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810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docx

静宁县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静宁县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单位:

静宁一中语文备课组

第Ⅰ卷阅读题

必做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10分)

北京的古塔

东汉时期洛阳白马寺建造了中国最早的佛塔,而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佛塔,是隋朝幽州节制窦抗督建的悯忠寺的多宝木塔,不幸的是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木塔被火焚毁。

  北京的佛塔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是随着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塔的形式和结构也随之在不断变化。

中国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建塔用的材料多为木材,塔的结构也多是木制结构。

根据史料记载,北京早期的塔也为木塔,如法源寺就曾有一座隋朝的用来存放佛舍利的五层木塔。

木质结构的塔虽然具有抗震力强和便于登临远眺的特点,但防火功能差,一旦遭受火焚,便无法扑救。

用砖石作为建筑材料来建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大进步。

由于砖石具有防火性好、不怕虫蛀等特点,从唐代以来使用砖石等建筑材料建筑的塔就越来越多了。

北京唐代石塔类型为密檐式和亭阁式两种。

密檐式石塔由塔基、佛龛式塔檐和宝瓶式塔刹组成,北京唐代密檐式石塔的塔基非常简单,只有两层相叠的四方形石板组成,并且很矮小,很不显眼。

檐与檐之间的塔身距离很短,各层檐下都不开门窗,有的只开一个小孔。

塔身为佛龛式,在龛门的两侧各雕刻一尊护法金刚力士像,在塔身外侧石壁上,镌刻着碑文题记,这是唐代石塔的一大特点。

亭阁式的塔基和塔身比分与密檐式相同,塔顶部分为歇山庑殿式,顶上分为四条垂脊,并雕刻瓦垄、勾头、滴水等构件。

塔檐下雕刻仿木式椽头、角梁等。

辽金两代类型比较丰富,不但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塔,还有经幢式的石塔。

在建筑材料上广泛使用砖、石、木等材料混合建造。

唐代砖石结构的塔几乎都是四方形,到了辽代由四方形发展到了六角形、八角形。

元代从尼泊尔引进一种覆钵式塔,还建造了造型独特的塔门。

随着藏传佛教的流行,覆钵式塔开始成为元代的主流。

覆钵式塔身和塔基座上雕刻的装饰较少,主要有狮子、大象等。

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主要用砖材建造,也有一部分用琉璃材料,外表十分美观。

大多数塔表面都涂饰白灰,成为白塔。

明清两代在建塔的形式上,在砖石砌成的楼阁式的基础上,在塔身外面贴以琉璃砖,建造成新颖别致的楼阁式琉璃塔。

八大处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塔,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建造的唯一一座佛塔。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修建的最早的佛塔是窦抗督建的悯忠寺的多宝木塔。

B.唐代密檐式佛塔的塔身的龛门两侧各雕刻一尊金刚力士。

C.辽金石塔的类型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四种。

D.元代佛塔建筑形式的主流是有藏传佛教风格的覆钵式塔。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古塔形制的变化是随着统治者的爱好而改变的。

B.中国唐以前的佛塔多为抗震功能好便于登临的木塔。

C.从唐代开始中国佛塔由木制发展为使用砖石等材料。

D.明清两代所建的佛塔多为新颖别致的楼阁式琉璃塔。

 

3.根据上文中对不同时期佛塔特点的介绍,下面材料中的佛塔应该属于哪个时代?

请简要说出你的依据。

(4分)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各层塔檐的角梁皆为木质。

天宁寺塔建于一个方形砖砌的大平台上,平台上为八角形须弥座,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壶门形龛,龛与龛之间雕缠枝莲,转角处浮雕金刚力士像;上层基座较小,每面也以短柱隔为五座壶门形龛,龛内浮雕坐佛,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

塔顶的塔刹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王敦、王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于东床坦袒腹,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羲之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赏。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惋者弥日。

又山阴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榧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书,犹当雁行①也。

”曾与人书云: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是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取材于《晋书·王羲之传》) 

注:

①抗行:

并行,处于同列。

雁行:

指处于前列。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陈留阮裕有重名时:

过去重:

双重(两个)

B.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

书信咸:

全,都

C.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以:

凭借冠:

位居第一

D.使人耽之若是耽:

沉迷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特别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兼长隶书、真书和草书,为时人所重。

他自己也颇为自负,认为和前代书家相比,自己远远超过他们。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没有去拜访过他。

6.用“/”为第二大题文末划线句断句(3分)。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是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7.文言文翻译(9分)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3分)

(2)遂携亲友命驾就赏(3分)

(3)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闻雁秋风引

韦应物刘禹锡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

眇:

远。

8.两首诗都写了“雁”,对“雁”写得有异曲同工之处。

请简要说明两诗写雁的相同作用。

(5分)

9.《秋风引》是怎样围绕“秋风”来表现诗人孤身在外的思乡之情的?

