B.主张实行绝对平均分配

C.不代表农民阶级利益D.不主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3.晚清时期,翰林院侍读王先谦奏曰:

“官办则靡费甚而中饱多;不启其端,商民难以虑始,亦必疑惧裹足……官启其端,招商继之。

”左宗棠也认为:

“以官经商,可暂而不可久。

”材料表明当时

A.封建士大夫普遍反对创办洋务企业B.官办企业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洋务企业的弊端D.开明官员建议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24.史学家郭廷以在《近

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近代中国“二期的译书,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

初为私家之学,进为政府主办”。

由此可见“二期的译书”

A.促使清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B.客观上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C.直接引发了维新变法的政治风潮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5.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

“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

”这说明开平煤矿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具有近

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26.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只有朝廷而无国家,提倡“破坏主义”,主张对封建制进行彻底的破坏,建立民主共和制。

据此可推知,当时他

A.已经彻底属于革命派B.主张君主立宪

C.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D.倡导温和改良

27.从1868年至1895年,中译日文书8种,几乎全是自然科学;1896年至1911年中译日文书958种,其中自然科学172种,社会科学786种。

这一现象变化反映了

A.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先进人士学习西方重心变化

C.甲午战前,译书以科技为

主D.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科学

28.孙中山曾对近代中国的某一时期的时局发表评论说:

“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甚烈,较前尤甚。

”“无数强盗之专制”是指

A.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帝国主义列强破

坏中国辛亥革命D.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

 

29.孙中山拜祭钟山明孝陵发表《祭明太祖文》称:

“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五日辛酉,临时总统孙文,谨昭告于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这主要反映出孙中山

A.缅怀朱元璋的反元事迹B.坚持民族独立的政治诉求

C.宣告封建帝制已被推翻D.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30.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随后各根据地逐步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这一口号的提出有助于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农村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缓解根据地经济困难

31.下表中的内容节选自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项保证”。

中共提出这些保证的背景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

B.中

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争取和平建国

32.吕思勉在1923出版的《白话中国史》中,将岳飞塑造成一个“军阀”形象。

但在1935年却遵国民党党部训令,还原了岳飞“抗击外敌”的形象。

这主要是基于

A.国内形势

发展变化的需要   B.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C.结束军阀混战局面的需要    

D.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需要

33.“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了鼓舞,于是满怀信心地宣布:

‘……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

’”中国在这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是

A.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全面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D.以“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

3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35.当波斯人占领古希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

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

这说明

A.古希腊人秉持法律至上观念B.古希腊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古希腊人誓死捍卫城邦领土D.古希腊实行城邦民主制度

36.“苏格拉底彻底改变了早期希腊

哲学家更多的关注宇宙本质的倾向,使哲学研究变得更有意义,他把哲学从天上请到了人间,且将其根植在了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之中。

”材料强调了苏格拉底

A.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B.关注人类社会和认识自己

C.提出理性“高于一切”D.认为“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37.公元前415年春,雅典召开公民大会讨论

远征西西里,最后作出决定,坚持继续任命极力反对远征的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位指挥之一。

在后来远征战事中,有渎神嫌疑的三位指挥官之一亚西比德被召回审讯。

三位指挥官观点各异,甚至对立,最终导致大约4万名士兵组成的这支远征军,全军覆没。

此事主要反映了

A.民主对军事的影响弊大于利B.直接民主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C.民众法庭对大会形成了监督D.公民大会应该吸收士兵参政

38.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

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

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A.保护商业贸易B.拓展殖民地C.传播基督教D.掠夺工业原料

39.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

”该思想旨在

A.避免专制独裁B.实现人民主权C.遵守社会契约D.建立法治社会

40.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

这一现象表明

A.启蒙思想根源于理学B.启蒙思想和理学在本质上一致

C.利用理学为批判现实服务D.儒家思想被四方学者普遍接受

41.1717年,鉴于英王乔治一世经常不出席内阁会议,议会便正式作出决定:

