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21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示范教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docx

示范教案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使中国各个阶层起来反抗,民族危机下清政府统治更加腐败,农民阶级的运动也达到了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无论从组织、规模以及发展程度上,都达到了中国古代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取得了胜利,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导致出现了统治集团内乱,使太平天国运动衰落下去,后期的运动不足以动摇封建统治,甚至不足以保卫自己的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它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古代农民对土地愿望的一种总结,也触及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后期为挽救政权而提出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没有实施,但是对后代仁人志士的探索有借鉴作用。

太平天国不仅继承了前面农民运动的一些特点,也有很多新特点,在古代农民运动历史上,太平天国的辉煌不可抹灭。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及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特点等重点、难点内容,通过一些探究式问题,学生在搜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得到正确认识。

依据重视历史背景、影响,简化过程的原则,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军事活动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动画演示展示给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观。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资料。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了解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及他的宗教理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理解《天朝田亩制度》。

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纲领,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的积极性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列表格等形式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学习法。

(2)通过用表格归纳太平军北伐、东征和西征的目的、领导人、结果,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3)通过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刚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

通过学习这场战争反外来侵略的性质,来增强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把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提高到了单纯农民运动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是,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的领导下迅速兴起,定都天京,巩固政权,达到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由于阶级和环境的局限性,两者都没有实现,但都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内部矛盾导致天京变乱,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太平天国转入后期的防御战,最终失败。

(《天国风云》片段)

教师提出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农民运动,从以上四幅图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这些信息给我们哪些启示?

合作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初步讨论,提示学生注意一些关键字和关键图片。

学生回答一般多注意表面现象,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并总结相应规律,如阶级分析法。

教师总结:

看它的领导人、规模、纲领和最后的结果。

启示主要可以从下面一排两幅图中表现出来,从它的纲领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农民阶级比较关心土地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涉及了土地问题,说明农民运动达到了一定高度。

从下面一排第二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农民提不出新的主张,最后也会陷入封建统治的轮回,成为腐败的统治者,所以它不能推动历史跨入新的时代,注定要失败。

导入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规模宏大、波澜壮阔,为什么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是什么因素葬送了大好的革命形势?

提示学生思考问题,初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其兴也勃焉”的原因,就是大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中国农民生长的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环境,小农经济容易造成农民的一些特点,比如观念的保守,力量的分散等。

还可以从农民阶级所属的社会分析这个阶级是个旧的阶级,所提出的观点不能超越封建社会,不能超越农民阶级的范畴。

从这些问题的初步提示,让学生了解个大概的原因,为接下来继续分析创造条件。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中国在1842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

旧税捐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1849年8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

鸦片战争后不到10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材料三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提问:

(1)有人说: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引导历史背景组的同学回答,对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启发其他组同学质疑、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一是白银外流,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是基督教传入又为农民战争带来新的思想武器。

进一步设问:

(2)太平天国运动是否是鸦片战争引起的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多媒体显示:

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

太平天国理论方面的探究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及其组建的领导核心。

多媒体显示: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教师向学生介绍洪秀全创建和领导运动的理论拜上帝教及其理论来源。

提问:

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具有什么特点?

基督教在近代是列强用以侵略中国的工具,为什么却能被农民加以利用成为革命理论?

《原道醒世训》宣传的思想和传统的封建思想有什么不同?

这种思想适用于今天吗?

教师总结:

洪秀全的宗教理论的来源与评价:

洪秀全的宗教理论是农民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义的结合。

这一特点的形成是和洪秀全的自身经历、所受教育分不开的。

他用宗教理论表达反清思想,对于没有文化的农民来说更容易接受,但也体现了洪秀全思想的落后性。

理论特点:

将农民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理论著作: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

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过程评价:

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以材料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的提问要层层深入,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论上的探究,还要指导学生分清一些概念,比如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

问题情境2:

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进攻——达到全盛时期

多媒体显示《太平天国前期进军路线图》。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前期斗争形势图及教材相关内容,学生考虑前期军事斗争的过程和结果。

1.军事上:

胜利进军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

(开始)(初步建政)(正式建政)(达到军事上全盛)

教师补充资料

多媒体显示: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继续北上。

在进攻全州时,冯云山不幸受伤,至蓑衣渡时牺牲。

在攻打长沙时,萧朝贵也不幸殉难。

由于长沙久攻不下,太平军绕道北上。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了武昌。

一路上,他们杀贪官恶霸,焚烧官府衙门、田契、债券,把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

因此,沿途的农民纷纷加入太平军。

太平军人数迅速发展到50多万人。

1853年2月,太平军分水陆两路,顺江东下,向南京挺进。

陆路由胡以晃等率领,水路由杨秀清等指挥。

江岸上战鼓咚咚、马蹄得得;江面上风帆旌旗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沿途清军闻风丧胆,一触即溃。