请作简要说明。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

(1)《荀子·劝学》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善用比兴手法,因而取象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2)用典是古诗常用手法,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用刘义隆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杜甫在《登高》里从时空两个角度写自身命运艰难的一联是:

______________,      。

(4)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定风波》开篇中用平静的口气道:

“      ,         ”,营造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锖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17分).

马站着睡觉

李国文

①我庚午年生,对于马,有一种亲切感。

②年轻时,我在工地劳动改造,有一匹早先随部队转业而来的驮马,我侍候过。

这是一匹老马,架驮将它的颈、脊、背部磨出精光的皮板,可以想见在解放战争年代,背负着给养辎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功劳。

③因为,我是“右派”,常常被打发去打扫马厩。

久而久之,它倒对我熟了,看到我来了,多少要有点动静,倒不像认识我的朋友们那样避之唯恐不及。

那时,几乎被所有的人疏远,甚至排斥,却偏偏在老马这儿,能够获得一点无言的慰藉。

尤其它那昏暗的眼睛,盯着我,琢磨我,似乎想跟我交谈些什么,我总是忍不住激动。

④于是,便抓起一把黑豆在手心里,让它慢慢地,其实是很困难地舔食。

吃起来那副有气无力的衰弱样子,牙口老到如此不行的程度,很替它难过。

我就想到典出三国的“驽马恋栈豆”①成语,言之也许未必尽然有理。

如果你是一匹垂垂老焉的驽马,试试,你就觉得那是值得同情,而不应受到奚落的弱点。

⑤司马懿以狠绝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正处于大获全胜的巅峰状态,一个得意辉煌的人,是不大想到暮年也会气颓势弱的,更想不到他的子孙后来甚至死得更难看。

所以这种无情嘲讽,某种程度也是拿自己开涮。

其实,从生理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成为驽马的这一天。

看到这位动物朋友,便体会到什么叫做精疲力竭,什么叫做力不从心,到这一刻,打心眼里只有同情这匹已经尽了力的老马,而生不出什么讥笑的意思。

⑥我熟悉的这匹马,其实,很通人性的,它的智商,它的情感指数,应该不比工程队养的守卫狗差到哪里去。

我在清扫马厩以后,若是没有派新的活计,我常愿意与这匹老马对面坐着,我看着它,它看着我,我们之间,似乎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很明显,它跟我一样的落寞难耐,一样的孤立无援,那些与它一起驰骋沙场,一起衔枚疾走的同伴马匹,天涯海角,各自东西,肯定是它永远的梦。

⑦我不知道马有没有像人类一样的记忆?

在我心目中,至少这匹老马是有的。

当我调离这个工程队,别人告诉我,很多天里,喂它黑豆,它总是把头扭到一边去。

这使我很伤感,便找了个借口,请假跑回去看望它。

走进马厩,那些与它同住的守卫狗认出我来,情不自禁地扑跳过来,但老马,不冷不热的样子,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矜持。

⑧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一匹活生生的马,在我的全部记忆中,只有昭陵八骏,只有吕布、关羽的赤兔,只有韩愈论马的文章,只有李贺写马的诗,只有徐悲鸿画的马,只有与马有关的“天马行空”、“龙马精神”、“马到成功”、“春风得意马蹄疾”等等令人昂扬的词句。

我第一眼看到这匹老马,这匹老而且病弱的马,连“马瘦毛长”这四个字都当不上,令人感到十分泄气。

那稀落的毛,那残断的尾,那瘦骨嶙峋的骨架,那近乎失明的眼睛,我都替它活得累。

⑨然而,它始终站立着,不倒,活出一份尊严。

⑩从它那儿,我才知道马是站着睡觉的。

我还和一位老兵探讨过,应该让这匹老马像生产队里的牛一样,能够卧下来,得到将养才是。

那老兵断言,它要卧下来,大概也就离死不远了。

我看得出来,它太老了,它并不总能支撑得住,它有时不得不靠在拴马的桩子上,不得不倚在马厩的墙壁上,但是,我更看得出来,它在维护着一匹战马的绝不倒下的尊严,它不得不把四条腿分劈得开些,好站立得稳固些。

⑪我真被它那维护尊严的精神,感动了。

⑫不久,我离开那工程队,到更遥远的大山深处的工地去了,再也打探不到那匹老马的消息。

但我相信,它会尊严地站着,一直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⑬从那以后,我也明白了许多,一个人,活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也许未必能够完全保持这种站着活的尊严,但是,不卖弄哀苦,不炫耀屈辱,不唠叨不幸,不冀求恩典,不侥幸免费午餐,不稀罕施舍慈悲,还是应该尽量努力去做的。