国王无须出席内阁会议并主持内阁政务。

这—规定

A.表明王权开始受到制约B.促进了责任内阁制度形成

C.使国王彻底失去行政权D.标志君主立宪制初步确立

42.“(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一个帝国首相(宰相)。

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

”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首相兼任帝国议会主席

43.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44.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有如下台词:

“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45.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46.巴黎公

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

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的”。

这表明巴黎公社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47.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提出要将垄断市场、勾结铁路的美孚石油公司彻底铲除。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判美孚石油公司解散。

美国政府这一举措意在

A.重建自由社会市场经济B.整顿社会经济秩序

C.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文D.限制垄断组织发展

48.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

“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

”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B.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C.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9.“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

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妓院、医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该现象最有可能盛行于

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斯大林工业化初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50.1929—1933年,胡佛政府召集企业界巨头、劳工领袖等召开私下会议,达成相互合作的君子协定,即企业界保证维持现有工资水平、劳工承诺不进行罢工。

这一措施在当时

A.有效缓解了经济危机B.有利于稳定崩溃的人心

C.表明政府实施积极干预D.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体现

51.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

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

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52.“美国罗斯幅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社会主义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

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化危机为转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该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B.两种社会制度的互相借鉴与完善

C.两种社会制度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D.两种社会制度都需要发展和完善

53.从影视中能透视出现实。

1943年,好莱坞曾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

1948年,好莱坞电影有关苏联的影片体现的主题是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有关苏联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柏林墙危机”的出现

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④两极格局的形成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③

54.戴高乐总统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

而二战战败国的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材料表明:

A.戴高乐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B.冷战使法德和解成为可能

C.欧洲联合符合法德共同利益D.欧共体在美苏冷战中建立

55.

这一表格体现了

A.中国与西德关系以美国对华政策为转移

B.中国推动东西德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C.冷战格局下东西方关系冲突与缓和并存

D.中国与东、西德率先冲击了冷战格局

56.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和七月全会(1955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

这表明苏联

  A.决定废除实物配给制        B.决定冲破斯大林体制弊端

  C.生产动力不足已显现      D.暂时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57.1962年,“在经过几天极度的紧张对峙之后,苏联退却了。

……肯尼迪对赫鲁晓夫作出让步,调整美国一些驻亚洲的军事基地,同时答应不再进攻古巴。

”这次危机反映出

A.古巴是美苏对峙的主要阵地B.两极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

C.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局面被打破

58.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先后两次宣布美元贬值。

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护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

这反映出

A.美国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不复存在B.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减弱

C.新型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D.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急剧衰落

59.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

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日益消失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60.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才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B.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C.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D.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61题24分,第62题16分,共40分。

61.(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嘉靖癸卯进士阎绳芳《镇河楼记》中记载:

山西祁县东南诸山,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放流故道。

终岁未见其徙且竭焉。

以故由来远镇迄县北诸村,成浚支渠,溉田数千顷。

祁以此丰富。

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朝落于南山,而夕即达于平壤,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屡徙于贾令(镇)南北,坏民田者不知其几千顷,淹庐舍

者不知其几百区。

沿河诸乡甚苦之。

是以有秋者常少,而祁人之丰富减于前之什七矣”。

材料二在解决严重污染环境的烟气问题上,英国议会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

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碱业法》;1874年又颁布了第二个碱业法;1906年,又再一次颁布制碱法。

与此同时,议会也通过了控制烟气污染的其他法律。

由于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1953年议会通过了更为全面和系列的控制大气污染的《大气清洁法》。

该法律规定,禁止排放黑烟,包括烟囱、汽车等;防止煤烟,对排放煤烟的设备,要安装除尘和除硫设备等。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嘉靖前后祁县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原因。

(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指出英国出现严重烟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

(12分)

 

(3)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人类经济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2分)

 

62.(16分)阅读材料,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