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45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docx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词

1、XX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

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

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

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

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

“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

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

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

如:

国外学者MichaelJoyce认为:

“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

”“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

于文秀在《当下文化景观研究》一书中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即: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获取、传播、交流、创造文化信息为核心,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首先是技术层面,强调网络文化必须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核心的传播活动;其次是文化层面,强调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如何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方式,并且互联网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网络文化的概念在西方的理解是很广泛的,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学者Dav1dP0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

与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三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

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

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

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

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

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

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较早研究网络文化的学者是吴伯凡,他在1996年出版的《孤独的狂欢》一书中引入了Cyberculture的英文单词。

1997年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则从中国人的视角研究和阐述了网络文化。

魏宏森、刘长洪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融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

多数学者都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张革华认为:

一般说来,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

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

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和特征。

2007年,杨谷在光明日报中发表的“网络文化概念辩析”一文中给出的概念是:

网络文化是人们与网络相关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方式及其产物,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指网络相关活动中的道德伦理、社会行为、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活动及有关的产品、服务。

而尹韵公对网络文化的表述多少带点新闻媒体的鼓惑色彩,他认为“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

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

它气势磅礴,威荡宇内,示囊括四海之心,显并吞八荒之意。

网络文化的特点

1、XX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特征是由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的,由于网络文化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它的许多特征还未尽显露,因而其特征也还在发展变化之中。

(1)主要特征

就目前其主要特征有:

网络文化的衍生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必须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征;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的集群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网络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反理性特征。

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

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

从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概括地说,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和大众性等三大特征。

(2)三大特征

补偿性

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获得尊重、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

因此,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

既然是补偿性文化,就必然夹带着很多牢骚和不满。

网络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络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起到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

社会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压、怀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泄,并得到呼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极端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

人们普遍有着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于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化。

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在极短时间内,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

人们相互攀比、逐步强化,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

原本一些分散在各处、被社会忽略的少数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小的群体,并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

善的力量是如此,恶的力量也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往往能通过网络集中地反映出来。

这是有的人对网络文化大加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网络文化中,这些丑恶现象及其散布者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大众性

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

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

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

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2、学术论文

(1)超时空性

网络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的线性结构,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数字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时空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我们一般只能真真实实地置身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确定的时间之中。

而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完全超越这种局限,任何一个地点的事件我们都可以以“在场”或“出场”的身份即时参与其中进行发言。

网络的超时空性在即时性和全球性两者之间得到有效实现。

一方面,互联网的即时性完美的诠释着时间和互联网之间、时间和网民之间微妙的关系。

如果说即时性是互联网时间上的维度,那么全球性就是互联网空间上的维度。

全球性从空间维度弥补了时间维度不能企及的范围,提升着网民的生活效率和节奏。

网络文化生来就是全球性的标志文化,从“地球村”到“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文化一步步践行着文化的全球化。

总之,一句话,网络的即时性和全球性使我们在时间维度上达到每时每刻,空间维度上达到无处不在。

网络文化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媒介文化。

虚拟性和真实性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别在于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虚拟性,首先,网络技术先天就是一种依靠一系列软硬件设备开发的虚拟技术;其次,网络文化主体的身份建构建立在虚拟的时空环境基础之上,且是一种虚拟的身份建构。

这种主体的虚拟性造成对现有文化极大的冲击力,它所带来的优势和弊端是以往任何社会的文化特点所不能比拟的。

如争议很大的匿名性带给人们的自由和危险就是明显的例子。

同时伴随诸如此类网络活动耳孺目染侵入我们的生活,这种主体的虚拟性已经是活生生的无法阻挡的真实,以至于人们一方面不断沉浸于虚拟的网络活动之中,一方面却质疑网络虚拟性和真实性的悼谬存在。

自由性和开放性

网络提供给网民的环境是自由的、开放的,与传统媒介相比,它是迄今为止赋予网民最大权力的媒介。

首先,网络的准入门揽较低。

一方面上网的硬件条件相对简单。

一般网民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的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冲浪、或是学习、或是聊天交友、或是购物等等。