太平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很快兵临南京城下。

在攻打南京城的日子里,附近人民给太平军以极大的帮助。

在战火纷飞的前线,人们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为太平军送来了各种各样的慰劳品。

在人民的支持下,太平军经过12天的激战,攻克了南京。

他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提问:

太平军从永安北上,不到一年就打到南京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太平军的政策、纪律;人民的支持;清军的腐败无能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表格归纳:

北伐、东征、西征的目的、领导人、结果。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太平天国北伐、西征、东征的过程。

(1)当前形势:

要推翻清政府、必须北伐;要巩固天京;必须西征;要断绝清政府财源,必须东征。

教师简要介绍情况,参考下图讲解。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失败欲自杀)

(2)出示《全盛时期军事斗争简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填表:

名称

目的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意义

北伐

西征

东征

多媒体显示: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它有哪些目的和基本内容?

它在当时能够实施吗?

2.理论上:

《天朝田亩制度》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二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织缝衣裳。

同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猪)。

材料三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

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

材料四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以上材料均引自《天朝田亩制度》

师生互动

师:

《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

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多媒体显示: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

这里,天下田是谁的?

生:

土地归农民。

师:

(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地主占有土地。

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

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

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得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

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

从上面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

生:

(阅读思考后议论)

师:

现在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点评,看看你对平均的理解是否全面。

从上面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地力,把好坏田搭配着分;三是依据丰荒情况,由荒处迁丰处以赈济荒处;四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

如此细致的规定,真可谓是“平均了”。

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

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

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

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

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农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多媒体显示:

“有田同耕……无人不饱暖也”),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

师:

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中两组讨论原则,两组讨论方法,两组讨论环境条件)

生:

(按要求热烈讨论。

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师:

(加以引导后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小农经济,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例如:

按人口分,却未考虑死后还田的办法,长此下去哪里还有田来分?

又如:

按地力分,究竟根据哪一年、哪一种农作物的产量来确定土地的等级才算合理呢?

再如:

按丰荒之地调剂,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能否允许?

还有,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

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

以上我们从主观方面分析了这一制度的不可行。

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施这一方案。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尽管如此,就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点来看,也足以显示其反封建制度的决心。

这一制度是对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空前猛烈的扫荡。

(2)评价

①积极性:

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局限性:

太平天国追求的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生产。

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是一种空想。

平均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革命初期,农民无田无粮,平均主义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但在革命初步成功后,农民分得部分田地,它又易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过程评价: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主要在教师引导下,从内容来评价这个革命纲领,切入点主要是“土地”“平均”这样的关键词,学生从中得出它的革命性和空想性的结论。

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自主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归纳史实以得出结论的能力。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失败可用问题引入或资料引入,如下:

合作探究

1.问题引入

多媒体显示:

太平天国由军事进攻转为军事防御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如果没有这一事件的发生,太平天国是否就不会失败?

(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全班同学讨论)

教师归纳:

天京变乱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教师强调:

天京变乱,从原因上看,暴露出太平天国的阶级局限性,从结果上看,造成前期领导核心垮台,力量削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同时强调集体主义、团结合作对于一个集体、国家的重要性)

2.资料引入

阅读与思考

《贼情汇纂》载:

“秀清自恃功高,朝见立而不跪,每诈称天父下凡附体,令秀全跪其前,甚至数其罪而杖责之,造言既毕,其为君臣如初。

《李秀成自述》载:

“(东王)权太重,要逼天王封其万岁。

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情境3:

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的转折

请学生填写圆圈里的内容,掌握天京变乱的经过。

教师总结前面学生讨论的结果: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它的发生根源于小农阶级的分散性。

直接原因是争权夺利。

结果使太平天国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清军重新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包围太平天国政权。

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学习面对天京变乱太平天国采取的措施。

教师总结:

(1)新领导核心:

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

(2)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思考:

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

组织学生讨论,从是否代表农民利益,是否代表历史进步的潮流等方面。

教师总结:

(1)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改革内政,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但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也缺乏必要的条件,不能真正实行。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对比太平天国两大革命纲领,指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根据下面表格合作讨论)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①平分土地。

