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403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ocx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和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阐述了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影响,分析了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收入差距扩大以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在各行业、地区间却在不断拉大,尤其体现在城乡差距中最为明显。

据统计,在过去的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增长差距增加了近10倍。

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元,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元,两者相差了近倍,而在1991年的时候,城乡居民的收入仅仅相差倍。

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降为%,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后者比前者高近7个百分点。

200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如果再考虑那些高收入阶层没有经过统计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基尼系数很有可能已经超过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1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影响

  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投资乘数效应降低。

在推动经济合理运行上,消费性需求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和拉动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长。

根据消费理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需求的增长不仅取决于人们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更与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显着提高,但是个人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的手里,低收入阶层只能靠收入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

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国民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由于投资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在消费倾向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大多数人的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不足将使得经济获得再投资的动力大为减少,投资乘数的作用下降,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传导机制受到阻碍,对经济稳定增长和现阶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产生不利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引导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和资源总是流向收益率高、回报率快的地方。

收入差距的拉大造成了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远远大于低收入阶层。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资源配置越来越倾向于迎合高收入阶层和较富裕地区的需要,进而以满足这些人和地区需要为主的少数生产部门及相关服务部门不断快速的发展。

而多数为一般消费者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部门规模不断缩小。

农业更是由于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刺激了农村中原已稀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从收益率较低的农村向收益率较高的高收入阶层需要的产业转移,使得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恶化,破坏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因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而难以为继。

  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

扩大的地区收入差距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利益的驱使下自发地由收益率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向发达的收益率较高的东部地区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难度加大,建设资金更加短缺,引进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下降,加剧人才缺乏的现状,影响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过大的收入差距还使得教育向高收入阶层倾斜,农民们受到人力投资的条件和机会大大被削减,而人力资本的差距又反过来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中,扩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影响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农业特性。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附加值低、收入低的产业。

再加上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信息渠道少,信息滞后,农民们的收入基本全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

农产品城镇的居民工作收益比农业稳定,收入来源渠道多,这就拉大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长期推行的发展战略。

在城乡关系上,我国积极推行的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去大力发展工业,政策上大力向工业倾斜,资金大部分投资于工业,使得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远远落后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

同时又制定有利于工业产品的价格,在农产品价格上实行剪刀差,使的以农产品为纯收入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大大受到影响,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在行业关系上,由于实行对垄断行业的“保护”,使得这些垄断行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非垄断行业无法抗衡的优势。

垄断行业通过自己的垄断优势,获得了大量的超额利润,拉大了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间居民的收入差距。

  在地区关系上,在改革初期就实行倾向于东部发展的优惠政策,实行剃度转移政策。

再加上东部地区先天的地理优势,使得东部地区能够大量引进资金和吸引人才,迅速地率先发展起来,拉大了东西部地区人均收入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

20世纪50年代并延续至今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限制了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降低了资源流动带来的效率。

在二元结构下,农村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使得农村劳动力过剩,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竞争,农民不得不在低于劳动力价格下劳动。

同时农民工在岗位获得上受到“进入”机会的歧视,又在工资待遇上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同时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也因为户籍制度而受到歧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资不足。

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人力资本在影响居民收入的因素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国家在对教育的投资上,倾向于对城市教育的基础教育投资和高等教育投资,而将少量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去,人力资本的形成条件不足,农民受教育的机会比城镇居民小,从而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竞争力,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

  市场化为导向的社会中资源占有权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发展到“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

新的分配原则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大大地调动了不同阶层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效率的极大提高。

但同时,这种分配方式也使得非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大大提高,部分拥有大量非劳动要素的群体在非劳动收入上的收益远远高于以劳动要素为主的群体。

由于拥有非劳动收入条件的差异性,造成了收入差距的差异,拉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个人所得税没有发挥调节作用。

税收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之一。

税收是对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是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宏观经济政策。

但我国税收的调节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明显的效果,反而出现一种“逆调节”现象。

过去20年中,我国由于征税的起点太低,税收种类单一,税收单位模糊,致使广大工薪阶层成为征税的主要对象。

工薪阶层们在本来就已经很低的收入下还要纳税。

相反,富人确由于一些非工资性的隐性收入的存在,逃税现象非常严重,税收对他们的收入调节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偏离加快了财富向富人集中的过程,拉大了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

  3治理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国家长期注重工业化的发展,牺牲农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因此,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国家应实行城乡均衡发展战略,建立新型平等交换的工农业关系;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重视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福利制度,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工资收入以外的各项福利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壁垒”,改变人为的隔离,加大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合理地分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非农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农村多元化。

  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一是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对少数特殊的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控制,提高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二是逐步规范市场行为,严厉打击权力经济和各种非法违法经济活动,建立完善的竞争法规,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积极促进东、中、西地区的和谐。

三是增加中央政府财力,加大对中西部的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是国家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给予落后地区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加强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

  税收改革。

目前全国个人所得税中,70%来源于工薪阶层,而占有社会大多财富的富人们逃税漏税现象严重。

针对目前税收“逆向调节”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应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减清农民纳税负担;在城镇地区,计算纳税人的所得时,应考虑更多的方面,合理制定不动资产、金融资产以及遗产的税率,合理选择和确定纳税单位,将一些奢侈性商品和服务纳入税目中来,正确发挥税收的社会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力量,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的雏形,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可持续收入能力,加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稳定社会结构,从而有效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注重教育公平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因素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从公平的角度出发,不再把过多的财力和物力放在精英教育上,而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使落后地区享有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1]刘耀森.收入差距扩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J].商业时代,2007:

7-8.

  [2]魏振香,孙学斋.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社会科学,2006:

66-67.

  [3]熊威.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

234.

  [4]蒋国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分析的国内文献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08:

14-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