而且随着宽带技术的不断提高,上网己经成为随时随地都能办到的事情,基本上不给网民的使用带来障碍。

另一方面上网的软件要求也非常简单。

网民无需大学毕业,甚至无需高中毕业,只要学习简单的计算机使用知识并熟练操作就能轻松上网。

其次,网民的自由性和网络的开放性逐步提升。

因为网络给大家提供了匿名的可能和更为放的舆论环境,网民无需为自己的某些言论甚至是自己是谁而大伤脑筋。

平等性和交互性

秉承互联网创生之初的理念,互联网天生就是一个去中心的、平等的技术网络。

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等级权谋之分,没有职业好坏之分,没有文化高低之分,没有性别歧视,也没有年龄限制……权威不在,所谓的官方言论逐渐隐匿,所有人,只要遵守网络传播的规律进行网络活动,都是合法的,合情亦合理的。

任何人的观点只要有新意,就可以是万众瞩目的翅楚;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加入,互联网的节点随时为你而开,哪怕是一句多么微不足道的闲谈。

网络完全打破了现实社会的樊篱,使人人体会到更为理想的平等,同时延伸了建立在平等之上的交互性。

因为平等的实现,交互得以进一步实现。

网民利用网络沟通和交流成为家常便饭一样简单的事情。

这种格局打破了传统社会单一的“教—受”模式,颠覆了传统媒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信息传输方式,使信息的传递按照新的方式进行“互动”,从一对一、一对多发展到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级共动,涉及的环节和过程也异常复杂。

海量性和共享性

网络文化开放性的技术架构本身就是要达到资源共享,最终使参与者都便捷的各取所需,各展其能。

发展到今天,网络的共享途径已经相当丰富,除了一对一各取所需的互动分享外,如今很多网络信息都是铺天盖地袭来,形成前所未有的“超富裕”和“高流量”,致使人们不得不看到很多信息,通过网络的超链接性还能浏览更多资源。

从信息获取方面讲,共享性确实带来了网络文化的空前繁荣和方便快捷,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此多的信息资源也使人们一方面淹没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也会使部分人在没有正确方法导引的情况下进行资源共享时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

多媒体性和多样性

网络文化发展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它的“多”方发展。

从最初偏安一隅的非主流文化挤身为一呼百应的主流文化,多媒体性一直给网络注入着新鲜的血液。

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集合视听于一体,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一步步触动着人们敏感的小神经,当前有人甚至呼吁网络文化就是文化从“文字的转向”走向另一个“图像的转向”的时代。

可见多媒体性对文化的影响之深。

同时,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

它涵盖着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大文化,也包含着各种社会地位、各个年龄阶段、各个时代时期的小文化,同时还吸纳着数以亿计的“个人文化”。

网络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交战地,也是传统文化和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的交流区。

创新性

对于网络而言,创新是灵魂,但同时伴随越来越多问题的暴露,创新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明显的例子是,自从网络进军商业领域步入民用阶段以来,技术创新逐步取代资本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可以说,每一轮计算机商业领域的大战都是以网络技术创新为前提的。

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微软、苹果等生产商获取了暴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提升着网民数字化生活的质量。

但是一味的追求技术的创新只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不去关注这种技术是不是非常必要或是被需要使生产商陷入了无尽的“技术膜拜”之中。

创新大都流于形式,内容上的创新寥寥无几,而形式上的创新是否必要已经成为争议的话题。

以上这些都是网络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共同出现,有时会带来正能量,有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根据不断推出的网络应用形式,网络还在不断的向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蔓延,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新特点。

对于所有这些,我们都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兼容并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网络、使用网络。

(2)网络文化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探讨网络文化的特征。

事实上,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特征。

如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渗透性、共享性。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高时效性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集群性、共享性、多元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等特征。

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是个性十足的“客”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是强势的文化,是增大社会风险的文化。

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从各自的侧面探索网络文化所具有的特征。

但是作为基本的和本质的特征,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就是网络文化所特别具有的,或者说在网络文化中反映最集中或最突出的,最能体现网络文化核心的特征。