②圣库制度。

③建立理想天国

①政治法治选举。

②经济主张发展资。

③文化主张学西。

④外交独立平等

评价

①强烈革命性——反封结晶。

②强烈空想性——违背社会规律。

③本质落后——小农理想

①革命性——否定封建制度。

②先进性——第一份资本主义近代化方案。

③空想性——超越具体历史条件

结果

未能真正落实

未能真正落实

联系

两者在反封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出发点不同

区别

两种主张和实质本质相反;前者违背社会规律,后者符合历史方向

过程评价:

本过程主要分析一些内容得出结论,尤其是评价性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学生分析比较困难,教师要从一些关键词加以引导,如农民、土地、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济根源上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要顺带指出《资政新篇》提出的特殊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组合作探究,然后推出代表发言,要引导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和对知识的及时总结与归纳,使学生在用表格过程中学习一些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4:

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此方面的相关内容,教师补充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多媒体显示:

(教师补充内容)

背景:

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

天京事变后,清军加紧对太平天国进行围攻。

1856年底,湘军攻占武汉三镇,太平军被迫退出湖北。

此外,清军包围天京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也已对太平天国的都城构成了严重威胁。

1858年夏,湘军攻陷九江。

天京形势越来越危急。

自石达开出走以后,太平天国一时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为了巩固政权,洪秀全经过调查,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担任军事指挥,继续同清军作战。

1.破江北大营

刚才讲到清军趁天京变乱之机重建江北、江南大营,企图南北呼应,围困天京。

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集合太平军将领在安庆东北枞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联合解除天京之围。

陈玉成与李秀成会师直下浦口,击溃了江北大营,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

随后,太平军又获三河镇大捷。

2.三河镇大捷

当太平军主力在江苏时,湘军趁机进犯安徽,安庆外围的太平军据点全部沦陷。

陈玉成与李秀成再次合作,分别率大军救援。

陈玉成任主攻,李秀成配合助战,在太平军屯聚粮食、军火的重要基地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6000余人。

前番湖口战役中曾要自杀的曾国藩,此时又顿足捶胸,痛哭哀叹:

“三河之败……吾邑士气亦为不扬。

”湘军主将胡林翼说:

“四年纠合之精锐毁于一旦。

”三河镇大捷使天京得到了暂时的稳定。

但同时,清军的江南大营以十几万兵力再度围困天京。

如何击溃江南大营,又成为太平天国的当务之急。

3.破江南大营

1860年初,太平军依洪仁玕计策率兵奔袭杭州。

(投影:

第35页洪仁玕计策)这一计策实际上就是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术。

清军果然中计,调江南大营一万多清军驰援杭州。

而太平军则虚晃一枪,迅速撤出杭州,经皖南回师,与陈玉成各路军会师,对江南大营形成反包围。

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也分头出击,江南大营顷刻瓦解。

清军数万人被歼,江南大营提督和春向东逃窜,李秀成穷追不舍,和春自杀。

江南大营被击溃,打破了清军对天京长达三年的包围,同时为太平军进取江浙奠定了基础。

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苏南,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

淮军和他们的头子李鸿章

4.上海战役

在进攻上海的战役里,官僚、地主、买办非常惊恐,他们雇用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共同镇压太平军。

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太平军英勇抵抗,先后俘获侵略者战舰“高桥”号和“飞而复来”号,并将它们编入太平军水师投入战斗。

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时,湘军再次包围安庆。

华尔和他的洋枪队太平军与英军作战

5.安庆保卫战

1860年,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湘军主力8万人包围了安庆。

陈玉成从浙江回师安徽以解安庆之围,但鏖战几月未能成功,安庆终于陷落。

太平军将领叶荟来等2万多人全部战死;陈玉成败走庐州,1862年被捕。

面对审问,陈玉成大义凛然,怒斥要他下跪的清将胜保:

“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尔见仗就跑。

在白石山踏尔25营,全军覆没,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尔一条性命。

”胜保还妄图诱降,陈玉成厉声斥道:

“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

”6月,陈玉成在河南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

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损失。

清军占领安庆后,全面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

太平军展开了天京保卫战。

陈玉成大骂清将

6.天京保卫战

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

这三路是:

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洋枪队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另一部由江西进攻浙江。

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

天京告急,李秀成从上海附近回师,救援天京。

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46天未能突破。

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

6月,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

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

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组织学生讨论: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训。

学法指导:

教师指出我们在分析一个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应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要考虑造成这个原因的经济和阶级根源。

教师总结:

失败原因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

它失败的主观原因主要是阶级的局限性。

没有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太平天国领导人没能制定出一个正确、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因而也就不可能在最广泛的范围,把群众都动员起来,团结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战斗;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