⑭又到我生命中的马年了,我不禁想起那个无言的动物朋友。

(取材于李国文同名散文)

【注】①驽马恋栈豆:

出自《晋书·宣帝纪》。

“(曹)爽与(桓)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意思是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

比喻平庸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开篇写因自己属马,由此对马感到亲切,不仅点题,还引出下文对马的描写,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这匹老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作者交代它曾经的身份,意在为它现在的遭遇感到惋惜。

C.第⑥段作者说他和老马互相看着,他们之间似乎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是因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D.作者不惜笔墨描写这匹战马有气无力的衰老的样子,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老马的坚强与老马的骨气。

E.本文以“马站着睡觉”为题,不仅点明马特有的特点,还表达出对老马的感情,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2)作者说“从那以后,我也明白了许多”,说说作者明白了什么?

(4分)

(3)说说作者对这匹老马的情感变化。

(4分)

(4)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5分)

走进马厩,那些与它同住的守卫狗认出我来,情不自禁地扑跳过来,但老马,不冷不热的样子,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矜持。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17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

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揉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

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

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

“日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

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

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

又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

他阐述说:

“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

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

黄遵宪继续阐述说:

“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

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

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执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4分)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请简要论述。

(4分)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暮霭沉沉楚天阔沉沉:

深沉,深远

此去经年经年:

经过一年

B.一尊还酹江月酹:

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

已经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谢:

道歉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

抄小路

D.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

与……交往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

看、视察

14.下列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④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⑤公车征拜郎中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B.④⑧C.⑥⑧D.③⑥

15.下面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

子卿尚复谁为乎?

A.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君何以知燕王?

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成语、俗语及节日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汉字的语义在变化,但没有脱离本义变化。

如“巧”,技也,本义为“技艺高明”,“① ”中的“巧”用的就是本义;“ ② ”中的“巧”是由本义引申出的“灵巧、能干”之意。

另外,还有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 ③”,这里的“巧”也与其本义密切相关。

A.①巧夺天工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③乞巧节

B.①巧立名目       ②无巧不成书        ③巧女节

C.①巧夺天工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③巧女节

D.①巧立名目       ②无巧不成书       ③乞巧节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音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高压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也成了它们哺育儿女的乐园。

C.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有些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推荐优秀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中国,把推荐的权力交给校长,谁又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灾难性的历史从来就有两个含义,即死去的历史和活着的历史。

   ,    。

    ,   。

   ,    。

只有在灾难的句号化为一片良药时,我们才有权力说灾难性的历史已经结束了。

①活着的历史则贻害犹存

②而是冷静的反省与清明的思辨

③活着的历史属于现实

④死去的历史徒具残骸而不能复生

⑤但终结的方式,不是遮掩,不是忘却,不是佯装不知

⑥死去的历史才是一种终结

A.④①③⑥⑤②B.①④③⑥⑤②

C.④①⑥③②⑤D.①④⑥③②⑤

19.下图是2015年韩国光州夏季大学生运动会会徽,请用一段文字解说它的含义。

(5分)

 

 

20.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大自然是一切生物的舞台:

飞鸟在蓝天上展翅翱翔,鱼虾在江海中自由游动,花草在阳光下从容绽放……人生也是绚丽的舞台:

有的人志存高远,坚持不懈;有的人坚毅果敢,奋发向上;有的人身残志坚,永不放弃。

生命的舞台上,你耳闻目睹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和启示?

在人生这个舞台上你做了什么?

有什么感想?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C2.A

3.(4分)[答案要点]

时代:

辽金时期(辽代)

依据:

八角形塔   建筑材料上广泛使用砖、木等材料混合建造

4.C5.C

6.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是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7.

(1)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异之处。

(2)(王羲之)于是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赏。

(3)当时的骠骑将军王述少年时期很有声誉。

8.两诗都以深秋大雁南归来表现诗人羁旅他乡闻雁思归见雁思乡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9.全诗围绕“秋风”,一写秋风“送雁群”,二写秋风“入庭树”,最后写“孤客”对秋风凄冷之声的“最先闻”,把诗人独在异乡对故乡的怀念情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秋风”的三个层次3分。

对“最先闻”所表现的对故乡怀念的情思解说到位的给2分。

10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

(1)AB(A项开篇没有点题和奠定基调的作用。

B项文中无此说法。

【评分标准:

共4分。

每项2分。

(2)明白了人应该真实的活着(2分);心态平和、有尊严的活着(2分)。

【评分标准:

共4分。

(3)由开始见到这匹老马的失望(泄气);(1分)到从老马那里获得无言慰藉的感动(激动);(1分)再到对他衰老得吃不下东西的难过与同情;(1分)以及它虽然衰老得站不住,但总在尽力维护着一匹战马的绝不倒下的尊严的感动与钦佩;(1分)离开老马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