从这样的思路出来,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技术性、文化精神性和主体性组成的三维度空间,来表达网络文化所具有的三维度12种特征模型(图2—l)。

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

网络文化首先是一种技术文化,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步催生出的文化。

每一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都会推动网络文化新方式新内涵的产生扩展。

伴随着互联网从Web1.0、Web2.O到Web3.O换代性跳跃发展,网络文化也经历了信息浏览、资源共享、交互沟通到信息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

可以说技术特征是网络文化最基本的属性,其它特征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从技术特征层面观察,网络文化的特性体现的是互联网的特性,最主要的是其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和时效性。

虚拟性

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

它产生并依赖于虚拟的“赛博空间”而存在,这是网络文化一切特性的基础所在。

在网络产生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空间,即物理空间。

网络产生以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赛博空间”是一个由无数符号组成的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在这种虚拟空间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表现,人们实现的交往实践行为,是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实现的,相反许多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寄托的梦想、行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实现。

在物理空间里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准则和习惯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世界。

人的角色意识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转换,当

人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真实时,虚拟意识和观念也由此产生,现实世界表现的有限性与内心世界倾泄的无限性冲突都会在网络行为中体现出来,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网络世界中容易变得模糊不清。

虚拟性使网络文化呈现为一种隐匿特征,匿名性就是因为虚拟而延伸出来的一个特性。

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在网上交流,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性别、穿着、谈吐等在物理空间里所不能隐藏的东西,而“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假如狗也学会了上网。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自我,尤其是表现一些无法在现实世界里表达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行为活动。

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人们在网络活动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互动的操作方式。

这种交互操作方式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双向流动,也可以达到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可以是延时的,也可以是实时的。

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体,区别于其他传统传播媒体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交互性。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播媒体的传播交流方式基本上是单向的,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

互联网的交互式操作方式表现出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使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面临深刻变革。

由于交互性,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沟通碰撞中相互引导,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共享性

信息和资源的高度共享性,是网络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互联网的并行能力很强,它允许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信息源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基本实现了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原则,避免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减少了重复建库的时间和经费浪费等问题。

共享性使得网络文化在存在特点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将本属于个别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成了所有文化的共同资源。

这大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融合,有助于促进各文化间的互动影响。

时效性

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冲浪,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这种网络上跨时空的特点也在网络文化上刻上了深深的印记。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

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

无论是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播工具。

这种高时效性特征使网络文化传播迅速,更新快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几乎与面对面同步的速度传输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且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在瞬间将信息发送给千家万户,而且用户也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高时效性使全社会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运行节奏。

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

文化的精神属性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标识着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本质特征。

从网络文化的精神属性观察,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自由性。

开放性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来源于网络运行机制的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性之一,也是互联网的基本价值之一。

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接入互联网,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互联网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也可以发表各种言论,上传各种信息。

开放性意味着跨民族、跨宗教、跨国家、跨地域、跨时空。

在网络文化中,开放性得到了最深刻而具体的体现。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传播载体,就信息使用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可以任意存取的环境,是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

互联网上的不同主题的网站、新闻组、论坛、聊天室、博客等,基本上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任意地与世界各地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

各种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开始有了一种无时不在、不限时空、无意识形态障碍的交流,突破了以前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区域性的局限,人类的文化交融有可能在网络中得以很好地实现。

开放性还体现在个性的张扬和情感、思想的流露上,和传统的文化形态相比,网络制约的松散性和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导致监督机制的弱化,即网络交流没有了其他交流的社会监督、文化禁忌,交流中就少了许多心理防御,使得交流容易是最真实的,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更有利于个性张扬的,更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与沟通,从而深刻影响传统的文化与伦理。

平等性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富有民主性,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

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

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在参与上是垂直的,在交流上是平行的,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在选择上是自主的。

因为网上交流可以是匿名的,甚至可随时更改或虚拟身份,所以它是一个没有上下级关系、没有等级障碍的平台和自由空间。

人们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

正如1996年约翰·巴罗在《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声称的: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

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